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
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选择题,70分)
1.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 )
A.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3.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西周时期社会发展最高水平的是( )
4.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 ( )
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土地私有制形成
C.宗法制正式确立 D.武将地位的下降
5.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6.《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现状,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B、打击匈奴,稳固边疆
C、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D.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7.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某水利工程建成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景象。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芍陂
8.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古代历史学家( )
作品 曹操形象 作者和身份 创作环境
《三国志》 治世之能臣 陈寿西晋太子中庶子 1.以魏为正统 2.陈寿基本尊重历史事实
《裴松之注三国志》 叛汉逆臣 裴松之南朝宋中书侍郎 1.受伪魏论的影响 2.受儒家君臣观念影响 3.裴松之根据个人调查进行考证
A.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 B.身份立场影响历史叙述
C.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D.始终受正统观念的左右
9.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忠孝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从忠孝并重发展到孝先于忠。这主要是因为 ( )
A.士族门阀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10. 下图为出土于甘肃省西和县“晋归义羌候”印章,是西晋政府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信。它可以用来印证( )
A. 西晋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B. 西晋民族交融的政治表现
C. 西晋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善 D. 西域纳入中央管辖的开始
1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12. 假设在如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刑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13.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朝因开凿此河而灭亡 B.汴河导致隋炀帝的腐败
C.客观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D.借诗歌赞颂隋炀帝功绩
14.右图为 《步辇图》(局部),该图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15.《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
16.“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为主的赋税制度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方田均税法
17.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20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计算,每天交绢3尺或布3.75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 )
A.使农民负担暴增 B.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C.简化了税收名目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18.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出现三教并行走向三教合一的趋势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D.佛学诗词的兴盛
19.唐代画家吴道子,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 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0.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2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22. “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
A. 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 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 汉初实行郡国制
23.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 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4.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要研究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最适合寻访的城市是( )
A. 泉州 B. 西安 C. 开封 D. 洛阳
25.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26. 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海上佑护女神。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朝廷赐庙额“顺济”给妈祖,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认可。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朝廷赐妈祖“灵惠妃”的称号,妈祖完成了从地方神到全国女神的转变。这从侧面印证了两宋时期( )
A. 海外贸易繁荣 B. 经济重心南移
C. 北方民族压迫 D. 儒学信仰动摇
27.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8. 推动如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南北贸易的发展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土地制度的变革
29.元朝地方各行政区的行政机构,称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关,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首长。边远地方,如云南地区,也建立了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行中书省的设置( )
A.拓展了国家疆域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是我国省制开端 D.利于边疆的发展
30.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
A. 皇权不可僭越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相权逐渐削弱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31..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32.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A. 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 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 以政治目的为主 D. 以经济目的为主
33.有学者认为:明代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很多情况下,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只体现在制度上,高度集权的皇权,皇帝并没有真正行使,而是由大学士或太监行使了。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
B. “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C. “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
34.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
A.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35清朝应蒙古族游牧为主、部落林立的特点,把蒙古族划分为两百多“旗”,若干“旗”又组成一“盟”,于每旗设札萨克(旗长),由蒙古王公贵族出任,此职多为世袭;“盟”也置盟长,由各旗札萨克推选,再向清廷请旨确认。盟内的事务通常由盟长负责,惟重大事务须由理藩院裁决。以下对清朝盟旗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制度创新,史上首次因俗而治 B. 体现“与中央保持一致而不改变习俗”
C.造成离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D. 高度自治化解了民族矛盾
第Ⅱ卷(材料问答题,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文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华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2分
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影响。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发展趋势4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北宋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农民使用的铁制犁铧多样化,主要有尖头和圆头的两种,用以耕作不同土质的土地。安装铁锌的楼车,在北方普遍使用,提高了播种速度。河南地区耕牛不足,有人创造了人力翻土工具——踏犁,可代耕牛之功半。鄂州农民创制了插秧工具——秧马,一日可插千畦。修复了汉唐以来许多废弃的渠堰,又新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农田垦辟,耕地面积逐渐扩大。越南传入的占城稻,这时在福建普遍种植,又推广到江淮地区和淮河流域。茶的栽培遍及大半个中国,桑麻作物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摘编自王士立《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材料二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摘编自(日本)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二中有关经济方面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4分)
【古代中国文化】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品格就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人文是相对于神文和物文来讲的。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不是受神、物的支配,因此中国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次,人文精神更多地是强调礼乐教化。中国讲究人文教育,而不是武力和权力的压制。......中国的品格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教组成,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
---《中国的品格》作者:楼宇烈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3分)
(2)材料一中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2分)
(3)材料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3分)
同安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
历史试卷
1`5 DADBD 6`10 ABBAB 11`15 BDCDB 16`20 CBACA
21`25 BCBAD 26`30 ACCDB 31`35 CCBAB
答案要点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看重家世),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
(2)变化:由以门第(家世)为主要标准到考试成绩(才能)选官。(2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4分任答两点4分)
(3)趋势: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选拔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客观。(任答两点4分)
答案要点
(1)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明(1分);水利工程的兴修(1分);耕地面积扩大(1分);占城稻的推广种植(1分);茶、桑麻种植区域增加(1分)。(4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2)观点: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依据: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界限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4分)
38.答案要点.(1)秦焚书坑儒;汉初推崇黄老之学;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3分)
(2)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
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分)
(3)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品格。注重精神生活,强调礼乐教化。中国传统文化
主要由儒、释、道三教组成。提倡反省自求、提升自我。(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