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的应用
课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 目标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 准备 三角板、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引入 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上圆的周长等于18cm.在圆柱下底面的点A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点A相对的点B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二、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第13页 1、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A、B的位置在哪?(沿A展开) 2、展开后从A到B的最短路线是什么?自己在课本上画出来。 3、怎样计算最短路线? 三、合作交流 (1)蚂蚁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爬行的几条路线。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如图 分析: 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它的一边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另一边是圆柱的高. ⅱ确定几何体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的基本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ⅲ思维导图 (4)怎样计算最短路线? (5)方法提炼 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具体步骤: 1. 审题——分析实际问题; 2. 建模——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3. 求解——运用勾股定理计算; 4. 检验——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真实性. 四、精讲 图1-14是一个滑梯示意图,若将滑道AC水平放置,则刚好与AB一样长。已知滑梯的高度CE=3m,CD=1m.试求滑道AC的长。 解:设滑道AC的长度为m,则AB的长度为m,AE的长度为m。 在RTΔACE中,∠AEC=90°,由勾股定理得 即,解得. 故滑道AC的长度为5m. 变式题: 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EF折叠,使顶点C恰好落在AB边的中点C 上。若AB=6,BC=9,求BF的长。 五、当堂检测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 km/h的速度向正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 km/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解:如图:已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甲到达B点,乙到达C点.则: AB=2×6=12(km) AC=1×5=5(km) 在Rt△ABC中: ∴BC=13(km). 即甲乙两人相距13 km.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20,3,2 B是这个台阶上两个相对的端点,A处有一只蚂蚁,想到B处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台阶表面爬行到B处的最短路程是? 解:将台阶展开,如右图,三级台阶平面展开图为长方形,长即BC为20,宽AC为,即15. 则蚂蚁沿台阶面爬行到B点最短路程是此长方形的对角线长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AB的长。 在中,AC=15,BC=20, 3.有一个高为1.5 m,半径是1m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为0.5 m,问这根铁棒有多长?(同学们自己思考,做一做) 举一反三: 如图,在棱长为10 cm的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处有一只蚂蚁,现要向顶点B处爬行,已知蚂蚁爬行的速度是1 cm/s,且速度保持不变,问蚂蚁能否在20 s内从A爬到B ? 解:如图,在Rt△ABC中: ∵500>202 . ∴不能在20 s内从A爬到B. 六、交流小结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2.在寻求最短路径时,往往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预 设
作业设计 预习作业
书面作业
板书设计 1.3勾股定理的应用 1.立体图形中的最短距离问题 2.设未知数问题
教学反思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