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31张+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31张+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7 21:0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淞沪会战
上海沦陷
7月
8月
11月
12月
南京沦陷
南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
华北沦陷
卢沟桥是沟通东北和华北的重要枢纽,是北平通往外界的必经之地,是日军南下侵华的必争之地。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随后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驻宛平的中国第二十九军,奔赴卢沟桥应战。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奋起抗击日军的进攻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军调集大批军队入侵中国。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民族英雄
北平保卫战
佟麟阁: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赵登禹: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工农红军
主力
改编
改编
总 指 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军 长:叶 挺
副军长:项 英
南方八省
游击队
朱德
叶挺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这标志着什么?
从此,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都积极投入到这场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抗战洪流中。
南京

◎上海
八一三事变
平津失陷后,日本宣称要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大举进攻中国经济和金融中心——上海。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性战役。
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30万
70万
VS
国军奋起反击
民族英雄
淞沪会战
一息尚存 奋斗到底!
血战宝山 与城偕亡
姚子青率领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三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八佰壮士 血战四行
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
一位英国记者有机会记录了上海郊区松江镇的劫后惨状,那是在日本人离开9周以后。“几乎看不到一座没有被焚毁的建筑物”,他写道,“仍在闪燃的房屋废墟和渺无人迹的街道呈现出一副十分令人恐惧的景象,唯一活着的就是那些靠吃死尸而肥得变形的野狗。在这个曾经稠密居住者大约10万人口的硕大的松江镇,我只看到5个老人他们老泪纵横躲在一个法国教会的院子里。”
——《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的报告
◎上海
南京

重庆◎
上海沦陷后,国民政府组织南京保卫战。
最终,12月13日,日本进陷南京。
战时陪都
12月13日,日军进入南京。
日军攻陷南京后,对中国人民的抵抗进行报复。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屠杀人数30万人以上
活埋南京和平居民
被杀害的幼儿
日军杀人取乐
集体大屠杀堆积的人头
无数中国死难者陈尸街头
日军在砍杀无辜百姓
屠杀犹如屠宰羔羊……今天经此城门过,发现要在积有5英尺高的尸体堆上开车才能通过城门。已有数百辆日军卡车、大炮在尸体堆上开过。
——美国记者阿契包德·斯提尔
  据1946年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铭记历史 但不要延续仇恨
珍爱和平 但不要忘却国耻
◆辨一辨
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第一次合作成立标志
国共第二次合作成立标志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国民党一大召开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D
历史研究要重证据,特别是物证,物证更加客观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