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父亲、树林和鸟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词语“雾蒙蒙”,利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看图等方法理解“喙、黎明、凝神”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图片、朗读等方法初步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短语表达的生动性,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3.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说清判断的理由,体会父亲善于观察的品质和知鸟爱鸟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生动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
学习难点: 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及作者的护鸟心愿。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词语“雾蒙蒙”,利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看图等方法理解“喙、黎明、凝神”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图片、朗读等方法初步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短语表达的生动性,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
3.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说清判断的理由,体会父亲善于观察的品质和知鸟爱鸟的情感。
学习过程:
任务一:连词成句,切入中心
1.板书词语:父亲、树林和鸟。
2.齐读三个词语,想象画面说句子。
(预设:清晨,父亲走进一片树林,父亲在树林里和鸟儿说话……)
3.补充课题。引导发现,在三个词语中间加上了顿号与“和”字,这三个孤立的词就联系在一起了。
4.由词读文,找出中心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大自然的第三篇课文。
5.找出文中写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关系的句子。
(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任务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
1.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
(1)第一组词:瞬间 猎人 滹沱河 (读准音,开图了解滹沱河)
①出示“滹沱河”。
②说说对“滹沱河”的了解。
滹沱河是作者牛汉家乡的一条河,他曾经写过不少发生在滹沱河边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滹沱河畔。
(2)张开的喙 惊愕地问 舒畅地呼吸 (看图理解“喙”,“de”字读得轻快,强调前面的修饰语)
(3)出示修饰语连用三个短语:
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①再出示第三组修饰语合起来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读一读。
②小结特点:用了两个修饰语,读这一类的词语,需要在第一个修饰语后面稍作停顿,第二个修饰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就可以了。(借助停顿线练读)
3.找表示时间的词语,厘清脉络。
(1)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春天的黎明,过了几天)
(2)厘清脉络。(一个春天的黎明:第二至十九自然段;过了几天:第二十至二十三自然段),能根据这两个时间,简单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任务三 精读课文,判断句子说理由
1.引入: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下父亲,那父亲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别急,让我们继续去读课文。
2.独立思考: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快速默读课文,用“~~~”画出判断依据。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
父亲很善于观察。 ( )
父亲热爱自然。 ( )
3.小组合作:
(1)每个组员负责汇报一题。
(2)交流的时候,你可以用这个句式回答。
我认为 这句话是 ,因为 。
(3)把找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组员听。
4.出示评价:
(1)判断正确,得☆;
(2)汇报的时候依据不止一个,得☆;
(3)能有感情地朗读找出来的句子,得☆。
5.小组汇报。
▲预设1:“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为例,品句子找理由。
(1)出示片段1: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①从“没有风,叶子在动”判断出“林子里有不少鸟。”说明父亲很了解鸟。
②板贴:看叶知鸟
(2)出示片段2: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①从“还有鸟味,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这些父亲的话中判断“林子里不少鸟。”说明父亲对鸟非常了解。
②欣赏林子里过夜的鸟的图片。想象羽毛焐得热腾腾的情景。
板贴:闻味知鸟
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④“这是树林和鸟最快乐活的时刻”。“这个时刻”指?“父亲此时也最快活”是因为什么?
⑤是的,清晨,鸟儿呼吸着新鲜的树林给予的新鲜空气,高兴地唱起了歌,父亲从鸟儿的歌声中听出了快活,此时此刻,父亲也是最快活的。父亲和树林、鸟儿融为了一体。板贴:听声知鸟。
有感情地读出鸟和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明确引号用法:聚焦第十三至十九自然段,找出父亲的话。
引导学生关注第十三至十六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说明话没有说完。如果连续用好几个自然段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那么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
师生合作读。
(3)出示片段3: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①理解”一瞬间“这个词,表示时间非常短。从”一瞬间、容易”等词,感受到,父亲知道鸟最快活地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可见父亲是最熟悉、了解鸟的。
②板贴“知鸟危险。读出父亲的沉重,深深为鸟担忧,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预设2:父亲善于观察。
出示片段4: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①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幽深、雾蒙蒙”,体会两个修饰性短语连用所表达的丰富的感受: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从“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体会父亲看得仔细,闻得认真。板贴:观察鸟
③小结:作者通过对父亲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是个善于观察的人。读出父亲观察时得那份仔细与认真。
出示片段5: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①查字典,理解“凝”的意思。理解“凝神”就是聚精会神的意思,体会父亲观察时的专注。
②做动作理解“兀立”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父亲的样子,体会父亲与树林融为一体的情境。
③小结:作者通过对父亲神态、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指导学生读出父亲观察时的专注。
5.学生通过提取、交流、补充信息,说理由,再次审视自己之前的判断,对答案进行修正。
任务四 书写生字
1.观察上下结构的字。
2.范写“蒙”和“雾”
仔细观察“蒙”,注意中间的“横”不要忽略。指导学生再田字格中书写。
板书设计:
23. 父亲、树林和鸟
观察鸟 熟悉鸟
闻味知鸟
看叶知鸟
听声知鸟
知鸟危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进行归类摘抄描写父亲、树林、鸟的带有修饰语连用的词句。
2.通过辩论的形式,明确父亲是一个善于观察,知鸟、爱鸟的人。
3.并选择句子摘抄,能搜集表示大自然语言的谚语。
学习过程:
任务一: 复习旧知,归类摘抄
1.出示六个短语:
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1)学生练读。
(2)给六个短语分类:分成三大类:父亲、树林、鸟
父亲: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树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鸟: 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3)熟读积累。
2.照样子写句子。出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1题。
例: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它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练习: 妈妈累得 。
保洁阿姨把玻璃窗擦得 。
得 。
任务二: 辩论比赛,再次感受父亲知鸟、爱鸟
1.从上面的判断题延伸,那父亲到底是不是个猎人呢?
2.独立思考: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你地判断理由。
3.根据辩论正反方,调换位置,组合成临时辩论小组。
正方:父亲一直都不是个猎人。
反方: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4.辩论小组合作:
(1)将观点填写完整
(2)轮流发言,一人说一点,有两人以上同意的,就记录对应的段落号或关键词。
(3)一人准备汇报一点。
5.辩论大赛。
(1)由反方先开始。根据辩论的进程,出示句子,学习课文。
预设1: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从“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些词可以感受到父亲善于观察鸟,能闻味知鸟。
预设2: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这几句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也能感受到父亲对鸟的了解,闻味知鸟。
预设3: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这几句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从我和父亲的表现对比中:“我没找到,而父亲却知道”也能感受到父亲对鸟的了解。
预设4:
“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从“歌唱”和“最快活”这两个词感受到,父亲从鸟的叫声能判断出这是鸟的最快乐的时刻。
预设5: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从”一瞬间、容易”等词,感受到,父亲知道鸟最快活地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父亲是最熟悉、了解鸟的。
6.教师小结:
出示霍达的话:
爱,不是猎取和占有。
——霍达
是的,父亲像猎人一样,甚至比猎人更熟悉鸟,了解鸟。此时此刻,父亲是不是猎人,已经不重要了。就像霍达所说:“爱,不是猎取和占有。”
任务三:了解对比写法,感受父亲是个善于观察的人
1.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
既然课文的题目是《父亲、树林和鸟》,主要写父亲,为什么还要写我呢?
3.读一读找到的写“我”的句子。
预设:作者通过我的茫然不知和父亲的了如指掌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父亲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也是一个爱大自然的人。
3.完成《语文作业本》剩下的题。
4.小结。我想:“我”在父亲的影响之下,也变得热爱树林,热爱鸟儿,热
爱大自然了对吗?难怪课文最后一句说:出示最后一句。
任务四 完成剩下作业
1.范写左右结构的字。
2.积累大自然语言的谚语。
板书设计:
23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父亲一直不是个猎人
观察鸟
熟悉鸟
知鸟 闻味知鸟 爱鸟
看叶知鸟
听声知鸟
知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