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7 17:29:24

文档简介

清远市四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 ,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 ,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宇句。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对此,陈心想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
B.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陈心想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
D.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
B.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着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C.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观点会是费孝通最认同的( )(3分)
A.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笔头寥寥语。
B.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
C.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D.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6分)
5.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文字的作用是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材料一提到了文字传情达意的弊端。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馄饨不混沌
陈 峰
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
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竟。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甲】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装成浑身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乙】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
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大饼。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嗝儿,回家。
(选自《四时之味天然欢喜》,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吆喝声开篇,“寂寞”一词既点明了村庄没有馄饨摊,也暗示了村庄的贫穷,“掀翻”一词突出了馄饨吆喝声对于村庄的重大意义。
B.馄饨难得,村庄里的人一般只有在身体虚弱时才吃馄饨以开开胃,这也是“我”故意生病的原因,从中体现了孩子特征,也彰显了时代特性。
C.“我”“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的想法和“总是囫囵吞枣”的行为形成反差,传达出特殊年代里吃一碗馄饨的难得与“我”的珍惜之情。
D.文章以场景描写结尾,通过想象街角灯下有人等待大饼和馄饨的场景,突出了馄饨依旧能给寒风中人们带来温暖,依旧代表着生活的情调。
7.关于文中【甲】【乙】两处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处“拨”“抹”“捏”“扔”是对师傅包馄饨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动作的流畅与手艺的娴熟,也表现了“我”对吃馄饨的渴望。
B.【甲】处“躺”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饨柔软的特点,“接”“挨”两字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馄饨包得多,排得密。
C.【乙】处多用短句,呈现了包馄饨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且直接体现了一碗馄饨的来之不易,也暗含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乙】处善用比喻,将馄饨皮比作羽衣,“星星葱花”比作“柳眼初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饨的形态,充分体现了“我”对馄饨的喜爱。
8.围绕“馄饨”,作者的情感随着村里的馄饨铺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
9.结合文本分析标题的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庾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花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唐才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B.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C.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D.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字往往是名的补充和解释,古代常常以名为敬称,以字表示谦称。
B.翰林,官名。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为文学侍从之官。至德宗以后,翰林学士职掌撰拟机置文书。明清则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地,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一部分人入院为翰林官。
C.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有“六朝古都”“十朝古都”之称。
D.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黄”指黄帝学派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创始人老子,后世道教追奉他们为始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4分)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4分)
14.李白在“恳求还山”被赐金放还之后,又成为永王的僚佐。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的一面。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16.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请概括回答。(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2)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表达作者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象征着力量、勇敢和无畏的虎年到来之际,在喜庆团圆和万物复苏的日子里,各国运动员相聚中国,在赛场上展现和平与友谊,这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的生动 ,向世界 出了“一起向未来”的积极信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赛场内外 收获点赞。生活在冬奥村,不少运动员“想让世界知道,北京冬奥村的床是世界上最好的”;拼搏在赛场上,很多冰雪健儿表示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比赛场地;开幕式上,美国运动员与中国志愿者友善互动,被“欢迎来到中国”的温暖话语感动到流泪……从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到现场观众,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展现得 。更重要的定,中国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以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3分)
A. 诠释 传达 屡屡 淋漓尽致
B. 诠释 传递 频频 淋漓尽致
C. 阐释 传递 频频 酣畅淋漓
D. 阐释 传达 屡屡 酣畅淋漓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3分)
A. 中国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通过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B. 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以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C. 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通过冬奥会的舞台传遍了全世界。
D. 中国以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成就,由于冬奥会的舞台传到了全世界。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21.删改下面句子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后面的句子组成对联。(4分)
①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下联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五更就忙着起床三更才入眠 。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应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III(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题。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快递并非现代专属,古已有之。最早的“快递公司”出现在秦朝,主要是为了传递信息和文书,称为“驿传”。到了汉朝,“驿传”逐渐走向成熟,__①__: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同时,政府还将所传递的文书按照不同等级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和时间传递。到了隋唐时期,__②__,出现了以京城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格局,就连一些边远山区也设有“网点”。当然,既是“快递”,那在速度上肯定有所要求。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可见,__③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的一生以怎样的方式度过,是由自己选择的方向和价值决定的。今年64岁的张桂梅膝下没有儿女,却是170多个孩子的“妈妈”,她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她倾心倾力帮助民族地区师生、困难群众,将积蓄全部用于兴教办学、扶贫济困,用爱点亮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10年前患上脊髓空洞症、体重仅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的李娟手不能动,就用嘴咬住触控笔,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写,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微商小店,过去一年,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成了带动乡亲共同脱贫致富的“电商CEO”……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人,你又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清远市四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毫无用处”过于绝对。原文是“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可见费孝通先生是认为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选项表达过于绝对。
B.“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错。原文是“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可见“间接接触”不是文字传情达意不完善的唯一原因。
D.“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错。原文是“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可见陈心想并未提及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作用。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无中生有。结合原文“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可见费孝通只是说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并没说乡下人不想学习文字。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表明语言不如文字,不合文意;
B.表达学习语言或者学习其他学问不能速成,与文意无关;
C.说明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符合费孝通的观点;
D.并未提及语言与思维(智谋)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文字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地位,被人尊重。
(2)文字作为一门技艺,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写信、记账等。
(3)文字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示例1:赞同。我们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会用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辅助手段来帮助我们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文字,往往舍掉了这些辅助的信息,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内心想法。
示例2:不赞同。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文字,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虽然寥寥几语,道不尽所有,但却可以调动我们的向往和憧憬。也就有了别样的美感,而这是日常口语所难以完成的。就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不需要面对面的为你一点一点地描述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通过这简单的八个字,足以描绘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
(4分,表观点1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3分。言之有理即可)
6.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想象街角灯下有人等待大饼和馄饨的场景”错误,结尾处的场景描写不一定是想象,也可能是实写。
7.C【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鉴赏语言的能力。C项,“包馄饨的一系列动作”错误,这些动作还包括煮馄饨等,不全是包馄饨;另外,画线句多用短句是为了突出我对馄饨的渴望与惊喜,并不能直接体现馄饨的来之不易。
8.【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相关信息、分析情感变化的能力。
①以前,村里没有馄饨铺时,作者很馋馄饨,但被大人吓唬“馄饨让人混沌”,作者既担心,又不甘心。②小学三年级时,村里有了馄饨铺,上学路上看见师傅包馄饨,故意让自己生病以让父亲带“我”去吃馄饨,作者内心十分渴求。③如今,村里的馄饨铺虽然还在,但馄饨的味道、外形等都已经大不如从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之情。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9.【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①物质匮乏时期,大人骗小孩子吃了馄饨会混沌,作者反用其语,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②“馄饨不混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馄饨师傅精湛手艺的赞美,以及对故乡馄饨的喜爱与赞美。③与现状形成对比,既有对如今吃不到故乡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手工馄饨的遗憾,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每点2分,共6分)
1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白”是李白,“字太白”指李白的字是太白,“白”和“字”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因”的意思是“于是”,“因以命之”是“母梦长庚星而诞”的结果,所以应在“诞”和“因”之间断开,据此排除D项。句子翻译: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后来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奔放地舞剑,见义勇为,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
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古代常常以名为敬称,以字表示谦称”错误,古代常常以名为谦称,以字表敬称。
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错误,由原文“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可知,当初,李白游历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由此可知,是李白认为郭子仪很奇特。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高力士以此为耻辱,就摘选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2)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流放夜郎。
赋分点:(1)耻:以……为耻。摘:摘选。以:连词,用来。(2)至是:到这时。请官: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赎:抵免刑罚。(每个赋分点1分,整句通顺1分)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①“恳求还山”体现了李白高傲正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②成为永王的僚佐表现他仍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3分)
解答此题要结合李白的经历和追求。由原文第2段内容可知,李白的政治道路因权贵和妃嫔的阻挠而受阻,而他“喜纵横击剑,为任侠”,断不会向恶势力低头,便请求皇帝放自己回老家。“恳求还山”体现了李白高傲正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但李白离家之时是充满热情,积极入世,想要施展才干的,所以他才会在后期成为永王的僚佐,表现他仍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
原文翻译: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后来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奔放地舞剑,见义勇为,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饮酒沉醉,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说:“你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啊!”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贺知章)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趁机献上一篇奏颂,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和肉汤,降旨让李白任供奉翰林。李白曾大醉,在皇上面前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耻辱,就摘选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还山。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去。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闯过县衙。县令不知是李白,十分生气地派人把李白拉到官厅下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的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和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来到此地。”李白大笑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到金陵,他身穿宫锦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在东南地区任节度。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游历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老之学,乘船渡牛渚矶,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
(节选自《唐才子传》)
15 .A【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的一面”理解有误。这几句诗的大意分别是“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何”“用什么来消除忧愁?只有那美酒杜康”,这几句从表面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不是“消极感伤”。
16.【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诗中诗人情感的能力。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每点2分,共6分)
整首诗歌从思想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抒发人生之苦——苦光阴飞逝;后半部分主要抒发求贤不得的愁苦。诗中含“忧”的诗句,首先是前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八句,猛一看很像《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的调子,其实不然。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从表面来看,曹操在抒个人之情,发表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经分析可以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现曹操真有他的忧思,所以才说得真切。此外,诗中还含有“忧”的诗句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几句写“我的”忧虑也是不可收拾的,不能断绝的。诗人反复写他未得贤才的忧虑。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每空1分,共6分,错一字不得分)
18. B【解析】诠释:说明解释,用于书面语,侧重于对某事的讲解证明。阐释:阐明陈述并解释,侧重于阐述事实后加以解释。文中没有阐述事实,用“诠释”。传递:一般是在平等的情况下进行。传达:多数情况下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下辈,此处不存在上下级,故选“传递”。频频:一次又一次,表示动作或情况在一定时间或范围内重复出现。屡屡:屡次,常常,再三,表示情况一再出现。频频强调出现的次数频繁,屡屡表达的次数频率不及频频。文中表达的是次数多,频率高,故选“频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酣畅淋漓:指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前者侧重意思的表达,后者侧重情感的宣泄。此处搭配“展现”,显然不是情感宣泄,而是表达得充分,故选“淋漓尽致”。
19. C【解析】原句语病一为成分残缺,“三亿人”所属不明,“伟大成就”的主体错误,应在“中国”后添加介词“以”,使“中国”成为“三亿人”的所属和“伟大成就”的主体,“冬奥会”成为“带动”的状语。二为搭配不当,“冬奥会的舞台”是“传”的途径,用“以”不准确,应将“以”改为“通过”,“传到”用词不当,应将“到”改为“遍”。
20. ①比喻构成:将190多个国家比作190多条小船,将190多个国家团结在一起比作同在一条大船。各自孤立的国家与团结在一起的国家之间是小个体与大团体的关系,这和小船与大船之间的关系具有相似性。(2分)
②表达效果: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2分)
①近看西北,造数间临水轩斋。(2分)
②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2分)
①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②“快递”业发展十分迅猛 ③唐朝对快递速度要求很高
【解析】文段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快递(业)”,是按照时间顺序表述每个朝代的具体特点的。第①空,根据前文的“成熟”及后文的驿传的设置、传递文书的等级和传递规矩分析可知,空格的内容应该是驿传有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定;第②空,从出现以京城为中心等内容看,空格的内容应该是快递业务发展迅速;第③空,从岑参诗歌的角度分析,空格的内容应该是得出的结论,即唐代对快递速度要求很高。(每点2分,共6分)
参考立意:
坚定梦想,砥砺前行;选好人生路;做好人生的选择;不惧困难,勇于奉献;人生选择,落子无悔;选择决定人生等。
优秀标题
以吾之渺渺,成山河泱泱
秉承奉献精神,扬时代担当/寻个人价值
仁以成人,坚以成事
以青春之名,绘人生蓝图
心怀高洁志,勇攀青云峰
行人生之道,绽一方华彩
《剪一枝价值人生,谱一曲时代华章》
《俯瞰价值要义,仰观复兴星空》
《执人生价值之火,燃华夏复兴之梦》
《振价值千仞岗,濯中华万里流》
《展青年价值,奏时代强音》
《念青年担当,得万古长空》
《裁一缕奉献精神,谱一曲价值长歌》
《奉献与奋斗齐飞,价值共家国一色》
《以进取添力量,用担当展价值》
范文引路:
手掬繁华青春,躬行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无数人询问一生、探索真谛。在我看来,人生如舟,如树、如茶,人生的价值在于使舟扬帆起航,如雷锋;在于使树枝繁叶茂,如高德荣;在于使茶芳香沁人,如当代青年。吾辈青年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头,自当手掬繁华青春,躬行人生价值!
穿梭稻间繁华梦,粒粒结出温饱情——人生价值在于笃于远志。
“我心中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覆盖全球梦。”袁隆平爷爷质朴而远大的梦想,诉说了他最原始的初心,呼喊出他最博大的情怀。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刻苦钻研、精心探索,不是在实验田,就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他曾寄语当代青年:“我就是一个农民,每个中国人往上数三辈,都是农民,青年人要追究根本,树立远志,吃苦耐劳。”如今,我们离袁爷爷的梦想越来越近,水稻亩产破纪录高达1063.9万斤,伟大梦想的实现指日可待,当代青年亦当如袁爷爷,笃于远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尺讲台无限阔,托起希望放光芒——人生价值在于甘于奉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基层教师心中也怀揣着无限梦想,也满怀对孩子们热忱的爱,也一样点燃自己去照亮他人。扁担窄窄,却能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亦可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80后教师张玉滚始终坚守自己初心,疾病缠身仍稳步向前,无数次在大雨中奔进教室,背起学生,看到学生安全后,才发现自己的脚下因崎岖不平的山路而刺得鲜血直流……当代青年当如张玉滚,甘于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提灯持剑破迷雾,阳光普照人世间——人生价值在于勇于担当。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青年人中也不乏英雄明星——文能当北大学霸、艺能拿合唱冠军、武能作维和女兵的宋玺;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依然选择后者的耶鲁大学毕业生秦玥飞;不顾个人安危,成为百色女儿的北师大毕业生黄文秀;虽为新护士,却勇于请战、逆行为民的杜富佳……他们都是国之希望,在前人的启迪、引领下勇于担当,不怕困难,让青春在责任中闪耀,让梦想在担当里绽放。当代青年当如他们,勇于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百年大党,栉风沐雨;许党之星,英勇无畏;报国之心,坚定不移;生如璞玉,如琢如磨。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重要关头,让我们当代青年笃于远志、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手掬繁华青春,躬行人生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