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17 16: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
生 物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3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的稳定等
B.正常人血浆pH维持稳定与血浆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D.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2.在动物园内,饲养员经常拎着铁桶喂海狮,海狮听到铁桶晃动的声音就开始分泌唾液。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
B.该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铁桶晃动的声音”是条件刺激
D.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3.某实验小组欲进行实验证明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照组用 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培养胰岛B细胞,实验组的处理方式为
A.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后,再用细胞悬液培养胰岛B细胞
B.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后,再用过滤液培养胰岛B细胞
C.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后,再用细胞悬液培养胰岛B细胞
D.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后,再用过滤液培养胰岛B细胞
4.免疫调节是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淋巴结、脾、甲状腺和扁桃体都属于免疫器官
B.内环境中的细胞因子都是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
C.过敏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机体的体液免疫有关
D.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有记忆功能
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调节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B.同一植株的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
C.高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会促进无子果实发育
D.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会改变生长素的分布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下列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根瘤菌可侵人豆科植物根内形成根瘤,通过固氮作用为豆科植物提供氮元素
B.随着工业发展,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群体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C.某池塘体积为6000 m3,共投放鲤鱼苗3万尾,每立方米鲤鱼苗约为5尾
D采用目测估计法对某区域的乔木植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乔木植物有42种
7.假设在树林里散养的某种家禽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不考虑该种家禽的迁人率与迁出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点时该家禽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 a点时环境开始对该家禽种群数量的增长产生阻力
C. b点时该家禽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达到最大
D.若该图对应的生物为老鼠,则应在c点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8.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的竞争关系,从而调节种群密度,使资源利用达到
最优。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
B.在同一群落中一般不存在两个物种长时间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
C.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态位相近的物种之间常常会通过多种方式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从
而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D.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中的各项特征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9.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样液浓度为培养液的1/100),采用规格为16中格(400小格,共0. 1mm3)的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然后绘制数量增长曲线。除酵母菌批次外,其余实验条件均相同。右图表示a、b两个批次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取样前应先振荡试管,制片时应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
B.t2后继续培养,a、b两个批次酵母菌细胞数量将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C.t1时对a批次酵母菌计数,若中格的平均细胞数量为25,则此时刻培养液中a批次酵母菌细胞的数量约为4108个
D.比较a、b两个批次酵母菌^时种内竞争的强度和t2时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结果分别是ab
10.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中,的值不变且大于1
B. “S”形增长的动物种群在K/2时种内竞争最剧烈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提高种群K值的一种有效措施
D.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急剧下降反映出该物种所处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剧变
11.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有
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均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②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或减少该种群食物来源均可降低该种群的K值③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样方内某种群个体数太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④处于稳定状态的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⑤弃耕的农田已有一定的土壤条件,经过较短时间就一定能演替成森林⑥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⑦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12. 不同的生物群落,其在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普遍具有耐旱的特性,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草原上雨量充沛,动植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相对复杂
C.某地区的群落能够形成是因为该地区的生物和当地环境相适应
D.不同的群落中,同种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13. 当弃耕农田转变为森林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过程进行的时间相对较快,可能与具有土壤或繁殖体有关
B.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所有生物的种间关系均会发生变化
C.对于种群来说,群落演替是种群优胜劣汰的过程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时会大于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14. 1902年,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在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该物 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流到胰腺并引起胰液的分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盐酸能促进小肠黏膜细胞的分泌活动
B.该实验中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细胞产生的
C.促胰液素分泌后促使胰液分泌属于神经调节
D.促胰液素分泌后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15. 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处理和暴露抗原信息,并作用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 再激活信号分子(S1和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下图是DC细胞参与免疫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C细胞所呈递的抗原信息能促进辅助性T细胞的分泌活动
B. S1和S2信号分子被激活后会促使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若DC细胞数量下降,则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下降
D辅助性T细胞所呈递的抗原信息最终能被浆细胞识别
16. 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根和茎的生长
B. b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根和茎的生长
C.该植物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小于根
D.植物水平放置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c点对应的浓度
18. 某实验小组欲探究捕食风险对不同密度的某种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及繁殖力的影响,所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鼠种群密度,因变量为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量及繁殖力
B.由题图可知,当大鼠种群密度低时,捕食风险会降低大鼠的繁殖力
C.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会降低捕食风险对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量及繁殖力的影响
D.捕食风险可抑制大鼠种群的过度繁殖,从而为其他物种提供空间和资源
16. 下面对古代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的阐述,错误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蛙和稻为互利共生的关系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体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中的蜾赢是捕食者,螟蛉是被捕食者
19. 下图为人工鱼塘中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不同途径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为草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B. f为草鱼呼吸作用释放的全部能量
C. b的值一定在0. 1a与0. 2a之间
D. h代表的能量不属于草鱼,属于植物
20. 某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均附着在礁石上生活且相互无捕食关系,以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为食。科学家在一个50米3米的试验样地中人为去除所有的海星,几个月后,该样地中藤壶较另外三种动 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成为优势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海星为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准确统计出该试验样地中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须采用五点取样法
C.本试验可证明捕食者对群落形成的作用,海星是影响该群落结构的关键物种
D.海星的存在能够减弱藤壶等四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强度,有利于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
21.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可以是植物或动物
B.营养级的位置越高,流向该营养级的能量越多
C.食物链同一环节上不同种生物的总和构成同一营养级
D.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增加而降低
22. 下表为某研究院收集到的某池塘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捕食者 被捕食者
绿藻 螺蛳 水草 鲫鱼 轮虫
螺蛳 √ √
鲫鱼 √ √ √ √
轮虫 √
A. 该生态系统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鲫鱼共占2个营养级
B. 上述几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就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C. 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
D. 若鲫鱼增加2kJ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绿藻和水草的能量共计20kJ
23. 以下各种现象所对应的信息形式依次是
①田鼠依据鼬的气味躲避猎捕。②有雀鹰(鸟类的共同天敌)出现,白翅伯劳会大声鸣叫以提醒
其他鸟类躲藏或静止不动。③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 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④地甫鸟雄鸟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以告知雌鸟。
A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D.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行为信息
22某地级市的老工业区内有数十家冶炼厂、化工厂,曾经为该市创造了巨大的工业产值,同时也向周边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近年来随着城市转型,大量工厂被关停或搬迁,老工业区被改造成了生态公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种植可以吸收金属元素的植物对金属元素再回收,既可减轻污染又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
B.改造过程中,采用多种植物混合种植修复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生态公园系统欲维持自身的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D.自然条件下,汞物质的循环过程与碳的循环过程相同
25.下图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遭受相同程度干扰后,其功能和结构发生的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点之前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组分数量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不差上下
B.若干扰程度加大,则甲、乙对应的曲线在a点之后可能会持续下降
C.与a点时相比,b点时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的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
D.由图可知,生态系统的稳定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动态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10分)下图是兴奋传递模式图,其中①~⑥为相关结构位点或物质,A为电流表。回答下 列问题:
(1) 图示结构中,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的是 (填序号(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_______.
(2) 在突触结构中,⑤属于_______。某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出现动作电位,
则该神经递质是一种______ (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
(3) 若人体自身产生的某种抗体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后导致肌无力症,则从免疫的角度分析
这是一种_____ 病,致病机理是_______ 。
(4) 在发生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 (填“单向”或“双向”的。若在图中I处给予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的指针会偏转_____ 次。
27. (10分)垂体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个部分,其中神经垂体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图 表示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功能关系,其中甲和乙表示下丘脑不同的区域,丙和丁表示垂体不 同的区域。回答下列问题:
(1) 丙和丁区域中表示腺垂体的是_________。激素C是抗利尿激素,直接导致该激素分泌增多的刺激信号是________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 。
(2) 若激素B作用的靶器官是性腺,则激素A的名称是_______ 。长期过量摄入性激素类似物药物会导致
性腺萎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3) 在机体的任意部位采血都能检测内环境中激素A、B、 C的含量,从激素调节特点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28. (10分)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脱落酸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部位是______ ,其具有的生理功能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
(2) 分析实验及结果可知:在干旱条件下,突变体茎叶的生长量______ (填“小于”或“大
于”野生型的。说明在干旱条件下脱落酸会______ (填“促进”或“抑制”茎叶的生长。
(3) 分析实验及结果可知:突变体根的生长量小于野生型的,说明在干旱条件下脱落酸会
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根的生长。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 。
(4) 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其根系发达、根/冠的值大、叶片小、叶表面角质化。植物出现这些生理特征是与其生存的干旱环境长期________ 的结果。
29. (10分)历史上塞罕坝林场(溧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风沙肆虐。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 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1) 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演替,其理由是_________ 。
当林场荒原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
(2) 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初期物种较为单一,为降低害虫的发生率,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
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雌虫,这种防治办法的原理是_________ 。
(3) 为了解决荒漠治理种子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引人外来抗旱品种的植物支援荒漠的改造。从群落的形成和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对引人的外来抗旱品种的要求是 ____________.
30. (10分)下图表示某人工湿地公园中几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______________。若丁灭绝,则在一定时间内戊数量上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为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
(2)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建立了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 生态系统。科研小组对该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 如下表所示,忽略粪便所含能量,其中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J cm-2 a-1,肉食性动物均作为第三营养级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型 X 传递给分解 者的能量 生物体未被 利用的能量 传给下一营养 级的能量 同化人工投放的 有机物的能量
生产者 44.0 5. 0 95. 0 20. 0 0
植食性动物 9. 5 1. 5 11.0 Y 5.0
肉食性动物 6. 3 0. 5 6. 5 0.7 11.0
据表分析,X是指___________ 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值为____________,Y的大小为 _______________。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物参考答案
1. C【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 ,C项错误。
2.A【解析】海狮听到铁桶晃动的声音就开始分泌唾液,说明已经建立了条件反射,A项错误。
3. B【解析】实验组应该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此时胰高血糖素存在于过滤液中,因此需用过滤液培养胰岛B细胞,B项符合题意。
4. C【解析】甲状腺不是免疫器官,A项错误;细胞因子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B项错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不能产生记忆细胞,不具有记忆功能,D项错误。
5. C【解析】同一植株的根和芽生长所需要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更敏感,B项正确;高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可能会抑制无子果实的发育,C项错误。
6.C【解析】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随着工业发展,环境污染加剧,灰白色桦尺蠖个体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并捕食,因此黑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这是环境对生物性状及控制性 状的基因的定向选择,属于生物进化,B项不符合题意;某区域的乔木植物有42种,属于物种丰富度,D项不符合题意。
7.C【解析】在b点时,该家禽种群数量达到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项错误; 种群数量增长面临的环境阻力一开始就存在,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环境阻力也逐渐增大,B项错误;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尽早,至少应在b点之前进行防治,D项错误。
8. D【解析】物种生态位的各项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某种动物的生态位一般包括该动物的栖息地、食物、 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特征,这些特征随着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会发生一定的变化,D项错误。
9.D【解析】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 人计数室,再吸去多余培养液,A项错误;t2时a、b两个批次的酵母菌细胞数量基本已经达到K值,若继续培养,由于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等,最终使得细胞的数量均下降,B项错误; t1时,若中格的平均细胞数量为25,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数量约为4109个,C项错误。
10. B【解析】“S”形增长的动物种群在种群数量最多时,种内竞争最剧烈,B项错误。
11.A【解析】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①错误;增加天敌数或减少食物来源会使环境阻力增大值下降,②正确;样方内某种群个体数太少,会使调查的偶然性增大,此时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③正确;处于稳定状态的群落的环境条件基本不变,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④正确;弃耕的农田已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其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速度相较于初生演替更快,但最终能否演替成森林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环境,⑤错误;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⑥错误;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⑦正确。①⑤⑥三项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12. B【解析】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 结构相对简单,B项错误。
13. B【解析】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某些因素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兔子与草的种间关系一直为捕食关系,B项错误。
14. C【解析】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后,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属于激素调节的范畴,C项错误。
15 .D【解析】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接触后,在抗原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被激活,浆细胞不能识 别抗原,D项错误。
16. D【解析】植物水平放置后,根向地生长,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c 点对应的浓度,表现为抑制生长,D项错误。
17. A【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鼠种群密度及是否施加捕食风险,因变量为大鼠的种群数量增长量及繁殖力,A项错误。
18. A【解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蛙和稻为原始合作的关系,A项错误。
19. D【解析】c为草鱼的同化量,A项错误;f为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中散失的能量,B项错误;b中含有来自饲料的一部分能量,因此一般来说b的最小值应大于0. 1a,最大值应大于0. 2a,C项错误。
20. B【解析】四种动物均附着在礁石上生活且试验样地较为狭长,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且该方法只能估算而无法准确统计,B项错误。
21. C【解析】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动物不能作为该种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A项错误;能量流动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B项错误;能量的传递效率不会随营养级的变化而变化,D项错误。
22. C【解析】由表中信息可以写出5条食物链,鲫鱼占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B项错误;若鲫鱼增加2kJ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绿藻和水草的能量共计10kJ,D项错误。
23. B【解析】物理信息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指的是生物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行为信息指的是动物所表现出的特殊行为。因此①为化学信息、②为物理信息、③为化学信息、④为行为信息,B项符合题意。
24. D【解析】自然条件下,汞物质的循环过程与碳的不同,D项错误。
25. A【解析】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遭受相同程度干扰后,乙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程度较低,时间较短,说明 乙的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强,因此在a点之前乙生态系统的组分可能要多于甲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也可 能要高于甲的,A项错误。
26. (1)①(1分)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等(2分)
(2) 突触后膜(1分)兴奋性(1分)
(3) 自身免疫(1分)抗体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后影响了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结合,使兴奋不能正常传递 (2 分)
(4) 单向(1分)C.(1分)
【解析】(2)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而出现动作电位。(3)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与神经递质受体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兴奋不能正常传递而出现肌无力症,属于自身免疫病。(4)若在I处给予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的指针不会出现偏转。
27. (1)丁 (1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2分)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1分)
(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分)体内性激素类似物药物过多会反馈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性腺萎缩(3分)
(3) 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1分)
【解析】(1)丁区域的结构能分泌激素B,因此丁属于腺垂体。(2)性激素分泌调节的机制存在反馈调节,长期过量摄入性激素类似物药物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使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少导致性腺萎缩。
28. (1)根冠、萎蔫的叶片等(1分)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 眠(任答1点1分)
(2) 大于(1分)抑制(1分)
(3) 促进(2分)促进根伸长,促使植物吸收更多的水分,度过干旱期(2分)
(4)协同进化(2分)
【解析】野生型幼苗体内可以合成脱落酸。相比突变体,野生型幼苗茎叶长度增加值较小,说明脱落酸会抑制茎叶生长;但根长度增加值大,说明脱落酸能促进根生长。
29. (1)次生(1分)林场荒原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2分)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部分被淘汰(分)
(2) 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2分)
(3) 能适应引人地区的非生物环境且能与该地区的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答案合理即可2分)
【解析】(1)次生演替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部分被淘汰。(2)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雌虫,可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3)若某物种能够参与某地区群落的形成,则该物种应能适应该地区的非生物环境且能与该地区的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30. (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2分)乙和丙、丁和戊(答全得分, 2分)
(2)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分)164(1分)3(1分)12%(1分)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若丁灭绝,流向戊的能量增多,则戊的数量增加,戊的天敌庚会随之增加,然后使戊的数量减少,直至处于一个稳定的范围。(2)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分为进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