(共23张PPT)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社会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
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包含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和精神(如文娱、社交、学习、信仰等)的活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又是有区别的。社会生活虽然离不开经济活动,但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除经济活动外,还有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3.生产关系的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的外传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3.事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古代
近代
现代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
纲要回顾
1.按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人类社会基本形态共有哪几种?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而原始社会按照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时期?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时期按照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从采集、渔猎 农业生产
农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
【学习目标】
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1.生产:
【读图】远古人类是如何进行生产与生活?
使用骨针,兽皮作衣
渔猎采集(不断迁移)
学会用火
群居生活
审美意识
(一)食物采集阶段(旧石器时代)
特点:①以采集和渔猎为主;②迁徙生活;③生产工具主要是木、骨、石;④学会用火;⑤女性地位比较高
食物
工具
劳作 方式
2.生活:
迁徙;用火取暖、烧烤;
群居;女性主导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木、骨、石等材料制作
采集和渔猎
从图一到图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
①生产方式:采集捕猎
②生产工具:木、骨、石
③居住方式:迁徙、群居
④取暖方式:用火
农耕、畜牧
定居、聚落
磨制石器
用火
农业出现,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
(大约1万年前)
材料1: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蠪(ba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材料2: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班固《白虎通义》
【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远古人类生活:
材料1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为食物;
材料2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
(二)农业起源:
材料1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和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
材料2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
看法:两则材料读书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远古人类考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除材料中的因素外,人类对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是主要因素。
1.原因:
疾病毒伤之害、人口增长、人类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环境、气候等
(二)食物生产阶段(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时代)
—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表现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地 区 农 业 畜牧业
西亚
东亚
中美洲
绵羊、山羊、牛
小麦、
大麦
粟、水稻
猪、
狗
玉米、甘薯、马铃薯
骆马、羊驼、火鸡
骆马
小麦、大麦
玉米、甘薯、马铃薯
粟、水稻
绵羊、山羊、牛
猪、狗
骆马、羊驼、火鸡
特点: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
(二)食物生产阶段(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时代)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生活: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②生产: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③文化: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补充: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3.农业的出现(农业革命)有何意义?
农业革命:在距今大约1.1万年后一个冰期结束,气候渐趋变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时代。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二)食物生产阶段(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时代)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文历法,数学等学科。
回顾: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数学成就?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古代埃及最早的太阳历
古代印度的天文、历法、数学(1到9的数字,发明0;按位记值)成就
古代印第安人:玛雅历、“零”的概念、20进制
中国:夏小正、殷历、干支纪日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衡)《灵宪》
3.农业的出现(农业革命)有何意义?
—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农业产生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氏族首领
战俘
自由民
奴隶
奴隶主
国家产生
富人
穷人
调节冲突
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文字
文明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社会关系:私有制出现,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阶级关系:阶级产生(氏族首领、自由民、奴隶),国家产生。
4.农业的出现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家庭关系: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即时训练1 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 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C
即时训练2 许多学者认为,“新石器革命”(指新石器时代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的意义胜过“蒸汽革命”。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超过蒸汽机
B.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是人类诞生的重要前提
C.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
D.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国家的产生
C
即时训练3 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
C
即时训练6 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墓中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墓中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中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中随葬品有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C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共性(统一性)
共同特征:
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各个文明古国的灌溉农业发达;统治者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非洲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共同特征: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
原因: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统治者的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个性(多样性)
★古代中国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
土地制度
农业技术
经济政策
水利工程
农业技术体系
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
河姆渡出土的稻粒
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战国后: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
(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西汉)龙首渠
至隋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男耕女织; ④自给自足;
⑤精耕细作;
⑥具有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
(二)个性(多样性)
地区 食物生产 土地制度 社会生活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阿兹特克
种植大麦、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大麦、小麦,
蔬菜、橄榄、葡萄
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土地国有;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番茄、南瓜等
部分贵族私有;村社土地公有,每家的主人一块份地终身使用
两年不耕作土地被村社收回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修堤筑坝、挖沟开渠。
加工葡萄酒和橄榄油;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谷物,橄榄、葡萄
贵族、富人不断获得土地,小农逐渐破产
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思考:从农业起源分布图,进一步思考由此影响的人类文明特点。
1.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北非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2.各大农业起源中心独立性(各具特色);
3.除中美洲外,都以灌溉农业为主;
4.与农业相关天文学、数学成为早起文明成就(60进制、太阳历);
5.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政策、水利等)
即时训练4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 )
√
时间 成就
战国 都江堰
汉代 漕渠、白渠、龙首渠
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A.注重农业精耕细作 B.农业成就最为突出
C.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D.农业工具不断更新
即时训练5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灌溉农业发达,成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这说明( )
A.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B.农业的起源具有一致性
C.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相同
D.原始农业历史悠久
A
课堂小结
本课的关键:
农业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的出现
国家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