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6 19:5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和应用解读、品析诗歌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悟刘禹锡的人生观。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歌大意,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了解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难点:
  能聚焦“景+事+人”,学会“由点读面”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在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设计时,我发现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的酬赠诗有不少。在深入研究这些酬赠诗的过程中,我又发现这两位诗人对于人生中的很多问题总是有不同的看法。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有提到,“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也就是说,这一个单元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深入挖掘体会蕴含于其中的情怀。因此,我想我可以选择三组白居易和刘禹锡的酬赠诗,聚焦于“人生观”,通过对“起落”“衰老”“死亡”这三个人生问题的比读,学习和应用解读、品析诗歌的方法,体会刘禹锡的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资料理解课文、阐释自己观点及甄别资料的能力不高。而运用资料不是简单的读资料,是对信息的准确把握与提取,并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表达时还需要与原有的观点进行融合,本课主要设计培养学生课前查找运用资料的意识与能力。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唐代诗人刘禹锡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2.介绍背景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刘禹锡从永贞元年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22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23个年头了。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重点词语: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二)指导朗读,课文初感知
  1.读顺字音节奏。
  2.读晓诗歌形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读懂诗词大意。
  (三)文本梳理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心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亦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小组合作,互相探讨下列问题:
  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
  (刘禹锡这首是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写自己谪居在巴楚荒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有唱有和,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 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闻笛赋”西晋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杀后,向秀路过嵇康的家乡,听到有人吹笛,悲从中来,作出《思旧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两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观看,童子下完棋后,斧头已经腐烂,王质下山后发现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此两句表明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暗示了世态的变迁,抒发回归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怅的心情。)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酬答。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此外,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今日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因第三联伤感低沉的情调,第四联便顺势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三、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白居易《咏老赠梦得》诗歌选句: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诗歌选句: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思考:刘禹锡与白居易在看待人的衰老时,又有什么不同?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发现的?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请同学们2人或4人一组,对第二组古诗展开讨论。在讨论时,请同学们圈出诗中的关键词句,并将讨论的收获用“记录关键词”的方式做好批注。时间为5分钟。
  2.师生交流归纳
  要点:
  扣住“先卧”“朝未梳”“扶杖出”“闭门居”“懒照”“休看”,感受白居易对于衰老的消极、悲观。
  扣住“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理解白居易对于衰老的理解:老了固然多病,但老了也有优势——经历丰富、见识广阔。同时,交流探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所蕴含的哲理: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红霞,老了也能有一番作为。提示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如85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不就是“为霞尚满天”的代表吗?从而体会刘禹锡用“达观”“进取”来对待衰老的人生态度。
  六、拓展延伸
  1.提问:我们都知道李白是诗仙,奔放飘逸;杜甫是诗圣,忧国忧民;而刘禹锡是诗豪,一说到“豪”字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豪放不羁,豪情壮志,豪言壮语,豪气干云……。
  刘禹锡这个人和他的诗正是这样的特点,一个豪字就可以概论,而“诗豪”的称号正是他的知己白居易对他的概论,非常恰当。面对萧瑟的秋风,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面对衰老的自己,他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面对简陋的屋室,他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阅读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说说这首诗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情感格调上有何区别。
  课件出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预设:白诗流露出对刘禹锡的同情和悲叹,格调是消极悲观的;刘诗虽感慨万端,却不乏明朗、高亢的格调,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设计意图】真正的勇士,当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鼓舞学生昂扬精神,加快脚步,拥抱生活。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八、中考链接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理解错误的一组是(D)。
  A、首联叙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与朋友一来一往之间显示出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4)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九、课文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们读到了刘禹锡积极乐观的情怀,豁达宽广的胸襟,古人云: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希望同学们不仅从刘禹锡这本有字之书中得到收获,更能从他的人生之书中获取力量!
  十、作业布置:
  结合课内外阅读的古诗词,以“我眼中的古典诗歌魅力”为话题,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够体现九年级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从关键词、写作手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条理清晰。诵读法符合诗歌教学的特点,但在诵读的方式上可以再多样一些,比如合作设计朗诵,朗诵优秀学生范读等,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另外,实践是对课堂效果的检验,本节课可设计与鲍照《拟行路难》进行对比阅读,由学生合作进行,以此检验课堂效果,增加本堂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