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
社会变化(第6-13课)
【时空坐标】
【课标要求】
1.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3.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4.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5.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6.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7.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北宋的政治
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以开封为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具体措施。
①军事: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b.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③地方:
a.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b.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c.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作用:强化中央集权,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2)表现:
①文臣统兵,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②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a.措施: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b.影响: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影响:①积极: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消极: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僚机构庞大,效率低,加重财政负担。
4.王安石变法(2020年12月教材新增)
(1)概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领域 措施名称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2)成果: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大量水利工程。
(3)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被全部废除。
易错点辨析
易混点:(1)通判和转运使的职能:通判,分散知州权力;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抑制武将,但不代表宋朝不重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极为重视,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考点二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
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1.概况: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灭亡
北宋 汉族 赵匡胤 东京(开封) 960年 1127年 被金灭
南宋 汉族 赵构 临安(杭州) 1127年 1276年 被元灭
辽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10世纪初 1125年 被金灭
西夏 党项 元昊 兴庆(银川) 11世纪前期 1227年 被蒙古灭
金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会宁 1115年 1234年 被蒙古灭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
2.民族政权关系:战与和。
(1)宋与辽——澶州之战、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打退辽军。之后双方议和,达成“澶渊之盟”:辽撤军,宋给辽岁币。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西夏和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后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
①女真族的崛起: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1115 年建立大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
②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岳飞统率“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其统治,下令岳飞班师,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③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影响:在很长时间内,双方和平相处,客观上为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间的和平交往。
延伸思考:如何认识两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岳飞抗金
(1)两宋与辽、夏、金之间有战有和,但和是民族关系主流。和平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
(2)两宋与辽、夏、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战争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岳飞抗金,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
考点三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课标要求: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①粮食作物:引进越南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出现“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的种植,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
①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②制瓷业: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③造船业: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世界领先。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3)商业贸易的繁荣。
①宋代的商业繁荣超过前代,经商的时间和区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出现草市,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临安)。
②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③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
(1)含义: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的现象。
(2)原因:
①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根本原因)
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③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3)过程: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宋史》:“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市舶司的“舶”,经济重心南移的“重”。
2.易混点:宋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而明朝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考点四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课标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蒙古灭西夏与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形成。
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忽必烈施行“治国安民”方略,1271年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2)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也是疆域最辽阔的朝代。实行行省制度。
(3)意义:元朝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五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1.目的:元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2.意义: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宣政院的“政”,勿写成“正”。
2.易混点: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考点六 四大发明
课标要求: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宋元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都是其重大科技成就。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1.造纸术:
(1)过程: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影响: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文化传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2.印刷术:
(1)过程:
①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②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传播:13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3)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3.指南针:
(1)发明过程:
①战国时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发明指南针。
②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传播: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传至欧洲。
(3)意义: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4.火药:
(1)过程: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发明火铳。
(2)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3)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毕昇的“昇”。
2.易混点:(1)东汉蔡伦是改进造纸术,而不是发明。据目前考古发现,纸张的出现是在西汉。
(2)火药的出现是在唐朝,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
考点七 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的流行
课标要求: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1.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
(1)宋元驿站发达,使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造船、航海技术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使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3)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
2.宋元都市生活: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都市生活繁华。
(1)北宋的开封,大相国寺最为繁华。
(2)瓦子出现。
①原因:宋代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兴起: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4)节日流行: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受到人们重视。春节燃放鞭炮、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3.宋词元曲的流行:
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元曲包括杂剧、散曲、南戏等。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特点
宋词 北宋 苏轼 “豪放派”: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两宋之交 李清照 “婉约派”: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南宋 辛弃疾 “豪放派”:继承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词境更为雄奇阔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元曲 元朝 关汉卿 悲剧《窦娥冤》,元曲四大家之一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苏轼的“轼”,元曲关汉卿《窦娥冤》中的“卿”“窦”。
2.易混点:
(1)词在唐朝已经出现,在宋朝成为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2)唐朝长安市坊分开,宋代城市市坊界限打破,经商的时间、空间不再受限制。
【能力提升】
一、名词解释
经济重心:关于经济重心有三种不同的判断标准
1.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统治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2.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3.判断经济重心,应该注意农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素质、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的比例、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经济的综合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二、联系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比较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朝代 西周 秦朝 元朝
内容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土地和臣民,建立诸侯国 全国分为多个郡,郡下设县等,行政长官称郡守和县令 全国共设置10个行省,后来成为常设的地方机构
关系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须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调兵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行政机构,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 都归属于中央直接管辖,行政长官直接对朝廷负责
作用 前期扩大了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与补充,其积极作用更加明显
相同点 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三、思维延伸 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特点及原因
1.特点:高度繁荣,全面发展,各领域成就突出;各民族科技文化共同繁荣;文明传播范围广,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2.原因:前朝科技文化发展为宋元时期重大成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宋元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外交往的发展,推动科技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四、单元启示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而必然的过程。
【图解历史】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图1)发动陈桥驿兵变,以开封为东京,建立北宋,他就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控制军队,行政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国策是重文轻武,影响是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也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两宋时期政权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契丹族(图2)建立的辽、党项族(图3)建立的西夏。宋辽之间的战争是澶州之战,北宋取胜,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双方长期保持和平局面。东北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岳飞抗金取得郾城大捷,维护了南方的安定。宋金和议约定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
3.两宋经济特征是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图4)。农业: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民谚“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世界领先;船上配备指南针。商业: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以来市坊的空间限制,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出现了草市;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4.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图5)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实现统一。意义是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5.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的高峰时期。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造纸术在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匠人毕昇(图6)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司南”, 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发明了火铳。火药西传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6.宋元都市生活繁华,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图7)。其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7.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词风豪迈而飘逸,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的是北宋的苏轼(图8);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的是两宋之际女词人李清照(图9);继承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是南宋的辛弃疾。元代戏剧发达,出现了元曲,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图10),代表作是《窦娥冤》
【真题回顾】
1.(2018·遵义)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主要得益于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国家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2.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据此可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 南方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B. 产茶州县有所增加
C. 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D.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苏州和湖州丰收,足可供养天下(南宋),说明南方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苏州和湖州粮食丰收,排除B;材料信息与造船业、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D。
【点睛】
3.(2018·黔东南)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写道,“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里指的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知识考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思路分析】本题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写道,“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为切入点,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解答过程】“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史实。B符合题意。
故选:B。
【总结归纳】本题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2018·黔东南)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知识考点】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元朝行省制度。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解答过程】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行省制。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元朝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故选:A。
5.(2019·毕节)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秦朝圆形方孔钱 B.汉朝五铢钱
C.唐朝开元通宝 D.北宋“交子”
D
6.(2020·黔东南)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D
7. (2021·安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即今天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正确;唐朝没有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A排除;台湾府是清朝设立的,在此之前元朝已设置了管辖台湾的机构,A排除;明朝和清朝出现时间晚于元朝,CD排除;故选B。
8.(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重文轻武是宋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下列对此政策的解读正确的是
A.文官的权力不受任何牵制 B.该政策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C.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C项正确;宋朝时期文官的权力仍然受到皇帝的牵制,排除A项;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排除B项;宋太祖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2·湖南郴州·中考真题)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表明宋朝战斗力弱,结合所学可知,与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表明宋朝军人地位的低下,也就是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D项正确;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意思是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B项;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反映的是意思是文官廉洁奉公,武将不怕牺牲,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2·湖北荆州·中考真题)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B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2022·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君弱臣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控制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政治上,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三司使分化宰相的财政大权,设置枢密使分化宰相的军事大权。地方上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制度,还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这些措施,宋朝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因此,“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君弱臣强。D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材料中的建议针对的是君弱臣强,而非农民起义、积贫积弱和外族入侵,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2022·四川德阳·中考真题)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在州级机构中另设一官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长官权力。当时另设的官职是
A.转运使 B.刺史 C.按察使 D.通判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项正确;转运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排除B项;按察使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的信息可知,同一历史事实不同的著作会有不同历史记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题)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
A.契丹 B.大夏 C.大金 D.蒙古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040年······范仲淹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再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战爆发,北宋与西夏的大战拉开帷幕,B项正确;契丹、 大金和 蒙古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2022·广西桂林·中考真题)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
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契丹大字是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文字相似不能反映政治对立、经济往来、军事冲突,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2022·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传说岳飞临走抗金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A项正确;文天祥组织抗击元军,被俘后宁死不屈,排除B项;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中国主权,排除C项;康熙皇帝与沙俄作战,阻止了沙俄的侵略,捍卫了祖国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2·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恢复顺利,而北方战乱不休,故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金与南宋的对峙
C.宋代商贸的繁荣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靖康之难”指北宋的灭亡,此后南宋建立,并“又一次促进南北经济差异扩大”,从而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正确;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金与南宋的对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代商贸的繁荣,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22·安徽·中考真题)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
A.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 B.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
C.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D.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体现了书坊出版说书人的底本,促进了小说等市民文化的发展,说明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C项正确;书坊不是管理机构,排除A项;元朝才发明木活字,排除B项;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9.(2022·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梦溪笔谈》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技术,包括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等工艺流程,它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技术是( )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泥范铸造法 D.造纸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包括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等工艺流程,它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异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项正确;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排除A项;泥范铸造法与青铜器制造相关,排除C项;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2·四川南充·中考真题)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起了不计其数的变化”。在航行方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航行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是用于航行,B项正确;火药用于军事,排除A项;印刷术利于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造纸术用于书写,排除D项。故选B项。
21.(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习小组以“为什么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为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制作了如下展板
循史探因
资料1:北宋全国垦田数量变化表
时间 亩数
开宝九年(976年) 2.9亿余亩
至道二年(996年) 3.1亿余亩
天禧五年(1)年) 5.2亿余亩
——摘编自《文献通考》
资料2:(开封)屋宇雄伟,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则千万,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
资料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架城集》(节选)
(1)根据“宋韵生活”,列举两例北宋市民生活的具体表现。
(2)结合“循史探因”,分析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答案】(1)城市居民去“瓦子”等文化娱乐场所;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等。
(2)北宋垦田数量增加,说明北宋农业生产发展;“每一交易,动则千万”,说明北宋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辽)与朝廷和好年深”“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说明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瓦子示意图”、“清明上河图”、“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选送参加科举”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城市居民去“瓦子”等文化娱乐场所;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等。
(2)结合“北宋全国垦田数量变化表”可知,北宋垦田数量增加,说明北宋农业生产发展;“每一交易,动则千万”,说明北宋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辽)与朝廷和好年深”“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说明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
22.(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图片解读——技术进步】
图1 曲辕犁 图2 占城稻 图3 交子
(1)根据上面图片信息,请分别指出图1工具、图2作物的特点。并概述图3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任务二:【史料解读——社会风貌】
(2)唐诗和宋代著述对研究唐宋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下列问题作答。①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治世是( )
②元稹《法曲)诗句:“女为胡妇学胡装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了民族交往对唐朝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
③吴自牧《梦粱录》:“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从哪几方面记述了宋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
任务三:【数据解读——社会发展】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3)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工具:曲辕犁;特点:成熟早,抗旱力强;作用: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2)①开元盛世;②对民族交融(或婚姻)、社会生活的影响;③从商品流通和店铺设立两方面记述。
(3)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新农作物的引进;南方海外贸易的发展等。(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上面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工具是曲辕犁;图2作物的特点是成熟早,抗旱力强;图3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治世是开元盛世;②元稹《法曲)诗句:“女为胡妇学胡装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了民族交往对唐朝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对民族交融(或婚姻)、社会生活的影响;③吴自牧《梦粱录》:“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从从商品流通和店铺设立两方面记述了宋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3)第一小问: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的变化趋势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第二小问:其变化的原因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方新农作物的引进;南方海外贸易的发展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