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6 11:2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安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成袋成袋的稻谷从各个农户家送过来,它们的最终去处不是农产品市场,而是垃圾场。这是不久前发生在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新玉村的事。“水稻不让种了。”当地村民说。
好好的粮食缘何成了垃圾 水稻为何突然就不让种了?原来,今年3月,新玉村有1000亩农用地经普查发现被污染,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以后只能种树。已种出的粮食由政府统一收购,送到垃圾焚烧站进行处理。“严格管控入口的食品,一点儿也不能含糊。”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玉村发生的事,在我国并非孤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矿产资源开发、金属加工冶炼、化工生产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一些地方的土壤遭受污染,威胁到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人居环境质量和身体健康。近期,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一项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指出,我国土壤污染,特别是镉、砷等重金属造成的耕地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长期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情况,他说,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壤污染主要集中在农用地和工矿场地。其中,耕地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包括镉、砷、汞、铬、铅、锑等;工矿场地除重金属外,常出现有机污染物,包括苯系物、卤代烃、石油烃等;有的土壤还存在病原菌、病毒等生物性污染,以及抗生素、塑料和微塑料等污染。
于是,有人痛心地指出﹔我们的土壤“生病”了。这些“带病”土壤种出来的粮食,怎能让人吃得放心 前几年发生的“镉大米”事件,至今让许多人心有余悸。
(摘编自陈海波、袁于飞《土壤“病”了,我们还安全吗》)
材料二:
近期发布的中国工程院某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指出,国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已影响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目前,我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污染是长期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我国耕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镉、砷等重金属造成的耕地污染问题尤为突出。超过限量标准的重金属长期存在于受污染的耕地中,并随水分下渗或在雨水冲刷下随水土流失扩散到周边清洁环境,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还有的随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过程转移到农产品中,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威胁到粮食卫生品质。由此可见,耕地污染对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隐蔽性。
近年来,我国在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重度污染耕地上,采用种植结构调整或替代种植方式;在中度和轻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降低重金属活性的药剂。这些治理措施起到了末端治理的效果,消减了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风险。但这些末端治理技术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效果。只有从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才能有效消除粮食生产和健康上的安全隐患
当前清除耕地土壤重金属的技术,是植物萃取修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能够从土壤中大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富集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通过收割植物的地上部分逐年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这种技术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国际对这种技术普遍认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所进行的试验也证明它极为有效。
如今,中国在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储备方面已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在广西河池环江县,昔日曾因上游铅锌矿选矿企业尾矿库溃坝造成的上万亩重污染耕地土壤,利用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桑树等)间作的技术模式进行净化,取得明显成效。利用植物萃取修复技术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但在目前,我国在植物萃取技术的推广应用层面仍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对于末端治理的安全利用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所需启动投资相对较多。一般来讲,前期投入中,应包括超富集种苗的供给、富含重金属的收获物后续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相关设备投资等,资金需求相对较多,需要国家的先期引导和扶持。但从运行的第二年开始,植物修复技术的后续运行维护费用即可显著降低。在很多情况下,在开展植物萃取修复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间套作方式与种植业有机结合,既保障农产品的卫生品质,同时也可以保证农户的收益。从长远来看,植物修复技术的总成本要远低于安全利用技术的总成本。
土壤生态关系粮食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耕地污染涉及公众利益和粮食卫生品质,严重制约受污染地区经济发展,势必给民众身体健康和家庭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污染对粮食产量和卫生品质的威胁。如何保障我国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开展长期修复治理工作。二是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三是加大科普和政策宣传力度,不断强化各级党政干部和民众的科技与环保意识,增强参与解决耕地污染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陈同斌《从源头上消除土壤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庆新玉村一千亩地受污染,其所产粮食被处理,这不仅使政府遭受了损失,还浪费了这些土地资源,它们本来是可以有其它用途的。
B.新玉村发生的事在当前的中国是普遍存在着的,这与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矿产资源开发、金属加工冶炼等有着很大的关系。
C.我国每年受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可谓怵目惊心,这表明我国对土壤的普查、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的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
D.解决耕地污染对粮食产量和卫生品质的威胁,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开展植物萃取修复,
另一方面通间套作方式与种植业有机结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土壤污染主要是农用地和工矿用地污染,保障粮食安全需依靠对农用地污染的防治B.耕地污染对粮食生产影响具有隐蔽性,原因在于重金属随水土流失扩散的过程很难被发现。
C.植物萃取修复技术是国际认可的土壤重金属清除技术,我国在该技术上已居全球领先地位。
D.国家对各地启动植物修复技术予以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能够减少地方政府的压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方法的一项是( )(3分)
A.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不再种植粮食作物。
B.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治理,防止它们污染土壤。
C.普查农用地,发现受污染的粮食,对其采取收购并销毁的措施。
D.利用翻耕机把受污染的土覆于好土之下,然后再种农作物。
4.运用植物萃取修复技术不能解决材料一所说的土壤“生病”的问题,为什么 (4分)
5.材料二是怎样强调植物萃取修复技术的效果好的 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红袍
刘 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一件是“甜蜜”。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凹凸,纵纵横横,形似,神也似。竟然有真的蜜蜂嗡嗡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无论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还是其伏卧的枯黄菜叶,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籍。
一次,他和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鸡血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000元已经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000元,而是6万元。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等纷纷赶来,集聚一堂。他们手持号牌,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盯着前台手持槌子的拍卖师,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这块石头从起价10万元水涨到了20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
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拍卖师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部分有人出价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村支书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我来想辙!”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新村的楼的形状是按那断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远给开的石屋命名“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暗示了下文孔远会为建新村而捐出大红袍。
B.孔远无我斋中不肯脱手的两件雕艺——“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刻水平高超,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美好的愿望。
C.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他趁机购买这块鸡血石,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D.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沉稳自信地加价,既显现了这块巴林鸡血石的价值非凡,也显示了他作为小镇奇人“相石”一绝的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运用了肖像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
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艺人的特征。
B.孔远的两件雕艺作品“甜蜜”和“安居乐业”,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真的蜜蜂和蜗
牛的到来表现孔远雕艺的高超绝妙。
C.“他们手持号牌,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盯着前台手持槌子的拍卖师”,运用动作
描写表达出人们对鸡血石的志在必得。
D.文章两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侧
重于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
8.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后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路道哉
B.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C.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D.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路道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徙,本义是迁移,本文“徙成纪”和“徙上郡”中“徙”字的意思是一样的。
B.良家子,旧时指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良家子是汉朝军队士兵的重要来源之一。
C.太尉,官职名,掌管军事。秦时,太尉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D.典属国,官职名,始设于秦,西汉沿置,主要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秩二千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广屡建功勋。匈奴入侵萧关,李广随军攻打匈奴,斩杀首级和俘虏敌人很多;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常能冲锋陷阵、突破险阻。
B.李广深受赏识。孝文帝说他要赶上高祖的时代,可以封个万户侯;后来梁王封他为将军并授印,朝廷表示了认可,就不再另行封赏。
C.李广足智多谋。他通过死里逃生的中贵人判断那三个匈奴人是射雕手;他在突遇匈奴大军后,沉着应对,设计吓退几千名匈奴骑兵。
D.李广勇敢无畏。他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夺取了敌人的军旗;他临危不惧,带领骑兵前进到离匈奴阵地二里的地方驻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4分)
(2)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4分)
14.李广担任上郡太守遇到伏兵时,他做了哪几件事让自己安然逃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 怀(其一)
阮籍①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①阮籍:《晋书.阮籍传》说他“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时至夜半,诗人辗转难眠,于是起坐抚琴以消遣时光,暗示了内心情绪。
B.中间两联写诗人所见所闻,视听结合,以声衬静,为诗歌笼罩上一层凄婉色彩。
C.颈联中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眼前之景,也可理解为诗人自我的象征。
D.尾联实写诗人苦于夜色的阻碍,所见的景象不甚清晰分明,因而感到孤独愁苦。
16.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世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 。
(2)《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结束后,诗人以四周环境的安静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生态文明同个人发展、社会文明、国家现代化 。纵观人类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践一再证明,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广泛而深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建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 的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依靠改革、依靠法治、依靠科技推进转型升级。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整治不利于群众生命健康的环境问题,以 的决心和勇气,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息息相关 饮鸩止渴 相辅相成 破釜沉舟
B.休戚与共 杀鸡取卵 相反相成 壮士断腕
C.息息相关 杀鸡取卵 相辅相成 壮士断腕
D.休戚与共 饮鸩止渴 相反相成 破釜沉舟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走高质最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B.中国所走的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C.中国走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D.中国所走的本着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20. 结合下列各项所在文章,分析和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闷热的夏季午后,从地面上升的空气力量很大,而天上的水滴太小,被上升空气拖住,继而被推往高处。湿热空气不断上升形成了庞大而臃肿的积雨云。当云中的水滴越来越大时, ① ,形成雨。
积雨云下部温度高,中上部温度低,于是产生了强大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积雨云内过冷水滴、冰晶、霰和冰雹等水汽凝成物,通过碰冻、碰撞、破碎和融化等许多复杂的过程,使云中起电,并使正、负电荷分离开来,在云中形成正负的荷电中心。当聚集的电量足够大时,异性荷电中心之间就会发生击穿放电,从而产生火花放电现象和强大的响声,这就是雷电。
以上就是雷雨天气的形成过程。雷雨天气过后往往凉爽,可是② ?
这是因为,人体汗水的蒸发速度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温度高低和湿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当空气湿度维持在60%到70%时,③ 。但如果湿度太大,汗水难以蒸发消散,黏在身上,人体就会感到难受。而下雷雨前,温度高,空气湿度大,积雨云也阻碍了地面热量的散发。在这样的环境下活动,人们自然会觉得非常闷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根据第四节文字,分析“雷雨天气过后往往凉爽”的原因。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的辞世带给我们巨大的悲痛。他们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发人深思的话语。
吴孟超说:“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袁隆平在回答记者“三系法杂交稻你可以吃一辈子,为什么还要领衔后面的研究?”的问题时说:“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
两位院士的话,哪一句给青年的你带来更深的触动,让你的心灵受到更强烈的震撼?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领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安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答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1.A【解析】B."在当前的中国是普遍存在着的”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这不是孤例,并没有说普遍存在。C.“每年受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错误,1200万吨仅仅是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D.“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开展植物萃取修复,另一方面通过间套作方式与种植业有机结合”,选项中的两方面不是标和本的关系。
2.B 【解析】B."原因在于重金属随水土流失扩散的过程很难被发现"错误,把原因说得太狭窄了。原文材料二第二段“我国耕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镉、砷等重金属造成的耕地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威胁到粮食卫生品质”,可知原因很复杂。 3. D.【解析】"把受污染的土覆于好土之下"错误,不属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方法,起不到根本的作用。故选D。
4.①土壤“生病"原因很多,情况很复杂,不是一种办法所能完全奏效。②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只是消除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它对于其它的污染未必有用。(每点2分)
5.①运用对比。文章把植物萃取修复技术与施用可降低重金属活性的药剂等方法进行对比,指出了该技术的优越性。②引述权威性结论。文章指出这种技术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可,又指出被科学家的实验证明有效。③举例子。文章以广西河池环江县运用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取得成功的事实,论证了这种技术的优越性。(每点3分)
6.C【解析】“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是错误的。小说写到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但是朋友并不相信,从侧面写出了孔远相石的能力。
7.A、【解析】“比喻手法”是错误的。这句话并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8.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给村民建新房。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孔远不仅雕艺和相石水平高,通过这一情节展现了他还具有急公好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4分)
9.①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颜色殷红,用“大红袍”命名楼的名字,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②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③是对大红袍的主人孔远的感激,感激他对建设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每点2分)
10.B【解析】“尝从行"省略了主语和宾语,应是指"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句意完整,其后断句,排除CD。“子"是后句的主语,前面“惜乎"是发表的感慨,要单独成句,“子"前断句,排除A。故选B。译文: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常能冲锋陷阵、突破险阻以及格杀猛兽,孝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还用说吗!”
11.A(“徙成纪”中的“徙”是迁移、搬迁的意思,“徙上郡”中的“徙”是调任的意思)
12.B(“朝廷表示了认可,就不再另行封赏”错误,梁王封李广为将军并授给将军印的做法违反了朝廷的法令,因而李广还朝后,朝廷不予封赏)
13.(1)我们]距离大军有几十里,现在像这样凭着一百名骑兵逃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把我们)杀光。(得分点:“去”“以”“走”各1分,句意1分)
(2)匈奴兵也以为汉朝在附近埋伏有军队,想趁夜偷袭他们,匈奴的军队都撤离了。(“夜”“引”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
14. ①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②离阵二里左右时,令手下士兵下马解过夜,让敌军坚信自己不走;③有敌来犯,只派十余人上马射杀,随后解鞍,令士兵纵马卧。胡兵一直不明就里,不敢进击,半夜引兵退去。(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李将军名叫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在秦朝时担任过将军,就是追击并捉到了燕国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随军攻打匈奴,因为他善于骑马射箭,斩杀首级和俘虏敌人很多,担任了汉朝的中郎。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常能冲锋陷阵、突破险阻以及格杀猛兽,孝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还用说吗!”吴、楚起兵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他夺取了敌人的军旗,在昌邑城下立功扬名,由于梁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了李广,回朝后,没有受到封赏。调任他担任上谷太守,后来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他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都因为奋力作战而出名。后又被调任上郡太守。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受宠的宦官跟随李广领兵反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射伤了宦官,把他的那些骑兵几乎杀光了。宦官逃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路,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而李广亲自去射击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李广)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的骑兵,(他们)看到李广,认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很惊慌,就上山去摆好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都非常惊恐,想要快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距离大军有几十里,现在像这样凭着一百名骑兵逃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把我们)杀光。现在我们停留(在这里),匈奴一定认为我们是大军的诱敌部队,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命令各位骑兵说:“前进!”(骑兵)前进到离匈奴阵地还有二里的地方,停下来,(李广)下令说:“全体下马并解下马鞍!”他手下的骑兵说:“敌人人多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 ”李广说:“那些匈奴人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跑,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认为我们是诱敌之兵的猜想。”就这样匈奴的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跨上马带上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往,射死了那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之中,解下马鞍,命令士兵都放开马,躺卧到地上。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这事奇怪,不敢进攻。半夜的时候,匈奴兵也以为汉朝在附近埋伏有军队,想趁夜偷袭他们,匈奴的军队都撤离了。
15. D 【解析】“诗人苦于夜色的阻碍,所见的景象不甚清晰分明”错,“徘徊将何见”是指“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徘徊鸣叫”并非是诗人。
16. ①通过夜不能寐起坐弹琴、独自徘徊等动作描写,含蓄表达心中无法排解的隐忧。
②中间四句寓情于景,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自然景物衬托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③最后一句直抒胸臆,以“忧”“独”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寂寞、忧闷愁苦之情。(每点2分)
17.(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 C 【解析】第一空,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休戚与共”强调共同承担,语境强调的是文明随生态变化而变化,应选用“息息相关”。
第二空,饮鸩止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不顾后果。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根据横线后的“竭泽而渔”可知,应选用“杀鸡取卵”。
第三空,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相反相成: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语境强调的应是“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互相配合,应选用“相辅相成”。
第四空,壮土断腕:比喻在紧要关头当机立断,为保存整体不惜牺牲局部;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语境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会为了整体放弃局部,应选用“壮土断腕”。
19. B 【解析】画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本着……”和“以……为导向”杂糅,应把“本着”改为“以”;二是不合逻辑,“自然与人和谐共生”主客体颠倒,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 B【解析】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比作“腾笼换鸟”。A.夸张“俯仰一世”极言一世之短。B.“樊笼”喻指官场,“自然”有双关意义。C.互文,意思是树枝树叶交错纵横。D.借代,用“杜康”代酒,整句话使用了设问修辞。
21.①就会开始下降②为何雷雨前却非常闷热呢③人体会感到很舒适(每点2分)
【解析】①结合“云中的水滴越来越大时”和“形成雨”可知二者中间需要水滴落下来,故应填“就会开始下降”。②此处问句,由“可是”可知,问题应和前一句“雷雨天气过后往往凉爽”内容相反;此问题在下一段得到了回答,结合“人们自然会觉得非常闷热”可知,此处应填“为何雷雨前却非常闷热呢”。③此处和后一句为转折关系,结合“人体就会感到难受”可知应填“人体会感到很舒适”。
22.空气温度较低,空气湿度适中,汗水容易蒸发消散。(5分)
【解析】第四节内容主要说雷雨前天气闷热的原因,相关信息有“温度高”“空气湿度大”“汗水难以蒸发消散”。则“雷雨天气过后往往凉爽”的原因应该与此相反,即:温度较低、空气湿度不大、汗水容易蒸发。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空气温度较低,空气湿度适中,汗水容易蒸发消散。注意字数限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