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7 07:17:39

文档简介

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
语文学科 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5 分)
材料一: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
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
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
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
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
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
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
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
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
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
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
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
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
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
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
活的保障了。
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
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
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
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
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
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
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 1页 共 8页
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
的意思。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
服礼是主动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的一个个村庄无论在实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固定物。假想一个人能够反观五百年前
的景象,追溯现代历史延展的开端,他一定会发现过去与现在相比几无差异。眼前矗立着的住宅
建筑物确实没有五百年的历史,但它们与五百年前原址上的建筑物并无二致。一些家庭原来居住
在草顶土墙之中,如今则在瓦顶砖墙的房屋里繁衍,而另一些家庭却已经消亡。不时会有新的家
庭出现,但这只是不规则和不寻常的现象,那些在大片的土建房屋中生活的人们,正是哥伦布发
现美洲大陆时土著居民的后裔,他们重复做着祖先曾做过的事,不多不少,也无不同。他们以同
样的方式耕种着同一片土地(尽管一些庄稼已换成了新品种);他们以一种不变的次序去赶同样
的集市;买卖并消费着同样的物品;按照同一种模式男娶女嫁。
一位哲人有过这么一句明智的告诫:“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民族,我们就应当注意他们认
可何种事物。”一个中国村民的向往与其或远或近的祖先的向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国乡村中不
存在理智的生活。即使偶尔有几个文化人生活在村庄里,他们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与其
他邻居有什么往来,与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什么往来,正如有句老话所言:“学究论书,屠夫说猪。”
(摘自[美]明恩溥《中国的乡村生活》,1899.陈午晴、唐军译)
材料三:
作为传教士中的元老级人物,北京的丁韪良博士在古老的东方工作 60 个年头之后得出这样
的看法,那就是,当这个古老的“中央王国”还处于成长期时,中国先人们具有的创造性和发明
才能是令人赞叹的,而这样的创新性在现代中国人身上已经很难再找到了。事实上,当代中国人
创造智慧的消退更像是社会意识形态造成的,而并非是教育体制的原因。
毋庸置疑,中国的文化发展确实在某些阶段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中国社会出现的集体思
想停滞并非是因为国民懒惰,而是由于盲信于某些教条。由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这些信条去
做总是能够获得成功,因此对这些观念深信不疑。在这些信条的指导下,人们基本能够保持秩序
的稳定,并获得一种安全感和一定程度的幸福感。直到最近,这些旧观念的权威地位才受到了挑
战,而之前,这些观念的影响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并且从未遇到过能够与之抗衡的新思想体系。
中国文化的波及面不断扩大,以至于整个东亚都受到了它的润泽。
(摘自[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1911.李上译)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礼与法的区别在于维持规范时所依靠的力量,法需要依靠国家权力推行,而礼
则需要依靠传统来维持。
B.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代一代人试验出来的有效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人们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满足需要。
C.任何一种社会都有传统,而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比在现代社会更大,因而它在乡土
社会里有更大的效力。
D.礼是按照仪式做的意思,而仪式来自于人们对传统的敬畏之感,人们服礼时对行为和目的
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去做。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 2页 共 8页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重复做着祖先曾做过的事。
B.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观点时,都用到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C.昆明乡下人知道怎样治初生孩子生“假牙”难受啼哭的病症,这个事例说明了在环境不变
的情况下既有经验的有效。
D.偶尔几个文化人生活在村庄里,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与其他邻居或亲戚往来,也反
映了中国乡村在精神上是一个固定物。
3.下列内容,不能用来印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用青蒿来治疗疟疾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早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屠
呦呦从中得到启发,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B.生辰八字,简称八字,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人们根据生辰八字取名,推算人
的命运、婚姻事业等。
C.鲁迅小说《祝福》中,鲁镇的百姓每年年终都要置办“福礼”,致敬尽礼,迎接福神,年
年如此,家家如此。
D.《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要“我”在正月初一早晨说恭喜的话,吃福橘,这样就能
保佑一年顺顺溜溜。
4. 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乡村中不存在理智的生活”,请用材料一的观点简要阐明“不理智”的
含义,并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分析这种情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8 小题。(18 分)
闹市闲民
汪曾祺
我每天在西四倒 101 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 101 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屋,一个老人。
天天见面,很熟了。有时车老不来,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车还得会子,坐会儿。”
屋里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一张小方桌,一个方杌凳,三个马扎
儿,一张床,一目了然。
老人七十八岁了,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他经常戴一副老式的圆镜片的浅茶
晶的养目镜——这副眼镜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混浊,眼角有深深
的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花
白了。他的人中很长,唇髭不短,但是遮不住他的微厚而柔软的上唇。——相书上说人中长者多
长寿,信然。他的头发也花白了,向后梳得很整齐。他常年穿一套很宽大的蓝制服,天凉时套一
件黑色粗毛线的很长的背心,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
从攀谈中我大概知道了他的身世。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有老伴。
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孙子已经上初中了。老伴跟儿子,他不愿跟他们一起过,说是:
“乱!”他愿意一个人。他的女儿出嫁了。外孙也大了。儿子有时进城办事,来看看他,给他带
两包点心,说会子话。儿媳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平常,他和亲属很少来往。
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早起扫扫地,扫他那间小屋,扫门前的人行道。一天三顿饭。早点是干
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他不上粮店买切面,自己
做。抻条,或是拨鱼儿。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
碗口“赶”进锅里。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 3页 共 8页
可误一趟车。我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他说:“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
搅。”我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他吃的面总是一个味儿!浇炸
酱。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来时,切几丝白菜,这就是“菜
码儿”。他饭量不小,一顿半斤面。吃完面,喝一碗面汤(他不大喝水),涮涮碗,坐在门前的
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
我有时带点新鲜菜蔬——青蛤、海蛎子、鳝鱼、冬笋、木耳菜,他总要过来看看:“这是什
么?”我告诉他是什么,他摇摇头:“没吃过。南方人会吃。”他是不会想到吃这样的东西的。
他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他的活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粮店买面,上副食店买酱,
很少出门。
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远的不说。敌伪时期,吃混合面。傅作义。解放军进城,扭秧歌,
“呛呛七呛七”。开国大典,放礼花。没完没了的各种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大家挨饿。“文化
大革命”。“四人帮”。“四人帮”垮台……
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每天还是吃炸酱面,——只要粮店还
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
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
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这是一个活庄子。
一九九○年五月五日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让我坐等,轻淡一笔,展示了老人平和温煦的人情味和暖人肺
腑的夕阳余韵。
B.“我”常与老人攀谈,为了看老人拨鱼儿不惜错过车,回家后又学着老人的法子做拨鱼儿,
买各种新鲜菜蔬,可以说也是一个“闲民”。
C.文中对老人在成为老人之前的身世并没有介绍,但社会动荡没在老人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
仍“天然恬淡”,当年一定是一位智者。
D.“闹市闲民”叙写一位老人,在他身上作者注入了一种审美理念,那就是清心寡欲,顺应生
命,天真自然。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详细地描写老人的居所、相貌、语言、动作等,层层皴染,以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
出了老人形象。
B.“儿媳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从他儿媳妇和女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孝情满
溢,可见其家风纯正,堪可一赞,也侧面描写了这位老人。
C.“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一个“赶”字,就把稀面当成了鱼
儿来写,是使用了比拟手法,富于情感,颇具灵性。
D.“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是插入语,看似与文章没有太大关系,
却也说明了老人“闲”的原因。
7. 结合文本,分别分析标题中的“闹”与“闲”的含义。(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老人是一个“活庄子”,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 4页 共 8页
C.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等几类,其中杂律
诗并不为他所重。
D.白居易在当时与元稹都很有名,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
纤艳,能深入人心。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 题(9分)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以“江楼”点明送别地点,以“橘柚香”点出时令,写景叙事中暗含了依依惜别之情。
B.诗中的“凉”字一语双关,逼人的“凉”意虽是写诗人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C.诗人从视听两个方面,用月光和猿声刻画出了一个典型的送别场景,表现了诗人惆怅的别情。
D.末句的“长”字描写猿声相当形象,以该字作为诗歌的韵脚用于诗之末,有余韵不绝之感。
14.诗人是如何表达惜别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与积累(16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 分)
(1)《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
自己。
(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5)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生.非异也(生来) 正襟危.坐(端正) 圣益.圣(更加)
B.学不可以已.(停止) 盈虚.者如彼(缺) 下.江陵(攻下)
C.金就.砺则利(靠近) 君子不齿.(提及)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D.郯子之徒.(徒弟) 于其身.也(自己)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 6页 共 8页
1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长歌”篇幅较长,情感
热烈奔放;“短歌”节奏短促,感情忧愁苦闷。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种儒
家经典著作,“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如《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C.古代对人的称谓很多,可以官名称,如杜工部、白太傅;以籍贯称,如韩昌黎、柳柳州;以
号称,如李太白、苏东坡。
D.《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的“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也常用其来作为圣主、贤
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 分)
改革开放是宏大叙事,而故事中更有无数人命运轨迹的改写。脚踩这片热土的每一个人,从
不是被动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是奋发图强,为这 的章节贡献着自己的笔墨。若
不是从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气息,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
志就不会离职创业,遑论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作为煤炭工人
子弟的刘慈欣就不会 地创作科幻文学,也许就没有今天世界对中国人想象力
的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在造时势。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其实也是在纪念一代又一
代人的奋斗人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
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发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
由之路,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 40 年艰
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纪念,更能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40 年 ,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让我们国家“赶
上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继续做时间的驾驭者,用奋斗定义自己的明天,
助力我们国家“引领时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波澜壮阔 离经叛道 刮目相看 栉风沐雨
B.惊心动魄 背信弃义 刮目相看 栉风沐雨
C.波澜壮阔 离经叛道 另眼相看 筚路蓝缕
D.惊心动魄 背信弃义 另眼相看 筚路蓝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改革开放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C.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D.改革开放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发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 7页 共 8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近期“豹纹芒果”收获了一波流量。芒果穿“豹纹”,其实是因为它病了。“豹纹”出现的
原因很多,较常见的是“炭疽病”。它是一个“破坏家”,可以危害芒果叶片、花序、果实和枝
梢,造成采前失收; ① ,田间看似无病果实,常在采后贮藏期发病,形成黑斑,
就出现了市场上的“豹纹芒果”。除了炭疽病菌会引起黑斑外, ② ,最常见的是低
温贮藏造成的冷害或运输过程中被挤压的伤痕。但无论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原因造成的芒果黑斑,
都会使芒果的品质大打折扣。
不过,“炭疽病”不是芒果独有的,对热带水果来说, ③ 。比如熟透了的香蕉、
火龙果、木瓜,表皮上也会有很多黑褐色的斑点。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6 分)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它是一个“破坏家”,可以危害芒果叶片、花序、果实和枝梢,造成采前失收。
A.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B.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
C.李四光实地勘探、慎思明辨,终于在“松基三井”发现了石油。
D.李贺相貌奇特,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形容他“细瘦,通眉,长指爪”。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
新辉煌。”
材料二: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
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同学们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上述材
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出现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 8页 共 8页2022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四校联考答案
1.C C.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故选 C。
2.B B.“对比论证”错,材料二并没有用到对比论证。故选 B。
3.A 材料三的观点是“中国社会出现的集体思想停滞并非是因为国民懒惰,而是由于盲信
于某些教条”。A 陈述了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得到启发而研究提取青蒿素,并不是盲信于经
验教条,不能用来印证材料三的观点。
4.(1)“不理智”是指对于传统不必知道原因,只是照办。(或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
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
(2)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盲信经验、教条,造成中国人创造智慧的消退,中国文化在某些
阶段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②由于按照既有经验通常能使人获得成功,有利于保持秩序的稳定,
使中国文化波及面不断扩大,影响了整个东亚。(第一问 2 分,第二问 4 分,每点两分,共 6分)
5.C C“并没有介绍”错,是没有详细介绍。“当年一定是一个智者”的说法太绝对,当时
是否真的无忧无喜?也许是成为老人后才这样,汪曾祺也并不肯定,汪曾祺只是客观地记录了他
的现在。
6.A A“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错,作者文字质朴,不尚修饰,自然真切,简洁传神。
7.闹:①老人的家处于闹市,繁盛城市——北京的西四 101 路公共汽车站旁;②老人曾经历闹
世:敌伪时期,吃混合面;解放军进城,扭秧歌;开国大典,放礼花;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
革命”、“四人帮”等。
闲:①老人生活闲,早已退休,单过,抱膝闲看,不种花,不养鸟,很少出门遛弯;②老人心境
闲,他家具简单、穿着简单、吃食简单、活动简单,无欲无求,通透达观。(答对一点得 2分,
三点 6 分)
8.①与世无争,内心淡定。拒绝过繁杂的生活,老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日三餐内容不变。
②卓有智慧,看透世事。多变的时局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住在闹市却能闹中
得静。③无为中有为,简单中有精致。将拨鱼儿做成一种绝活,连擅长做菜的汪曾祺都做不来,
简单中自有一种精致。(答对一点得 2 分,三点 6 分)
9.D 句子的翻译是:顾况,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
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况”与“吴人”是两个
名称短语,构成判断句,中间断开,“吴人”后也要断开,排除 A、C;“见其文”与“自失”分
别有两个动词谓语,是两套结构,中间要断开,排除 B。故选 D。
10.B B.“会试”错,应为“殿试”。故选 B。
11.D D.“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错,杜牧是批评他的诗过于纤艳,流传
人间,影响较坏。故选 D。
12(1)这个人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采分点:拔擢,提
拔,1 分;乃,竟然,1 分;叵,不能,1分;语句通顺,1分)
(2)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采分点:渔樵,捕鱼砍柴,1
分;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1分;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句,1 分;语句通顺,1 分)
13. C C“刻画了一个典型的送别场景”错,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
一个境界。“月光”和“猿声”为作者的想象,他设想离别后友人的处境:月夜泊舟,猿声凄厉,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 1页 共 3页
孤独惆怅。这是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场景的描写。
14. ①以乐景衬哀情,以橘柚飘香的美好景色反衬友人“醉别”,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惜别之
情。②寓情于景,行人入舟,秋风秋雨飒然而至,凄凄风雨蕴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
的伤怀。③虚写、想象(从对面写起),诗人虚构了一个友人到达后的境界:夜泊潇湘之上,孤
月高照,猿声长啸,孤寂悲凉,难以成眠,以想象扩大意境,使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表达得更为
深远。
15.(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6.B A.“生”同“性”,天性;C.齿:并列、排列;D.徒:一类人。
17.D A.长歌篇幅较长错误;B.“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C.“柳柳州”错,
为“柳河东”;“李太白”处错,李白字“太白”。
18.A 第一处,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惊心动魄:原指
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根据语境可知
这里是“改革开放的章节”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所以用成语“波澜壮阔”;第二处,离经叛道:
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道统,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背信弃义:
不守信用,不讲道义。此处根据前文“作为煤炭工人子弟的刘慈欣”可知刘慈欣背离了煤炭工人
子弟的思想与传统转而创作科幻文学,此处用“离经叛道”更合适;第三处,另眼相看:用另一
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
老眼光去看他。此处根据语境是世界不再用老眼光去看中国人想象力,所以用成语“刮目相看”;
第四处,栉风沐雨: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根据语境
应该是经过 40 年的在外面奔波劳碌,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所以应该用成语“栉风沐雨”。
19.B 划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分句位置不当,“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三个分句有递进关系,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应放在最后;二是语序错乱,应将“发展和坚持”改为“坚持和发展”。
20.它还是一个“潜伏家”;
一些生理性病害也会引发黑斑;
“炭疽病”很常见;
分析:①处,分号前后是并列关系,“它是一个‘破坏家’”,后面又说“似无病果实,常在采
后贮藏期发病”,是说有潜伏的特点。(学生答案中用到“它是一个……”句式,写到与“潜伏
家”意义相近的词,如“隐藏家”“埋伏者”等也得分。)②处,炭疽病菌会引起黑斑是说病理
性病害,而后文“无论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芒果病害”,可见还有生理性病害。③处,前面说“炭
疽病”不是芒果独有的,后面举例的是其他常见的、有“炭疽病”的热带水果,可知“炭疽病”
是很常见的。
21.B B 特殊含义;A.强调;C.特定称谓;D.引用
22.【参考立意】
材料一指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努力做到文化自强,方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材料二
鲁迅表明了自己对文化的态度,要勇敢地“拿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有创新。
立意时,考生应围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来谈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就事论事,不可过度引
申。最佳立意:我们要求文化自信,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准则,并有甄别地借鉴外来文化,继
承传统文化,方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 2页 共 3页
文言文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当年建功,赐田庄于韩城,
子孙就在那里安家了。后来迁居下邦。他的父亲白季庚,是官彭城令,在李正己叛乱时,因劝说
徐州刺史李洧回归朝廷,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
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
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
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
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
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
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已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
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
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
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 ’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
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对皇帝
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
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
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常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
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
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
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
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
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
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
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
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
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迁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
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
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
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
个贤达的人哪!
高一语文四校联考试题卷 第 3页 共 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