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 课件 (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 课件 (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14 19:5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背景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改革的内容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的作用 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中一些学者对孝文帝改革持什么态度?他们的理由有哪些?
你同意该观点么,谈谈你对汉文帝改革意义的看法.探究问题二:答:(1)持否定态度
认为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2)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此,站在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角度上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探究问题三:孝文帝改革能给今天的我们哪些启示?
要大胆改革,勇于向先进文明学习。
改革要注意选择,吸取他人长处,同时不能放弃本民族的文化精华
改革遇到阻力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去化解
改革立场要坚定
……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统一_______,并进行了初步的汉化改革。
2.北魏的__________矛盾和__________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面临着深重的危机。
3.孝文帝在__________的影响下钦佩、仰慕汉文化,立志改革。
黄河流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冯太皇太后二、改革内容(前期)课本P36、37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
减轻农民负担;
一对夫妇向政府交
一定数量的租调推行
租调制健全地方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
设邻长—里长—党长
设立
三长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推行
均田制吏治有所好转
减轻人民负担俸禄国家筹集,
制定惩治贪污办法制定官俸
制、整顿吏治作用内容措施冯太皇太后主持。重点:
土地不得买卖
取代了宗主督护制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保证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增加政府税收建立新制度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二、改革的内容(后期)490年孝文帝亲政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3)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重点:汉化政策 具体措施:2、孝文帝进行后期的改革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1)、迁都洛阳 探究问题一:结合材料和教材P37“设巧计迁都洛阳” 相关内容思考:
A: 为什么孝文帝要弃旧都平城而选择迁都洛阳?
B:面对阻力,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C:迁都的意义是什么?平城的劣势:
①政治:
②经济:
③军事:
④地理:
洛阳的优势:
平城的劣势:
①政治:
②经济:
③军事:
④地理:
A、迁都洛阳原因:B、迁都的方法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进一步深化;
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平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和威胁;
平城偏居塞上,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洛阳的优势:历史上汉族政权的统治中心,汉文化积淀深厚。
地理位置上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迁都洛阳孝文帝以南下伐齐为名,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C、迁都的意义
1)有利于吸收________,推动改革的深入.
2)有效加强对________控制
3)有利于________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1)、迁都洛阳汉族先进文化中原地区民族的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籍贯、通婚姻、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材料二:(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
----- 《魏书。高祖纪下》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38、39知识归纳孝文帝在移风易俗方面的改革措施 定门第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确定其他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作为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依据。3)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如汉族官制、律法等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创建
新制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实行三长制
推行租调制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汉化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改籍贯)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孝文帝改革内容小结三、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的历史作用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概念阐述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 : 到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 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成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洛阳伽蓝记》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改革作用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________.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封建化材料三: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材料五: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材料四:4、为开创唐代大一统盛世(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融合了汉族和鲜卑族
服饰特点的陶俑汉人胡食图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经济: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治:有力推动北魏了政权的封建化
历史进程: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