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重点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重点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7 14:4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到“反蒋抗日”,从“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这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对外政策的调整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2.1937年,蒋介石致电八路军:“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此次大捷
A.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C.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D.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
3.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军事威胁和侵略扩张,1941年2月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仍坚持这一战略。这主要是由于
A.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
B.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
C.日本战略重心仍在中国敌后战场
D.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减轻
4.标语是一种有力的宣传手段。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使用过“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保卫祖国流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标语。这些标语
A.全面展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直接推动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C.可用于研究正面战场的抗战史实
D.反映了中共坚持抗战的政治立场
5.传统社会中,民众等同于牛马的身份认知以及“穷是命里注定”“劳动下贱”的宿命论根深蒂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涌现出不少劳动积极分子。于是,边区政府着手评选先进典型,“拿锄头的、拿斧头的、拿鞭子的、拿剪刀的”劳动者由此被看作是英雄,是新社会的“状元”。边区政府此举
A.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 B.引发了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C.体现了“三三制”原则 D.有利于劳动者的观念重塑
6.1940年底,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把昔日的烂泥滩,变成塞北的江南,实现生产自给,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同时还掀起了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的热潮。这些做法
A.改变了边区经济结构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C.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体质 D.提升了持久抗战的能力
7.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北中,“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可能集中哪一集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8.如表为1949-1952年中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由此可知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黄红麻 糖料 茶叶 水果
1949 11318.0 44.4 256.4 3.7 283.3 4.1 120.0
1950 13212.5 69.2 297.2 7.9 337.8 6.5 132.5
1951 14368.5 103.1 362.0 25.0 498.9 7.9 156.4
1952 16391.5 130.4 419.3 30.6 759.5 8.2 244.3
A.城乡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B.生产关系调整调动农民积极性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 D.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9.观察“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出现‘社会主义’一词的社论分布与占比表”,分析1953年成为重要分界点的原因是
年份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出现“社会主义”的社论数 19 28 31 91 197 222 214 252 192
同年度占比(%) 13.9 16.4 22.3 39.1 70.1 59.4 57.7 65.6 65.3
A.银元之战的胜利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开展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0.创建于1862年的济南老字号“瑞蚨祥”",在1954年底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期间,国家对瑞蚨祥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A.成立合作社 B.赎买政策 C.无偿没收 D.政企分开
11.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体现了
A.人民民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直接民主原则 D.民族平等原则
12.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使冷战紧张气氛得到缓和 D.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13.如表是“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章节顺序比较简表。两者章节顺序的变化说明我国
章节顺序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第一—章 总纲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酋都 国旗、国徽、首都
A.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14.1961年9月,中央公布《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指出工资形式应当按照实际情况执行,凡是需要和可能实行计件的,应当实行计件工资制,在保证劳动定额合理的前提下,不限制工人的超额工资。这一规定旨在
A.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C.克服人民公社的弊端 D.加快重工业发展速度
15.1979年4月国家经贸委召集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8家企业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讨论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决定在8家企业进行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改革试点。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松动 B.市场调节手段得到承认
C.重工业调整成为改革的起点 D.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6.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邹平西王村建立西王集团,从棉油加工做起,经过努力,初步形成了完备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打造了玉米油、果糖等终端品牌消费品,……这反映了西王村
A.开始实行土地改革 B.建起人民公社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乡镇企业
17.有学者认为,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两篇“雄文”都
A.成为新时期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 B.体现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直接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18.“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毕生奋斗的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文中的“他”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袁隆平
19.中国政府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高度重视周边外交,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提出和制定了“睦邻、安邦、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下列能体现“周边是首要”的相关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了正常化
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20.1984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香港的稳定取决于资本主义制度
B.“一国两制”首先针对香港问题提出
C.港人治港是“一国两制”的基础
D.“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产物
21.十八大以来,中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C.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2.下表为某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列出的提纲,据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主题: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科学发展观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B.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3.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A.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24.在希腊哲学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传说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其开导词与赫西俄德的《田工农时》惊人的类似。这表明
A.两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源头 B.两河流域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
C.两河流域对西方世界文化影响广泛 D.两河流域对希腊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25.如表所列条文内容可主要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
法律文献 条文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 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他应该将“拉梨臂”公牛的租金4石(约合1200升)大麦称出。.他要向牛的主人称出3石大麦,作为拉两边的公牛的租金。
如果一个人把一头牛作为(债务)抵押物,扣押了,他应该称给(牛的主人)三分之一马那(约等于500克)银子(作为牛价)。
古巴比伦时期的《耕牛租赁法典》 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
A.耕作方式 B.货币体系 C.契约意识 D.租佃关系
26.希腊神话中的神,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这说明希腊神话的特点是
A.源于古希腊文学 B.神高高在上,脱离世人
C.人高于神 D.“神人同形同性”
27.观察下表,造成“希腊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时代内容 希腊时代(公元前5、4世纪) 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末~~前2世纪末)
社会思想 理想主义、地方主义 现实主义、国际主义
教育 私学盛行 公学盛行
商业 有限的商业活动 广泛的海路商业活动
——摘编自陈恒《希腊化研究》A.罗马帝国的建立 B.“世界帝国”的出现
C.海洋文明的影响 D.世界性航路逐渐形成
28.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29.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两个彼此称呼对方为“大秦”,但并未自称“大秦”的国家有了第一次外交接触。这两个国家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彼此以自身的世界观忖度着对方,因为它们从未有过事实上的直接接触。一条蜿蜒在它们之间的、横跨数个文明带和气候带的“道路”将它们间接连接起来。这条“道路”是(  )
A.罗马大道 B.丝绸之路
C.波斯御道 D.中国驰道
30.10世纪时,威尼斯港的活动已达到异乎寻常的规模。因有利可图,威尼斯人也同穆斯林做生意。威尼斯人建造的圣马可基督教堂正门上方的装饰拱顶亦具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这主要说明
A.伊斯兰教在欧洲广泛传播 B.商贸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C.威尼斯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D.宗教之间的关系逐步融洽
31.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C.具有完全独立特点 D.有利于形成强大王权
32.花剌子密是古代阿拉伯的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印度数字和零号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12世纪,印度数字和零号通过花剌子密的著作传入欧洲,被欧洲人称作“阿拉伯数字”,后为全世界所采用,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33.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由此可知( )
A.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 B.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
C.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 D.预示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34.据记载,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在1324年带领数千人的队伍前往麦加,他们曾在开罗逗留三个月的时间,因布施而分发了太多的黄金,以致引起当地市场上黄金价格下降了25%,直到20年后才恢复到原本的水平。这段记载反映了古代马里
A.商业繁荣 B.乐善好施 C.盛产黄金 D.奢靡成风
35.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密的数学理论,满足按年记事的需要,决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并对季节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确地加以计算。据此可知,玛雅人创造和发展数学主要是基于
A.按年记事和发展农业的需求 B.记录文明发展的需求
C.丰富天文和历法知识的需求 D.按时种植玉米的需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6题16分,第37题14分,共30分。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36.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以后,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遭受深重苦难。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本反动统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国。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抗日战争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使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于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材料三 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被刊登在当年的《武汉日报》上,并译成多国文字向全世界传播,成为强大的反法西斯的舆论,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坚毅精神、宽阔胸怀和争取和平的美好愿望。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一中提及的“日本反动统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国”的重大史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
(3)据材料三,就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37.新中国建立后,以全新的姿态营造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谱写了新型大国外交的新华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患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明确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毛泽东说通:“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严重威胁,并摆脱此前亦即60年代在国际上所处的孤立地位。
——陶季邑《美国关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国初期对外政策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在“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综合材料一、二,谈谈影响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10 CDBDD DCBCB 11-20 AADBA DCDAD 21-30 DACDC DBDBB
31-35 ADACA
36.(1)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割占中国台湾及其附属岛屿;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1937年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跻身于国际舞台具有充分发言权;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状况;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人民应当共同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法西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应当大力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37.(1)特点:一边倒,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原因: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2)表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因素:国家利益的需要;国家实力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