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
1.【答案】C
【解析】“现代中国人却能读通商朝文字(甲骨文)”表明现代中国文字是由历史上的商朝文字发展而来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传承性,故C正确;
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C。
2.【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到战国时期,原来称为公或侯的诸侯国君改称王,实质上说明周天子的权威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正确。
官僚政治正式形成于秦朝,排除B;
材料叙述的是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基础,排除C;
宗法制不符合材料叙述内容,排除D。
故选:A。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可以分析的出丞相主张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王的方式巩固统治,C项正确。
丞相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
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排除B项;
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秦国的“客卿”大多为外国人,说明秦国广纳贤才,B正确;
AC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是董仲舒的主张是尊崇儒术,统一思想,A项正确。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唐韩愈提出复兴儒学,排除C项;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故A正确;
B项是医书,CD两项是药物学著作,均不是“综合性的医书”,故排除。
故选:A。
7.【答案】A
【解析】材料“北魏尚书令王肃原为南朝刺史之子,自幼吃鱼羹、饮茶水,刚到洛阳时。他对本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碰都不碰。然而,多年之后,王肃的餐桌之上,羊肉、酪浆与鱼羹、茗茶并列呈现”中南朝人到北魏为官,逐步适应并接受北方的饮食习惯,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A项正确;
材料主要展现的是洛阳的生活情况,未体现对南方的开发,排除B项;
南北饮食习惯趋同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属于以偏概全,排除C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很快陷入分裂状态,并未占据统一优势,排除D项。
故选:A。
8.【答案】C
【解析】材料“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接天子以令诸侯之意”强调唐朝后期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的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政治危机严重,C项正确;
唐玄宗统治后期已经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宦官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但并未消亡,排除B项;
这一时期宰相权力衰落而不是膨胀,排除D项。
故选:C。
9.【答案】A
【解析】根据“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可得出这场战争中已经出现了火药的使用了,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普及,排除B项;
材料与西方无关,排除C项;
从材料中不能体现国家政策,排除D项。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说的是辽国的南北面官制,它以汉制治理汉人,以契丹风俗治理契丹人,维护了辽朝社会的稳定,故A正确;
当时的南北对峙是宋辽对峙,与南北面官制无关,故排除B;
大定之治是金国统治时期出现的,而材料所说的是辽国制度,故排除C;
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辽国内部的制度,与宋辽之间的榷场贸易无关,故排除D。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更是为了赓续汉唐正统”可以得出,忽必烈意在显示元朝的正统地位,彰显承接中原王朝之名,故A正确;
蒙古的崛起是在成吉思汗时期,不是忽必烈时期,故排除B;
元朝统治全国,不只江南,故排除C;
D项说法不符合忽必烈本意,故排除。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长期外出经商成为常见现象,居家务农者被耻笑,材料用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说明了明朝中后期的安徽徽州地区经商之风盛行,故C项正确;
小农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
题干没有反映经商方式具体是什么,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
“外出经商……十几年不回家”“经年累月在家中劳作者,常被亲友耻笑”,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从业状况及态度,无法反映该区域总体的人伦亲情状况,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雍正时,设立了处理西北军务的军需房,后演变为常设辅政机构——军机处,D项正确。
宣政院是在元朝设立,内阁是明朝设立,排除AB项;
理藩院是管理民族事务,排除C项。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与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与材料中“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旧历。”这一趋势有关,D项正确。
ABC项都只涉及到本土的文化科技,没有涉及到西方,排除ABC项。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湘军左宗棠的部将刘锦棠出任第一任巡抚: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淮军名将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加重,新疆行省与台湾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D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出现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排除A项;
清朝前期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排除B项;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排除C项。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知在当时的银丝贸易中,中国的手工业品在美洲和欧洲广受欢迎,导致世界白银持续流入中国,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依然具备一定的优势,C项正确。
16—17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兴起,欧洲已经在向近代社会转型,而中国依然处于发达的小农经济发展时期,排除A项;
16—17世纪的中国一度很长时间内盛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雇佣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17.【答案】C
【解析】《海国图志》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他们称不上是新兴力量,农民阶级也不是新兴力量,排除A项;
《海国图志》《资政新篇》均无法体现政治民主化尝试,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不同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努力,C项正确;
D项表述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C。
1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几十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
洋务运动创办的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错误;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C项错误;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主张学生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A。
1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由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加上国内的一些有利因素,此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据此依据题干时间信息“1914—1920年”并结合题干相关数据信息可知B正确;
1912年清朝已经灭亡,故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C;
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2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可知该事件发生在刚进入20世纪的时候,AB是19世纪中期,C是20世纪中期,D是20世纪初期。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D。
21.【答案】A
【解析】根据“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可得出陈天华是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
B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应选:A。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可知是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之下,女性思想的解放,体现新旧观念并存,A项正确。
材料是女性思想解放,与民主科学思想无关,排除B项;
材料是反抗包办买卖婚姻,不是传统孝道丧失,排除C项;
D项中普遍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2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因此材料中“现在是文化的觉悟”是指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C项正确。
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是向西方学习的器物,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国民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故D项错误。
故选:C。
24.【答案】A
【解析】根据“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可得出中共二大得出的认识是基于对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认清的基础上得出的,A项正确。
农民是是同盟军,排除B项;
“主张国民革命实施国共合作”是三大的内容,排除C项;
“重视革命武装力量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2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正确。
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党内合作,排除A;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无关项,排除D。
故选:B。
26.(1)特点:对外贸易规模空前(非常繁荣);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主要财源;海外贸易范围广泛。(6分,任三点)
(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封闭性;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因循保守的社会思想观念。(6分,任三点)
27.(1)主张:称赞孔子的德行;提倡个性自由(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6分)
(2)差异:李贽:区别对待孔子。陈独秀:彻底否定孔子。 (2分)
原因: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认识到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束缚着国民的头脑;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北洋政府的独裁专制统治。(6分,任三点)
28.(1)过程:利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机,地方督抚掌握了地方军事、财政大权;洋务运动期间,在地方创办洋务,势力发展;1900年,南方督抚私自与列强发起“东南互保”,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6分)
(2)简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使地方督抚权力有所削弱;加深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速了清廷的土崩瓦解。(6分)
29.(12分)观点: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经济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循序渐进的历程
阐述:中国近代化是在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逐渐探索和发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鉴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学堂、兴建新式海军,以巩固清政府统治,开始了中国经济、教育、军事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近代化运动由此开始;20世纪初,革命派掀起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徒有虚名,北洋政府对内专制对外卖国,基于对辛亥革命的痛苦反思,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思考和探索复兴中华的路径,是一个由浅入深、艰难曲折但前途光明的历程。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不能准确释读他们祖先发明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现代中国人却能读通商朝文字(甲骨文)。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 )
地域性 B. 多元性 C. 传承性 D. 务实性
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
分封制遭到破坏 B. 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C. 井田制开始瓦解 D. 宗法制影响扩大
“秦初并……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丞相(王)绾建议在偏远地区实行( )
A. 郡县制 B. 中外朝制度 C. 分封制 D. 三公九卿制
如表为秦国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客卿”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秦统治者( )
时期 客卿 客卿的家乡 客卿的贡献
秦孝公 商鞅 卫国 推动秦国富国强兵
秦昭王 范雎 魏国 提出“运交近攻”策略
秦王嬴政 李斯 楚国 上书谏止了秦“逐客”之举
秦王嬴政 王翦 魏国 领兵清灭楚国
合纵连横 B. 广纳贤才 C. 为政以德 D. 重文轻武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
A. 尊崇儒术,统一思想 B. 天人合一
C. 复兴儒学 D.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此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此书”是指( )
A. 《黄帝内经》 B. 《千金方》 C. 《唐本草》 D. 《本草纲目》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尚书令王肃原为南朝刺史之子,自幼吃鱼羹、饮茶水,刚到洛阳时。他对本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碰都不碰。然而,多年之后,王肃的餐桌之上,羊肉、酪浆与鱼羹、茗茶并列呈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民族交融日益发展 B. 南方开发初见成效
C. 南北饮食习惯趋同 D. 北魏占据统一优势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接天子以令诸侯之意。这反映了唐朝后期( )
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B. 宦官势力消亡
C.朝廷政治危机严重 D. 宰相权力膨胀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这表明当时( )
火药被运用于军事 B. 火药已经得到普及
C. 中西文化交流增强 D. 崇文抑武方针改变
余靖在《武溪集》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制度的推行( )
A. 维护了辽朝社会的稳定 B.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 奠定了大定之治的基础 D. 得益于榷场贸易的空前繁荣
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赓续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
A. 彰显承接中原王朝之名 B. 推动蒙古的崛起
C. 巩固江南地区统治秩序 D. 张扬先辈的精神
明朝中后期的安徽徽州地区,男子结婚几个月以后,就会外出经商,有可能十几年不回家一次,以至于有父子途中见面而互相不认识的情况发生。反之,男子成年婚配后,经年累月在家中劳作者,常被亲友耻笑。这体现了该区域( )
A. 小农经济解体 B. 长途贸易兴起 C. 经商之风盛行 D. 人伦亲情淡薄
清朝雍正年间,因对西北蒙古准噶尔部用兵,在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设立了一个协助其处理军务文书的机构。后来这一机构演化为( )
A. 宣政院 B. 内阁 C. 理藩院 D. 军机处
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钦天监预测日蚀再一次失验,而徐光启用西洋方法预测日蚀却相当准确。崇祯皇帝力排众议,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旧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下列文献符合这一历史趋势的是( )
A. 《齐民要术》 B. 《徐霞客游记》 C. 《本草纲目》 D. 《坤舆万国全图》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湘军左宗棠的部将刘锦棠出任第一任巡抚: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淮军名将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巡抚。清政府此举( )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B. 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
C. 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D.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有学者认为: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吨或10000吨。因此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 B. 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C. 传统手工业具有优势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主题是( )
新兴力量的崛起 B. 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 国家出路的探索 D. 清政府权威的丧失
美国史学家瑞恩·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几十年。”这些杰出人物( )
A. 引进了西方的机器生产技术 B. 创建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D. 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如表1914年前后注册公司列表(部分),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明( )
时间 注册工业公司数量(个) 资本总额(元) 主要行业
1914年之前 146 41148205 缫丝和面粉
1914-1920年 272 117434500 纺织和面粉
A. 清政府倡导创办工商企业 B. 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近代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 D.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是指(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八国联军侵华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这反映了作者主张( )
A. 暴力革命 B. 实业救国 C. 维新改良 D. 思想启蒙
1919年《大公报》载:“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新旧观念并存 B. 民主科学思想盛行
C. 传统孝道丧失 D. 普遍追求婚姻自由
傅斯年说:“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的“现在”是指(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说: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强调农民阶级主力军地位
C. 主张国民革命实施国共合作 D. 重视革命武装力量的作用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
A. 国共两党实现了党外合作 B.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解体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意义相当大,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对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诸悉,是以命大臣等向尔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6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中国没能成为海上强国的原因。(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一直赞扬孔子安贫乐道、好学不倦、识人惜才、教子有方。但同时,李贽明确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还提出“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摘编自王宝峰《李贽尊孔与反孔问题的诠释学意义》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果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而反对纲常阶级制则不得不彻底推翻孔子。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的主张。(6分)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和陈独秀对待孔子态度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这一态度形成的原因。(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高度专制集权的体制之下,各省地的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虽号称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但实际上他们仅仅是“开府”,设立有总督或巡抚衙门,仅仅代表皇帝监督地方上的行政而已……但是,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地方督抚的势力日渐增强。特别是清廷内部的汉族官僚利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机,出任了各地的总督或巡抚之职,取得了地方上的军事、财政两大权力,开始打破了原有的中央一统高度集权的局势,“自是督抚权力得发舒矣”。
——摘编自王开玺《晚清政治史》
材料二 在清廷的预备立宪过程中,地方督抚势力的政治影响力虽有所发展与加强,但同时也为清廷恢复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堂皇的借口与机会。清廷颁谕称:“军机处为行政总汇……一切规制,著照旧行”。清廷又制定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在三权分立的名义下,规定在各省地方,以各省的总督或巡抚衙门为最高行政机构,此外另设独立于总督、巡抚衙门的司法与立法机构。与此同时,清廷还命将原地方督抚所握有的部分外交、军事、财政、邮电路航等权力,分别收归中央的外务部、陆军部、度支部、邮传部,继续加强其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壮大的过程。(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化的含义是什么呢?就英法等西欧国家而言,所谓近代化就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等方面的变革。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历程却不尽相同。和英法等国近代化历程比较,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具有明显的特色。
——苑书义《中国近代化历程述略》
请围绕“近代化”这一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阐述中国近代化的转型历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