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 学案
1.学习目标
(1)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考查内容和方式。
(2)掌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3)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言语句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授人以鱼】
一、知识整合
所谓“常见实词”,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考什么?
综观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其中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三、怎么考?
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意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成:1.客观选择题。近几年对常见文言实词理解的考查呈现出课内外密切联系的特点,即分别从语段和课文中选取几个词,让考生判断其含义。2.主观翻译题。将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融进了文言翻译题之中进行考查。
【授人以渔】
一、一词多义
1.解释“引”在各句中的意思,并指出其本意。
意义 例 句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凭箜篌引
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虞常果引张胜《苏武传》
2.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
【绝】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佛印绝类弥勒。
枯松倒挂倚绝壁。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请立太子,以绝秦望。
绝胜烟柳满皇都。
【负】
秦贪,负其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二、通假字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3)或师焉,或不焉。
(4)便要还家。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三、古今异义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悦亲戚之情话。
4.先帝不以臣卑鄙。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衡下车.
7.且陛下春秋高。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蚓无爪牙之利。
10.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1.叶叶相交通。
12.皆为陛下所成就。
13.腹犹果然。
1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5.思厥先祖父。
16.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8.可谓智力孤危。
19.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左右或欲引相如。
2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22.臣本布衣。
23.赢得仓皇北顾。
2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偏义复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去来江口守空船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昼夜勤作息。
(4)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5)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授人以筌】
一、关于一词多义
(1)词的本义?引申义?如何记忆多义词的诸多意思?
(2)怎样准确翻译文言句子中的疑难多义词?
二、关于通假字
(1)通假字?特点?
(2)如何辨识文言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准确翻译?
三、关于古今异义词
(1)古今异义词的分类?
(2)如何辨识文言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准确翻译?
四、关于偏义复词
(1)偏义复词?分类?
(2)怎样辨识文言语句中的偏义复词并准确翻译?
【筌而得思】
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人兽之间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通“冀”)也。(节选自《列子·黄帝》)
①下列句子中,对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
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希望。
②下列句子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 遗:丢开,丢下。
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近:亲近。
C.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疏远。
D.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E.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
晋平公射
平公射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见平公。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
君忸怩,乃趣赦之。
(节选自《国语》)
下列句子中,对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竖襄搏之,失 失:失去了时机。
B.今君嗣吾先君唐叔 嗣:继承。
C.是扬吾君之耻者也 扬:宣扬。
D.勿令远闻 远:远方的人。
E.君忸怩,乃趣赦之 趣:通“促”,赶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郁离子》)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
(1)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3分)
(2)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3分)
(3)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选自《吕氏春秋·卷四·劝学》)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
(1)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3分)
(2)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3分)
(3)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焉,东清河鄃人也。慕容白曜之平三齐,光年十七,随父徙代。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皇兴初,有同郡二人并被掠为奴婢,后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赎免。高祖闻而嘉之。虽处机近,曾不留心文案,唯从容论议,参赞大政而已。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其见重如是。又从驾破陈显达。世宗即位,除正侍中。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
(1)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5分)
(2)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5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祸乃不滋。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以告子家驹。子家驹曰:“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死亡无日矣。”遂兴兵以救之。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
(1)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3分)
(2)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3分)
(3)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