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11课)
考点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当时中央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性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
(1)思想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二、拨乱反正
1.内容:平反冤假错案。
2.典型事件: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完成标志: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注意“届”字的书写正确。
2.易错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针对“两个凡是”方针的错误而写的,此文的发表标志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始。
3.易混点:(1)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了邓小平的领导地位。
(2)毛泽东地位和评价: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创者;邓小平地位和评价:邓小平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考点二 改革开放
课标要求:了解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1.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进程 尝试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逐步扩大 逐步推广到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深化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用 激发农民劳动热情,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概况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依据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内容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管理体制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分配方式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意义 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实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③意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首批经济特区:1980年,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②“特区”中“特”的体现: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③意义: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代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①1984年,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②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1988年,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
④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⑤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自治区首府。
(3)结果: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
(2)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易错点辨析
1.易错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2)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所有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改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3)首批开放的经济特区中,深圳、珠海、汕头位于广东省,只有厦门位于福建省。
(4)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而不是特殊的社会制度。
2.易混点:
(1)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圳,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岛。
(2)对外开放格局中,全方位指的是: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多层次指的是:经历了从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沿海到内地再到沿边逐步推进的过程;宽领域指的是: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3)对外开放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而外交布局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考点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课标要求:1.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2.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1.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时间 重要事件 主要内容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初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创始人 确立时间 思想核心 意义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阐明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江泽民 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 习近平 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中共十九大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易错点辨析
1.毛泽东提出适应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中国梦宏伟蓝图:
(1)提出:2012年11月,由习近平提出。
(2)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实现途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
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具体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意义: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6.新发展理念:
(1)时间: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
(2)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3)评价: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易错点辨析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7.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表现: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20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3)面对新常态的举措。
①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影响: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能力提升】
一、名词解释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联系比较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被动的、方便列强侵略,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主动的、为了发展经济。
三、思维延伸
1.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调整:土地改革(1950-1952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人民公社化(195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2.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看法:一定时期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当时的历史状况紧密相关;土地政策调整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兼顾农民的权益;土地政策是涉及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
3.谈谈你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看法: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四、单元启示
1.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哪些努力: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理念等。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以人民利益为重;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等。
【图解历史】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图1),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图2)。
(1)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拨乱反正典型事件: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
4.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中央的肯定,逐步推广到全国。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5.1984年,改革从农村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1)所有制形式: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6.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7.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8.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图3)
9.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中国梦:
(1)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
①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真题回顾】
1.(2022·湖南常德·12)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经济建设的发展
C.党和国家经济中心转移 D.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C
2.(2022·浙江杭州·18)某同学尝试用表格进行学习整理。下表中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结论
① 哥伦布船队远洋航行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②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④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3.(2022·浙江丽水·18)小王同学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进行了梳理,以下会议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 ②八七会议 ③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②①③⑤④ D.②①⑤③④
【答案】C
4.(2022·陕西A卷·6)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是(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③都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④都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5.(2022·四川南充·9)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下列史实和结论表述正确的是( )
A.《资政新篇》——调动了农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
B.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
D.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答案】D
6.(2022·黑龙江大庆·20)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法正确的是( )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地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D
7.(2022·湖北恩施·7)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以下关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
A.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答案】D
8.(2022·重庆B卷·8)下面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表(部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粮食总产量(万吨) 30000 35343 38728 40712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C
9.(2022·内蒙古通辽·9)1978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材料反映了( )
A.美国对华敌视政策影响了改革进程
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法进行下去
D.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缺乏制约着改革
【答案】B
10.(2022·安徽省·7)1991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答案】B
11.(2022·江苏连云港·32)《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A.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答案】D
12.(2022·安徽省·8)在中国“入世”关键阶段,中美经过多轮磋商和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说明( )
A.中美共同利益大于分歧 B.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美国开始放弃霸权主义 D.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贸易
【答案】A
13.(2022·黑龙江大庆·2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华民族圆的一个又一个梦,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你认为这些梦想成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B.签署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C.改革开放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
D.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答案】C
14.(2022·黑龙江大庆·21)下列城市属于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头 ④武汉 ⑤厦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D
15.(2022·甘肃天水·8)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提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 )
A.独立自主 B.改革开放
C.自由平等 D.民族复兴
【答案】D
16.(2022·江苏宿迁·12)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答案】B
17.(2022·四川雅安·13)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答案】C
18.(2022·广西梧州·9)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入世贸组织 B.实施拨乱反正
C.加强科教兴国 D.解放人们思想
【答案】D
19.(2022·湖北潜江·7)准确掌握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下列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序号 历史史实 历史结论
A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B 完成一五计划 我国彻底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答案】D
20.(2022·山东临沂·17)某校九年级一班在设计板报内容时选取了以下几个部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这些内容的板报主题应该是( )
A.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思想成果 B.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答案】D
21.(2022·四川达州·14)根据提示将以下内容补充完整:
(1)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______ 学派。
(2) ______ 的发明解决了汽车、飞机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了交通运输业的一场变革。
(3)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的皇家园林是 ______ 。
(4) ______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5) 2001年,中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加入的国际组织是 ______ 。
【答案】(1)道家。 (2)内燃机。 (3)圆明园。 (4)《辛丑条约》。 (5)世界贸易组织。
22.(2022·福建省·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版权所有
——摘自《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节选)
注:歌词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
——据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编制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①,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②,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摘自《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6分)
(2)从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2分)
【答案】(12分)(1)发展趋势:快速上升(或发展迅速)。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
(2)选择歌词序号:①。(若答“1979年的春天”,亦可)
理由:中共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选择歌词序号:②。(若答“1992年的春天”,亦可)
理由: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1992年以来相继开放重庆、满洲里等城市,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个主题:党的政策和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我国社会蓬勃发展: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与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社会走向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等。(任答1点即可)
23.(2022·四川广元·17)(10分)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二
对外开放格局
时间 开放的城市或地区
1980年 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1984年 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等经济开放区
1992年 重庆、武汉、满洲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陆市县
——改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阐发的一系列全新思想犹如一股强烈的东风,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四 他迅速制订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例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来整顿银行秩序,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注入资金,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次会议开启了“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2分)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典型特征?(1分)
(5)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改革取得成功的经验。(2分)
【答案】(1)会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若考生作答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亦可给分,错别字不给分)
(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其它符合史实的叙述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2分)
(3)历史意义: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4)历史事件:罗斯福新政(1分,错别字不给分)
典型特征: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新模式(1分,考生作答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亦可给分)
(5)经验:①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②改革要实事求是,要适时调整。(任答1点即可,其它符合史实的叙述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