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讲】2022-2023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及强化 课件 (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精讲】2022-2023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及强化 课件 (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7 12:2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及强化
部编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知识梳理
环节一:
第七单元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组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需要达到以下两个基本要求: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我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写书信。
让我们通过本课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强化记忆,彻底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吧!
单元主题回顾
《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第七单元的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接下来,让我们盘点课文知识,为自己查缺补漏吧……
课文知识梳理
《古诗三首》中《出塞》主要通过描摹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揭示战争的残酷,抒发了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凉州词》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边塞将士们常年征战、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悲壮情绪。《夏日绝句》主要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爱国之情,同时鞭挞了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通过描写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一文通过香港沦陷,蓄须拒演;卖
  房度日也不参演;自伤身体,拒绝演出的具体事件,表
  明梅兰芳先生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他视国家利益
  高于一切,舍小家顾大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热爱
  艺术,更热爱中华民族!
  《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歌通过对延河、枣园、
  南泥湾等具体地点的追忆,说明现代做建设离不成延
  安精神,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
  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本单元的会写字及重点词语主要集中在 《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课,其他诸如多音字、形近字等知识老师已经通过课件列举了出来,让我们去一探究竟吧!
字词知识梳理
生字盘点
模范 姓魏 严肃 若有所思 清晰 振动 抱负 胸怀 赞叹 效力 淮安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被迫 租界 纠缠 邀请 骚扰 拒绝 签订 宁可 要求 妄想 延安 昔日 春笋 茅屋 土炕 辉煌 一旦
多音字盘点
还 huán(归还) hái(还有)
华 huà(华山) huá(中华)
正 zhēng(正月) zhèng(正式)
宁 níng(安宁) nìng(宁愿)
厦 shà(大厦) xià(厦门)
塞 sài(塞外) sāi(瓶塞儿) sè(闭塞)
近义词盘点
人杰—翘楚 沙场—战场 征战—交战
至今—迄今 疑惑—迷惑 果真—果然 
惩处—惩戒 踊跃—积极 驱使—促使
深居简出—足不出户 不堪其扰—不胜其烦
探索—探寻 奥妙—奥秘 明媚—明朗
反义词盘点
人杰—庸才 不肯—同意 欺凌—保护 
风和日丽—风雨交加 惩处—宽恕 
耀武扬威—低三下四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优厚—苛刻 细声吟唱—引吭高歌 昔日—今日 
明媚—阴暗 毫不犹豫—犹豫不决
重点词语盘点
四字词语
光耀门楣 若有所思 为之一振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干干净净 深居简出 随时随地 斩钉截铁 不堪其扰 雨后春笋 满目琳琅 毫不犹豫 顶天立地
AABB式
随时随地
干干净净
ABAC式
含有反义词
左顾右盼
含有比喻的
雨后春笋
顶天立地
四字词语常以仿写词语、根据意思写词语等题型出现,这需要我们掌握词语特点并理解词语意思。
词语搭配
(默默)地坐着  (坚定)地回答  
(不幸)的女人  (闻名世界)的艺术家 
(悄悄)地细声吟唱  (高超)的表演艺术 
(翩翩归来)的燕子  (破旧)的茅屋 
(温热)的土炕  (宇宙)的奥秘 
(顶天立地)的脊梁  (金色)的理想 
(明媚)的春光  (火红)的太阳
(沉郁)的表情 (美妙)的交响 
重点句子是我们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而第七单元需要掌握的句子知识点颇多,诸如修辞方法、名言警句等类型的句子更是不胜枚举,老师拣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而后去“反三”吧!
句子知识梳理
比喻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判断哪些句子不是比喻句。(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比喻句分析
1.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这句话把问题比作烈火,说明周总理一心为民的深切情怀。
2.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将“我”比喻成燕子和小树,将延安精神比喻成昔日的春光、雨露和太阳,点明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3.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用比喻句说明了延安发展很快。
排比句是指使用排比修辞方法,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组成的句子,能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有时两个句子的并列句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排比句分析
1.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我们在追寻延安的足迹之广。
2.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运用排比的手法从正面写出了我们在追寻延安精神的意义。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分析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反问,增强语气。更能表达边塞将卒豪放、开朗的性格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反问,说明了当时因为“中华不振”,百姓们的无可奈何。
3.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反问,进一步突出延安精神对于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性。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
设问句分析
这位同学是谁呢 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人物。
关联词一般分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
关联句分析
1.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句子,说明了当时中国巡警的丑恶。
2.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这两句话都是条件关系的句子,说明梅兰芳想过上“好日子”并不难。也从侧面反映了梅兰芳蓄须、爱国的决心。
3.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前一句话是条件关系的句子,第二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句子。这两句话突出了梅兰芳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4.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转折关系的句子,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精神不能丢。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互文分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
借代分析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用绰号“龙城飞将”代李广,用“胡马度阴山”借代匈奴对中原的进犯。
文学常识是语文检测的重点内容之一,需要我们牢固的深刻入我们聪明的头脑,对于第七单元的文学常识,老师从多个方面总结归纳,让我们去课件中看一看,有没有你没注意到的地方?让我们去记一记,攻克这个难题吧!
文学常识知识
梳理
日积月累
必背古诗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课文主旨探究
1.《出塞》中,有人说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2.《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什么的景象?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3.《夏日绝句》这首诗怀念项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宝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中华而崛起之读书》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崛起”是兴起‘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6.“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梅兰芳先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他本身崇高的民族气节。
7.《梅兰芳蓄须》中“民族气节”指什么?
指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8.体会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中重点语句。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讲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讲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讲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讲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学了第七单元的课文,我们基本达到了单元引导页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了补益,更全面的掌握了课本的知识。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呢?让我们做个深呼吸,然后进行本课的强化环节吧!
大家来总结
第七单元强化练习
环节2:
学了本组课文,通过仔细观察的事物,我们发现的不同世界会让我们满心欢喜,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么有意思的世界吧!
强化练习
一、给红色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训:①教导;训诫。②教导或训诫的话。③训练。④准则。⑤解释(词义)。
培训 ( )
不足为训( )
家训 ( )
教训 ( )




二.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敢怎么样呢 (改成陈述句)
2.他卖房度日。他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3.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仿写比喻句)
4.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缩句)
下课铃一响,大家像出笼的鸟儿一样飞奔出去。
校长提出问题。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出塞》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__。这首诗着重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

王昌龄
对敌人的蔑视,对国家的忠诚
古来征战几人回
3.《夏日绝句》是 创作的。诗句“ , ”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4.少年周恩来立下了“ ”的志向,令人佩服。
至今思项羽
李清照
不肯过江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
7.生当作人杰,_______________。歌颂了项羽_______________的高贵气节。
死亦为鬼雄
古来征战几人回
不教胡马度阴山
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
宁死不屈
感谢欣赏哦,学不可以已,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