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模拟检测(4)(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模拟检测(4)(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6 10:25:30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二语文期末复习模拟检测(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不自见”、“不自是”、 “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取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学派崇尚“坐忘”“吾丧我”的精神,追求自我陶醉,完全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行为。
B.正确理解并吸收老子无为思想,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体现了顺自然、因物性的道家主张。
C.中国人用活的直接的亲身体验把握世界,缺少探索精神,所以对宇宙的认识模糊而又笼统。
D.西方人习惯用偏于抽象的逻辑观念向外看,在应对历史灾难上经验不足,不及东方人更从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重直觉轻逻辑这一思维的特点,使墨家和名家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没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B.儒道两家思想水火相立,在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主张上却相生相成,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
C.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是形而上者,体现了中国主流文化认识宇宙万物关系时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
D.实现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道和器的优势,既要以道御器也要道器并重,才能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
3.下列选项,体现材料一儒家无为思想的一项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C.数詈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4.请用材料二横线上的句子分析下面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濠梁之上
李海瑞
秋风送爽,大地一派灿烂,绿的绿,红的红,黄的黄。
庄子一身麻布衣裳,补了几个新补丁,葛布头巾缚着的稀疏头发,被风吹得有些散乱,然而越发显得飘逸不拘了。他的好朋友惠子穿丝戴冠,气宇轩昂,好有派头。
相约已久的出行一路顺风。走走停停,就来到了濠水一带。
向来健谈的惠子又说了:“庄兄,万物从形式上看,推求它们的相同与差别很不究竟,这是小同异;若是从内容上去看,能推求到它们的相同与差别,那才是大同异呢。”
一直不喜多言的庄子也打开了话匣子:“惠兄,前几日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化成一只蝴蝶,飞越了高山,飞过了草地,飞入那春光烂漫的油菜花丛里。翩翩起舞弄花影,郁郁袭人沁我心。可惜,美梦总不长留!醒来后,我迷糊了,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这是你所说的大同异呢,还是小同异呢?我庄周与蝴蝶本是有差异的,可我们又能相互转化,二化而为一,这岂不是你说的大同异?”
“知我者,真庄兄也!”惠子忽地两手一拍庄子双肩,喜道:“正是此意!小同异是不可转化的,各有各的特别处,如人是人,花是花,虫是虫,人又可分男人和女人,花又可分多个品种,虫也如此。大同异是可以转化的,就像人、花、虫都是生命,而生命却是共同的。所以你既是蝴蝶,蝴蝶又是你。嘻嘻!”
“世人看问题的角度总是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束人又缚己,哪里能够逍遥?”庄子有些忿忿了。
二人边说边走,清澈的濠水缓缓向他们身后流去,伴着西斜的秋日。
惠子迈着新学来的邯郸步,缓急有度,轻重得宜,腰间还吊着几串玉佩。随着自己稳健的步伐,玉佩碰击出阵阵玎珰声,既清脆悦耳,还婉转动听,荡人心神。看来,惠子近几年越来越秋风得意,风度翩翩了!庄子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在惠子跟前更显寒酸。可庄子依旧神态自若,一直如姑射山上的那个神人一样,虽槁项黄馘,却始终能游目八荒,睥睨万物。
呼吸着浓浓秋日气息,两个并肩来到濠水一处桥梁上。木桥已有些年头,发黑的颜色表明木桥是经历过风吹日晒雨淋的,可依然屈强地横跨在濠水之上,静静地注视着濠水缓缓向北流去。
惠子踱着邯郸步抢先上了桥,感慨道:“庄兄,请看,这桥流水未流啊!”
“惠兄,此言差矣!孔夫子不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吗?你如何说这水未流呢?”
“庄兄,你还不知道孔夫子执着于现世有为,不能从往、今与来三世看问题吗?你说是水流之久,还是桥驻之久呢?”
“呵呵,又是惠兄古与今同的道理了。其实从万事万物之全理来看,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何必分是桥流还是水流呢?”
一缕秋风吹过,两人一阵沉默,河水依旧缓缓北流。这时,水中游来一群灰白色的鲦鱼。鲦鱼游姿清晰可鉴,似乎在凭虚御空,一会儿静静呆住不动,一会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既轻快又敏捷。
庄子赞叹道:“鲦鱼游得这样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庄兄,何以见得?你不是鱼,你怎么断定鱼是快乐的?鲦鱼有可能是在觅食,也有可能是在躲避凶险。人不也经常这样吗?表面看起来很是潇洒,很不可一世,可内心惶恐得很哩!”
“惠兄,此言差矣!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兄,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了。可是,你也不是鱼哦,你凭什么就说鱼是快乐的?这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惠子有些红脸了。
迎着斜日余晖,庄子捻了捻稀疏的胡须说:“惠兄,刚才你说啥,你记不得么?你说,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就冲这点,可见你是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你既然能知道我,那我也能知道鱼呵。我就是在这濠水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呵呵!”
“惠兄,你还执着在小同异的境界而未能上升到大同异的境界,从而不能通达鱼之乐啊!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
向来健谈的惠子此时竟语塞了,半晌不说话。
庄子冲惠子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他希望这鱼今晚也能游入自己的梦中,就像几日前蝴蝶飞入自己梦中。
斜日更向西,眼看就要落山了。二人此刻都有些肚饿,谁也没有再言语,这无声仿佛把时间凝住。
这时,从水面传来洪亮的声音:“不对,不对,你们咋能一看到鱼,就断定它们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呢?你们读书的圣人不是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吗?看来关键就在于你知不知道,你知道可我不知道,我知道可你不知道,咋能让别人都知道呢?哈哈!来吧,两位,今天老夫请二位夫子吃烤鲦鱼,喝濠酒。吃过鱼,喝过酒,可能啥都知道了!哈哈哈。”
两人这才发现桥后泊着一只乌篷小船,船头屹立一位发须皆白的渔夫,正朗声高笑地撑着篙……
夜里,庄子果真做了一个梦,不知是自己化作了一尾鲦鱼,还是一尾鲦鱼化作了自己,正悠哉游哉于清澈的濠水中。突然,在水曲的一片芦苇丛里,自己却一个劲儿地逃,既要躲避渔夫的大网,又要躲避鸥鹭的利喙,紧张得整夜不能安稳,补丁修饰过的睡衣也被汗水浸了个湿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绘“一派灿烂”的秋景,以斑斓色彩显示秋天的盎然生机,为庄子与惠子及渔夫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B.庄子的“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与惠子的“穿丝戴冠,气宇轩昂”形成对比,暗示了庄子内在气质不凡。
C.在庄子看来,世人看问题往往拘泥于外在形式,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这样是无法真正体会到自由与逍遥的。
D.渔夫请庄子和惠子“吃烤鲦鱼,喝濠酒”,既解决了两个读书人的“肚饿”问题,又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
7.下列关于庄子与惠子就“梦蝶”展开的论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反映出其内心世界对自由的追求。
B.庄子为不能在梦中长留而倍感可惜,因为无法体会蝴蝶的快乐。
C.“从内容上去看”,庄子与蝴蝶都是生命,而生命又是共同的。
D.惠子为庄子推求到了“梦蝶”的“小同异”“大同异”而高兴。
8.“濠梁之辩”过程中,惠子的情绪随辩论内容推进而起起伏伏。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濠梁之上”这一故事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辩论。作者在二人辩论后加上了“庄子梦鱼”的故事,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B.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C.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D.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当”意思是超过相抵之数,与现代汉语中“防卫过当”的“过当”意思不同。
B.“广将四千骑”意思是李广带领四千骑兵,“将”与《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的“将”意思相同。
C.“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与《鸿门宴》“置之坐上”两句中的“坐”意思相同。
D.“乘传”意思是乘坐驿车,“乘”与《论语》“千乘之国”的“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去病初期依靠自己家族关系获得官职,后来在征讨匈奴的历次战争中频频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封赏。
B.霍去病的兵马比一些老将精良,但他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并且不曾陷入绝境。
C.霍去病胸怀天下,以伐灭匈奴为己任,皇帝为他置办宅第,他却一点都不动心,因此皇帝更加看重他。
D.霍去病体恤土兵,他率军出征,皇帝为他送去数十车物资,回来后,他把剩余的粮食送给挨饿的士兵。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2)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4.霍去病在迎接浑邪王归降时,遇到哪些波折?他是如何应对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劈头一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不要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
B.第二句诗人提到了古老的传统风俗,暗点一个“菊”字,说明人们对菊还是尊重的。
C.太阳初升,池岸边的丛丛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幽香满池,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的形象跃然纸上。
D.此诗既有对菊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菊花的喜爱。
16.“湿”与“满”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的文章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行人在蜀道中仰头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恐情状。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设问的手法,交代了诸葛亮武侯祠所在的地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_________般扩张。几天之内,池塘里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 ),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不到半月,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荷花_________。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夏夜每当塘荷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月色皎洁,___________,我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___________。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驰电掣 层出不穷 万籁俱寂 无影无踪
B.风驰电掣 接踵而至 鸦雀无声 无影无踪
C.欣欣向荣 层出不穷 鸦雀无声 销声匿迹
D.欣欣向荣 接踵而至 万籁俱寂 销声匿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原来叶片平卧在水面上
B.平卧的叶片原来在水面上
C.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叶片
D.叶片原来平卧在水面上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夏夜塘荷每当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
B.每当我徜徉在塘边,夏夜塘荷总是盛开
C.每当夏夜塘荷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
D.每当夏夜塘荷盛开,我总是徜徉在塘边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依据下面语段中划线句子的结构,仿写三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这是诗歌的时代语言风格。而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其遣词造句也富有个性色彩,这是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之于读者,语言风格无疑是一种很强的吸引力,有时它会牵引你走进一个让你神往的时代,有时则会带领你走向一个让你敬仰的诗人。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依次找出并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2021年8月24日起,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就“饭圈”文化、“顶流”现象以及近期文艺领域出现的一系列违法失德现象,先后进行了十三场以修身守正、立心铸魂为题的座谈交流,表达了对坚决处置违法失德问题、治理粉丝文化乱象等问题的愿望。
材料二:所谓“饭圈”就是粉丝圈的简称,具体来说是指喜欢某个明星或者组合的粉丝群体。原本单纯的追星行为,近年来在一些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开始呈现越来越不理性的一面,其背后是一些演艺行业以及资本对于流量的一味追逐。而这些“饭圈”群体中,很多都还是未成年人。
材料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及自身的体会和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二语文期末复习模拟检测(4)·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不自见”、“不自是”、 “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取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学派崇尚“坐忘”“吾丧我”的精神,追求自我陶醉,完全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行为。
B.正确理解并吸收老子无为思想,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体现了顺自然、因物性的道家主张。
C.中国人用活的直接的亲身体验把握世界,缺少探索精神,所以对宇宙的认识模糊而又笼统。
D.西方人习惯用偏于抽象的逻辑观念向外看,在应对历史灾难上经验不足,不及东方人更从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重直觉轻逻辑这一思维的特点,使墨家和名家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没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B.儒道两家思想水火相立,在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主张上却相生相成,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
C.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是形而上者,体现了中国主流文化认识宇宙万物关系时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
D.实现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道和器的优势,既要以道御器也要道器并重,才能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
3.下列选项,体现材料一儒家无为思想的一项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C.数詈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4.请用材料二横线上的句子分析下面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答案】1.B 2.A 3.C
这首诗写初晴和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西湖都很美,为了表现这个事理和感悟,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是具有普通意义的哲理,体现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的特点。
5.①要全面、准确、客观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吸收其中积极的、精华的部分,契合时代需要。
②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优势,又要借鉴西方科学观念与认知方式。
③与时俱进,既要继承好传统文化以道驭器,注重主要重大问题探究的特点,也要道器并重,充分发挥两者优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完全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行为”错误。从原文“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来看,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行为”,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C.“所以对宇宙的认识模糊而又笼统”错误。在追求真理和领悟时使用的是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而非对宇宙的认识模糊笼统。
D.“经验不足,不及东方人更从容”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是中国文化的长处,不能说是西方人的缺点,文中在这一点上没有进行比较。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中国文化重直觉轻逻辑这一思维的特点,使墨家和名家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没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错误。从原文“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可见,是文化主流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的特点,而非直觉的特点导致墨家和名家没能成为主流,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关于儒家无为的的观点是:“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即儒家的“无为”指的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意思是:我若无为百姓自然归化;我若好静百姓自然端正。不能体现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B.“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意思是: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不能体现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C.“数詈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如果细密的渔网不放进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能体现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不能体现对自然法则的尊重。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这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具有普通意义的哲理,是诗人的直觉思维。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分析可知,要全面、准确、客观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吸收其中积极的、精华的部分,契合时代需要。
由“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分析可知,中西方文化各有长处,亦各有短板,故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优势,又要借鉴西方科学观念与认知方式。
由“所以身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身发挥道文化的优势身驾取器物之用身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身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身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身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分析可知,与时俱进,既要继承好传统文化以道驭器,注重主要重大问题探究的特点,也要道器并重,充分发挥两者优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濠梁之上
李海瑞
秋风送爽,大地一派灿烂,绿的绿,红的红,黄的黄。
庄子一身麻布衣裳,补了几个新补丁,葛布头巾缚着的稀疏头发,被风吹得有些散乱,然而越发显得飘逸不拘了。他的好朋友惠子穿丝戴冠,气宇轩昂,好有派头。
相约已久的出行一路顺风。走走停停,就来到了濠水一带。
向来健谈的惠子又说了:“庄兄,万物从形式上看,推求它们的相同与差别很不究竟,这是小同异;若是从内容上去看,能推求到它们的相同与差别,那才是大同异呢。”
一直不喜多言的庄子也打开了话匣子:“惠兄,前几日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化成一只蝴蝶,飞越了高山,飞过了草地,飞入那春光烂漫的油菜花丛里。翩翩起舞弄花影,郁郁袭人沁我心。可惜,美梦总不长留!醒来后,我迷糊了,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这是你所说的大同异呢,还是小同异呢?我庄周与蝴蝶本是有差异的,可我们又能相互转化,二化而为一,这岂不是你说的大同异?”
“知我者,真庄兄也!”惠子忽地两手一拍庄子双肩,喜道:“正是此意!小同异是不可转化的,各有各的特别处,如人是人,花是花,虫是虫,人又可分男人和女人,花又可分多个品种,虫也如此。大同异是可以转化的,就像人、花、虫都是生命,而生命却是共同的。所以你既是蝴蝶,蝴蝶又是你。嘻嘻!”
“世人看问题的角度总是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束人又缚己,哪里能够逍遥?”庄子有些忿忿了。
二人边说边走,清澈的濠水缓缓向他们身后流去,伴着西斜的秋日。
惠子迈着新学来的邯郸步,缓急有度,轻重得宜,腰间还吊着几串玉佩。随着自己稳健的步伐,玉佩碰击出阵阵玎珰声,既清脆悦耳,还婉转动听,荡人心神。看来,惠子近几年越来越秋风得意,风度翩翩了!庄子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在惠子跟前更显寒酸。可庄子依旧神态自若,一直如姑射山上的那个神人一样,虽槁项黄馘,却始终能游目八荒,睥睨万物。
呼吸着浓浓秋日气息,两个并肩来到濠水一处桥梁上。木桥已有些年头,发黑的颜色表明木桥是经历过风吹日晒雨淋的,可依然屈强地横跨在濠水之上,静静地注视着濠水缓缓向北流去。
惠子踱着邯郸步抢先上了桥,感慨道:“庄兄,请看,这桥流水未流啊!”
“惠兄,此言差矣!孔夫子不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吗?你如何说这水未流呢?”
“庄兄,你还不知道孔夫子执着于现世有为,不能从往、今与来三世看问题吗?你说是水流之久,还是桥驻之久呢?”
“呵呵,又是惠兄古与今同的道理了。其实从万事万物之全理来看,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何必分是桥流还是水流呢?”
一缕秋风吹过,两人一阵沉默,河水依旧缓缓北流。这时,水中游来一群灰白色的鲦鱼。鲦鱼游姿清晰可鉴,似乎在凭虚御空,一会儿静静呆住不动,一会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既轻快又敏捷。
庄子赞叹道:“鲦鱼游得这样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庄兄,何以见得?你不是鱼,你怎么断定鱼是快乐的?鲦鱼有可能是在觅食,也有可能是在躲避凶险。人不也经常这样吗?表面看起来很是潇洒,很不可一世,可内心惶恐得很哩!”
“惠兄,此言差矣!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兄,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了。可是,你也不是鱼哦,你凭什么就说鱼是快乐的?这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惠子有些红脸了。
迎着斜日余晖,庄子捻了捻稀疏的胡须说:“惠兄,刚才你说啥,你记不得么?你说,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就冲这点,可见你是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你既然能知道我,那我也能知道鱼呵。我就是在这濠水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呵呵!”
“惠兄,你还执着在小同异的境界而未能上升到大同异的境界,从而不能通达鱼之乐啊!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
向来健谈的惠子此时竟语塞了,半晌不说话。
庄子冲惠子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他希望这鱼今晚也能游入自己的梦中,就像几日前蝴蝶飞入自己梦中。
斜日更向西,眼看就要落山了。二人此刻都有些肚饿,谁也没有再言语,这无声仿佛把时间凝住。
这时,从水面传来洪亮的声音:“不对,不对,你们咋能一看到鱼,就断定它们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呢?你们读书的圣人不是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吗?看来关键就在于你知不知道,你知道可我不知道,我知道可你不知道,咋能让别人都知道呢?哈哈!来吧,两位,今天老夫请二位夫子吃烤鲦鱼,喝濠酒。吃过鱼,喝过酒,可能啥都知道了!哈哈哈。”
两人这才发现桥后泊着一只乌篷小船,船头屹立一位发须皆白的渔夫,正朗声高笑地撑着篙……
夜里,庄子果真做了一个梦,不知是自己化作了一尾鲦鱼,还是一尾鲦鱼化作了自己,正悠哉游哉于清澈的濠水中。突然,在水曲的一片芦苇丛里,自己却一个劲儿地逃,既要躲避渔夫的大网,又要躲避鸥鹭的利喙,紧张得整夜不能安稳,补丁修饰过的睡衣也被汗水浸了个湿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绘“一派灿烂”的秋景,以斑斓色彩显示秋天的盎然生机,为庄子与惠子及渔夫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B.庄子的“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与惠子的“穿丝戴冠,气宇轩昂”形成对比,暗示了庄子内在气质不凡。
C.在庄子看来,世人看问题往往拘泥于外在形式,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这样是无法真正体会到自由与逍遥的。
D.渔夫请庄子和惠子“吃烤鲦鱼,喝濠酒”,既解决了两个读书人的“肚饿”问题,又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
7.下列关于庄子与惠子就“梦蝶”展开的论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反映出其内心世界对自由的追求。
B.庄子为不能在梦中长留而倍感可惜,因为无法体会蝴蝶的快乐。
C.“从内容上去看”,庄子与蝴蝶都是生命,而生命又是共同的。
D.惠子为庄子推求到了“梦蝶”的“小同异”“大同异”而高兴。
8.“濠梁之辩”过程中,惠子的情绪随辩论内容推进而起起伏伏。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濠梁之上”这一故事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辩论。作者在二人辩论后加上了“庄子梦鱼”的故事,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答案】6.D 7.B
(1)庄子赞叹鲦鱼快乐时,惠子连续发问,可以看出他质疑庄子时的急切心理。
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急于在论辩中占据上风而情绪激动。
(3)庄子提出因为我快乐,所以鱼快乐时,惠子为自己前后观点的矛盾而内心羞愧。
9.(1)与上文渔夫请庄子和惠子吃鱼自然衔接,呼应了上文“庄子梦蝶”的故事,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完整。(2)庄子在濠梁之辩中的气定神闲与结尾处的“整夜不能安稳”形成对比,扬抑结合,使庄子这一形象更为全面立体,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3)庄子自以为“我快乐,所以鱼快乐”,而真正化作鱼后,感受到的却是鱼的窘迫,可见以己之心度鱼之心,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结果相同,都是不恰当的。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错误,从最后一段可知,庄子并不能真正体会到鱼的“喜怒哀乐”,因此他们的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倍感可惜”说法过重,“无法体会蝴蝶的快乐”不准确。原文“可惜,美梦总不长留!醒来后,我迷糊了,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是说“可惜”,感慨的是“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庄兄,何以见得?你不是鱼,你怎么断定鱼是快乐的?鲦鱼有可能是在觅食,也有可能是在躲避凶险。人不也经常这样吗?”可知,庄子赞叹鲦鱼快乐时,惠子连续发问,可以看出他质疑庄子时的急切心理。
结合“可是,你也不是鱼哦,你凭什么就说鱼是快乐的?这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惠子有些红脸了”可知,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急于在论辩中占据上风而情绪激动。
结合“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向来健谈的惠子此时竟语塞了,半晌不说话”可知,庄子提出因为我快乐,所以鱼快乐时,惠子为自己前后观点的矛盾而内心羞愧。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尾“夜里,庄子果真做了一个梦,不知是自己化作了一尾鲦鱼,还是一尾鲦鱼化作了自己,正悠哉游哉于清澈的濠水中……”写了“庄子梦鱼”的故事。
情节结构上,上文“来吧,两位,今天老夫请二位夫子吃烤鲦鱼,喝濠酒。吃过鱼,喝过酒,可能啥都知道了”渔夫请庄子和惠子吃鱼,此处写了“庄子梦鱼”的故事与上文自然衔接;前文“前几日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化成一只蝴蝶,飞越了高山,飞过了草地,飞入那春光烂漫的油菜花丛里……”写到“庄子梦蝶”的故事,此处呼应了前文的故事,前后呼应,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完整。
人物形象上,此处“自己却一个劲儿地逃,既要躲避渔夫的大网,又要躲避鸥鹭的利喙,紧张得整夜不能安稳,补丁修饰过的睡衣也被汗水浸了个湿透”写庄子“整夜不能安稳”的形象,与前文“庄子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在惠子跟前更显寒酸。可庄子依旧神态自若,一直如姑射山上的那个神人一样,虽槁项黄馘,却始终能游目八荒,睥睨万物”在濠梁之辩中的气定神闲形成对比,丰富了庄子的形象,使庄子这一形象更为全面立体,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表现主题上,前文“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写庄子自以为“我快乐,所以鱼快乐”,而真正化作鱼后,“整夜不能安稳”,感受到的却是鱼的窘迫,可见以己之心度鱼之心,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结果相同,都是不恰当的。深化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B.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C.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D.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当”意思是超过相抵之数,与现代汉语中“防卫过当”的“过当”意思不同。
B.“广将四千骑”意思是李广带领四千骑兵,“将”与《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的“将”意思相同。
C.“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与《鸿门宴》“置之坐上”两句中的“坐”意思相同。
D.“乘传”意思是乘坐驿车,“乘”与《论语》“千乘之国”的“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去病初期依靠自己家族关系获得官职,后来在征讨匈奴的历次战争中频频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封赏。
B.霍去病的兵马比一些老将精良,但他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并且不曾陷入绝境。
C.霍去病胸怀天下,以伐灭匈奴为己任,皇帝为他置办宅第,他却一点都不动心,因此皇帝更加看重他。
D.霍去病体恤土兵,他率军出征,皇帝为他送去数十车物资,回来后,他把剩余的粮食送给挨饿的士兵。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2)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4.霍去病在迎接浑邪王归降时,遇到哪些波折?他是如何应对的?
【答案】10.B 11.C 12.D
13.①从此霍去病日益受到武帝亲近看重,和大将军卫青相差无几。
②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上。
14.第一问:霍去病渡过黄河,与浑邪军队相对时,浑邪裨王将看到了,很多人不想投降,逃跑了。
第二问:霍去病当机立断,冲入匈奴军中,与浑邪王相见,并斩杀八千想要逃跑的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直到张骞部赶到,匈奴退兵离开。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发后,深入敌境,合骑候迷失道路,无法联络。
“引兵去”的主语是匈奴,不是张骞,排除AD;
“合骑侯失道”语意是骑候迷失道路,语意完整,结构完整,排除C。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
超过相抵之数/超过必要的限度;超过相抵之数/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B.正确。
带领。李广带领四千骑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C.错误。
因……犯罪/同“座”,座位;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而不能与骠骑将军会师而犯罪/放在了座位上。
D.正确。
乘坐/驷马一车;乘坐驿车/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霍去病体恤土兵”错误,“他把剩余的粮食送给挨饿的士兵”错误。根据原文,霍去病不体恤士兵,他率军出征,皇帝送去物资,回来后,运输的车辆还多余米肉却丢弃了,而士兵还有挨饿的。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由此”,从此;“亲贵”,亲近看重;“比”,和……相差无几。
(2)“是时”,这时;“城”,修筑城堡;“闻”,使……知道,报告。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霍去病渡过黄河,与浑邪军队相对时,浑邪裨王将看到了,很多人不想投降,逃跑了。
“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霍去病当机立断,冲入匈奴军中,与浑邪王相见,并斩杀八千想要逃跑的人。
参考译文: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霍去病凭借皇后姐姐的儿子的身份,十八岁便担任侍中。他善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根据皇帝的命令,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让他担任剽姚校尉,他带领八百名轻捷勇猛的骑兵,直接脱离卫青大军好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斩杀的首级和俘获的敌寇超过相抵的损失数目,汉武帝以二千五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候。元狩二年春天,担任骠骑将军,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有战功,加封食邑二千二百户。那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征,兵分两路。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一齐从右北平郡也分两路出兵。李广率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领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率教万骑兵包围了李广的部队,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战死过半,杀敌超过损失。直到张骞部赶到,匈奴退兵离开。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发后,深入敌境,合骑候迷失道路,无法联络。霍去病杀到祁连山,获取很多首级与俘虏,增加封邑五千四百户。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而不能与骠骑将军会师,应当斩首,用财物抵罪,被贬为平民。许多老将率领的兵马也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率领的常常是精挑细选的兵马。然而,他也敢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上天眷顾,不曾陷入绝境。从此霍去病日益受到武帝亲近看重,和大将军卫青相差无几。此后,单于恼怒浑邪王身处西线却多次被汉军打败,他想召来浑邪王,再将其杀掉。浑邪王和休屠王等谋划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上,武帝担心匈奴利用诈降来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迎上去。霍去病的部队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小王、将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就冲入匈奴营帐,得以与浑邪王相见。斩杀八千要逃跑的匈奴人,于是让浑邪王单独坐着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指挥浑邪王的部众全部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数万,号称十万。霍去病为人沉默少语,从不泄密,有气魄,勇往直前。武帝曾经要教他吴起兵法和孙子兵法,他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样罢了,不至于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建宅第,让他去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要家宅干什么?”因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喜爱他。但是霍去病年少就担任侍中,身份显贵,不体恤士兵。他率军出征,皇帝还为他派遣太官携带数十车物资,回来后,运输的车辆还多余米肉却丢弃了,而士兵还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辟场地,玩耍蹴鞠。此类事情很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劈头一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不要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
B.第二句诗人提到了古老的传统风俗,暗点一个“菊”字,说明人们对菊还是尊重的。
C.太阳初升,池岸边的丛丛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幽香满池,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的形象跃然纸上。
D.此诗既有对菊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菊花的喜爱。
16.“湿”与“满”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答案】15.D
①“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象到了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的景象:
②“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的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③通过“湿”和“满”,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在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中所产生的魅力。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用夸张的手法”错误。本诗第一句写到公子王孙不要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第二句通过古老的传统风俗重阳节暗点一个“菊”字,表现人们对菊的尊重;第三句描写池岸边的菊花,从而表现菊花的明艳可爱;最后一句将菊花和瓦松进行对比来表现菊花的品质。本诗对菊花的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但是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
“露湿秋香满池岸”意思是: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湿”字很有讲究,令人想象那晶莹的露珠缀满在片片花瓣之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圆润可爱,明丽动人。
“满”字形象贴切,池岸似乎都笼罩在缕缕幽香之中,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的文章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行人在蜀道中仰头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恐情状。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设问的手法,交代了诸葛亮武侯祠所在的地点。
【答案】17.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②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迩,扪,胁,膺,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_________般扩张。几天之内,池塘里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 ),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不到半月,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荷花_________。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夏夜每当塘荷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月色皎洁,___________,我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___________。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驰电掣 层出不穷 万籁俱寂 无影无踪
B.风驰电掣 接踵而至 鸦雀无声 无影无踪
C.欣欣向荣 层出不穷 鸦雀无声 销声匿迹
D.欣欣向荣 接踵而至 万籁俱寂 销声匿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原来叶片平卧在水面上
B.平卧的叶片原来在水面上
C.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叶片
D.叶片原来平卧在水面上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夏夜塘荷每当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
B.每当我徜徉在塘边,夏夜塘荷总是盛开
C.每当夏夜塘荷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
D.每当夏夜塘荷盛开,我总是徜徉在塘边时
【答案】18.A 19.C 20.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根据语境是形容叶片扩张的速度快,应选“风驰电掣”。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根据语境,对象是荷花,写其不断出现,应选“层出不穷”。
万籁俱寂:形容环境宁静,没有一点声音。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根据语境,写月色下环境的宁静,应选“万籁俱寂”。
无影无踪: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语境修饰“残荷”,和“消逝”搭配,应选“无影无踪”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后面的句子“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可知,括号内应填词语或短语,而且的中心词应是“叶片”,做括号后面句子的主语,这样前后句子衔接更紧密,语脉更流畅。ABD都描写的是叶片的状态或强调其位置,不能与后面句子搭配。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将“夏夜”放到“塘荷盛开”前面,让“每当……时”做句子的状语。
A.语序不当,把“夏夜塘荷”调整到“每当”后面,作句首状语。
B.不合逻辑。
D.缺少主语,删去“时”。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依据下面语段中划线句子的结构,仿写三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这是诗歌的时代语言风格。而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其遣词造句也富有个性色彩,这是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之于读者,语言风格无疑是一种很强的吸引力,有时它会牵引你走进一个让你神往的时代,有时则会带领你走向一个让你敬仰的诗人。
【答案】21.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 苏轼的诗歌雄浑豪迈 易安的诗歌清新婉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仿写的能力。
分析前文可知,仿写的句子的内容要阐述“诗歌的个人语言风格”;再结合划线句子“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可知,仿写的句子要满足“……(作者)的诗歌+语言风格(四字评价)”的形式即可。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依次找出并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设问句,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提示与追问,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后面的三句话构成的排比句,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程度加深,强调各种失败虽然给航天领域的研发带来的危害损失巨大,但是都无法摧毁栾恩杰百折不挠的科研决心,反而使他更充满了斗志,反衬出栾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一一整理出来。
“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此处是设问。设问的效果一般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这一设问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提示与追问,能更好地强调后面“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的内容。
“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排比的效果可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此处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抒情效果方面,可以更好地突显栾恩杰百折不挠的科研决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2021年8月24日起,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就“饭圈”文化、“顶流”现象以及近期文艺领域出现的一系列违法失德现象,先后进行了十三场以修身守正、立心铸魂为题的座谈交流,表达了对坚决处置违法失德问题、治理粉丝文化乱象等问题的愿望。
材料二:所谓“饭圈”就是粉丝圈的简称,具体来说是指喜欢某个明星或者组合的粉丝群体。原本单纯的追星行为,近年来在一些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开始呈现越来越不理性的一面,其背后是一些演艺行业以及资本对于流量的一味追逐。而这些“饭圈”群体中,很多都还是未成年人。
材料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及自身的体会和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例文:
【答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含多则材料的作文题。
材料一针对“饭圈”文化乱象,文艺界表明了对其的态度:坚决处置违法失德问题、治理粉丝文化乱象;材料二解释了什么是“饭圈”文化以及它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材料三指出了什么才是时代需要的文艺。三则材料围绕当下的粉丝文化展开,引导年轻人去思考如何对待明星,如何看待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饭圈”文化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治本的程度了,再这样野蛮生长下去,势必对整个社会产生较大危害,尤其是这个行业,对社会有超强的示范作用,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从根做起,从思想上端正认识。作为公众人物,明星艺人比普通公民更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更需要自律自重、崇德尚艺,身体力行做好粉丝的表率,用更多优秀的作品去回报社会的关注。作为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名利观和价值观。
题目要求结合自身及身边同学的表现以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展开讨论,写作时要着重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要给当代青年提出建设性意见。
立意:
1.追星当追优秀星。
2.拒绝不良“饭圈”文化,提倡健康粉丝文化。
3.社会需要向善的文艺范。
4.勿随名气乱起舞,看清对错也不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