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健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白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消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忖,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櫂。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苟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藏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仲)”(《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姊非在吸收老于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适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坊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羊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余秩序的猛定和经济的其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点彩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子不少没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影滞而不动也,以其字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老,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汫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盛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沦语》,也记极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方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战!”(《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我?吞已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窀鼍、鱼蹙,鳅鳝孕别之时,周苦、辱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夫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坚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促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懦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放鬼神而远之,可渭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责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淡化为庄子的通世绝俗的独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采,懦、道是周异而对主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到不能白英”: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宠出的是自然,即爽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快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进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来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水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村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折鲜的动力。所以说,老生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摑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非攻①(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怡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划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已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②,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
藜菜干,一柄破钢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歌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教,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咬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票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
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来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内,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构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钠,用恭来拒。不用爱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板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或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者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非攻》写于1934年,当时现实环境极为险恶,“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②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隆,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墨子·-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股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
D.作品将墨子置于充满激烈矛盾冲突的环境,塑造了一个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自己主张的圣人形象,
8.本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原名“扶危”,后改名为“非攻”,请结合文本及写作背景,谈谈这样更改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盲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悬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大下,归身干丹,丹终不迫于强桑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式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救。”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到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升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刑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资,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两。”久之,刑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鸷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刑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8.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0.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因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于,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避席,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恐不足任使”的“使”指使命,与“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D.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14.请简要概括荆轲被遵为上卿的过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漫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与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说韩愈的“篇章”传到华岳,自己慰问的书信跟随着驿马出关,驰过泷流.表明二人情谊深厚,肝胆相照。
C.颈联写途中所见。“峰悬驿路”写驿路盘山而上,极言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海潮浸到城脚,暗指处境凄苦。
D.通篇以“此心”二字为契机,书写深挚的友情,构思精巧,落笔超逸。整首诗取象不凡,境界开阔。
16.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尾联是照应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谈到君子如果真的践行了“仁”,那么社会会发生改变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蕴含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叹的句子是“ , ”。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史实的角度通过假设“ , ”的情况,得出国家就会既不富裕也不强大的结论,从而论证了“逐客过矣”的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有着①_ 的联系,但它比北平大得多,也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_② 的父亲,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和坎坷,却仍心胸宽广,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包围并庇护着北平。
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壕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被官方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虽然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纬40°以上大致都是北方了,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广袤的沙海、戈壁与深厚的黄土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对于中原来说,这些地方是③ 的美丽“绝域”,苍凉、沉寂。然而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它向华北平原敞开了自己。先民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来到这里。他们扎根在被称为“坝上”的那些地方,世世代代 ④ 自荒芜贫瘠中创造出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21~22题。
食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的重要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氯化纳,当食盐在人体内形成溶液后,就会分解成为钠离子和氯离子, ① 钠离子能维持人体全身血容量和细胞渗透压,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应激性,激活人体肌肉收缩等多种功能:氯离子则可帮助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生产胃酸和激活淀粉酶,这些对于生命活动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长期摄入过量食盐或口味过咸会增加患病风险。 ② ,高盐饮食通过增加细胞外液量、血容量,引起心输出量增加,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水增加而发生肿脉,使管腔变小,增高周围血管阻力,从而升高血压。
③ ,可按含盐量多少分为高盐食物、中盐食物和低盐食物,高盐食物就是指每100克含盐量≥1.5克、每100克含钠量≥0.6克的食物;中盐食物就是指每100克舍盐量为0.3-1.5克、每100克含钠量为0.1-0.6克的食物:低盐食物则是指每100克含盐量<0.3克、每100克舍钠量<0.1克的食物。根据这组数据,大家可以在食品的包装上加以比对。
2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栏目通过季羡林等大家的成长故事、人生智慧、创新精神、治学态度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B.大家要坚定发展信心,明确发展路径,用我们每个人的辛勤汗水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C.张厚粲渐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和自信,大家闺秀的外表下,装着桀骜不驯的心性。
D.老师讲课时候说,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大家一定要掌握,检查下有没有问题,有问题赶紧问.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王安石也不退让。后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面临被处死的危险,王安石却为其求情。虽政见不同,但王安石评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论王安石:“介甫文章节义,皆有过人之处。”
王安石被罢相,与苏轼同游后,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病逝,司马光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苏轼为其起草制书,提笔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材料二:
《论语》中有诸多关于君子的言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学校刊物将举办“君子之风”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级 语文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是说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有积极的”,但不能说“完全是积极的”。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班固虽指出儒、道两家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但并没有说是“最早”论述这一观点。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误。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结合“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C。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B.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C.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讲宇宙不停,属于自然规律;人应该效法天地,即人的做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D.意思是唯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效法于上天。强调“天大”“效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故选A。
4.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1分)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1分)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1分)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开头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然后点明“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段讲人们片面认识道家的无为,然后点明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
为两种不同的学说。分别以道家的庄子学派和老子学派为代表。第三段讲韩非的观点,即“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明确观点“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段讲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第五段得出结论“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这五段主要讲道家的无为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第六段讲“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道两家也有一致认同的思想观点
5.“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1分)“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1分)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1分)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思想。
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所举人物是中国古代文人且符合史实,能结合“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两方面分析既可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兼济天下”,同时救济各个方面。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是儒家的有为。
“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是道家的无为。
“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结合“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分析,“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从古至今,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如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遇无为思想。
如苏轼,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错误,此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B.“缺乏自信”错,墨子这句话恰恰体现他是一个实干家,并非要体现他的缺乏自信,并且自信是人格层面的理解,文中没有依据。C.“始终”错,公输般开始确实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但后面被墨子说服了,从文末其举动也可以看出。所以“始终”错。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轻松诙谐的语言增强了调侃的意味,突出了墨子“好义”“非攻”的形象:现代词语直接嫁接到文章的历史语境中,使小说主题更具有现实性。)
8.①按照时间顺序,以墨子的行动为线索叙述故事,这样写使得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②使用对话手法叙述故事,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4分,每点2分,叙述方法及作用各1分。)
9.①在情节方面,更具概括性(或与文本的内容更吻合)。本文讲述了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未”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故事;②在形象塑造方面,更能突出人物形象。“非攻”不仅能表现墨子的兼爱、扶危济困,更能突出其反对侵略战争,积极备战与冒死反抗的精神;③在主旨方面,更具现实意义。鲁迅借墨家“非攻”的主张,表达了反对侵略、反抗强暴的意愿。(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10.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着说:“好。”
“曰”,一般与后面说的话断开,排除B、D:“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是判断句,“者”后应断开,排除C。故选A。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前者意为“使命”,后者意为“让”。两者含义不同,故选C。
12.B【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于文无据,原文中说的是“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这里的“灭口”是指防止消息泄露,不是指杀掉樊将军。故选B。
13.(1)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
(2)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详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是”,这;“委”,扔.放;“蹊”,路:“振”,挽救。(2)得分点:“诚”,如果:“反”同“返”,返还;“善”,好:“因”,趁机,趁势。(每点1分,每句4分。)
14.秦国的樊将军逃到燕国,太子丹若救他则会让燕国置于更危险的境地(1分),两难之下,太傅鞠武推荐田光先生出谋划策(1分);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进而被拜为上卿(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信息概括能力。从第二段可知,秦国的樊将军逃到燕国,太子丹想救下,但太傅提醒“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但太子丹却认为“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两难之下,太傅鞠武推荐田光先生出谋划策推荐田光。第五段田光说“所善荆轲可使也”,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从最后一段,由“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可知,在太子丹的诚恳请求之下,荆轲被尊为上卿。
参考译文: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谏太子说:“不行。秦王很残瑟,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这足以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已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座席请教说:“燕、集两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年轻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幸好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任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着说:“好。”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的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件大事的计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没有泄漏我说的话,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座席,叩头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找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米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那么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挑拨集国同诸侯国的关系,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他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
了,于是太子算荆轲为上唧。
15.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颈联写途中所见”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半山的驿路时而被残云陽断,海水浸泡城脚,大树更显老气横秋。这句话是写“信”寄过来的途中发生的情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为虚写、并非真实所见。
16.①韩愈“好收吾骨痛江边”句是说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②贾诗尾联想象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光、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③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美好祝福、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韩愈的“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就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来收葬我的尸骨吧。贾岛的“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意思是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结合注释内容“韩愈上表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分析,贾岛是想告诉友人,你无辜遭贬的冤屈,总有一天自将大白于下,这是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说法的安慰和呼应,意在劝慰友人不要消沉,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别开生面,令人振奋不已。
17.(1)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2)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①千丝万缕②饱经沧桑③人迹罕至④筚路蓝缕(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①处,形容地名与地方之间联系密切,可用“千丝万缕”。千丝万缕:比喻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或感情、思绪纷繁。
第②处,形容右北平古老而经历的磨难多,可用“饱经沧桑”。饱经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艰苦磨难。
第③处,“绝域”形容荒僻,可用“人迹罕至”。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第④处,形容世代创业的艰难,可用“筚路蓝缕”。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
19.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2分)因此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2分)
或者: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的地方,(2分)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部分存在两处错误:
第一处,“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成分残缺,改为“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或者“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
第二处,“可以被官方视为……”,不合逻辑,改为“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或者“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2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画线句中的“守”“托付”人格化,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比喻,意思是山河破碎得像飘飞在风中的柳絮,身世浮沉如同被雨打的浮萍。
B.夸张和比喻,“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苦短。运用比喻,将白发比喻为雪。
C.拟人,“含笑”“自摇”人格化
D.对比,将战士在前线奋勇拼杀与将军悠闲欣赏歌舞作对比。
2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中重要词语含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家”是代词,但不限定范围。
A.“大家”指的是大方之家(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的意思,
B.“大家”为代词,但不限定范围。
C.“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
D.“大家”为代词,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
22.①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②高盐饮食会诱发高血压③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意思对即可,每空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句,根据后文“钠离子能维持人体全身血容量和细胞渗透压,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应激性,激活人体肌肉收缩等多种功能:氯离子则可帮助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生产胃酸和激活淀粉酶,这些对于生命活动是极为重要的”可知,食盐在人体内分解成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可填“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
第二句,前文说到会增加患病风险,而后文是说的高血压的患病原理,所以长期摄入过量食盐或口味过咸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可填“高盐饮食会诱发高血压”,
第三句,根据后文“高盐食物”“中盐食物”“低盐食物”可知,这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摄入的食物根据含盐量的多少进行的分类,可填“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
23.
【材料解读】
从两则材料,不难看出,“君子”是写作核心词,“君子之风”是写作的主题。
材料一: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三人的交往轶事。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和苏轼强烈反对,王安石也排挤二人。然而当苏轼要被处死时,王安石又为他求情。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却对对方的才能或品德评价很高。
王、司马、苏三人,都可以称得上君子,彼此政治主张有异,意见不和.但可以存异求同,做到和而不同,这也意味着他们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包容万象的气度.
材料二:儒家经典关于“君子”的阐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相互苟同:小人喜欢迎合别人的看法,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真诚友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能包容他人,小人则心胸狭窄,患得患失,爱斤斤计较。
君子喻于义,小入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道义,而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文章应该综合两则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