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自然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③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④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2.2018年9月5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暖湿化加剧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
A.青稞适种的潜在区域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有下降
B.高原森林储蓄量上升,特有物种存在减少的风险
C.冰崩、冰湖溃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率减少
D.青藏高原生长季中植被覆盖率以及绿化程度增加
3.“牵一发而动全身”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哪种特征( )
A.整体性 B.多样性
C.分布的规律性 D.地域的差异性
4.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5.如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平衡功能 D.选择功能
6.如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
如图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表风力小 B.山地降水量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7.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8.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9.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多,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周期性
10.读下列漫画,回答。
沙进我退 我进沙退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欠发育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11.如图为“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2.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13.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14.2013年5月18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8批次镉大米和米制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工业污染和过度使用化肥是主要原因。一些磷肥和复合肥中镉含量超标,能够使土壤和作物吸收到不易被移除的镉;空气和水的镉污染,也将导致水稻在生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镉。镉进入大米的途径和含镉大米事件反映的原理是( )
A.水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B.生物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C.岩石圈 物质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D.生物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15.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B.具有平衡功能
C.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D.具有生产功能
16.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方框分别表示:a.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b.降水增加;c.空气湿度增大;d.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图中方框序号①②③④对应abcd的排序正确的是( )
A.badc B.cbad C.adbc D.acdb
1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解答题(共8小题)
18.图1、图2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2M、图2N分别为图1、图2中M、N地的气温曲线一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水文特征的相同之处。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Ma(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青藏地区和横断山区还是一片海洋。随着板块运动,距今23.7Ma,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已成为平缓的陆地。距今2.48Ma,青藏地区隆起成高原,现今横断山区形成了“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紧密相邻”的地貌景观,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仅18.6公里。横断山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明显,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物种独特,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1)推测地质时期横断山区“陆地形成”阶段的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及其成因。
(2)解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紧密相邻”的形成过程。
(3)分析横断山区生物资源丰富而独特的形成原因。
(4)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对长江源区的河流补给类型变化及流量变化的影响。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虽然是世界驰名的羊毛地毯和羔皮(羊幼体的皮)的重要产地,但羊肉、羊奶的出口量不大。畜牧业以游牧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在河源地带,受山地牧场特殊性的影响,每年需要转场放牧。在秋季转场时,当地牧民往往都要避开北坡草场。在牧畜类型方面,一般以体重轻、灵活性高的细毛羊为主,牛则很少。如图为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地形图。
(1)根据山地牧场的特殊性,推测该地河源地带的畜牧业以牧羊为主的原因。
(2)分析河源地带的牧民在秋季转场时避开北坡草场放牧的原因。
(3)推测当地羔皮的出口量远大于羊肉和羊奶出口量的原因。
(4)当地羊毛地毯样式精美、做工精细,有人建议当地应大力发展机织羊毛地毯,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藏北高原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内陆湖区。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如图)位于藏北高原上的断陷盆地中,东、西两侧南北走向的山峰耸立,湖面海拔约4500多米。
某年6~9月,地理科考队沿S205省道进行藏北高原地质与植被考察,发现:当惹雍错与当穷错曾属同一湖泊,后因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隆起,导致藏北高原气候发生变化,使两湖逐渐分离;文部乡所在的湖滨居然种植着青稞、油菜等一些农作物,着实令人惊奇。
(1)说明藏北高原的科考时间大多选择在6~9月的理由。
(2)与同海拔地区相比,分析文部乡湖滨适宜青稞、油菜等作物种植的自然原因。
(3)解释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促使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分离的原因。
(4)推测若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隆起对藏北高原湖泊群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美洲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造就南美洲独特的自然景观。森林被火山灰掩埋后形成化石,后出露地表,即为石化森林,巴塔哥尼亚地区保存有大面积石化森林。
化石能源是由生物遗体沉积后,经没长地质作用形成。智利矿产资源丰富,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极为短缺。近年来,为了摆脱能源依赖进口的局面,积极开发本土能源资源。
(1)描述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2)推测智利化石能源缺乏的原因。
23.林芝附近的野桃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4200米的区域,寿命可达千余年。每年3~5月,树高花繁,开得狂野,映衬着湛蓝的云天和磅礴的雪峰,美不胜收,吸引无数游客前往林芝赏桃花、游名胜古迹、体验人文风情等,桃花节每年主题不同。如图示意林芝地理位置。
分析林芝赏桃花时间较长的原因,并说明林芝桃花节对促进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产业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托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经济开发,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新兴产业。位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处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我国沙产业发展较早地区之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昔日生态问题严重的毛乌素沙地正朝着绿水青山稳步转变,2018年底,沙地几乎被消灭变成森林。如图示意毛乌素沙地位置。
(1)指出毛乌素沙地变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简述毛乌素沙地发展沙产业的有利条件。
(3)说明毛乌素沙地大力发展沙产业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钦查群岛主要由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里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奴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300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如图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3)分析19世纪40年代以来,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
(4)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精选题25道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自然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③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④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分析】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因此②④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概念分析即可完成,属于识记内容.
2.2018年9月5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暖湿化加剧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
A.青稞适种的潜在区域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有下降
B.高原森林储蓄量上升,特有物种存在减少的风险
C.冰崩、冰湖溃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率减少
D.青藏高原生长季中植被覆盖率以及绿化程度增加
【分析】结合材料中青藏高原环境的变化,分析对青藏高原的农业、森林、动物、植被、自然灾害等自然要素产生的影响。
【解答】解: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说明青藏高原水热条件改善,青稞适种的潜在区域扩大,但由于降水增多,光照减弱,单位面积产量有下降,A对;高原的森林储蓄量上升,但特有动物不适宜高原变化的环境,物种存在减少的风险,B对;青藏高原水热条件改善,生长季中植被覆盖率以及绿化程度增加,D对。由于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降水增多,冰崩、冰湖溃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率增多,C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环境变化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3.“牵一发而动全身”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哪种特征( )
A.整体性 B.多样性
C.分布的规律性 D.地域的差异性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和整体性;差异性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整体性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解答】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和生产功能。(2)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3)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会造成严重影响。
故选:A。
【点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4.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解答】解: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所以本题A选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5.如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平衡功能 D.选择功能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各要素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平衡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故选:C。
【点评】难度一般,主要考查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图形的解读与课本知识的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
如图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表风力小 B.山地降水量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分析】读图可知:图中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西北为准噶尔界山,东北为阿尔泰山,南部为北天山,是一个略呈三角形的封闭式内陆盆地,盆地腹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占盆地总面积的36.9%.中国第二大盆地。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狭管效应明显,地表风力很大,A错误;
山地降水较丰富,但是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较小,B错误;
冬季降雪日数稳定,有季节性积雪融水,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水分,C正确;
高山冰雪融水主要是补给河流,对沙漠区的植被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关系,要求学生读图、析图并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7.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解答】解:自然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表发育了红壤,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即可。
8.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分析】组成陆地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解答】解:“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一变导致万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题干的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9.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多,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周期性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有机的整体;一个要素改变引起其他要素随之变化。
故选:B。
【点评】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联系课本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读下列漫画,回答。
沙进我退 我进沙退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欠发育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为:①地理环境中要素相互影响,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③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解答】解:我国西北内陆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由于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发育河流少;风力作用强烈,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地表多沙漠。
故选:A。
【点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1.如图为“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根据图可以看出图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地理环境各要素为载体,考查整体性的判断,属于基础题,看图即可完成.
12.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图形的解读与课本知识的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13.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
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乞力马扎罗山山顶气温升高,“雪冠”融化,逐渐缩小.
【解答】解:A、气候变暖使渤海湾出现舟山渔场鱼种,故不符合题意;
B、气候变暖使日本本州岛樱花开放提前,故不符合题意;
C、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增强,故不符合题意;
D、气候变暖使山地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升高,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理解相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分析解答.
14.2013年5月18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8批次镉大米和米制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工业污染和过度使用化肥是主要原因。一些磷肥和复合肥中镉含量超标,能够使土壤和作物吸收到不易被移除的镉;空气和水的镉污染,也将导致水稻在生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镉。镉进入大米的途径和含镉大米事件反映的原理是( )
A.水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B.生物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C.岩石圈 物质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D.生物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除此之外还有空气和水镉污染,也导致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镉。因此,镉进入大米的途径是生物循环,含镉大米事件反映的原理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15.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B.具有平衡功能
C.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D.具有生产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长期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是自然地理自我调节的结果,属于平衡功能。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16.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方框分别表示:a.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b.降水增加;c.空气湿度增大;d.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图中方框序号①②③④对应abcd的排序正确的是( )
A.badc B.cbad C.adbc D.acdb
【分析】读图中内容,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大,土壤湿度增大又导致土壤热容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又使a。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少;土壤湿度增大又导致c。空气中湿度增大;地面蒸发增多,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会导致b。降水增多;降水增多,又导致d。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
【解答】根据图中各方框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知,土壤热容量增大,可使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地面蒸发增多会使空气湿度增大,蒸腾作用增强会使空气湿度增大,同时也会使降水量增多。降水量的增加会使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所以图中数码①对应a。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②对应c。空气湿度增大,③对应d。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④对应b。降水增加。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读图体会方框中内容的相互之间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①正确,②错误;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③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同的,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调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难度小。
二.解答题(共8小题)
18.图1、图2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2M、图2N分别为图1、图2中M、N地的气温曲线一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水文特征的相同之处。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分析】(1)从C、D两图可以看出,N、M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方面.从降水量和季节分配两方面来说明.因为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所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
(2)从热带雨林的功能方面来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雨林对气候、对水循环有利影响被破坏.
(3)可以借鉴评价资源的开发条件的知识来回答.包括地形、交通、市场等.
【解答】解:(1)读图,两地都有赤道穿过,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分析,两地海拔低,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所以两地降水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植被丰富,含沙量小.位于热带,河水无结冰现象.
(2)该地雨林被破坏后,由于环境的整体性,对大气圈、水圈对造成不利影响.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河流的径流量变率增大,水旱灾害频繁.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多,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刚果盆地四周地形崎岖,多山地,陆地交通不便利.在河流下游流速快,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木材需求量小.所以用伐木业不发达.
故答案为:(1)相同: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现象.
(2)不利影响:径流变率增大(或答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原因:四周地形崎岖(或答盆地四周多山地),陆地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题目信息.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Ma(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青藏地区和横断山区还是一片海洋。随着板块运动,距今23.7Ma,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已成为平缓的陆地。距今2.48Ma,青藏地区隆起成高原,现今横断山区形成了“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紧密相邻”的地貌景观,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仅18.6公里。横断山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明显,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物种独特,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1)推测地质时期横断山区“陆地形成”阶段的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及其成因。
(2)解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紧密相邻”的形成过程。
(3)分析横断山区生物资源丰富而独特的形成原因。
(4)指出青藏高原隆起对长江源区的河流补给类型变化及流量变化的影响。
【分析】(1)从横断山地的成因和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分析。
(2)从板块运动与流水的外力作用分析。
(3)从纬度、地形分析。
(4)从水文特征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解:(1)受板块运动影响,横断山区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夏季横断山区升温更快,海洋形成高压,西南季风增强。
(2)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受阻向东扭转,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南北走向高山谷地;随着地层抬升,落差增大,向下侵蚀剧烈,河流不断下切,形成深谷;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仅18.6公里,由于板块继续碰撞挤压,空间不断压缩,使并列的河谷相距越来越接近。
(3)从图中的纬度可以看出,横断山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受季风影响,气候暖湿,地势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明显,导致生物类型多样;山高谷深,地形起伏较大,环境封闭,受外境的干扰少,使独特物种保存至今。
(4)青藏高原隆起,气温降低,降水减少,以雨水补给为主变为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降水减少,河流流量变小;夏季冰雪融水量大,冬季冰雪融水量小,流量年际变化减小,季节变化增大。
故答案为:
(1)变化:西南季风增强。
成因:(受板块运动影响,)横断山区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海陆热力差异增大。
变化:西南季风增强或由弱变强。成因:(受板块运动影响,)横断山区由海洋抬升为陆地(或陆地面积增大,或地壳抬升;海陆热力差异增大,或夏季陆地温度升高。
(2)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受阻向东扭转,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南北走向)高山谷地;随着地层抬升,河流不断下切(向下侵蚀),形成深谷;由于板块继续碰撞挤压,空间不断压缩,使并列的河谷相距较近。
(3)横断山区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气候暖湿,地势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明显,导致生物类型多样;山高谷深,环境封闭,受外境的干扰少,使独特物种保存至今。
(4)以雨水补给为主变为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变小;流量年际变化减小(或季节变化增大)。
【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分析思维,并能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虽然是世界驰名的羊毛地毯和羔皮(羊幼体的皮)的重要产地,但羊肉、羊奶的出口量不大。畜牧业以游牧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在河源地带,受山地牧场特殊性的影响,每年需要转场放牧。在秋季转场时,当地牧民往往都要避开北坡草场。在牧畜类型方面,一般以体重轻、灵活性高的细毛羊为主,牛则很少。如图为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地形图。
(1)根据山地牧场的特殊性,推测该地河源地带的畜牧业以牧羊为主的原因。
(2)分析河源地带的牧民在秋季转场时避开北坡草场放牧的原因。
(3)推测当地羔皮的出口量远大于羊肉和羊奶出口量的原因。
(4)当地羊毛地毯样式精美、做工精细,有人建议当地应大力发展机织羊毛地毯,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分析】(1)从地形特点角度分析河源地带的畜牧业以牧羊为主的原因。
(2)从地形、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题需要注意北坡在该季节的主要劣势。
(3)该题需要结合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羔皮的优势以及羊肉、羊奶的劣势回答。
(4 )该题为开放性试题,重在表明观点以及阐述理由。
【解答】解:( 1 )本题需要抓住与牛群相比,羊群的特点以及优势,同时需要注意河源地区的地形特点。读图可知,河源地区地形为山地,山地地形崎岖,空间有限,不利于牧牛业发展,但羊群体积小,灵活度高,更有利于转场;其次,山地海拔高,气温低,草场资源少,羊的食草量比牛少。
(2 )该题需要注意北坡在该季节的主要劣势。首先,该地海拔高,气温低,而北坡为阴坡,同时也是秋冬季节盛行风向的迎风坡,气候寒冷,牲畜容易出现冻害;其次,北坡受寒冷气流影响,多暴风雪,积雪覆盖率高,可利用草场少,且由于积雪覆盖转场过程中危险性高。
(3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是世界驰名的羊毛地毯和羔皮(羊幼体的皮)的重要产地“可知,当地羔皮品质好,知名度高,生产羔皮获得的利益远大于羊肉与羊奶;其次,该区域气候干旱,牧草缺乏,宰杀羔羊可减轻草场压力,且牧草含水量较低,羊奶产量相对较小。最后,该区域深居内陆,离经济发达地区远,而羔皮储存时间长,适合长距离运输,羊肉与羊奶容易变质,不适宜远距离运输。
(4 )该题为开放性试题,重在表明观点以及阐述理由。
①赞同,可从当地发展机织羊毛地毯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首先,该区域羊毛品质好,地毯原料优质;其欺,羊毛毯品质优良,市场广阔(有利条件);再次,羊毛地毯价格昂贵,经济效益高,可增加居民收入;最后,发展机织羊毛地毯,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利影响)。
②不赞同,可从当地发展机织羊毛地毯的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首先,当地气候干旱,草场载畜量有限,扩大机织生产可能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并且原料需求加大可能导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从而破坏河源地的植被和生态平衡,加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湖泊泥沙淤积;其次,大力发展机织羊毛地毯,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性水污染,影响河湖水质。
故答案为:(1)山地地形绮岖,空间有限,不利于牧牛业发展;羊群体积小,灵活度高,更有利于转场;山地海拔高,气温低,草场资源少,羊的食草量比牛少。
(2)该地海拔高,气温低,北坡为阴坡,气候寒冷,牲畜容易出现冻害;北坡受寒冷气流影响,多暴风雪,积雪覆盖率高,可利用草场少。
(3)牧草缺乏,宰杀羔羊可减轻草场压力;当地羔皮品质好,知名度高,生产羔皮获得的利益远大于羊肉与羊奶;深居内陆,离经济发达地区远,羔皮比羊肉与羊奶在远距高运输与储藏时间更有优势。
(4)赞同。理由:羊毛品质好,地毯原料优质;羊毛毯品质优良,市场广阔;羊毛地毯价格昂贵,经济效益高,可增加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不赞同。理由:扩大地毯生产易产生水污染,影响河湖水质;当地气候干旱,草场载畜量有限,扩大机织生产可能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原料需求加大可能导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破坏河源地的植被和生态平衡,加剧河流湖泊泥沙淤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阐述地理原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藏北高原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内陆湖区。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如图)位于藏北高原上的断陷盆地中,东、西两侧南北走向的山峰耸立,湖面海拔约4500多米。
某年6~9月,地理科考队沿S205省道进行藏北高原地质与植被考察,发现:当惹雍错与当穷错曾属同一湖泊,后因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隆起,导致藏北高原气候发生变化,使两湖逐渐分离;文部乡所在的湖滨居然种植着青稞、油菜等一些农作物,着实令人惊奇。
(1)说明藏北高原的科考时间大多选择在6~9月的理由。
(2)与同海拔地区相比,分析文部乡湖滨适宜青稞、油菜等作物种植的自然原因。
(3)解释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促使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分离的原因。
(4)推测若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隆起对藏北高原湖泊群的影响。
【分析】(1)6﹣﹣9月为藏北高原的夏季,从交通、气候、植被分析解答。
(2)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解答。
(3)从地形影响降水导致湖泊的水位变化分析。
(4)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
【解答】解:(1)藏北高原的科考时间大多选择在6~9月是由于藏北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6~9月,恶劣天气较少,道路通行便利,气候温暖,植物生长旺盛。
(2)与同海拔地区相比,文部乡湖滨适宜青稞、油菜等作物种植的自然原因是由于湖泊面积大,空气较湿润,保温作用较强,气温较高且日较差较小,夜晚不易发生低温冷害;地形相对闭塞,受外界冷空气影响小。
(3)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促使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分离的原因是喜马拉雅山脉隆起,阻挡印度洋湿润气流向北传输,使藏北高原降水减少,湖水水位下降,连接两湖的湖盆裸露,使两湖逐渐分离。
(4)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隆起会使得藏北高原湖泊群的湖泊数量变多,湖泊总面积变小。
故答案为:
(1)图示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6~9月,恶劣天气较少,道路通行便利;气候温暖,植物生长旺盛。
(2)湖泊面积大,空气较湿润,气温较高且日较差较小,夜晚不易发生 低温冷害;地形相对闭塞,受外界冷空气影响小。
(3)喜马拉雅山脉隆起,阻挡印度洋湿润气流向北传输,使藏北高原降水减少,湖水水位下降,连接两湖的湖盆裸露,使两湖逐渐分离。
(4)湖泊数量变多,总面积变小。
【点评】本题考查藏北高原地理环境特点,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解答,难度中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美洲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造就南美洲独特的自然景观。森林被火山灰掩埋后形成化石,后出露地表,即为石化森林,巴塔哥尼亚地区保存有大面积石化森林。
化石能源是由生物遗体沉积后,经没长地质作用形成。智利矿产资源丰富,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极为短缺。近年来,为了摆脱能源依赖进口的局面,积极开发本土能源资源。
(1)描述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2)推测智利化石能源缺乏的原因。
【分析】(1)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考查能源资源开发的知识,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主要从资源状况、市场、交通、资金、技术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1)“石化森林”的存在说明这里曾经有森林,可以推测西风能带来水汽,没有山脉的阻挡,后来山脉形成过程中,火山喷发埋没了森林,后经外力作用才露出地表.
(2)化石能源(煤炭、石油等)为古代生物沉积而形成,而该地气候类型主要为沙漠气候,生物量小,所以缺乏生成化石能源的条件。
故答案为:
(1)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演变成化石;外力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2)智利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以抬升为主,缺乏沉积地质环境;地质时期可能生物生长量少,缺少形成化石燃料的原料。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智利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区域认知能力。
23.林芝附近的野桃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4200米的区域,寿命可达千余年。每年3~5月,树高花繁,开得狂野,映衬着湛蓝的云天和磅礴的雪峰,美不胜收,吸引无数游客前往林芝赏桃花、游名胜古迹、体验人文风情等,桃花节每年主题不同。如图示意林芝地理位置。
分析林芝赏桃花时间较长的原因,并说明林芝桃花节对促进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分析】林芝赏桃花时间较长的原因从青藏高原海拔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温差大分析,旅游业的影响说的是对经济方面的影响。可从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林芝赏桃花时间较长的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温差大。桃花要达到一定的气温条件下才会开花,桃树分布在海拔1600米﹣4200米的山区,分布范围广,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不同海拔的桃树会在不同时间开花,开花时间早晚差异大,赏花时间延长。林芝桃花节对促进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利于打造旅游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吸引游客;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林芝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原因:桃树分布在海拔1600~4200米的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开花时间早晚差异大,赏花时间延长。
作用:有利于打造旅游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吸引游客;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林芝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林芝地理位置为背景,考查了区域存在的环境及可持续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产业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托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经济开发,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新兴产业。位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处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我国沙产业发展较早地区之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昔日生态问题严重的毛乌素沙地正朝着绿水青山稳步转变,2018年底,沙地几乎被消灭变成森林。如图示意毛乌素沙地位置。
(1)指出毛乌素沙地变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简述毛乌素沙地发展沙产业的有利条件。
(3)说明毛乌素沙地大力发展沙产业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分析】(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3)毛乌素沙地大力发展沙产业对当地的积极影响主要可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解:(1)森林的生态效益中有涵养水源作用,能减低地表水的流速,截流降水,延缓地表径流汇聚,使调蓄地表水能力增强;森林覆盖率增加,地下根系发达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使地表水能更多的转化成地下水,涵养水源能力强。所以毛乌素沙地变森林后地表径流会减少,也使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
(2)沙产业一般是指利用沙地、荒莫半荒莫地区的独特优势进行经济开发,由社会投资并实现自我循环的经济运行活动。西部不毛之地上发展新兴产业一一沙产业,即利用现代化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使用节水技术,以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新兴产业。利用沙漠面积大、阳光充足的有利条件,采取少用水的高新技术,在温室大棚内,生产出我国日常需要的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利用太阳能生物转化器进行微海产业化,利用大莫风光发展旅游业且有国家政策扶持、支持等。所以光热贤源丰富,能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寺等是发展沙产业的有利条件
(3)沙产业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和能源优势推动沙区经济发展,使产业类型多样化,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农牧民收入;当地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済落后,发展沙产业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困地区的脱致富;能加强生态保护,增加植波積盖率,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生态恢复;沙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限,在发展沙产业的同时能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的承载力,拓宽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故答案为:
(1)变化:地表径流减少;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原因:植被类型多样,截留降水效果更好;植被覆盖率高,延缓地表径流汇聚,调蓄地表水能力增强;地下根系发达,涵养水源能力强。
(2)光热资源丰富,能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等。
(3)推动沙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生态恢复;拓宽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区位图为载体,涉及森林的环境效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位因素分析和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表述能力。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钦查群岛主要由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里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奴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300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如图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3)分析19世纪40年代以来,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
(4)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
【分析】(1)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秘鲁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海水上升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成为鱼类食物;按照物质循环分析鱼类﹣海鸟﹣海水营养盐﹣浮游生物之间的关系。
(2)首先可以从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鸟类多的原因,再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对鸟粪分解影响。
(3)主要从鸟粪的市场和运输条件进行分析,欧洲对鸟粪需求量大,再加上海运的便利条件,大量的鸟粪运往欧洲。
(4)从市场条件分析需求量减少,从当地资源条件来看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解答】解:(1)“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原因是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读图文材料,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是饮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
(3)读图文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来,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是当时没有化肥,鸟粪是优质的天然肥料;欧洲人口增多,农业发展对鸟粪的需求量大;政府政策的支持;海运交通便利;雇佣的国外劳动力价格低廉。
(4)由题干可知,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是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故答案为:
(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饮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
(3)当时没有化肥,鸟粪是优质的天然肥料;欧洲人口增多,农业发展对鸟粪的需求量大;政府政策的支持;海运交通便利;雇佣的国外劳动力价格低廉。
(4)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区域存在的环境及发展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莱茵河与黄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差异很大,主要是图中_____所起的作用不同。(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的形成无直接关系的是( )
A.⑤ B.⑥
C.⑦ D.③
双峰林场位于张广才岭东南坡海拔1200米处,北高南低。这里雷期长达7个月,每年冬季,蓬松的新雪在屋顶和物品上堆积,形成了深达2米的积雪,景观奇特,被称为“中国第一雪乡”。下图为双峰林场位置示意图及冬季雪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双峰林场积雪深厚的主要原因有( )
①位于山地背风坡,风速小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③纬度高,冬季气温低④靠近河流,水汽充足
A.①③ B.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4.近年来,人们发现双峰林场北部的房屋积雪比之前薄,原因可能是( )
A.亚洲高压变弱 B.全球变暖 C.周边森林破坏 D.大气污染加剧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仙女圈”分布图,图中阴影区域散布着许多俗称“仙女圈”的神秘圆圈——高大的草围成怪圈,圈周的草长得特别茂盛,圈内光秃秃的,一根草也没有。它们有的直径仅数米,而大的直径超过20米。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怪圈小的平均可维持24年,大的圆圈则可维持75年之久,且这些怪圈是“活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或消失。最新研究表明,这些“仙女圈”可能是植物之间地下资源竞争的自然结果,如果该资源过多或过少,这些“仙女圈”将消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仙女圈”分布区( )
A.盛行上升气流 B.气流下沉显著 C.深受季风控制 D.海陆风影响大
6.材料中植物之间竞争的资源最可能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矿物质
7.下列人类活动可能导致“仙女圈”自行消失的是( )
A.地膜覆盖 B.喷撒农药 C.施有机肥 D.过度放牧
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称为土屑蠕动。它的形成主要是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而引起斜坡碎屑和土壤颗粒的物理性质改变所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土屑蠕动可能导致( )
①山体滑坡②树干歪斜③草皮移动④路面冻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图中正确表示温带地区碎屑变干时土屑蠕动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
A.丁丙乙 B.甲丁丙 C.乙丙丁 D.丙甲乙
10.下列在短期内减缓土屑蠕动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开垦梯田 B.覆盖地膜 C.打桩固定 D.打坝淤地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日趋严重。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株高度相对较高的莎草科比例逐渐降低,相对低矮的杂草类比例逐渐增大。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高山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山草甸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植被群落多样性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高寒草地中度退化时,植被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原因是( )
A.莎草退化严重,导致杂草丛生 B.各类草类竞争性均增强
C.土壤肥力降低,导致草类多样 D.气候变干,导致草类多样
12.随着高寒草地多样性指数变化,该山地最终会( )
A.水土流失减缓 B.冻土融化加剧
C.湿地面积增加 D.土地沙化加剧
火灾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频繁及重度的森林大火,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和群落、土壤环境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低等植物可在短时间内率先恢复。下图示意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区1971年重度火烧后部分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完成下面小题。
13.短期来看,火烧对该区土壤的影响是( )
A.温度升高 B.有机质增多 C.碳储量增加 D.淋溶作用增强
14.该区森林大火后植被最后恢复的可能是( )
A.草本植物 B.苔藓 C.黑云杉 D.灌木
读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5.在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基本是稳定的。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生产功能 B.稳定功能 C.系统功能 D.分解功能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热融地貌是地下冰受热融作用形成的一种地形,亦称热喀斯特地貌,多发育于平原或高原地区。青藏高原上的热融作用主要表现为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形成沉陷漏斗、洼地、沉陷盆地,地表的这些凹坑集水后形成热融湖。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繁星一样的“星宿海”,在冬季湖泊冰面上随处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被冻结在冰层中。
根据材料分析“热喀斯特”作用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科考队考察南美洲火地岛过程中发现,火地岛多冰川湖和沼泽等湿地,岛上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南美洲南部的西海岸,海岸线破碎,且从西海岸到东海岸自然景观差异显著。下图为“南美洲南部部分区域和45°S附近的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以及醉汉树景观图”。
(1)判断甲地气候类型,并说出其分布规律、气候成因。
(2)说明火地岛“醉汉树”树冠的朝向。
(3)简析南美洲南部西海岸海岸线破碎的原因。
(4)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南美洲南部(45°S附近)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A2.C
【解析】
【分析】
1.莱茵河主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黄河主要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两河都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因此莱茵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于夏季,因此黄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应该是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植被覆盖率低,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说明气候、水文对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成有直接关系,即与箭头56作用有直接关系,AB不合题意;土壤疏松易被侵蚀,即箭头3作用与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有直接关系,D不合题意。箭头1是土壤对气候的作用,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成无直接关系,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比较密切的,如气候会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植被类型、影响地貌、影响土壤,在过程之中要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
3.A4.C
【解析】
【分析】
3.据图可知,双峰林场位于山地背风坡,风速小,积雪不易被吹走,1对、2错;纬度高,冬季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积雪积累时间长,3对;距离河流近对积雪深厚影响小,4错。故选A。
4.亚洲高压变弱与全球变暖影响的降雪是整个双峰林场,而不仅仅只是影响双峰林场北部的房屋积雪,A、B错;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消减风力,增加空气湿度等功能,近年来,由于周边森林破坏,对西北风阻挡作用弱,强劲的西北风易将北部的房屋屋顶和物品上堆积的蓬松新雪吹走,导致积雪比之前薄,C对;大气污染与降雪多少无关,D错。故选C。
【点睛】
双峰林场成为雪乡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降雪量、积雪厚度、时间分析。双峰林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牡丹江市张广才岭中段的深山老林里,属于季风区,在我国东北冷暖空气经常交锋区,多锋面雨。受山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离海洋较近,受海洋影响大,水汽更丰富,雪量更大。位于中纬度山区,气温低,降雪时间长且不易融化,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深达2米,积雪深厚。
5.B6.A7.C
【解析】
【分析】
5.图中“仙女圈”分布区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受副高和东南信风影响,副高以下沉气流为主;而该地处于高原、山地西侧,东南信风越过高原、山地后下沉,故气流下沉显著,B正确、A错误;非洲大陆没有季风气候,C错误;“仙女圈”多分布在非洲大陆南部南回归线附近,属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影响,海陆风影响小,D错误。故选B。
6.图中“仙女圈”分布区主要为热带荒漠气候,制约植物生长的因素是水分。由材料可知,“仙女圈”可能是植物之间地下资源竞争的自然结果,如果该资源过多或过少,这些“仙女圈”将消失,因此材料中植物之间竞争的资源最可能是水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地膜覆盖应是利用地膜干扰植物生长,从而形成“仙女圈”,不符合“自行消失”的特点,A错误;喷洒农药形成“仙女圈”,应是农药中的成分将植物杀死,不符合“自行消失”的特点,B错误;过度放牧导致“仙女圈”消失,应是动物啃食的结果,不符合“自行消失”的特点,D误;由材料可知,“仙女圈”是植物之间地下资源竞争的自然结果,如果该资源过多或过少,这些“仙女圈”将消失可。如果“仙女圈”是因水和营养物质短缺而引发的,那么灌溉并施肥这些“仙女圈”应该能够导致“仙女圈”重新长出植物并自行消失。C正确。故选C。
【点睛】
非洲纳米布沙漠的草地上出现的怪异圆形圈,也被称为“仙女圈”,它的形成拥有各种解释,包括认为它是由蚂蚁、白蚁,甚至是从地里渗透出导致杂草死亡的气体的杰作。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些“仙女圈”可能是植物之间地下资源竞争的自然结果。纳米布沙漠的草地最初是同质的,但稀缺的雨水和营养物质匮乏的泥土导致草类之间激烈的竞争。强劲的草吸收了泥土里所有的水和营养物质,导致它们相对弱的邻居死亡并留下一个贫瘠的缺口。随着竞争的持续发生,这种植被缺口开始扩张,无草地区域成为营养物质和水的“蓄水池”。拥有了额外的资源,更大的草物种能够扎根在这些缺口的外围,稳定的仙女圈开始形成和发展。
8.C9.B10.A
【解析】
【分析】
8.根据材料可知,土屑蠕动是“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移动距离小,移动速度慢,不会导致山体滑坡,1错误。随着其缓慢移动,生长在该位置的树干可能会歪斜,地表的草皮会发生移动,23正确,路面冻融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与土屑蠕动无关,4错误。故选C。
9.“它的形成主要是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而引起斜坡碎屑和土壤颗粒的物理性质改变所致”,据此可推测,当温带地区的碎屑变干时,碎屑体积会缩小,如从乙到甲;碎屑持续变干,体积持续缩小,从而使碎屑之间出现空隙,如从甲到丁;因为该地坡度较大,在重力作用下,碎屑缓慢下移,如从丁到丙。综上,结合选项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开垦梯田,改变地表形态,减小地面坡度,可以在短期内减缓土屑蠕动,A正确。 覆盖地膜可以改变地膜内的温度和湿度,但是对减缓斜坡上的土屑蠕动影响较慢,效果不明显,B错误。打桩固定和打坝淤地都未改变地表的坡度,不能在短期内减缓土屑蠕动,CD错误。故选A。
【点睛】
山体滑坡(landslides)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11.A12.D
【解析】
11.“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株高度相对较高的莎草科比例逐渐降低,相对低矮的杂草类比例逐渐增大。”,说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至一定程度后,植株高度相对较高的莎草科比例逐渐降低,杂草丛生,从而增加了植被多样性。A正确、B错误。土壤肥力降低、气候变干不利于植物生长,因此不会导致植被多样性指数提高,C、D错误。故选A。
12.随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程度不断加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多样性指数也随之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剧。D正确,A、C错误。冻融作用主要受气温影响,与草地退化关系不大,B错误。故选D。
【点睛】
图中植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呈单峰式分布规律:未退化及轻度退化时,莎草竞争力强,成为优势物种;莎草对水分、养分条件较敏感,随着草地退化,莎草逐渐衰退,各类杂草丛生,植被群落的多样性提高;随着退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土壤条件变差,适宜生长的草类减少。
13.A14.C15.B
【解析】
【分析】
13.本题强调的是短期来看,而且是对土壤的影响,土壤温度升高属于大火产生的短期影响,A正确;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枯枝落叶,大火造成当地植被减少,因此有机质减少(注意枯枝落叶被大火烧尽后多为草木灰,而非有机质),B错误;碳储量是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存留量,主要包括树木、草本植物、掉落物和土壤生物量中的碳,火烧后区域土壤的碳储量不会增加,C错。淋溶作用与当地气候相关,一般来说,火烧后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直接受雨水淋溶,淋溶作用可能增强,但该地区地处高纬度,降水总量相对较少,短期内火烧导致该地区土壤的淋溶作用增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相比而言,A选项更为合理,排除D。故选A。
14.由材料可知,大火后,低等植物可在短时间内率先恢复。该区森林重度火烧后地表植被包括种子被完全破坏,故植被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恢复,黑云杉等级最高,所以植被最后恢复的应为黑云杉,C正确,ABD错,故选C。
15.B
【解析】
【分析】
16.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系统功能和分解功能不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功能。在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基本是稳定的,说明碳元素在各圈层间循环运动使碳元素保持平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故选B。
【点睛】
自然地理环境的服务类型
1、供给服务: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2、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化解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3、文化服务: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观,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4、支撑服务 :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
16.“热喀斯特”作用使冻土融化,形成大量热融湖;成片出现的热融湖,加速周边冻土融化,破坏冻土层的稳定,导致地表塌陷,影响和改变地表形态;冻土融化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促进全球进一步变暖,形成恶性循环;冻土融化会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栖息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冻土融化将原来封冻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释放出来,影响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热融地貌为背景材料,涉及“热喀斯特”作用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
“热喀斯特”作用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可以从其对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植被等的影响作答。对岩石圈的影响:一方面,改变地表形态。首先,热融湖会导致多年冻土层融化,地表塌陷,湖岸坍塌后退,破坏冻土层的稳定。其次,热融湖的融化具有连锁性,所以热融湖通常成片出现,从远处或高空望去,就像满天繁星一样,形成美丽的“星宿海”。另一方面,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由于热融湖区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所以冻土的土壤质地、含水量、容重以及土壤养分都发生了强烈改变。对水圈的影响:热融湖大量蓄水形成湖泊,局地蒸发和降水将受到影响,且当湖泊面积扩大时,与其他湖泊和径流相贯通,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状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对大气圈的影响:热融湖演化过程中,积累在冻土层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使湖塘岀现冒泡的现象。当湖面冰封时,一个个气泡被冻结在透明的冰层中,出现与“气泡湖”相同的景观。有研究表明,热融湖加快了冻土的融化速度,使土壤中储存的碳大量释放,加剧了全球变暖。对生物圈的影响:热融湖演化过程破坏了地表植被根系的物质基础,而且,地面沉陷、土壤流失会严重破坏植被的根系,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冻土融化后会将原来封冻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释放出来,影响生态环境。
【点睛】
17.(1)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2)火地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北风,且风力强劲,导致树木树冠朝向东南方。
(3)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纬度较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浪侵蚀作用强。
(4)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山脉东侧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南美洲火地岛附近区域相关图形和文字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从图中可看出甲地位于40°S~60°S的大陆西岸,所以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2)从图中可判断出火地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南半球盛行西风为西北风,由于海域面积广大,缺乏地形阻挡,风力强劲,使树冠朝向东南方。
(3)海岸线破碎的原因可从内力和外力作用两方面来分析。结合图中的火山位置和板块构造学说可知,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活动,岩石破碎;外力作用可从冰川侵蚀、流水侵蚀、海浪侵蚀等方面来分析:结合图中的纬度位置和图中的山峰可知,该地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高,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海岸地带风浪大,海浪的侵蚀作用强。
(4)南美洲45°S附近地理环境的演变主要是东部植被的演变,应结合“45°S附近的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来回答。从图中可读出,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山地的隆起,山地隆起后阻挡了盛行西风,西部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保持原有的森林;而东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植被退化,森林逐渐演变为草原和荒漠;山地的隆起由上题可知是因为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地壳抬升。
试卷第页,共页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019)第一册课时作业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狐猴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马达加斯加岛的狐猴已经历了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影响R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较低 B.气候凉爽
C.地形平坦 D.水源充足
2、该岛狐猴进化缓慢的原因是该岛( )
A.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 B.人类开发的历史悠久
C.地理环境单一,天敌少 D.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
3、狐猴集中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气候终年高温少雨 B.地势比该岛西部更加陡峭
C.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D.自然景观为热带草原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第4~5题。
4.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5.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山西某农场种植冬小麦,该农场进行了长达21年的试验,对比翻耕和留茬免耕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下图示意两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碳储量的对比。据此完成6--8题。
6.10--40厘米深的土层翻耕比留茬免耕总有机碳储量大,主要是因为翻耕时( )
A.深层土壤透气性改良
B.深层土壤贮水量加大
C.冬小麦残茬翻入该层
D.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
7.与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中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是由于免耕会( )
A.降低土壤温度 B.增强土壤透水性能
C.保护土壤结构 D.提高表层土壤肥力
8.尽管免耕能够较好恢复土壤有机质,但东北平原某黑土农场仍推行深耕改土,推测其推行背景是( )
A.表层土壤受侵蚀较严重
B.表层土壤病虫害渐趋严重
C.深层土壤结构疏松
D.深层土壤持水能力强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第9~10题。
9.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环境具有稳定功能
D.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稳定功能
10、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结合上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B.地球表面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大气层中的CO2越来越少
C.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同时也放出氮气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有机质转化为元素和简单化合物
塔里木河为中国第一大内流河,全长2 179千米,有多条河流汇入。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该流域中部。下图示意塔里木河水系。据此完成11--12题。
11.塔里木河水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别是( )
A.支流众多—地势平坦,降水丰富
B.流程较长—盆地辽阔,中低周高
C.放射状水系—山脉众多,高耸绵长
D.向心状水系—盆地地形,山脉环绕
12.塔里木河某些河段为时令河,反映该流域内( )
A.蒸发强烈,降水稀少
B.积雪减少,补给量小
C.气候变暖,冰川萎缩
D.下渗严重,地形阻隔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14.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读图,回答下面15--16题。
15.此图可以简单看作“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正确的有( )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16.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巴西热带雨林(如图)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护较好的地区,但由于人类活动以及火灾等,巴西热带雨林的面积不断减少。2019年1月至8月,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到了75 336处,较2018年同期增加85%,其中,超过半数是在亚马孙雨林。
(1)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世界最大的自然原因。
(2)分析巴西热带雨林保留面积大的人文原因。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森林大火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洱海地区山川地势图。
材料二 洱海是滇西高原最大的断陷湖泊,海拔1 972米。西洱河是洱海的泄水通道,河道全长23千米,天然落差约610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西洱河电站的建设需要,疏挖了西洱河。近年来流域内耕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降低,加之众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发了洱海流域一系列连锁反应。
(1)地壳运动塑造了洱海流域整体地势格局,分析其对洱海流域水系和植被的影响。
(2)简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疏挖西洱河河道使洱海产生的变化。
(3)近年来有专家提出通过“修山育林—净田治河—增容保水”综合整治洱海流域。请为这一治理思路找到依据。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斑海豹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栖息在辽东湾一带,栖息的环境主要是海水、河水、浮冰、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等。斑海豹生性胆小机警,每年1—3月繁殖,将幼崽产在浮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上,以各类鱼虾为食。近年来,我国斑海豹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下图为辽东湾斑海豹分布示意图。
(1)分析辽东湾冬季易结冰的原因。
(2)分析斑海豹栖息于辽东湾的主要自然条件。
(3)指出斑海豹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斑海豹的措施。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沧桑巨变,大湖最终演变成冲积平原。现在的宁夏平原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近2 000毫米。而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势低洼,附近湖泊湿地众多,河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图a示意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b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图a 图b
(1)从地质作用角度推测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演变过程。
(2)结合材料,分析银川湖泊湿地众多的原因。
(3)贺兰山的隆升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特征,试分析其对宁夏平原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湿热,R城市海拔高,气候凉爽,利于城市的分布。
2.A
解析:马达加斯加岛因为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受其他物种侵袭少,所以狐猴进化缓慢。人类开发会加快生物进化;该地区山地垂直差异明显,地理环境复杂;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无关。
3.B
解析:通过等高线疏密确定地势陡缓,读图可知该岛东部等高线密,西部等高线疏,地势东部比西部更加陡峭。狐猴集中分布区(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
4.A
解析: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5.C
解析: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与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
6.C
解析:免耕时,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有所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在免耕条件下,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有机质的分解与流失较少。而翻耕能够把麦茬翻入土壤深层,并随时间分解,从而增大10~40厘米深土层的总有机碳储量,C正确;深层土壤透气性改良,可能加快有机质的分解,从而减少有机碳储量,A错误;翻耕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孔隙增大,使水分更容易蒸发,所以翻耕后的土壤贮水量少于免耕的土壤,B错误;翻耕时,冬小麦根系不生长,D错误。
7.C
解析:免耕土壤水分含量高,温度变化小,单纯的降低土壤温度可能抑制微生物活动,不利于微生物碳储量提高,A错误;该地改良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需要储水而不是透水,B错误;留茬免耕条件下,土壤扰动较少,可以保护土壤结构,有利于微生物在土壤表层繁殖、积累,而翻耕条件下因土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蓄水保水效果差,加之试验区干燥少雨,土壤微生物量减少及土壤微生物活跃程度下降,导致微生物碳储量偏低,C正确;与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并不是只看表层,D错误。
8.A
解析:表层土壤长期遭到侵蚀,有机质含量较低,而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深层土壤向上翻,可以快速恢复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快速恢复表层土壤肥力,A正确;病虫害应通过农药、天敌等手段防治,B错误;深层土壤所受压力大,结构紧密,C错误;土壤持水能力可以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来实现,不一定需要深耕,D错误。
9.C
解析: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这就是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稳定功能。
10.A
解析: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地球表面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原因在于人类活动的破坏;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不会放出氮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11.D
解析:由塔里木河水系图可知,塔里木河是比较典型的向心状水系,该河流的众多支流发源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山脉,这是由地形格局造成的,A、C错误,D正确。盆地辽阔、中低周高与流程较长之间不具备因果关系,B错误。
12.A
解析:时令河是季节性河流,塔里木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沿途少雨水和湖泊水补给,加上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下渗严重,因而部分河段形成时令河,A正确。时令河是该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正常体现,与积雪和气候变化关系不大,B、C错误。时令河的形成与地形阻隔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13.A
解析: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堆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
14.D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
15.A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与大气圈存在气体交换,而①②的遗体和排泄物是形成化石能源的主要物质,且①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①为动物,②为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④)并释放氧气(③)。
16.D
解析:图中碳循环是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时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从而使自然环境要素发生改变。
17、答案:(1)流域内为世界面积最大的亚马孙平原;赤道从平原穿过,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流域内全年高温多雨;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向大洋敞开,有利于大西洋湿热气流的深入;东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等。
(2)开发历史较晚,人口分布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国家政策保护等。
(3)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旱涝灾害增多;燃烧时产生的烟雾造成大气污染;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壤肥力下降等。
18、答案:(1)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特点,使径流由四周向中间流,形成向心状水系,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增大流域内高差,植被分布出现垂直分异。
(2)西洱河河道的疏挖导致洱海湖水外泄量增大,湖泊面积减小,水位降低。
(3)山区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引发水土流失问题;不合理农业生产活动造成水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引水灌溉和发电、围湖造地等活动,加剧湖泊萎缩。
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洱海是由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特点,使径流由四周向中间流,形成向心状水系,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地壳断裂下陷增大了流域内的高差,使植被出现明显的垂直分异。
(2)结合材料分析,西洱河是洱海的泄水通道,疏挖西洱河会导致洱海的外泄水量增大,从而使洱海水位降低,水域面积减小。
(3)这一治理思路的依据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流域内山、林、河、田、湖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流域的整治需要综合治理。具体体现在山区是流域的水源区,山区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山区应当修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不合理农业生产活动造成水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因此流域内农业生产需要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农田污水排放,治理河流污染;河流引水灌溉和发电、围湖造地等活动,加剧湖泊萎缩,因此需要退耕还湖,增大湖泊容量,增强湖泊的自净能力和调蓄功能。
19、答案:(1)纬度较高,获得的光热较少,冬季气温较低;有河流注入,海水盐度较低;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该地区冬季常有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和寒潮天气。
(2)栖息条件:辽东湾北侧有辽河入海,沿海多浅滩、沼泽等,是斑海豹的优良栖息地。食物条件:沿海有河流注入,形成咸淡水混合区,给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多鱼虾,便于斑海豹觅食。繁殖条件:纬度较高,易结冰,浮冰较多,有利于斑海豹繁育。
(3)原因:人类过度捕杀;水体污染,生存环境恶化;鱼虾等食物减少,影响斑海豹生存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加强宣传等。
20、答案:(1)大湖时期,由于地势低洼,接受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泊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地面沉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贺兰山山洪汇集,利于形成湖泊;黄河自然裁弯取直,原有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农业灌溉面积大,渠间洼地积水成湖。
(3)削弱了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较少;因夏季风受贺兰山阻挡,贺兰山东坡降水增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输沙量增加,沉积物增加,为宁夏平原提供肥沃的土壤。
解析:(1)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堆积作用、湖水外泄、湖床出露等方面分析。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大湖时期,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由于地势低洼,接受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经过长期的堆积作用,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泊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银川湖泊湿地众多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山洪汇集、河道变迁以及农业灌溉等方面分析。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地面沉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位于贺兰山的东侧,贺兰山山洪汇集,利于形成湖泊;地形平坦,黄河在该地区多弯曲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原有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河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农业灌溉面积大,渠间洼地积水成湖。
(3)贺兰山的隆升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气温、降水、风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从河流径流量、水流速度等方面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贺兰山的隆升,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该地区气候干燥,受西北风影响,多风沙,受贺兰山阻挡,宁夏平原风沙活动较少;因夏季东南风受贺兰山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贺兰山东坡降水增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加强,输沙量增加,沉积物增加,为宁夏平原提供肥沃的土壤。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4.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5.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7.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9.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自然灾害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土壤肥力下降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麦夸里岛位于太平洋西南部,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岛上各类苔藓广布,栖息有企鹅、海豹等动物,是世界自然遗产。据此完成问题。
12.麦夸里岛从成因上看属于( )
A.大陆岛 B.冲积岛 C.珊瑚岛 D.火山岛
13.麦夸里岛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是因为其( )
A.独特的生物资源
B.罕见的岩石类型
C.宜人的气候条件
D.兔子的天然乐园
14.历史上澳大利亚人曾在岛上放养兔子,后兔子泛滥成灾的原因是( )
A.食物水源充足 B.缺乏生存天敌 C.远离其他陆地 D.自然灾害较少
纳马夸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0毫米,却有超过3000种植物,其中多肉植物超过1000多种。在某些时候大部分多肉植物会选择“休眠”甚至“自残”度过。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下图示意纳马夸兰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其他荒漠地区相比,纳马夸兰地区植物种类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山地地形,垂直落差大,垂直分异明显
B.冬雨和冷雾带来湿润的水汽和补充土壤水分
C.有河流作为灌溉水源,水源充足
D.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土壤含水量大
16.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选择“休眠”甚至“自残”的时间大概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南部的西海岸,海岸线破碎,且从西海岸到东海岸自然景观差异显著。东部沙漠中有多条通向大西洋的河流,河水清澈湍急,水生生物极少。某科考队考察南美洲火地岛过程中发现,火地岛多冰川湖和沼泽等湿地,岛上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下图为“南美洲南部部分区域以及醉汉树景观图”。
(1)说明火地岛“醉汉树”树冠的朝向。
(2)请你对东部沙漠河流中“生物极少”做出合理的解释。
(3)简析南美洲南部西海岸海岸线破碎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野果林生长于凉爽湿润的环境,为第三纪畏寒畏热阔叶林的孑遗树种。新疆伊犁河谷(见图)东、南、北三面环山,向西开口,在海拔1100~1600米,冬季多逆温,年降水量400~600毫米,河谷北坡前山带分布有亚欧大陆最大的原始野果林,持有2000万年前的基因密码,自发现至今500年来一直未遭人为破坏,原生态环境保存完好。20世纪90年代,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引进苹果苗木时,小吉丁虫首次传入伊犁河谷,随后开始在天山深处的野生苹果林中大面积扩散,因“外来”小吉丁虫啃食近20年及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如今这片珍稀野果林仅剩下不足三成。
(1)分析伊犁河谷东部适合原始野果林生长的自然原因。
(2)说明伊犁河谷早期保存完好亚洲最大野果林的条件。
(3)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始野果林减少的原因及产生的消极后果。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D
8.B 9.D
10.B 11.C
12.D 13.A 14.B
15.B 16.A
17.(1)火地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北风(风力强劲),导致树木树冠朝向东南方。
(2)巴塔哥尼亚地区气候干旱,河流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水清澈,营养物质含量低;下游流经荒漠地区,营养物质补充少;冰川融水水温低,不利于生物生长、繁殖。
(3)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纬度较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侵蚀作用强。
18.(1)三面环山,阻挡了北方寒冷和南方干热空气的侵袭;向西开口利于湿润的西风推进,气候湿润;河谷地区,土壤深厚而肥沃。
(2)地形封闭,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生态环境较稳定。
(3)自然原因:全球气温升高;原始野果林自然老化。人为原因:“外来”小吉丁虫啃食。后果:可能导致原始野果林的生态更不稳定;经济、生态和科研价值减弱甚至消失。
答案第1页,共2页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历史上黄河的每一次大改道都会对河口三角洲(包括陆上和水下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造成深刻的影响。黄河历史上最后一次大改道是由江苏盐城改到山东东营,改道后,原河口被称为废黄河口。下图示意不同年份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的年份可能是( )
A.497年 B.1582年 C.1855年 D.1921年
2.调查发现,现今废黄河口附近的水下三角洲面积仍在增加,其沙源主要来自于( )
A.陆地径流挟带泥沙 B.废黄河口原有泥沙
C.沿岸洋流从外海带来泥沙 D.长江入海沉积泥沙
3.江苏盐城海岸线较长却没有形成大型港口,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
A.基岩海岸岩性坚硬 B.风大浪急航行不便
C.陆路交通更为便利 D.建港条件不及周边
土壤水分储量受区域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下图为保护区内马尾松人工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间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植被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表现为( )
①干季三种植被间土壤含水量总体大于湿季
②干季三种植被间土壤含水量总体小于湿季
③同一植被干湿季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较一致
④同一植被干湿季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不一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根据地带性植被含水量垂直变化,可将土壤大致划分为上下两层,其分界深度应该是( )
A.30cm B.45cm C.60cm D.75cm
6.三种植被中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土壤含水量最大主要原因是( )
A.林冠覆盖度大,蒸散作用强,空气湿度大,回补土壤水分多
B.林冠覆盖度大,蒸散作用弱,空气湿度小,留存土壤水分多
C.林冠覆盖度小,蒸散作用强,空气湿度大,回补土壤水分多
D.林冠覆盖度小,蒸散作用弱,空气湿度小,留存土壤水分多
阿富汗是亚洲西南部的内陆国家。2021年11月1日来自阿富汗的45吨松子抵达上海,由此开启了中阿“松子空中走廊”。阿富汗松子松仁饱满,品质出众,特性娇贵,不可长久贮存,价格是普通松子的3倍。下图为阿富汗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阿富汗自然环境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B.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D.主要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8.阿富汗松子选择航空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 )
①阿富汗松子品质好、价格高、保鲜期较短
②阿富汗距离中国东部消费市场远
③阿富汗为内陆国家,且陆路交通不便
④航空运输时间短、运量小、费用高
⑤阿富汗不与中国相邻,无法开展边境贸易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冰洞是冰川表面的水体在流动过程中,经裂隙进入冰川内部,使冰川不断消融,在冰川底部汇聚形成河流,河流从冰川末端流出时冲蚀形成的洞穴。位于板块交界处的特殊环境,使冰岛的冰川有“火上冰”之称。这里的冰洞通常在冬季形成,夏季坍塌,甚至消失。瓦特纳冰原上的冰洞深而大,光线透过冰层后呈现出晶莹的蓝色,形成“蓝冰洞”。下图示意冰岛冰原的分布和冰洞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冰岛冰川有“火上冰”之称的原因是( )
A.火山地热丰富 B.海洋比热容大 C.西风常年温暖湿润 D.沿岸暖流规模大
10.冰岛冰洞大多形成于冬季,消失于夏季,可能是由于当地( )
A.地势高,太阳辐射强 B.温度高,冰川融水多
C.温差大,风化作用强 D.风力大,风蚀作用强
11.深而大的“蓝冰洞”大多分布于瓦特纳冰原。这是因为该冰原( )
A.距海近 B.厚度大 C.形成时间晚 D.气候条件稳定
下图为横断山区某河谷景现,当地传统地域文化独特,保存完整。图片右中部为村落,村落和梯田空间布局体现了人们的生存智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 )
A.河谷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高 B.村落位置稍高,洪涝威胁降低
C.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 D.梯田分布在凹岸,方便引水灌溉
13.当地传统地域文化得以较为完整保存的自然条件是( )
A.周边山高谷深,地形较崎岖 B.当地政府重视,保护措施多
C.与外界沟通的交通方式单一 D.村民传承意识强,方式多样
14.近年来人们在海拔1500—2500米的河谷地带种植草莓等水果,这主要得益于( )
①生态环境质量提升②薄膜覆盖技术推广③大型农业机械使用④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近些年,在青藏铁路沿线地面坡度小于3°的地方,先后发现100多处规模不大的塘湖,它们成群分布,从远处或高空望去,就像满天繁星一样,形成美丽的“星宿海”(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形成“星宿海”的重要地理背景是( )
A.岩层断裂下陷 B.大气降水增多 C.工程施工不当 D.全球气候变暖
16.与“星宿海”成因相同的地貌最可能出现在( )
A.鄂毕河流域 B.刚果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珠江流域
17.伴随着“星宿海”的形成,今后一段时期,当地可能( )
A.油气资源储量增加 B.铁路维护成本降低
C.居民健康受到威胁 D.生态环境问题减少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楚科奇半岛位于俄罗斯东北部,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属楚科奇山脉东部,半岛最高峰海拔1158米,北部和沿海有狭长平原。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沼泽广布,并随季节而变化。半岛上植被以苔原(苔藓和地衣)为主,但地表苔原厚度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厚度明显大于北部。楚科奇半岛人口稀少,村落也很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下图为楚科奇半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楚科奇半岛地表冻土发育广泛的原因。
(2)楚科奇半岛南部地表苔原较厚,分析其气候原因。
(3)根据自然环境与民居设计的因果关系,推测楚科奇半岛居民房屋建筑的特点。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干涸,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形成了平行槽垄状的雅丹地貌。近代以来,柴达木盆地气候不断向暖湿化转变,在台吉乃尔湖区,分布有世界罕见的水上雅丹。台吉乃尔湖区的锂资源丰富,为抽取、引流地下卤水,晒制、提取锂矿资源,采盐企业修建拦水坝阻断水道,使一里坪湖等几近干涸,鸭湖面积迅速扩大。近年来,鸭湖中一些柱状雅丹消失,部分水中雅丹摇摇欲坠。下图为台吉乃尔湖区简图。
(1)简述台吉乃尔湖区水上雅丹的形成过程。
(2)推测近年来鸭湖部分水上雅丹消失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1.C2.B3.D4.C5.B6.A7.C8.A9.A10.B11.B12.B13.A14.D15.D16.A17.C
18.(1)①楚科奇半岛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②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云雨天气较多;③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多,利于冻土形成;④地下有永久冻土层存在,地表水不易下渗。
(2)①南部纬度较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②南部受楚科奇山脉阻挡,从极地吹来的冷空气对其影响较小,气温较高;③地处楚科奇山脉南坡,光照条件较好;④夏季来自南部海域的暖湿气流经地形抬升,降水较多,有利于苔藓和地衣生长。
(3)①常年气候寒冷,为了防寒保暖,房屋墙体较厚;②降水以降雪为主,降雪量大,以防压塌房屋,房屋屋顶较尖(或坡度较大),门槛较高;③常年风力(极地东风)强劲,为防御寒风,房屋较低矮,门窗较少较小、且多朝向南方;④多冻土,为防止冻融作用影响房屋安全,房屋的屋基较深厚。⑤楚科奇半岛地处高纬度,太阳高度角小,为增加采光,房屋门窗较高;⑥就地取材,建筑材料多采用兽皮等。
19.(1)地质时期,地壳抬升,气候变干,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主要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陆上雅丹地貌;气候转暖,冰川融水增多,部分雅丹地貌浸泡在水中,形成水上雅丹。
(2)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水上雅丹底部长时间受水浸泡,岩层软化,容易坍塌;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剧雅丹坍塌。
答案第1页,共2页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同一时期,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海退→海进→海进 B.海进→海进→海退
C.海进→海退→海退 D.海退→海退→海进
2.与③→④时期海岸线变化一致的现象是( )
A.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B.沿海陆地被淹没
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咸潮危害减轻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仙女圈”分布图,图中阴影区域散布着许多俗称“仙女圈”的神秘圆圈——高大的草围成怪圈,圈周的草长得特别茂盛,圈内光秃秃的,一根草也没有。它们有的直径仅数米,而大的直径超过20米。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怪圈小的平均可维持24年,大的圆圈则可维持75年之久,且这些怪圈是“活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或消失。最新研究表明,这些“仙女圈”可能是植物之间地下资源竞争的自然结果,如果该资源过多或过少,这些“仙女圈”将消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仙女圈”分布区( )
A.盛行上升气流 B.气流下沉显著 C.深受季风控制 D.海陆风影响大
4.材料中植物之间竞争的资源最可能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矿物质
5.下列人类活动可能导致“仙女圈”自行消失的是( )
A.地膜覆盖 B.喷撒农药 C.施有机肥 D.过度放牧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读图“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矿质养分循环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两个森林系统n都比较小,其中甲森林系统n小的原因( )
①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9.甲乙两个森林系统相比,其中与乙系统不符合的是( )
A.生物体储存的养分少 B.落叶层储存的养分多
C.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多 D.系统整体的物流量小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山西太原(112°E,38°N)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某日正午在学校附近拍下了一张“白墙树影”的照片(下图),1小时后该小组再次来到此地进行观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照片,拍摄者面向( )
A.正北 B.正南 C.正东 D.正西
11.图中照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6月1日 B.8月1日
C.10月1日 D.12月1日
12.该小组发现,第二次观察到的墙面树影较第一次的树影( )
A.变长,西移且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B.变短,西移且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C.变长,东移且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D.变短,东移且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鸟类迁徙通常是一年两次,即春季由越冬地迁往营巢地,秋季由营巢地迁往越冬地。其迁徙日期因种而异,同时也受环境因子(营养等)的制约。迁到营巢地的日期与良好的生态条件来临的日期有关,每种鸟迁来和迁去的日期也有一定出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目前人类精确记录候鸟迁徙路线用到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GPRS
14.候鸟春季由越冬地迁往营巢地的主要目的是( )
A.度过寒冬 B.躲避天敌 C.获取食物 D.繁衍后代
由于河流的天然改道或改向使河道发生平面迁移的现象叫河道变迁。单位时间内河道迁移的距离叫河道变迁速率。平原上河道不断弯曲,洪水期间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河水逐渐干涸并开始生长树木,河岸成为陡坎。为了研究河道变迁情况,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北半球某河流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河道变迁速率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乙处树龄大于甲处,原因最可能是乙处( )
A.河漫滩面积较大 B.位于河流下游 C.积水时间较短 D.河道形成较早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土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18.若某区域正经历左图演示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
A.降水变率减小 B.土壤肥力提高 C.河流含沙量增大 D.风力堆积明显
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亚马孙河流域降水丰沛,雨林广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时会被河水长时间淹没,成为洪泛森林。洪泛森林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存在差异。下图分别为洪泛森林分布图、洪泛森林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导致洪泛森林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沿岸洋流的强弱变化 B.赤道低气压控制时间的长短
C.地势的高低差异 D.森林蒸腾作用的变化
20.一般年份,亚马孙河干流的洪泛森林淹没区范围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9—10月
21.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相比,洪泛森林生态系统( )
A.树木更高大 B.生物种类更丰富 C.土壤有机质较少 D.物种传播较慢
树木移栽时常因根系遭到破坏而导致供水和供养能力不足,因此一般选择在新陈代谢慢、所需养分少的休眠期进行移栽。我国北方地区移栽树木多选择在休眠期内的深秋和早春两季,较少在冬季移栽,新移栽的树木还会在四周设立支柱(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与早春相比,冬季移栽树木较少的原因是( )
A.风力较大 B.水源短缺 C.光照不足 D.土壤冻结
23.移栽树木周围设立支柱可以( )
A.保持树形美观 B.稳固根系生长 C.减少虫害侵袭 D.避免路人攀爬
24.移栽的树木很多都会被剪除枝叶,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 B.降低蒸腾作用 C.降低养护成本 D.阻断光合作用
某研究团队对腾格里沙漠东南部不同沙丘各部位沉积物粒度和养分展开研究,部分研究结果如左图、右图所示。其中粒度分级根据粒级划分法进行对数转化,用Φ值表示,具体如表所示。完成下列各题。
粒度分级(Φ)
中粉沙 粗粉沙 极细沙 细沙 中沙 粗沙 极粗沙
>5(Φ) >4-5(Φ) >3-4(Φ) >2-3(Φ) >1-2(Φ) >0-1(Φ) <0(Φ)
25.关于人工固定沙丘沉积物的表述,正确的是( )A.背风坡沉积物颗粒更粗 B.顶部沉积物平均颗粒最细
C.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 D.比灌丛横向沙丘沉积物颗粒更粗
26.关于粒径大小与养分高低的关系,正确的是( )
A.迎风坡到背风坡,有机氮含量变高
B.灌丛横向沙丘沉积物颗粒越小,有机氮含量越低
C.人工固定沙丘因大量增施肥料,有机氮含量较高
D.沙土粉沙与细沙含量增加,有助于土壤养分增加
在野外实习时,方向的识别很重要。野外实习方法很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下列有关罗盘仪的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任何地方都可使用罗盘仪
B.罗盘仪上的读数读的是指南针的位置
C.罗盘仪上的刻度0°正对南方
D.罗盘仪上的北方对准目标
28.下图是长白山区一个树桩的年轮图,则甲、乙、丙、丁代表的方向分别是( )
A.西、南、东、北 B.南、北、东、西
C.东、西、南、北 D.北、南、西、东
29.晚上在野外迷路,可利用来辨别方向的是( )
①罗盘②太阳③树木的年轮④北极星⑤手表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横穿黄河河谷的长剖面一曲乃亥剖面。该制面北自青海南山东南端(36°11'20.75"N,101°03'34.23"E),沿南偏西方向经曲乃亥盆地西侧的拉吉多和拉吉玛村后,再穿过曲乃亥热水沟所穿过的花岗岩残丘及龙羊峡中段,到黄河南岸的瓦德棚东南(36°11'02.47"N,101°04'15.643"E),图中基岩为早期形成的以沉积岩为主的地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该地区地貌形成的大致过程为( )
A.沉积后固结成岩——地壳运动抬升——河流沉积与侵蚀下切
B.地壳运动抬升——沉积后固结成岩——河流沉积与侵蚀下切
C.河流沉积与侵蚀下切——地壳运动抬升——沉积后固结成岩
D.沉积后固结成岩——河流沉积与侵蚀下切——地壳运动拾升
31.黄河河谷与曲乃亥热水沟地貌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水位差异 B.河流水量差异 C.岩层性质差异 D.岩层组成差异
埃及阿布辛拜尔神庙是古埃及19朝法老拉姆西斯二世因崇拜太阳神而建造的。下图为神庙入口处景观照片,入口后有一条60米深的笔直通道,通道尽头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神庙设计者们把神庙设计成为只有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登基日,旭日霞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通道,披洒在神庙尽头的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身上下,而左右的其他巨型石雕都享受不到太阳神赐予的这种厚爱,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作“太阳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赴埃及阿布辛拜尔神庙旅游前,针对当地自然、人文特征,应准备( )
①羽绒服;②墨镜;③雨具;④防风面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3.史料记载,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登基日是10月22日。据此推断,神庙入口朝向和法老的生日( )
A.东南、2月22日 B.东北、4月21日 C.东北、6月22日 D.东南、8月21日
34.据考证,埃及文明是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自公元前4500年左右开始,之后约4000年的时间里,埃及人平静的生活在尼罗河岸。据此推测形成独特古代文明的自然背景是( )
A.地理隔绝 B.水热充足 C.文明独特 D.土壤肥沃
读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6.地层④~①动物经历地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37.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38.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
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二、填空题
39.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____和____,使其他要素发生____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40.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有:____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自然环境要素通过____循环、____循环和____循环等过程进行____迁移和____交换,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____。
41.稳定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____、保持____的功能。如: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物通过____,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____中。或自然环境通过____作用消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42.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____,如地貌的侵蚀变化。
三、综合题
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冻土可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暖季融化、寒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又称永冻层);季节性冻土则只有活动层,在暖季全部消融。第四纪以来,祁连山大幅隆起,冻土发育。下图为祁连山木里河某段河谷,地表年均温约-1.76℃-0.5℃。除河床及近岸区为季节性冻土外,其他区域为多年冻土。河谷平原多松散堆积物且厚度较大。
(1)简析祁连山隆起对当地冻土发育的作用。
(2)观测显示,近年来该地地表年均温逐年递增,推断该现象对当地多年冻土的影响。
4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积雪是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反馈作用,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阿勒泰地区积雪观测气象站位置分布示意图。
阿勒泰地区冬季积雪深度深、积雪日数长、分布面积广,简述长时间的积雪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D
2.B
3.B
4.A
5.C
6.C
7.B
8.D
9.C
10.D
11.D
12.C
13.C
14.D
15.B
16.C
17.B
18.C
19.B
20.A
21.B
22.D
23.B
24.B
25.C
26.D
27.D
28.B
29.C
30.A
31.B
32.D
33.A
34.A
35.D
36.B
37.C
38.B
39. 物质迁移 能量交换 连锁
40.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地貌 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水 生物 岩石圈物质 物质迁移 能量交换 基础
41. 自我调节 保持性质稳定 光合作用 土壤 海-气相互
42.演化
43.(1)山脉大幅隆起,该地海拔升高,地表年均温下降到0°C以下;山地降水增加,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增强。
(2)导致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缩小;融冻期延长,冻结期缩短;活动层厚度增大,冻结层厚度缩小。
44.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加剧当地的冬季寒冷程度;积雪使地表更加平滑,可以增大风速;积雪覆盖减少了土壤蒸发量,且开春季节积雪大量融化导致士壤湿度增加;大量积雪导致来年春季积雪融水更多,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隔绝冷空气,对土壤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病虫害。
试卷第页,共页《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生产功能 B.呼吸作用
C.分解功能 D.化合作用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动物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稳定功能。据此完成第3~4题。
3.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
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
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C.初期,食草动物数量大增,后又减少
D.草原退化、沙化
4.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
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
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
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6.下列对图中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地方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完成第7~8题。
7.关于促使恐龙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环境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8.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主要得益于自然环境的( )
A.稳定功能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光合作用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完成第9~10题。
9.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10.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具有 特征。( )
A.差异性 B.均衡性
C.整体性 D.稳定性
11.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各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自然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 ;气温日较差 ;地表水 ;地貌景观多 ;土壤有机质含量 ;植被 。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能力提升
下图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区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文要素关系。读图,完成第1~2题。
图1
图2
1.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增强
B.径流量增大
C.冰雪融水增加
D.降水量增加
2.导致该区域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温度上升
B.湖面蒸发作用加强
C.降水强度增大
D.地表径流量增大
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的统计曲线。读图,完成第3~4题。
3.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到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要素的影响,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可塑性
D.临界性
4.当气温在25 ℃以上时,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随气温升高增加幅度不大,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二氧化碳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第5~6题。
5.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6.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7.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该地区形成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的原因。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方面,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A 2.B 3.C 4.D 5.C 6.B 7.D 8.A 9.D 10.C
11.(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少 稀少
(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
能力提升
1.A 2.D 3.A 4.B 5.B 6.C
7.(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米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岸绿洲(草原)广布。
(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面积扩大。
(3)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风沙地貌;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练习
永定土楼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它用生土夯筑而成,依山偎翠,错落有致。土楼遍布该县的每个乡村,它们布局合理,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1.客家人土楼采用环形封闭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2.永定土楼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A.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B.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C.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D.土质黏重,降水较多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4.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6.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自然灾害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表1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7.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内蒙古 B.新疆 C.贵州 D.西藏
8.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树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会处于休眠状态,到了适合生长的季节才开始生长。春季,树木的新生细胞数量多,体积大,这部分木材质地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或“春材”;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渐凉,雨量减少,树木生长缓慢,长出的细胞数量少,颜色较深,这部分木材称为“晚材”或“秋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树轮”,由于它代表树木生命中的一年,所以也称“年轮”(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影响树木“年轮”宽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力强弱 B.水热条件
C.海拔高低 D.土壤肥力
10.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题。
1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12.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纳马夸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0毫米,却有超过3000种植物,其中多肉植物超过1000多种。在某些时候大部分多肉植物会选择“休眠”甚至“自残”度过。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下图示意纳马夸兰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其他荒漠地区相比,纳马夸兰地区植物种类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山地地形,垂直落差大,垂直分异明显
B.冬雨和冷雾带来湿润的水汽和补充土壤水分
C.有河流作为灌溉水源,水源充足
D.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土壤含水量大
14.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选择“休眠”甚至“自残”的时间大概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新疆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天山北坡(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低 C.坡度较缓 D.光照较强
16.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有( )
①海拔高,气温低 ②多大风 ③食草动物多 ④太阳辐射强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南部的西海岸,海岸线破碎,且从西海岸到东海岸自然景观差异显著。东部沙漠中有多条通向大西洋的河流,河水清澈湍急,水生生物极少。某科考队考察南美洲火地岛过程中发现,火地岛多冰川湖和沼泽等湿地,岛上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下图为“南美洲南部部分区域以及醉汉树景观图”。
(1)说明火地岛“醉汉树”树冠的朝向。
(2)请你对东部沙漠河流中“生物极少”做出合理的解释。
(3)简析南美洲南部西海岸海岸线破碎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塞布尔岛十分古怪,会移动位置,且移动很快。当洋面刮大风时,它会像帆船一样被吹离原地,作一段海上“旅行”。该岛东西长40千米,南北宽1.6千米。呈月牙形。岛上一片细沙,十分荒凉,没有高大的树木。近200年来,因海风的日夜吹送,小岛已经向东“旅行”了20千米。下图为塞布尔岛位置图。
(1)描述塞布尔岛的地理位置特征。
(2)推测塞布尔岛向东“旅行”的原因。
(3)分析塞布尔岛没有高大树木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B 6.D
7.A 8.D
9.B 10.A
11.D 12.A
13.B 14.A
15.B 16.A
17.(1)火地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北风(风力强劲),导致树木树冠朝向东南方。
(2)巴塔哥尼亚地区气候干旱,河流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水清澈,营养物质含量低;下游流经荒漠地区,营养物质补充少;冰川融水水温低,不利于生物生长、繁殖。
(3)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纬度较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侵蚀作用强。
18.(1)塞布尔岛位于北半球、西半球;西临北美大陆,是大西洋中的一个海岛;位于中纬度。(答2点即可)
(2)塞布尔岛由泥沙冲积而成,该地位于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在西风吹动下,泥沙向东移动。
(3)塞布尔岛主要为细沙覆盖,土壤发育差,浅薄贫瘠,再加上该地风力较大,因此不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