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十五单元 古代亚非欧文明(第1-6课)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古埃及文明
课标要求: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
(2)自然环境: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3)国家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4)初步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2.金字塔:
(1)功能: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2)历史意义: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其他文明成就:象形文字、太阳历、医学、数学成就。
易错点辨析
易混点: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而不是宫殿。
考点二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课标要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西亚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又称“美索不达米亚”,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文明历程:
(1)奴隶制国家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
(2)初步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统一: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利益的《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
(1)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现代法律:人道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法典解读:论从史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古巴比伦的奴隶制社会。严格的社会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发达的奴隶制度(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活跃的商品经济(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3)实质:《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4.其他文明成就:太阴历;楔形文字;60进位制;空中花园。
易错点辨析
1.易错点:《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是《乌尔纳姆法典》,但仅剩残片。
2.易混点: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包括古巴比伦、苏美尔、巴卡德、亚述等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高峰。
3.汉谟拉比不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者,而是古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统治者。
考点三 古代印度文明
课标要求: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
(2)文明发展:公元前2300年文明出现;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印度基本统一,进入鼎盛时期。
2.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1)产生: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
等级 名称 职责和义务
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其他 贱民 “不可接触者”,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3)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4)影响:种姓制度本质上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持统治和社会安定;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促进佛教产生。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3)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4)佛教的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4.古代印度文明成就:佛教、阿拉伯数字。
易错点辨析
1.古代印度是一个地理概念,不是国家,它与今天的印度不是一回事。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地点是印度河流域。
2.易错字:释迦牟尼的“牟”,乔达摩·悉达多的“悉”。
3.易错点:注意区分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即宗教大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即世俗大权,所以国王属于刹帝利。
考点四 古希腊文明
课标要求: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1.希腊城邦:
(1)含义: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特点是“小国寡民”。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城邦。典型代表是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尚武)。
(2)地理环境: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多岛屿,平原耕地有限。一不便于各地的联系,影响希腊的统一;二适宜航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所以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孕育了民主政治。
(3)社会结构: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二者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①公民:a.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b.占有土地。c.城邦的宗教活动、节庆演出、文体竞赛都以公民为主体。d.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②非公民:外邦人(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和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2.雅典民主政治
(1)时空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具体表现:
①扩大公民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一位公民都有参政机会。
②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抽签产生)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④建立津贴制度,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
(3)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的高峰,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但占人口绝大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亚历山大帝国:
(1)建立: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帝”。
(2)影响。
①消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②积极: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伯里克利中“里”和“利”的位置。
2.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未形成统一的国家,由多个城邦国家构成,古希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考点五 古罗马文明
课标要求: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1.罗马城邦:
兴起时间地点:公元前1000年左右,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半岛台伯河畔。
2.罗马共和国:
(1)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2)统治机构: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掌握决策权;两个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平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3)法律: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4)扩张: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5)衰落: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3.罗马帝国
(1)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罗马帝制确立的原因:罗马不断对外扩张,疆域广阔,社会危机严重,共和政体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扩张: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3)衰亡: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封建社会开始。
(4)知识关联: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辟,我们称古罗马为“大秦”。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征服与统治,促使了1世纪基督教的诞生。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的结束标志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结束。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近1 000年。
易错点辨析 易错字:屋大维中的“屋”和“维”。
考点六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课标要求: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1.建筑艺术:
(1)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2)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创新,代表性建筑有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和万神庙。(特点:石拱门,穹顶等)
2.公历:罗马凯撒命人以古埃及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3.哲学和法学:
(1)古希腊的哲学成就。
①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②苏格拉底:思考转向人类社会,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认识你自己”。
③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2)法学:《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4.文学和雕塑:
(1)文学:①希腊神话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②《荷马史诗》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2)雕塑:希腊人物雕刻艺术达到完美境界。代表有: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掷铁饼者》。
易错点辨析
易错字:雅典帕特农神庙中的“帕”和“农”,德谟克利特中的“谟”,苏格拉底中的“底”,儒略历的“儒”。
【能力提升】
一、联系比较
1.早期文明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明类型 代表 地理环境 经济特征 政治特征
大河文明 古埃及、古巴比伦、 古印度、中国 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域广阔 农业发达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海洋文明 古希腊、古罗马 环海、多山、少平原、小国寡民 工商业、海外贸易发达 奴隶制民主政治
2.古代亚非文明
古代文明 流域 文明起源时间 文明古国 地理方位 文明成就
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古埃及 非洲东北部 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木乃伊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3500年 古巴比伦 西亚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阴历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23世纪 古印度 南亚次大陆 阿拉伯数字、佛教、梵文
古代中国文明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公元前2070年 古代中国 东亚 甲骨文、青铜器
单元启示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我们应尊重不同文明,和平交流,共同发展,合理吸收不同文明的积极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图解历史】
1.A地是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国王权力的象征,也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公元前18世纪,B地建立起两河流域孕育的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汉谟拉比法典》。
3.C地是印度河、恒河孕育的古印度文明,雅利安人进入后,建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牧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由被征服居民组成,从事农牧、手工、捕鱼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此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宣扬“忍耐顺从”。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
4.公元前8世纪,E地希腊出现了城邦,城邦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希腊城邦的典型代表有实行民主政治的雅典和最大的崇尚武力的斯巴达。
5.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图3)主政时期,雅典(图2)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建立了津贴制度,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6.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图4)。“亚历山大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亚历山大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7.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版图(图5)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真题回顾】
1.(2022·贵州贵阳·中考真题)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 )
A.尼罗河流城 B.两河流城 C.印度河流城 D.黄河流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畔,A项正确;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2·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中国人称之为
A.“金字塔” B.万神庙
C.帕特农神庙 D.摩亨佐·达罗遗址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故A正确;万神庙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故B错误;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遗迹,故C错误;摩亨佐·达罗遗址属于印度河流域文明,位于今天巴基斯坦,故D错误。综上故选A。
3.(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拓片是将刻在不同材质上的文字、符号、图案等拓印下来的纸片,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列古老文字的拓片,可直接用于古埃及文明研究的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阿拉伯文字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限定信息“埃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A符合题意;楔形文字,是由古苏美尔人所创,不能用于研究埃及文明,B不符合题意;甲骨文是中国古老的文字,不能用于研究埃及文明,C不符合题意;阿拉伯文字是阿拉伯人的文字,不能用于研究埃及文明,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2021·贵州安顺·中考真题)下图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所在的文明古国是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罗马
【答案】A
【解析】
【详解】
图片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A符合题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罗马与金字塔无关,排除BCD。故选A。
5.(2021·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答案】A
【解析】
【详解】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文明,B排除;《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国文明,C排除;《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D排除。故选择A。
6.(2020·贵州毕节·中考真题)下列选项反映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古代文明成就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是两河流域,图片中《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而闻名成果,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C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成果,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排除A;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古印度是位于印度河和恒河的文明古国,排除B;四羊方尊是古中国的文明成果,中国是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古国,排除D。故选C。
7.(2020·贵州黔南·中考真题)如下图反映的是一个文明古国存在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这个文明古国是
A.埃及 B.巴比伦 C.印度 D.希腊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故C符合题意;埃及、巴比伦、希腊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BD,故选C。
8.(2020·贵州遵义·中考真题)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其中领土最大的是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 D.迈锡尼
【答案】B
【解析】
【详解】
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各地陆续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最具代表性,他们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其中领土最大的是斯巴达,崇尚武力,整个社会俨如大军营,雅典则以民主政治而彪炳史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9.(2020·贵州黔西·中考真题)公元前5世纪中后前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下列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B.外邦人与本邦公民同等政治权利
C.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 D.“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的实权
【答案】C
【详解】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在雅典,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公民具有选举权,负责审议且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享有一切权利,C项符合题意;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的政治权利,AB项排除;“元首制”由罗马帝国的屋大维首创,D项排除。故选C。
10.(2020·贵州遵义·中考真题)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其中领土最大的是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 D.迈锡尼
【答案】B
【解析】
【详解】
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各地陆续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最具代表性,他们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其中领土最大的是斯巴达,崇尚武力,整个社会俨如大军营,雅典则以民主政治而彪炳史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11.(2021·贵州安顺·中考真题)“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是对《罗马民法大全》的评价。这一评价旨在强调《罗马民法大全》具有
A.保守性 B.残酷性 C.进步性 D.滞后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罗马民法大全》虽然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主张改善奴隶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性,故选C,排除AD;《罗马民法大全》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无法体现其具有残酷性,排除B。
12.(2020·贵州黔西·中考真题)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这个“黄金时期”是在( )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公元1世纪 D.公元2世纪
【答案】D
【解析】
【详解】
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2世纪,罗马帝国规模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故这个“黄金时期”是在公元2世纪,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3.(2021·贵州安顺·中考真题)“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是对《罗马民法大全》的评价。这一评价旨在强调《罗马民法大全》具有
A.保守性 B.残酷性 C.进步性 D.滞后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罗马民法大全》虽然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主张改善奴隶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性,故选C,排除AD;《罗马民法大全》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无法体现其具有残酷性,排除B。
14.(2022·贵州贵阳·中考真题)史科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图的史斜可以用来解读( )
A.公历的缘起 B.庄园的出现 C.城市的自治 D.大学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成为后来公历的基础,所以根据“儒略历”可知可以用来解读公历的缘起,A项正确;BCD项与儒略历无关,排除。故选A项。
15.(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题)《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这反映了该法典(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C.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 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
《汉谟拉比法典》是体现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由材料“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A项正确;材料无关巴比伦经济发展,排除C项;古巴比伦是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世界上迄今已知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在其前言中宣称,颁布法典的目的是发扬正义于世,灭除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该法典用某种文字镌刻在黑色石柱上,这种文字是( )
A.阿拉伯文 B.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C.拉丁文 D.古埃及象形文字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世界上迄今已知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可知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用楔形文字刻写而成。B项正确;阿拉伯文与汉谟拉比法典无关,排除A项;拉丁文与汉谟拉比法典无关,排除C项;古埃及象形文字与两河流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2·辽宁盘锦·中考真题)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近代西方文学、艺术、史学等无不发端于此。以下建筑,属于古希腊的是( )
A.金字塔 B.帕特农神庙 C.罗马大竞技场 D.八达岭长城
【答案】B
【解析】
【详解】
古代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上。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其代表是雅典帕特农神庙,B项正确;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成就,排除A项;罗马大竞技场是古代罗马的建筑艺术成就,排除C项;八达岭长城是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2·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如图是古代亚非文明的地图,其代表性的四大文明古国按从右至左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 B.古印度、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
C.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 D.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古代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位于黄河、长江流域的文明古国是古中国。位于印度河、恒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是古印度。位于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是古巴比伦。位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是古埃及。故四大文明古国按从右至左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A项正确;BCD顺序排列不正确,排除。故选A项。
19.(2020·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认为,在民主政治中,贫困不能阻碍一个公民参与城邦公共事务。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抽签产生公职人员 B.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C.赋予妇女政治权利 D.给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民主政治中,贫困不能阻碍一个公民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可知,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是给参政公民发放津贴。为保证公民能积极参加城邦政治活动,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D符合题意;AB项都与雅典民主政治相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雅典民主政治中妇女没有政治权利,C排除。故选择D。
20.(2021·湖南永州·中考真题)德国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 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对“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帝国疆域地跨三大洲 B.罗马法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C.基督教成为世界主要宗教 D.古罗马法律体系系统完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可知古罗马帝国第三次是以法律征服世界,罗马法奠定了后来欧洲民法的基础,影响深远,故选B;“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主要是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ACD的说法都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21.(2020·重庆·中考真题)一部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建设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法制建设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经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古罗马颁布了其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它被称为什么?其颁布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1949年9月,为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召开了什么会议?这次会议初步建立了哪一政治制度?
【答案】(1)名称:《十二铜表法》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50前449年,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因此经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古罗马颁布了其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它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次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2.(2022·云南·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夫金字塔的修建花了约30年的时间,用了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平均每块石头重约2.5吨,砌筑的石头之间未用任何黏合物,却严密得天衣无缝。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记载:为了修建金字塔,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在头十年中间,人们苦于修筑可以使石头运过去的道路。
材料二 605-610年间隋炀帝先后征发了200多万民工,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期间,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了工地上。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也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字塔是哪一地区文明的象征
(2)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同学们有以下观点:第一种,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第二种,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你对古代大型工程的看法。
【答案】(1)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2)示例一
观点: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
理由:大运河开凿期间,先后征发200多万民工,(史实)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简要解释)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工地上。(史实)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还造成很多人家破人亡,激化了发矛盾。(简要解释)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
示例二
观点:要多方面看待修建大运河的影响。
理由: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五大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从这方面来说,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征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隋朝衰亡的原因之一。
(3)都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凸显人民创造历史的重要作用;古代大型工程的修建都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沉;古代能够修建如此的大型工程,反映出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组织能力等。(回答出一点即可。若学生仅围绕其中一个大型工程修建的具体情况来谈看法)
【解析】
(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因此,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意第一种观点: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是因为大运河开凿期间,先后征发200多万民工,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工地上,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还造成很多人家破人亡,激化了发矛盾,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同意第二种观点:要多方面看待修建大运河的影响,是因为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五大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从这方面来说,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征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隋朝衰亡的原因之一。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大型工程都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凸显人民创造历史的重要作用,古代大型工程的修建都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沉,古代能够修建如此的大型工程,反映出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组织能力等。
23.(2021·山东淄博·中考真题)李宏宇近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下面是他设计的问题,你能回答吗?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
——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
(1)习总书记阐述了怎样的文明观?
文明名称 代表性成就(各举一例)
(2)列举亚非四大文明的代表性成就说明上述文明观。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从山东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到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从福建武夷山的朱熹园,到此次(河南南阳)的医圣祠……循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可以发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他念兹在兹的一件大事。
——新华社《医圣祠里观古今》
(3)循着总书记这些考察点,你能学到哪些历史知识?
(4)对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一件大事”,你有什么想法?
【答案】(1)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或差异性)。
(2)(每方面需一项史实,各组史实中任选一项即可)
文明名称 代表性成就(各举一例)
古埃及文明 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种姓制度﹑佛教
古代中国文明 青铜器(司母戊鼎)、甲骨文
(3)在孔子研究院:孔子;孟子;儒家学说。在医圣祠: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朱熹园: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岳麓书院:宋代的学校;读书与讲学。(任答两处即可)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弘扬和世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保护传统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思类似即可)
【解析】
(1)
根据材料可知,“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多样性是客观现实”说明人类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2)
根据所学可知,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古埃及代表性成就是金字塔和象形文字、太阳历等,古巴比伦的代表成就是《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等,古印度的代表成就是佛教,古代中国代表成就有青铜器、甲骨文等。
(3)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在孔子研究院可以学习儒家思想,学习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主张,政治主张。岳麓书院是宋代的学校,在此可以学习宋代教育的发展,读书与讲学的情况;朱熹是宋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儒家思想,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理学思想。医圣指的是张仲景,在此我们可以学习了解张仲景和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4)
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首先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第二,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弘扬和世代传承,不断推陈出新,在发展中继承,革故鼎新;要用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树立文化自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