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注释或查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展现的鲜明的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
把握文展现的鲜明的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三、过程与方法:
“四子侍坐”一篇较之《论语》里的其他篇章已属较长的一篇,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仍属于短小的文言文。如何把这篇短文读长,在这个师生论志的小片段里对五人之志做一个梳理和探究,在“理想”这个重大的人生议题上与今日的青年读者们产生思想碰撞,让学生感受到经典不远当下,“子曰”仍可予人启迪,是我上这一课的小小愿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会集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它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2.介绍背景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3.【有关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
俟sì 莫mù 甫fǔ 哂shěn 相xiàng
铿kēng 沂 yí 喟kuì 雩yú 冠guàn
2.理解基本意思:
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因为,连词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用,做,动词
翻译句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⑵子路率尔而对:助词,……的样子
因之以饥馑:加到……上
且知方也:是非,准则。
翻译句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⑶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面积);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等待
翻译句子: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⑷端章甫:名动,穿礼服,戴礼帽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于,跟;才能
吾与点也:赞成
翻译句子: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⑸为国以礼:用,拿,介词
唯求则非邦也与:句首语气词,无实义;通“欤”,句末语气词,吗
翻译句子: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2.解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1、“侍坐”意即“在尊长旁边陪坐”。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年龄不同,性格也各有差异。
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
第二部分(2-12):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述说自己的志向以及孔子的态度。
第三部分(13-16):写孔子对四人志向的评价。
(询问志向——述说志向——评价志向,全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层次清晰,主旨鲜明:这是本文的写作技巧之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各位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不错,阳光明媚的。值此大好春光,我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吧?今天新课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昨天的课堂内容。上节课我们回顾了《论语》的地位,特别是《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太过通透了。这个不需再重复,我们知行合一就好!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也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致结构就是,四个弟子陪侍孔子闲坐时的对话,孔子老师问起他们的志向,四个弟子说志向,孔子评价志向。现在打开书本107页。如果孔子的这堂课要对标我们现在的课,你可以说它是一节班会课。好了,请随老师我一起去孔子的课堂愉快地汲取知识的能量吧!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一)问题探究
思考1:全文围绕着哪个字展开?文章的逻辑层次是什么样的?
明确:围绕“志”展开。大致逻辑层次是:问志——述志——评志。
思考2:孔子为什么“哂”子路?如何理解“其言不让”?
可参考以下内容: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礼记·曲礼》
“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明确:“其言不让”更多的是说子路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不够谦让,而不是说他的志向。
思考3:用现代汉语描绘曾点的所说的“沂水春风图”。并结合下列文段说说孔子为什么“与点”?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二)研读主要人物的志向
1.研读子路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什么?从中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机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工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仪。由此可见,子路是一个志向远大、充满自信的人。
子路是个急性子,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一词表现了他的轻率急躁。
夫子为何“哂之”?结合下文说一说。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认为子路不谦虚(即不合乎“礼”)且轻率急躁。
(事实上,子路是一个有政治才能的人,他并非是自我夸耀。孔子批评的是他的不谦虚,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仪就没有一切,纵然有治理天下的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朗读子路的话语速可稍快,语气语调中流露出直率、自信之气。
2.研读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
冉有的志向是什么 从中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冉有自认为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家,而且三年只能使老百姓生活小康,至于礼乐教化,自己则无能为力。可见他是一个谦虚的人。
公西华的志向是什么?从中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非曰能之,愿学焉。”他说得更委婉、谦逊,说自己只是可以学习学习,入宗庙或外交场合做个小小的司仪。
孔子是如何评价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的?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言外之意冉有谈的也是国家大事,但他的态度很谦虚,孔子很满意。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言外之意公西华谈的也是国家大事,凭他的才德完全可以胜任一个大司仪,但他的态度很谦虚,表达也很委婉,孔子很满意。
朗读冉有、公西华的话
语速平缓,语气稍轻一些,表现出谦逊之态。
3..研读曾皙的志向
曾皙的志向是什么?为什么对他的描写比较详细?
曾皙所描绘和向往的则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一幅老少同乐的春游图: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曾皙追求的是宁静高雅的生活。
因为曾皙的志向特殊,与子路等三人的志向不同。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讲的都是国家大事,都是从政。
4.孔子对曾皙的理想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面上看来,曾皙没有谈论治理国家的大事,只是谈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美好的春游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因此孔子非常感慨和赞同。
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社会动荡不安。孔子55岁起周游列国,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够施行仁政,实行礼仪,感化他人,不要战争,历经14年,但没有成功。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朗读曾皙的话要富有节奏和音韵,语调上扬,表现出从容不迫、逍遥自在之情。
四、拓展延伸
拓展问题:可是为什么叹息呢?
答案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以及下发材料中“孔子简介”,回答。
孔夫子面对的世界是礼崩乐坏,是“杀人盈野,杀人盈池”的社会现实,弑君者有之,亡国者有之,满地的乱臣贼子,王政不再是争霸者的选择,他们首选霸道,谁能给他们带来迅捷而实际的土地、人口乃至称霸,谁就会被重用。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太难了!
难就放弃了吗?做个隐士?
答案预设:学生参考“孔子简介”,孔子人生最后一个阶段
他是周文化自觉的传承者,是中华文明薪火得以续燃的中间人。他要讲学授徒,他著书立说,只要有传人延续自己的学问,只要竹简文字还在,自己的理想之火就能一直燃烧下去。这是一个至死仍在为自己志向而努力的人。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所描写的尽管只是一个场景,一个瞬间,但孔子睿智、宽厚、大度、循循善诱的蔼然长者形象却跃然纸上。这堂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课,也让我们窥见了孔子为人称道的教学艺术。。
六、课文总结
曾参有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人让人尊重是有条件的,你总得做点什么,总得在为自己活之外有更大的胸怀有更广的担当,孔子是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光大周文化的使命,虽然他生前郁郁不得志,但他死后,有一条他所开创的文化之流源远流长,绵绵不绝,渐成浩荡无穷。整个世界都浸润其中。
八、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我在课堂环节上做了如下设计:一是复习回顾上节课的文言知识,检测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研读探究人物形象及孔子为何赞赏曾晳,由此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理解孔子的“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三是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分析孔子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第一个任务完成得还算可以,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掌握文言字词,极个别同学有些生疏,还需再次强调文言知识的识记并加强检测。人物形象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描写四子的言语、举止以及孔子态度的词句,这一环节我预设的是三分钟就可以完成了的,但是实际用时比预想的要长得多,学生在文中找寻相关词句就用了大量的时间,因此本环节用时太长,将近15分钟,导致在处理本节课难点时有些捉襟见肘。本节课难点就是让学生探究孔子为何赞赏曾晳这一问题,然后由四子之志探讨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着实困难,因此我给出了相关的资料链接,希望借此帮助学生探究,但是给出的材料有文言短文,忽略了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因此链接资料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所以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些无从下手,从堂下巡视情况来看,只有三个组有自己的认识,其他组无成果。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因为前面环节用时的问题,到最后小组展示环节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因此没有让学生尽情展示分享,而是由我带领着学生进行解读,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不足与遗憾之处,下课时还有学生很遗憾地说“老师你应该让我们分析的”。
反思至此,我认为主要还是没有备好学情、学生,因此导致时间分配以及链接资料设置等方面有些理想化,还有就是,还是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虽然在课堂环节上来说是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但是从效果上来说并没有完全让学生自己解读文本,没有完全让学生将对语言的赏析与思想的分析紧密联系起来。虽然学生基础较弱,但是我相信通过引导及相关材料的辅助还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思想探究的幸福感的。另一方面,还是要强化学生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的,平时应让学生多读多背,老师勤于检测,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完成对于文言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