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第三单元7.1 《短歌行》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7.1 《短歌行》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6 18:2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句,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句,多角度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培养发散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中“忧”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从曹诗中读出曹操其人的大格局,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忧”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
  树立新时代下正确的劳动观,研究新闻评论的写法,辨别和把握新闻报道的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三、过程与方法:
  曹操的《<短歌行>(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七课的一首四言诗。本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在教学中拟通过引导诗歌的反复朗读和吟唱,调动学生情感,体会乐府作为音乐的节奏之美,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住始终出现的三个“忧”,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同时掌握诗歌中比喻、借代、用典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曹操的《<短歌行>(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七课的一首四言诗。本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结合学情,本课采用 诵读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法、拓展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汝南名士许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他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今,他就是被赞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短歌行》,再次领略曹操的才气,英雄豪气与王者霸气。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2.介绍背景
  为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三、课文链接
  1.作为文学家:
  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 ”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2.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四、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预习检查:
  1.掌握字音
  子衿(jīn) 掇(duō) 呦呦(yōuyōu) 契(qì)阔谈讌(yàn) 吐哺(bǔ)
  (二)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三)基本内容理解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这几句中你读出了曹操怎样的情感)
  总结:姑娘思情郎,而我曹操念贤才,以此含蓄手法其实就是昭告天下,我有一颗求贤若渴的心,其真挚和热烈,不亚于陷入情网的情人。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预设:鹿在悠闲地吃草,发出呦呦的鸣叫,彼此应和。我在宴请宾客,鼓瑟吹笙。
  总结:这里的我有,有一种什么语气(自豪),鼓瑟吹笙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仪,曹操用鼓瑟吹笙欢迎宾客,足见对贤才的重视。
  曹操这种对贤才的渴望,在下文哪一句中也得到验证?
  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预设: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又谈起了旧日的恩情。
  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追问:不可断绝是什么意思,忧从何处来。为什么看到,明明如月,就忧从中来。(人才不可得,才是他忧心忡忡的根源)
  明确:梦想如雾里看花,贤才是遥不可及
  总结:对酒当歌,慨当以慷,的盛大宴席上,想到时光短暂,功业未成,曹操悲从中来。他深情、迫切的渴求着贤才,甚至放下自己的身份,谦卑的盼望他们到来。曹操为何如此想建功立业,如此渴望贤才,我们不妨听听这段肺腑之言(视频播放)
  明确:也许为了曾经的誓言和亡者的嘱托,为了流离失所的百姓、为了和他一样有着国家统一、百姓安乐梦想的所以仁人志士,所以此刻他如此渴望贤才,渴望建功立业。那他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又是为了什么?
  天下归一-----给所有人一个“家”(板书:盼天下归一)
  5.一起来读最后这几句写了什么,你读出了曹操怎样的情感?边分析边读一读这几句。为什么这样读(推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他一生都未改变的是自己对天下归一的坚持。
  拓展:建安十三年十二月,54岁,在赤壁被周瑜、刘备联军击败
  建安十六年,57岁,打破关中马超联军;
  建安二十年,61岁,平定汉中;
  建安二十一年,62岁南征孙权;
  建安二十三年,64岁,刘备自蜀重北伐汉中,曹操率军至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65岁,夏侯渊战死,曹操进攻汉中;
  十月,曹操亲自率军南下救援曹仁
  建安二十五年,66岁曹操逝世
  五、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
  (一)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寻找诗眼-——发现诗文的情感基点
  明确:忧
  2.从诗中找出写“忧”的诗句,体会诗中“忧”内涵。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所忧为何?体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说: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诚然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人生短暂而一味消极亦或是及时行乐,而是感叹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当及时努力,建立人生之伟业。
  补充:带领学生回顾《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中有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思考:“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贤才难得
  5.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时光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功业未就
  (功业未就,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贤才难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能解。)
  六、拓展延伸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幻灯片: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学生讨论)
  1、提供有利条件。 高薪,高职位
  2、好的工作环境。
  3、尊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1、 复合型人才
  2、 创新型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七、主旨归纳
  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是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抒发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九、总结写法
  ①用典、借代:《诗经》中的句子青衿,周代学子的服装,这里做贤士的代称;“悠悠”,绵长的思念;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思念贤才的心态。
  ②引用:引《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设想贤才到来,作者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欢迎贤才的到来,表现作者思慕贤才,招待贤才的热情。
  ③比喻、想象:将贤才喻为明月,加深诗人对得到贤才的灼灼心情.。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也是求贤不得的苦闷。最后以乌鹊喻贤才寻明主,,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对贤士的惋惜之情些微的埋怨之意。
  ④反诘:“人生几何”“何以解忧”“何时可掇”“何枝可依”等大量反诘句的运用,不仅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诗味更加蕴藉,抒情更为强烈。
  十、课堂总结
  曹操有宏大志向,充满霸气和谦恭之气;有广博的胸襟,待人真诚、热情、尊重人才(爱才惜才),对犹豫彷徨未找到明主的贤才给予关心和同情。他忧人生,忧贤才,忧天下。因壮志难酬而忧,但他没有陷入低沉的哀叹而不能自拔,反而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 。《短歌行》是曹操胸怀大志的壮歌,体现了直面现实、热爱生命的担当与豪情。曹操的忧是进取中的忧,是追梦中的忧,是反复忧愁后的奋发激昂。生逢乱世,他彰显了生命价值,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
  十一、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项完成。
  1.毛主席作为一位爱好文学的领袖,他的诗歌也同样慷慨激昂,请你任选一首,绘制诗歌情感变化曲线图,依此有感情地朗诵,并进行录音,有兴趣的还可进行配乐,制作完成后,将音频发至我的邮箱。
  2.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历史上各大家对曹操的评判各不相同,请你查阅资料,以“成败得失话曹操”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有理有据地谈谈你的观点,表明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
  1.余映潮先生曾说:朗读,是充满诗意的课堂活动。文学评论家曾说:《短歌行》这首诗讲不如读。本节课便是用朗读这一诗意的手法引领了丰富而又生动的课堂。以读为线,贯穿始终,课堂意趣盎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将这一方法发扬光大,不断探索新的、更好的诵读方式。
  2.在解读文本时,“一字立骨”贯穿赏析始终,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于诗歌教学,但在赏析过程中,讲解有些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有些遗憾。
  3.学生活动时,活动的方式有些死板,不灵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探究更多的有意义的课堂活动的方式。
  4.诗词教学的方法很多,解读角度也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探究更多诗词教学方法,在“守正”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创新”。
  5.本课教学设计参考了宝鸡金台高级中学朱慧颖老师关于《短歌行》的诵读指导的方法,给予笔者颇多的灵感,让诵读教学落在了实处,指明了方向,在设计之前应多学习优秀教师教学案例,给予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