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20 *创造宣言
一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观点及其论证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重点)
3.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难点)
1.导入
二
教学过程
创造力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果实,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的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谁忽略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2.作者介绍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3.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第2~4段):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5~11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鼓励教育者要培育和保护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课文精读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它在文中的位置。
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4)“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课文中这句话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5)课文中第5~10段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主持开挖苏伊士运河;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却是欧洲人中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开辟了欧洲通向美洲的新航道……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6)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让我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课堂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6.反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