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荷塘月色
本文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本文的行为线索和情感线索3.赏析本文的重点句段
学习任务1
课前学,记常识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他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朱自清的早期诗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散文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一篇散文,当时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所写荷塘是清华大学内近春园里的大荷花池。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此时的朱自清,思想处于苦闷彷徨中:一方面,1927年国共两党分裂后出现了政治力量 对立的形势,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中;另一方面,家庭的负累,“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种种因素让他“颇不宁静”,因而月下漫步排遣心绪,遂写下佳作《荷塘月色》
学习任务2
悉内容、理层次
读1-2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课堂练习:1.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是什么?2.小路有什么特点3.第二段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最后一句,预示着心情将怎样变化?1-2段:点明夜游荷塘的原因,描写路上所见的所感行踪:家中情感:不宁静孤独寂寞荷塘路上读3段 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课堂练习:1.这段文字是什么表达方式?2.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时可以看得出来?3.最后一句,预示着下文将要写什么?1-2段:描述“送去主义”表现、批判其未“拿来”行踪:家情感:不宁静寂寞-很好-愉快路上读4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课堂练习:1.作者批判了哪两种错误态度?以哪种为主?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3.作者是否认为“活人代替古董是一种进步”?4.第二段作用是什么?1-2段:描述“送去主义”表现、批判其未“拿来”行踪:家中情感:不宁静寂寞-很好-愉快荷塘路上(月下)荷塘喜悦读5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han)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fan)婀玲(夏注:这里是音译violin小提琴的意思。)上奏着的名曲。课堂练习:1.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2.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1-2段:描述“送去主义”表现、批判其未“拿来”行踪:家中情感:不宁静寂寞-很好-愉快荷塘路上塘荷(月色)喜悦读6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课堂练习:1.这段对小路的描写,跟前面对小路的描写,透露的感情有何不同?1-2段:描述“送去主义”表现、批判其未“拿来”行踪:家中情感:不宁静寂寞-很好-愉快荷塘路上荷塘喜悦寂寞愁闷荷塘路上读7段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夏注:谐音“怜子”,爱你之意。)清如水。课堂练习:1.作者想起采莲的事,表达了什么情感?1-2段:描述“送去主义”表现、批判其未“拿来”读6段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2段:描述“送去主义”表现、批判其未“拿来”行踪:家中情感:不宁静寂寞-很好-愉快荷塘路上荷塘喜悦寂寞愁闷荷塘路上家中淡淡哀秋家中不宁静寂寞-很好-愉快荷塘路上荷塘喜悦寂寞愁闷荷塘路上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悉寻静得静出静课文小结
学习任务3
析重点、备高考
(综合训练)
1.逐段分析1.第4段重在描写月下的荷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展现月下荷塘的恬静,柔美,从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考点:修辞手法(概念)①写荷叶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②写荷花用了拟人、博喻。“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娇媚多姿;“明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从姿态和光华、气质上写出荷花之美。③写荷香用了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2.第5段,“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考点:修辞手法(效果)①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②“酣眠”比喻朗照的意境,“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③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月亮不能朗照时寻种朦胧而又恬淡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此时愉悦的心境。答题思路: 手法 +内容(释法)+效果(特点 情感意图)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han)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fan)婀玲(夏注:这里是音译violin小提琴的意思。)上奏着的名曲。3.第5段,“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考点:考点:修辞手法(效果)①这句话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②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由视觉向听觉转移。光与影的白墨块,伤佛支成了活波的、跳联的音符。③和谐光与影与名曲的旋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气氛,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答题思路: 手法 +内容(释法)+效果(特点 情感意图)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han)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fan)婀玲(夏注:这里是音译violin小提琴的意思。)上奏着的名曲。4.第6段,叠音词运用特别多,有什么艺术效果?考点:叠音词的艺术效果。①传神地描基出眼前之景的情态美。②增加了语官的音韵美、节奏感。③深入细致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答题思路: 手法 +内容(释法)+效果(特点 情感意图)。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5.第6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有什么含义?①这句话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景。②热闹快乐的只是蝉和蛙,作者却并感到快乐。③这句话表明,喜悦只是暂时的,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愁绪是无法完全排遣的。答题思路: 手法 +内容(释法)+效果(特点 情感意图)。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6.第7段引用梁元帝的(采连赋)和《西洲曲》里的句子有何用意?考点:赏析句子效果①这里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②作者虚写少男少女采莲时无物无束的场景的采莲的情景,表达对自由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③同时,以乐景衬哀情,以少男少女的自由和采莲的欢快也反村出自己现实的不自由和孤寂、苦闷。答题思路: 手法 +内容(释法)+效果(特点 情感意图)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夏注:谐音“怜子”,爱你之意。)清如水。7.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考点:结尾句的作用①不多余②此句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首尾照应,形成圆形结构,结构严谨。③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答题思路:1.结构 2.情感3.主题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本文线索:第1段——第2.3段——第4.5段——第6段——第7段行为:1.游荷塘——在家——荷塘路上——赏荷塘———回程———到家心理:2.寻找宁静——不宁静——寻静———得静———渐出静—— —出静情感:忧愁———渐悦———愉悦———渐愁———忧愁主题归纳 本文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明线,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暗线,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写夜游荷塘所见,绘制出一幅醉人的月下荷 塘美景图,展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虽不满现实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学习任务2
《相关论文》
为什么不宁静?——《荷塘月色》创作心理探析 大约没有人怀疑,开首一句“这几天颇不宁静”是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这篇美文的题眼。可以说,没有这个神秘的“颇不宁静”,就不会有这一名篇佳作的问世。正是作者心中的“颇不宁静”,才有了下文的求静而游荷塘,得静而赏月色,出静而回归现实。那么,作者究竟因何事而“不宁静” 在其月下赏荷,荷边赏月的“另一个世界”里,又蕴藏着作者内心怎样的意绪情感呢?这也如朱先生文中所谓的“像笼着轻纱的梦”一般朦胧莫测。 主流人士根据当时将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革命走入低潮,社会现实异常黑暗的历史背景以及1928年朱自清在其两篇文章《哪里走》和《一封信》中对自己苦闷彷徨心情的叙述而认为:文中的“不宁静”,反映了作者既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感到不满,又无力超脱的矛盾心态。此文抒发了他一人独处时暂时获得自由与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最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之情。 但此说至少有几点令人生疑: 第一,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当时已距4·12政变三个月,如果说作者的“不宁静”是由4·12反革命政变引起,那么,应该是“这几月”心里一直不宁静,而不应是到了最近几天才突然“不宁静”起来。 第二,不宁静和苦闷彷徨并不是一码事。不宁静指得是心潮波动,思绪难平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苦闷彷徨指得是心情不畅,愁思难抒的一种心理状态。作者说自己心里不宁静,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一种苦闷,更不一定意味着是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第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妻子,且都恰巧与作者的消极思绪相关。前者是作者心神不宁,要找一个清静所在;后者是作者在一种“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的沮丧和无奈中又回到现实。如果说作者的“不宁静”来源于政治的压抑,那么,这些文字,纯粹是莫名其妙,毫无意义。 第四,从第三段 “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好象超出了平时的自己”,“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这些抒情文字来看,作者追求的是个人心灵空间的自由,而非政治上那种语言行为的自由。 第五,最后两段作者不惜笔墨,描绘江南采莲旧俗,详引艳诗情歌,流露艳羡之情。如果硬与当时的政治现实扯在一起,显然太过牵强。 第六,朱自清并不是一个面对现实不敢说话的人。就在写作本文的前一年,即1926年,三·一八事件发生后,他曾不畏强暴,发表了《执政府屠杀记》痛斥反动派。1928年,他又在《哪里走》一文中直言不讳地说:“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然……”。如果这“不宁静”的原因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何必讳莫如深呢? 所以,作者的“不宁静”并非由政治和社会现实而起;他所抒发的感情,也并非是暂时超脱现实的淡淡喜悦与无法真正超脱的淡淡哀愁。 何为作者“不宁静”的神秘之源?赏月中,又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灵世界? 让我们借鉴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来撩开《荷塘月色》上面的这层神秘的面纱吧。 按照弗氏的观点,完整的人格有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通俗地解释,大体是:源于人的本能,不受任何道德理智、逻辑法则约束的我;现实中的我;理想中的我。本我遵循的唯一原则是快乐原则,满足本能需要。当本我求得自身满足时,却往往会受到自我和超我的阻拦和抑制,这便形成了弗氏所说的“内部挫折”。内部挫折经常会引进“道德性焦虑”。道德性焦虑是自我对罪恶感和羞耻感的体验,而且,同样的内部挫折,愈是道德高尚的人,道德性焦虑感愈强烈。然而,这种被压抑的本能力量并不会因为其不得实现而消失,而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以泄出来。 文学艺术正好为发泄这种能量提供了的途径,;因为人们在创作文学艺术和欣赏文学艺术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极大的替代性满足。当主体具备与创作或欣赏文学艺术相适应的能力、环境、对象时,便会产生创作或欣赏文学艺术的动机。所以,从心理角度而言,文学艺术是对被压抑心理能量发泄需要的满足,它本身就是能量发泄的意象活动的物态化。艺术想象的展开,总是相依着这些积郁于胸的感受或情感。对此,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曾有过论述:“想象将永远是艺术家的手段,至于艺术家的目的,哪怕是无意识的、被动的或隐蔽的目的都是追求某些理想。”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作品的形象特征及有意无意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上,探寻到作者隐秘的创作动机。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自己心中很能不宁静,却不提原因,本身就意味着很可能是一件涉及个人隐情,不愿让人知晓的事情。再联系当时的情景:作者宁肯独自一个人呆坐在院子里到夜深人静,也不愿和妻子沟通交流;自己忍受心灵的折磨,妻子却安然无虑地迷迷糊糊哼眠歌。这就暗示了他和妻子之间情感和心灵上的深深隔膜。一方面,作为亨名于世的年轻教授和作家,内心渴望拥有那种心心相通的爱情生活;一方面性格温厚的他又不能抛弃家庭去追求个人的爱情和自由,这样,这种“本我”与“自我”的矛盾冲突,便形成了“颇不宁静”的道德性焦虑。由于几天来持续积累的心理能量需要释放,而“满月的光”又为释放这种能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于是,便“悄悄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在家面对着妻子儿女,家庭的责任感重重压在心头,心灵是不自由的。所以当只有一个人来到荷塘边这寂静的所在,不再面对家庭时,才真正有一种“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好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自由与快感。 正是由于焦虑的根源在于渴望拥有所爱,所以在作者的想象里,月下的荷塘,处处弥漫着爱的色彩和幻影:荷叶的形“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的态是“风致”的;荷花的体态是“袅娜”的,神色是“羞涩”的;形象是清纯美丽的,如“刚出浴的美人”。就连流水也是含情脉脉的。荷塘的月色也如含羞的少女般朦胧可爱:像“笼着轻纱的梦”,像一抹“淡淡的云”,像“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他听到蛙蝉热闹的求偶声时,从美妙的幻想中回到现实,为自己不能拥有所渴望的爱情而深感遗憾:“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但是,作者又多想拥有自己的那份真正爱情啊!于是,《采莲赋》中那热闹浪漫的爱情描写又使他心摇神荡,陶醉其中。当他意识到自己早已为人夫为人父,爱情不可能再属于自己时,便不得不带着“无福消受”的沮丧和无奈回到现实的家门,妻子的身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推测:作者很可能在写作《荷塘月色》的前几天,遇到了自己倾心的爱情,但道德和责任又使他必须放弃这份十分渴望得到的爱情。“本我”与“自我”的激烈冲突深深地折磨着他,使他心里“颇不宁静”。而其文章中充满的女性和爱情意象,也正是作者发泄被压抑的爱情能量的意象活动的物化形态,是能量的移置转换,是作者潜在理想的表现。 这些分析和推测并非是笔者不负责任的忘断臆想。事实上,朱自清先生在后来给好友俞伯平的《燕知草》作序时就含蓄地道出了个中秘密:“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徜徉在其间,那才真有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