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二)(第3-5课)
【时空坐标】
【课标要求】
1.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2.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唐的社会气象
3.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考点梳理】
考点一 盛唐气象: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
课标要求: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1.经济繁荣:
(1)农业方面:
①兴修水利工程。
②发明生产工具:曲辕犁(耕田)和筒车(灌溉)。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手工业方面:
①丝织业:品种多,蜀锦冠于全国。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繁荣,唐都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市坊分开,市是商业区,坊是居民区。
1.易错字:曲辕犁中的“辕”和“犁”,(辕为古代车的一部分,所以是“车”字旁;用牛耕地犁田,所以犁以“牛”为底),邢窑的“邢”。
2.易混点:贞观是唐太宗年号,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
2.开放的社会风气:
(1)概况: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充满活力。
(2)表现。
①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②妇女地位高: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
③衣食住行: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3.多彩的文学艺术:
(1)概况: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2)代表诗人及特点。
①李白(盛唐)——“诗仙”。特点: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浓郁的浪漫情怀。
②杜甫(由盛转衰)——“诗圣”,由于他的诗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被称为“诗史”。特点:诗风淳朴厚重,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③白居易(中唐)。特点:通俗易懂,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4)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杜甫的“甫”。
2.易混点: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考点二 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民族和睦
课标要求: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
1.背景:唐太宗时,吐蕃(藏族祖先)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他仰慕中原文化,向唐朝求婚。
2.概况: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
3.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5.唐朝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方式措施:
(1)设置机构: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3)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
(4)军事反击:唐太宗打败东、西突厥。
考点三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课标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玄奘西行:
(1)概况:唐太宗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历史意义:促进中国佛教的发展,促进了中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鉴真东渡:
(1)概况: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历史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唐朝中外交往
(1)特点:对外开放、兼容并包、双向交流。
(2)启示:
①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吸取外来先进的文明成果。
②国力强盛、文化先进产生了强大吸引力。
③学习玄奘和鉴真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玄奘的“奘”(上半部分千万不要写成壮),鉴真的“鉴”,天竺的“竺”。
2.易混点:玄奘西行发生在唐太宗时期,鉴真东渡在唐玄宗时期。
考点四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1.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1)背景
①内忧外患: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②外重内轻: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③边将安禄山兼任三地节度使,势力强大。
(2)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
(3)时间:755-763年。
(4)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2)人民生活困苦,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907年,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②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能力提升】
一、名词解释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藩镇在行政、财政、军政以及节度使职位的继承等方面各行其是,不受中央节制,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的兵力和财力。特别是到了唐朝后期,朝政更加腐败,农民起义爆发,中央政府彻底丧失了对藩镇的控制,唐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二、联系比较
1.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1)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代表性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2)对外政策: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频繁。代表性事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3)共同原因:唐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
2.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1)唐玄宗统治前期,崇尚节俭,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整顿吏治,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力由盛转衰。
3.汉朝与唐朝中外交往的对比
项目 汉朝 唐朝
不同点 路径 以陆路为主,海路为辅 海陆并举
原因探究:汉朝江南经济较为落后,造船和航海技术落后,不具备大规模海上通商条件;唐朝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
内容 以商贸为主;以单向输出为主 使臣、商贸、文化交往全面展开;兼收并蓄
物品 以丝和丝织品为主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品大为增加
相同点 都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有
三、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动或历史事件集中起来,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不能进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断定。
四、单元启示
1.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主动性、双向性。
2.玄奘、鉴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方能长治久安。
【图解历史】
1.盛唐气象表现为经济繁荣:出现图1中新耕作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陶瓷业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闻名中外的唐三彩;商业繁荣,都城长安规划整齐,坊市分离,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2.盛唐气象表现为民族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汉藏友好往来的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图2),嫁给松赞干布。影响: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汉藏两族友好关系。
3.盛唐气象表现为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多彩,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仙”李白(图3):飘逸洒脱,具有浪漫情怀;“诗圣”杜甫(图4)的诗反映历史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白居易(图5)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4.唐朝对外开放,双向往来,交流频繁。与日本的交往事件: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和唐文化(图6)。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天竺(古印度)的交往事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图7),促进中国佛教的发展,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真题回顾】
1. (2021·黔东南)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A.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 甘英出使大秦
C. 马可波罗来华 D. 郑和下西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史实中的两个人物是玄奘、鉴真,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A符合题意;甘英出使大秦是在汉朝,B排除;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C排除;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D排除。
2.(2020·遵义)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C
3.(2022·山西晋中·中考真题)“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留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了下图工具,其好处是( )
A.节省人力,利于灌溉 B.排水泄洪
C.省时省力,利于耕作 D.便于开沟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改进了生产工具,广泛使用筒车,节省人力,利于灌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都江堰有利于排水泄洪,曲辕犁省时省力,利于耕作 ,便于开沟,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2022·广东·中考真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可得出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超凡脱俗的风骨,享有“诗仙”的美誉,D项正确;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排除A项;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排除B项;白居易的诗直面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
A.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说明中外贸易往来频繁,B项正确;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 社会风气、 生产技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6.(2022·云南昆明·中考真题)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的历史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C.文成公主入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唐太宗答应了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C项正确;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排除A项;吐蕃(西藏)位于唐西南方,不是北方民族政权,排除B项;“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
A.先进的生产技术 B.繁荣的中外交流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多彩的文学艺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出当时中外贸易往来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朝的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学艺术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
来自波斯的马球 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发达的交通 B.繁荣的经济 C.清明的政治 D.兼容并包的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交通、经济以及政治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9.(2022·广西百色·中考真题)“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答案】B
【解析】
【详解】
【考察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解题思路】根据“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评述的是玄奘西行。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研习佛法,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而非天竺。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而非到达天竺。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言国威而不是求取佛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流寓湖南的文学家及其描写湖南的作品在古代湖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在湖南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两年。他居无定所,来往于今岳阳、长沙、衡阳、来阳之间,写诗近百首。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是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C项正确;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派的著名诗人、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诗佛”,其诗文、画作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排除A项;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排除B项;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唐朝外交的第一手史料是( )
A.诸葛亮《出师表》 B.李斯《泰山石刻》
C.司马迁《史记》 D.《大唐西域记》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玄奘是唐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根据玄奘西行天竺的见闻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可用于研究唐朝外交的第一手史料,所以D项符合题意;诸葛亮《出师表》与三国时期有关,排除A;李斯为秦朝丞相,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司马迁 为西汉史学家,其所著《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12.(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如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曲辕犁,有关曲辕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农田面积扩大 B.促进了农耕效率提高
C.开启了铁犁牛耕时代 D.壁画可知发明于敦煌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唐朝农民改进了耕犁,创制了曲辕犁,它是一种耕地工具,设计精妙,便于操作,可自如地控制入土的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曲辕犁促进耕作技术发展,不是推动了农田面积的扩大,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开启了铁犁牛耕时代,排除C项;壁画最早起源于原始的洞穴画,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读右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 )
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该图片是唐都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市是当时的商业区,而且结合示意图可知当时的长安东市内有“肉行酒肆”“李家印刷”“铁行”“锦绣财帛行”等等,由此可见市作为当时的商业区,里面的商业活动多种多样,商业繁荣发达,D项正确;仅凭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不能反映整个长安布局严整对称或街道宽阔整齐,排除AB项;仅凭平面示意图也不足以反映当时的建筑规模十分宏伟,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1·内蒙古内蒙古·中考真题)下列史实中,能够反映出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
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②设置西域都护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明友好开放的民族政策,典型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②不是反映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ABD。故选C项。
15.(2021·北京·中考真题)以下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政治制度完备
B.农业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学艺术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
骨耜、曲辕犁是耕作工具,翻车、筒车是灌溉工具,都反映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故选B;材料中的农业工具,与政治制度、海外贸易、文学艺术无关,排除ACD。
16.(2021·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列关于图中历史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松赞干布塑像文成公主塑像
A.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B.图3人物为图2人物带去玉米种子
C.图中两人和亲与中原文化先进相关 D.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佛经、种子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体现出唐朝中原文化的先进。故C符合题意;和亲并不是因为吐蕃势力的强大,排除A;玉米是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排除B;图中人物和亲是唐太宗时期,排除D。故选C。
17.(2021·湖南长沙·中考真题)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图片表格反映唐朝户口增加,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ABC项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18.(2021·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na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B.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D.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仙”,故D符合题意;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故A不符合题意;李白《秋浦歌》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故B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19.陆羽为避安史之乱隐居湖州,完成了世界茶文化史上第一部专业著作《茶经》。在完成《茶经》期间,他可能看到
①官吏在戏园里观看《窦娥冤》②书生在茶会中吟通杜甫诗作
③名医在药房翻阅(本草纲目》④农民在田间使用曲辕犁耕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杜甫是唐朝诗人;曲辕梨是唐朝农民发明的耕作工具,陆羽能看到。故D正确;《窦娥冤》是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故排除ABC项。故选D。
39.(2021·四川乐山·中考真题)文物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以下文物按所属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青铜面具”是先秦时期,“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是东汉时期,“唐三彩骆驼乐舞俑”是唐代,“明代青花扁壶”是明代。由此可知,按所属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故A正确,BCD错误。
21.(2021·广西玉林·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时期,下令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把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出现了历史上称为“
①________”的统治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简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②________”。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曲辕犁
(1)请将材料一、二中的①②处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农业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答案】(1)①文景之治;②开元盛世。
(2)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3)政府政策的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发明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4)农业是国家兴盛的基础,只有农业繁荣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得出是文景之治;根据“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得出是开元盛世。所以①是文景之治;②是开元盛世。
(2)根据“把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得出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3)根据“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简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的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发明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农业是国家兴盛的基础,只有农业繁荣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2.(2021·浙江衢州·中考真题)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分别写出上图城A和工具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3)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说明“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
【答案】(1)长安;筒车。
(2)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科举制。
(3)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有广州、扬州等商业城市,商业繁荣,出现国际大都市;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开元年间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A应为唐朝的都城长安;根据材料一“农业工具模型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筒车。
(2)根据材料二“《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归纳可知: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有: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歌繁盛的原因是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的表现有: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有广州、扬州等商业城市,商业繁荣,出现国际大都市;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