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二十三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14课)【中考历史总复习讲练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第二十三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14课)【中考历史总复习讲练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06 16:3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十三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14课)
【考点梳理】
考点一 民族团结
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确立。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②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实施。
①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②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4)意义。
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措施。
①政治建设: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经济建设: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③文化建设: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④西部大开发。
意义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成果 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⑤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易错点辨析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2.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考点二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标要求: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目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提出: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地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回归的原因: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根本原因)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运用。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香港的“港”,澳门的“澳”。
2.易错点:(1)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增强。
(2)香港、澳门回归是国家主权恢复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3.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
(1)对台政策的调整。
时间 领导人 政策(方针)
新中国成立时 毛泽东 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5年1月 江泽民 和平统一八项主张
(2)促进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措施。
①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②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③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④2005年,胡锦涛会见连战,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⑤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3)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①背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②表现: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易错点辨析
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首次成功实践是香港回归祖国。
2.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不同。港、澳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
【能力提升】
联系比较
我国三种“特别区域”的比较
类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
区别 设立区域 港澳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区 特定区域
指导原则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殊的经济政策
自治程度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解决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 经济发展、对外开放
联系 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二、思维延伸
1.谈谈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看法。
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三、单元启示
1.我们能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支持和宣传国家有关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等。
2.你认为应如何推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促进两岸关系快速发展;坚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加强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积极发展两岸关系等。
【图解历史】
1.民族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实施。
①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②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①根本原因: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
②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图1)。
③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图2)。
④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
(1)对台政策的调整。
时间 领导人 政策(方针)
新中国成立时 毛泽东 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5年1月 江泽民 和平统一八项主张
(2)促进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措施。
①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②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的表现: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真题回顾】
1.(2022·贵州贵阳·19)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的是( )
A.民主集中制的实行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答案】D
2.(2022·广西梧州·10)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答案】B
3.(2022·山东聊城·17)西部12省(区、市)的人均GDP,1990年只有全国平均值的70%左右,2000年又下降到60%左右;2000年的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基于此,国家全面实施了( )
A.科教兴国战略 B.人才强国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三步走”发展战略
【答案】C
4.(2022·四川自贡·13)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B
5.(2022·福建省·18)“香港欣归祖国,颂歌高唱未来”“两制光昭四海,五星辉耀寰球”的对联体现了( )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军队建设的成就 D.两岸“三通的实现
【答案】B
6.(2022·广西桂林·28)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功进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香港社会各界表示,新任行政长官必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爱国者治港”践行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一国两制”方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B
7.(2022·黑龙江牡丹江·14)英国国旗缓缓降落,中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下列有关香港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下解决的 ②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9年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④标志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8.(2022·黑龙江绥化·18)为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人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答案】C
9.(2022·浙江杭州·18)某同学尝试用表格进行学习整理。下表中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结论
① 哥伦布船队远洋航行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②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④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10.(2022·浙江宁波·13)“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下列选项能反映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是(  )
A.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B.原有的生活方式
C.主权的行使 D.同根同源的血脉
【答案】C
11.(2022·江苏泰州·37)近年来,驻澳军队广泛开展“中国故事”系列文化联谊活动,创作了《可爱的中国》《澳门同胞的中国心》《吉祥澳门》等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举措(  )
A.是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促进了内地与澳门的经贸联系
C.彰显了澳门的高度自治权 D.增强了澳门民众的祖国认同感
【答案】D
12.(2022·黑龙江龙东·12)“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中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回归祖国的渴望。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一 B.坚持一个中国
C.“三不”政策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答案】D
13.(2022·山东临沂·16)邓小平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台湾问题必须使用和平解决模式 B.武力统一后也可实行“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构想排斥使用武力 D.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B
14.(2022·云南昆明·17)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
A.“一国两制”方针 B.八项主张
C.两岸直接“三通” D.“九二共识”
【答案】D
15.(2022·广西北部湾·12)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答案】A
16.(2022·甘肃白银·9)(6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戚厚杰著《台湾光复》目录节选(见下图)
引言 直挂云帆复台湾,两岸统一会有时 一 两岸骨肉根连根,海盗垂涎强侵占 二 义正驱红夷,统一铭青史 三 跨海征战入版图,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 骨肉分离天落泪,烽火遍岛不臣倭 五 驱逐倭奴,恢复中华 六 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台湾土地是中国的土地
材料三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叙述的历史事件。(1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2分)
【答案】(1)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2)事件: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1分)
(3)性质:中国的内政问题;(1分)看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维护国家统一。(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7.(2022·江苏盐城·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二 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追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三 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请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选举法》的特点。该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问题复杂表现。为此,中共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材料三中“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什么?请写出其成功实践的范例。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确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答案】(1)特点:按人口比例选举,兼顾地区、单位、城乡、民族间的差异。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表现:历史上民族隔阂深刻,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更复杂。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构想:一国两制。范例: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4)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等(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