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语调、节奏和重音。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诗歌鉴赏方法,品味诗歌含蓄细腻的语言和优美的篇章结构。
3.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体会诗歌复杂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通过分析意象、感受意境、品词析句等方式感受诗人浓浓的乡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创作短小精悍的诗歌,表达某种真挚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学习这首诗歌,应当从诗歌最根本的特征入手,也就是把抽象的情感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再结合诗人生平的经历去体会这首诗歌中附着的深邃隽永的情感。最后,对于诗歌回环往复的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去发掘更深的情感。余光中先生的诗歌,虽然是现代诗歌的形式,但古典诗歌含蓄典雅的特点,同样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体现,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古代现代诗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这一特征。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2003年12月7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纽约会见华人华侨代表。提到台湾问题,温总理满怀深情地说起了台湾问题。他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海峡两岸的人都生在一个根上,都是自己的骨肉同胞。这里“浅浅的海峡”就取自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已经成为乡愁的代名词,年复一年,被那些远离家乡的台湾同胞反复吟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去具体感受一下其中包括的魅力。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1950年入台,致力于现代主义的诗歌创作。因写乡愁诗闻名而被称为乡愁诗人。《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游子,都是身在台湾,心在大陆。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介绍背景
“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见风筝,看到的是轰炸机”。在余光中先生9岁时,日寇占领南京,他就此开始了逃难的童年。当时母亲把幼小的余先生用扁担挑在肩上逃到常州,后来又辗转避难于重庆。在巴水蜀水的深处,他度过了中学时代,而此刻他就要忍受与母亲的分离。此刻,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山区,外面的世界又笼罩在战火中,他心中向往的便是那遥不可及、自由辽阔的大海,他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因此,当战火平息,回到家乡南京后,他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而他也同时考取了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了留在母亲身边,他选择留在南京并在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但没想到,1949年,他被迫随着父母逃亡,先到达香港,流亡了一年后,又辗转南下直到定居台湾,而这一分离就是数十年。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理解词语
嘶哑:声音沙哑。
悲愤:悲痛愤怒。
激怒:刺激使发怒。
(二)深情地自读(分层推进式朗读)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
③读出感情。(原诗中批注)
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
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
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三)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诗歌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所以,余光中的思乡爱国之情,在文中,是通过什么意象来具体表达出来的呢?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呢?让我们一起品味“乡愁”。
学生找出文中意象,回答: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 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2.诗中的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共同突出了这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 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 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
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 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4.《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
5.赏析四个修饰——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小小的”“窄窄的”,面积小、程度轻但是乡愁浓重,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又真切的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永不得再见的哀伤。
“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表现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可否把“窄窄的”换成“薄薄的”?
“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与上下文不一致,音节不押韵,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五、拓展延伸
当年,49年到达台湾的大陆人,大约有120万人左右,而台湾的当时的原住民不过600万,其中还有许多是从大陆迁徙去的。因此,乡愁就成为了台湾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今天,大陆已经能与台湾自由往来。在一次为大陆学生开设的讲座中,说起《乡愁》的续诗:“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但他说,这只是一种说法,并没有写上。大家觉得为什么呢?今天这份乡愁还会被铭记吗?
唯有记住,才会让人珍惜。
六、分析手法
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
托物寄情
这里作者借用邮票,船票等意象来代表愁绪的写作手法叫做托物寄情,是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托物寄情就是通过某种意象表达某种感情。请谈一谈这四类意象给你带来的美的体验。
意象之美:
“邮票”意象涵蕴着的是诗人忧愁的情感,它暗示着造成最为亲密的母亲不能直接相见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大陆和台湾政治上的睽隔;
“船票”暗示随着岁月的增长,乡愁的睽隔也日益沉重;
“坟墓”暗示乡愁因长时间的睽隔而化为永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海峡”则把隐性的政治显性化,深刻地暗示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睽隔,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些简单的具体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沉重、浑厚、哀伤、苦闷的乡愁情怀氛围。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以及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八、课文总结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无论身居何处,只要有一种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就会心有灵犀,穿越古今。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乡愁永远像一首澎湃的歌。
九、作业布置:
1. 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席慕蓉《乡愁》
2. 写作练习:仿照本文,选取合理的意象写一首现代诗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情感(如乡愁、亲情、友情等),字数不限。
教学设计反思
这首诗也已经隔了很久没有教了,所以教学之前想到了很多。但是在读到余光中先生“没有沧桑的乡愁是单薄的”这句话时,我感觉到唯有把诗人一生的沧桑与诗中的形象相联结,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感人的力量。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形象为核心,结合诗人的经历,引导学生一步步体会诗歌中的内涵。至于情感的升华,诗人对统一的盼望,这可以留给学生体会,不需要过分强调。
在教学中引用的诗歌,并非设计前刻意准备的,而是在教学中自然联想到的,所以在引用时在字句上有过个别错误。但我觉得这也是课堂自然生成的,因此基本都保留在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