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二)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二)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6 18:38:46

文档简介

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阶段测试(二)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美育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宗旨在于立德树人。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
“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
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 世纪 80 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
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
材料二: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审美观的背后是社会文化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满足和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如果不创作出更多具有健康崇高审美品位的文艺作品,如果不提供更多有文化内涵、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文化产品,如果不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就会出现美丑观的混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摘编自肖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给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不同,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随之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B.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有可能避免美丑观混乱等现象的出现。
C.古典戏曲通过舞台上的角色造型、“唱做念打”和戏曲冲突,促成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D.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给养,就要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正因在继承精神传统的同时,随时代适时更新美育内涵,戏曲才能一直发挥教化作用。
B.“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古典戏曲在产生时就天然具备了美育功用。
C.中华美学精神都生动地体现在包括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等在内的作品中。
D.材料二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脱离“真善”的美并非真正的美,必将掉入庸俗的境地。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认为:“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C.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主张:“经典超越了时代和趣味之起伏变化,体现出审美经验的共时性。”
D.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强调:“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4.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功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江西铅山致远高中语文组准备启动2022 年度“赣剧进校园”专题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赣剧的美育功能。(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暄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名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交代了黄金、季献民两人是养花高手,但是两人有明显区别:黄金是花匠家庭出身,养花卖花;季献民是教师出身,退休后养花,养花送人。
B.小说详细描写了季献民后院,又通过黄金嗅觉、看昙花的视觉以及主人说话的听觉描写,写出黄金经历了奇怪、惊讶、心虚的复杂心理过程。
C.次要人物王胡子,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王胡子将黄金跟季献民养花做了比较,才使得黄金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引出季献民。
D.小说结尾那副显眼的对联意义深刻,养花不求回报和索取,只问耕耘,追求内心的安宁,季献民是践行者,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至少有两层意味,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B.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可以看出作者用心。
C.在笛声中昙花开放,把昙花置于夜的常态背景之下,展开对昙花的描写,语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叠词,又融入了视觉和嗅觉。
D.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8.“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6分)
9.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B.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C.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D.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魏绝南阳”中的“绝”是“断绝”之意,和《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B.“秦益强富厚”中的“益”是“更加”之意,和《师说》中的“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思相同。
C.“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中“敝”与成语“敝帚自珍”中的“敝”意思相同,都是指 “疲惫,困乏”之意。
D.“顾争于戎狄” 中的“顾”和“三顾茅庐”中的“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继之双方互陈观点。最后以定蜀的结果对双方看法的高下作了最后的裁定。
B.张仪正面论证伐韩之利后,再从反面论证伐蜀之弊。蜀地偏僻,戎狄之长,荒远贫瘠。胜了,“不足以成名”;取地,“不足以为利”。无名无利,且“敝兵劳众”,其弊大矣。并认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
C.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进攻蜀国。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D.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4 分)
2)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4 分)
14.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请概括他的理由。(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
B. 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
C. “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
D. 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
16. 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对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劝学》中,荀子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 18-20 小题。
“诗心”本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然文化基因,________。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在嘈杂喧闹中流于自怨自怜或自夸自恋的浮夸,对平庸和碎片化信息随声附和,渐渐忘却了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因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自我质问,也许是夜闹风静之时,你我都会兴发的自我质问。身体是自己的,又仿佛不是自己的,为________而活,为房子、存款而活,为许许多多丢不掉的牵挂而活着。 能不能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外卖小哥雷海为做到了,民警陈曦骏也做到了。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作为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融在血脉中的种子只要________,泥融沙暖,它就能发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中国人的诗心也体现在生活中写的对联上,下列对联与店铺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花样翻新人人温暖,裁剪入时件件称心——服装店
B.惟愿得来心共照,自然看去眼同明——眼镜店
C.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酒店
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芯片项目无论是前端还是后端,都对技术、资金、人才要求很高,尤其是芯片设计和制造,既需要密集的技术,________,而不是投入几千万、几亿资金和几个“海归”人员就能支撑的。
一旦项目铺开,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就会源源不断,_________,都有可能使项目烂尾,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如果十分简单地就能拿出芯片产品,且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芯片就不会那么重要,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不会拿芯片来要挟和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___________,才让芯片成为美国等国家和企业手中的武器。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 右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请你编写一条微博,表达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140个字以内。(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八达岭长城脚下,两条铁路在此交会:一条是祖籍为婺源的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一条是作为 2022年北京冬奥会配套交通工程的京张高铁。1909 年,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一群年轻人,在巍峨长城的见证下,奋战四年,于苍莽群山中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 京张铁路。如今,京张高铁每一段路线的勘测、每一份施工的设计、每一项技术的完成,都蕴含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自强要求。
从打破“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断言的“争气路”, 到引领智能高铁的“先行路”,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着中国的变化与发展,见证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激励着我们不懈努力,不断进取,不断跨越,攻坚克难,迈向成功。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自强不息与成功” 为主题写一篇全校大会上的演讲稿,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上学期阶段测试(二)
高一语文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就要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追求内涵美、内在美”错。原文是“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原文中“追求形式美、外在美”和“追求内涵美、内在美”是递进关系,而选项说成是并列关系了。
故选 D。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就天然具备了美育功用”错。原文是“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原文中指的是“天然功利性”,而不是“天然具备了美育功用”。
C.“中华美学精神都生动体现在包括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等在内的作品中”错。原文是“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选项前后关系弄错了。
D.“是为了论证脱离‘真善’的美并非真正的美,必将掉入庸俗的境地”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开头第一句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可知,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
故选 A。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的首尾段落的论述,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审美价值引领作用。
A.强调创作要以简洁明了为主。
B.强调无为思想。
C.强调经典对审美的作用。
D.强调美对生活的作用。
故选 C。
4.①材料一从传统戏曲这一具体的传统艺术形式的角度,阐述了戏曲的陶情功能和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中发挥的风化功能。
②材料二则从中国传统艺术这一整体的角度,阐述了其丰富的审美形式和审美价值引领所起到的审美功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开头段中“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和结尾段中“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再结合材料的出处《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可知,材料一是从传统戏曲这一具体的传统艺术形式的角度,阐述了戏曲的陶情功能和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发挥的风化功能。
结合材料二开头段中“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第二段第一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第三段第一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和结尾段中“如果不创作出更多具有健康崇高审美品位的文艺作品,如果不提供更多有文化内涵、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文化产品,如果不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就会出现美丑观的混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可知,材料二则从中国传统艺术这一整体的角度,阐述了其丰富的审美形式和审美价值引领所起到的审美功用。
5.①借助赣剧具有美感的表演要素,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寓教于乐。
②选取赣剧中具有教育意义、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剧目,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
③顺乎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探索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可知,可借助赣剧具有美感的表演要素,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寓教于乐。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可知,可选取赣剧中有教育意义、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剧目,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可知,可顺乎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探索美
D
【解析】D.“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错误。作者借黄金的自言自语,来暗示“黄金”在季献民家里收获了养花的技艺的精髓,同时也看出,来之前黄金只是靠养花来追求金钱的人。
D
【解析】D.“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错误。“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说法主观臆测,文中校长和季献民不存在对比反衬关系。)
8.①8岁时,能准确判断学校校园墙角不适合种“白鹤仙”赢得校长的刮目相看,可谓“绝活”。
②养品种一般的蝴蝶兰,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可谓“绝活”。
③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并通过“嫁接”的方式,让昙花比别人的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可谓“绝活”。
④黄金搞嫁接,即便不是一类的花,也可以把它们“嫁上”,可谓“绝活”。
【解析】要求分析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可通过文中叙述黄金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进行概括。
(1)“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由此可见,他小小年纪,就能准确判断花儿该如何养,令校长也不得不佩服,可见“绝活”。
(2)“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尽管品种普通,他却能让普通的蝴蝶兰绽放别样的魅力,足见其技艺之绝。
(3)“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可见,别人都会的技巧,他能够做得更好,更绝。
(4)“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可见,他能够把不同类的花嫁接到一株上,也是“绝活”。
9.①人生更需要有精神追求。黄金养花是为了生活,而季献民是为了观赏;黄金养花是为了卖给别人,而季献民养花不卖,只送人。
②无私共享技艺不仅能促进技艺的提高,而且也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黄金担心养花的技艺外露,而季献民是高兴地愿意和别人共赏技艺。
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最美。黄金养花是通过人工干预让昙花白天开放,通过嫁接的方式改变花木本性,追求新奇:而季献民是顺应花木本性,赢得花儿的最美开放。
④人生应懂得感恩,感恩身边的一切事物。黄金把养花当作谋生手段,花木是其赚钱的工具,不存在感恩;季献民尊重花木,认为花木有灵,懂得感恩。
⑤要尊重并珍惜自己拥有的事物。黄金养花不懂得尊重或爱惜花;而季献民则是用爱和珍惜在养花,是真正看重并珍惜花的人。
10.B
(“劫天子恶名也”中间需断开,后文“此臣所谓'危'”可知“危”是对前文情况的概括,应断开,故选 B。句意: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有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
11.C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中“敝”是使动用法,“使……疲惫”;“敝帚自珍”中“敝”是破旧的意思。
12.B
(“并认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此句对原文理解错误,原文是“去王业远矣”,即“离帝王之业太远 了”。)
13.(1)现在三川之地和周室,就是天下争名的朝堂争利的集市,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反而要与夷狄争夺,这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评分】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判断句。②“顾”意“反而”。③“争于戎狄”意为“与戎狄争”译为“和夷狄争夺”。④“去”意“距离”(一点 1 分)
2)所以攻取一国,但天下却不认为我们残暴;获得蜀国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
【评分】①“拔”意“攻取”。②“以为”意“认为”。③“利”意“获利”。④“尽”意“全部”。(一点 1 分)
①秦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
②蜀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
③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一点 1 分)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展开争论。司马错主张进攻蜀国,张仪说:“不如进攻韩国。”秦惠王说: “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理由吧。”
张仪说:“我们先和魏国、楚国亲近友好,结成同盟,然后出兵伊水、洛水、黄河三川之地。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重要隘口,挡住屯留险要的道路,魏国断绝南阳,楚国兵临南郑,秦国攻打新城、宜阳,直到兵临东西二周都城的近郊,声讨周国君主的罪行,侵削楚国、魏国的土地。这样的话,周国君主自知无法挽救,定会献出传国之宝九鼎的。秦国凭借九鼎,依照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抗拒的,这才是帝王的大业啊!如今蜀国只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进攻蜀国,即使使军队疲惫,百姓劳累,也谈不上得到什么利益。我曾听说,争夺威名要到朝廷去争,争夺利益要到市场去争。现在三川之地和周室,就是天下争名的朝堂争利的集市,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反而要与夷狄争夺, 这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想使国家富裕,必须开拓国家疆土;想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必须博施德政。只有这三者都具备了,王业才会随之而来。现在大王统治的国家,地方小,百姓穷,所以我希望先办容易的事情。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取得蜀国的地盘,足以使秦国的疆土扩大;得到蜀国的钱财,足以使秦国的百姓富足。只要休整军队,而不伤及民众,蜀国就已降服。所以,攻取一国,而天下人不认为我们强暴,获得戎狄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就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还会取得禁除暴虐,制止昏乱的名声。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有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说明其中的缘故吧。周朝是天下诸侯国国君的宗室;韩国是周朝结交的友好国家。如果周朝知道自己会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会丧失三川之地,那么,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以对付秦国,而且还会背靠齐国、赵国。并向楚国、魏国求救。如果周朝把九鼎给楚国,韩国把三川之地给魏国,大王制止不了他们这样,这就是我所说的伐韩危险的缘故。相比之下,不如进攻蜀国才是万全之策啊!”秦惠王说:“好!我听从您的建议。”
秦国最终起兵伐蜀。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攻取蜀地,于是蜀国被平定。将蜀国君主的称号更改为侯,又委任秦国大臣陈庄为蜀相。蜀国既已附属于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因而就更轻视诸侯各国了。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结构的能力。
C.“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错误,由“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可知,应该是“莺燕无声”反衬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故选C。
16.①本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杜鹃啼叫而引起的思乡之情,白诗表达了诗人无辜被贬的忧愁、愤懑之情。
②本诗中,“故山犹自不堪听”写诗人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词人客居他乡,听到杜鹃的哀鸣,引发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更触发了思乡的愁绪。
③白诗《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写诗人在谪居之处早晚听不到其它的乐声,听到的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这些声音都使人思绪万千,愁眉不展。诗人通过谪居之地偏僻,环境简陋,表达了诗人因为被贬引起的忧愁愤懑、痛苦无奈。
17.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源远流长 养家糊口 惠风和畅
(注:不是唯一答案,可允许其他解释合理的成语,酌情给分)
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诗词大会总冠军的炫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借由诗词对庸常的超越。 (回报不是光环,而是超越。)
C
21.示例:.①也需要雄厚的资本和大量人才 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 ③正是因为芯片项目的门槛很高(每空 2 分,共 6 分。字数合乎要求,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2【答案】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躬耕农田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篇抒情类的微写作。
题目要求写“一条微博”来表达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写作时,内容上介绍他是真正的耕耘者,介绍他为水稻增产做出的贡献,赞美他躬耕农田的奉献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语句要通顺,句意流畅,充满深情。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要严格限定字数在140个字以内。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材料第一段讲述八达岭长城脚下,京张铁路与京张高铁在此交会:一条是祖籍为婺源的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一条是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配套交通工程的蕴含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自强要求的智能高铁。
材料第二段阐述京张线从“争气路”到“先行路”,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见证了中国的变化与发展,见证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指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激励着人们。材料引导我们认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认识自强不息与成功的关系,践行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懈努力,不断进取,不断跨越,攻坚克难,迈向成功。
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以“自强不息与成功”为主题写一篇全校大会上的演讲稿,要写出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分解
任务一:主题
作文必须紧扣主题,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没有明确表达“自强不息与成功”主题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任务二:结合材料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任务三:明确文体
要求有文体意识,没有写演讲稿而写成其他文体的作文分数不能高于45分,写了演讲稿但是格式不规范的,作文分数不能高于47分。
(三)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紧扣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明 。
二类文 48~53分 A.扣住了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B.写作重点较突出,联系材料,内容较充实,感悟较深刻,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 C.文体特征鲜明。
三类文 42~47分 A.围绕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和结构较完整,语言平淡,逻辑性一般。 C.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扣题不紧。B.写作重点不突出,内容空洞, 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C.文体特征不鲜明。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21~35分)。B.完全离题的,酌情给分(0~20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四)补充说明
1. 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⑤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或者照抄试卷文本内容的可以打0分。
⑥完全空白的,评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