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
民族交融(第16-20课)
【时空坐标】
【考点梳理】
考点一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时间:200年。(东汉末年)
(3)交战双方:袁绍VS曹操。
(4)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5)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2.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
(2)时间:208年。(东汉末年)
(3)交战双方:曹军VS孙刘联军。
(4)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5)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国家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63年,被魏所灭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今南京) 280年,被西晋所灭,三国时代结束
4.三国经济的发展: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1)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5.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形成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官渡之战的“渡”,三国鼎立的“鼎”。
2.易混点:(1)曹操不是三国时期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
(2)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229年,孙权称帝。
(3)三国鼎立局面相比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走向局部统一,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考点二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要求: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西晋 兴亡 ①建立: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②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263年魏灭蜀) ③衰落:晋惠帝时“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④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东晋 兴亡 ①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②兴盛:淝水之战打败前秦,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③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④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东晋政权,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
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建立的15个主要的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秦晋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战
南朝 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相继更替,都定都建康,统称“南朝”
北朝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的局面。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又灭北齐。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均在北方,统称“北朝”
2.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人口 南迁 原因 ①北方战乱,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②南方地广人稀,社会相对安定
概况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民南迁。西晋八王之乱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影响 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
续表
江南 地区 的开发 原因 ①经济因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根本原因) ②政治因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 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影响 ①南方社会经济由落后到迅速发展 ②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易错点辨析
易错字:司马睿的“睿”,淝水之战的“淝”。
考点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背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2.目的:推行汉化措施,巩固统治。
3.改革措施:(汉化主要在朝廷和贵族中进行)
(1)迁都洛阳,把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汉化:
①说汉语: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与汉族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4.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5.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6.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点辨析
1.易错字:鲜卑族的“卑”。
2.易混点: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明帝,孝武帝等,这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考点四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标要求: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1.祖冲之:南朝的祖冲之是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的主要数学著作是《缀术》。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2.书法艺术:
(1)时间: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2)原因:汉代造纸术的发明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3)表现:
①曹魏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其楷书为绝世之作。
②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3.北方农业技术成就:
(1)成就: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4)精神:突显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4.农历:中国的传统历法,又称夏历。农历是阴阳合历,以太阳运行定年,以月亮运行定月,安排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故称农历。
易错字:王羲之的“羲”。
【能力提升】
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方式:战争、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迁徙、改革等。
2.古代三次民族交融: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1)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频繁的战争客观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并立,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民族交融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应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联系比较
1.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巨鹿之战 前207 项羽-秦军 秦败 为推翻秦朝残暴统治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 200 曹操-袁绍 袁绍败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208 曹操-孙刘联军 曹操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淝水之战 383 东晋-前秦 前秦败 北方再次分裂,南方经济发展
2.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比
对比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孝文帝改革(494年)
背景 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地主阶级兴起,兼并战争频繁 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内容 建立县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和军功;废除旧贵族特权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
影响 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
共同点 ①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②成功原因:顺应时代潮流,统治者支持 ③结果:成功,都加快了封建化进程 ④影响:增强了实力,为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
3.北方战乱、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北民南迁——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图解历史】
1.图1是发生在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2.图2是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316年,西晋灭亡,北方各族统治者建立许多政权,进入十六国时期,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局面。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些王朝,统称为“北朝”。西晋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之一是政权分立。
3.图3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影响是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4.图4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之一是民族交融。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出现民族交融趋势。为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题回顾】
1.(2021·毕节) 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 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 家族族谱的记载
C. 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 安阳的悠久历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的信息可知,这是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的信息可知,这是以考古结果为依据的,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A。
2.(2020·黔东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3.(2018·黔东南)如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 B.秦始皇巩固统一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
【解答过程】题干给出的知识卡片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由于平城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故选:D。
4.(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 C.吴 D.晋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吴政权正式形成,三国分立局面正式形成,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C项正确;魏在北方, 蜀领有今天四川等地方, 晋266年~420年,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题)《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
据题干关键信息“公元208年”“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公元208年是3世纪初,排除A项;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的是淝水之战,排除B项;赤壁之战并没有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 所学知识,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排除B项;郾城大捷是指岳飞指挥岳家军将士以少胜多,在平原旷野地区大败完颜 宗弼(兀术)所统率的金国女真军队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A.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其《出师表》是反映三国当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选项D正确;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根据第一手史料加工创作的,选项AC不符合题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带有夸张和虚构色彩,更不是第一手史料,选项B排除。
8.(2022·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从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D项正确;元明清定都北京,大顺定都 西安 ,东汉定都洛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9.(2022·北京·中考真题)下图文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南朝青瓷莲花尊”、“《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排除B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2·江苏盐城·中考真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
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北方是十六国时代,与十六国并存的是东晋,B项正确;西晋是统一王朝,排除A项; 北魏与北齐都是北朝时期与南方宋、齐、梁、陈并存的,排除CD项。故选B项。
11.(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大量人口南迁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得出是指南方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北民大量南移的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发,B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在原因,排除A项;C项是北民南迁的表现,排除C项;当时海外贸易并没有拓展,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可知,这是汉族接受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可知,这体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服饰;“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可知,这体现的是汉族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这些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交融,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少数民族的汉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排除BC项。故选D项。
13.(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
A.实现了全国统一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激化了民族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时期统一了黄河流域,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排除A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激化了民族矛盾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该措施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汉化进程,A项正确;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而不是长安、北京、建康,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2021·江苏宿迁·中考真题)《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对平城与洛阳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到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B;材料认为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强调的是平城文化落后,故排除A;材料认为在平城“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明平城守旧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推进,故排除C;材料认为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强调的是洛阳市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故排除D。
16.(2021·云南·中考真题)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三国时期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晋短暂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处于东晋统治时期,此后东晋后出现宋、齐、梁、陈的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后,先后形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选C;ABD与图中信息无关,排除。
17.(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如图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 )
A.柳公权 B.王羲之 C.欧阳询 D.颜真卿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观察题干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作品是《兰亭集序》,其作者是王羲之,B项正确;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都是唐朝的书法家,与题干图文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2022·广西·中考真题)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再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 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圆周率是数学领域的,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2022·福建·中考真题)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可知,小满的时候就要赶紧锄麦种杂粮,如果过了小满,十天不种就不能收获了,所以这体现了先民强调不误农时,A项正确;材料给到的信息是锄麦种杂粮,没有提到主张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具革新,排除C项;材料与因地制宜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1·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如图是张华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符的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正确;《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的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所著的一部农书、《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1.(2022·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雍正五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期驻藏,会同西藏最高统治者监理西藏事务,诸如高级僧俗官员任免,财政收支稽核,地方军队指挥,涉外事务处理,司法、户口、差役等政务的督察。驻藏大臣设置确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权行使,有力维护了西藏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摘编自《清代驻藏大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哪一年?概括鲜卑族的社会习俗变化。其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1)年份:494年;变化: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
【详解】
(1)年份:根据所学知识,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变化:根据材料“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为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2.(2021·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长期以来,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仿照汉字创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并简析秦统一文字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举出代表“晋字”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
【答案】(1)趋势:书写各异到统一; 由繁变简。作用:文字的统一,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总之,文字的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书法家们的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举例:王羲之《兰亭集序》
(3)理解: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些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与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可知,这体现的趋势依次是,书写各异到统一,由繁变简。根据所学可知,作用有,文字的统一,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总之,文字的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可知,这体现的条件依次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书法家们的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是王羲之《兰亭集序》。
(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应这样理解,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些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与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