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1-14 20:12:42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型 复习
编写 李芳
集体研讨时间 月    日 使用修改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2.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工业制法,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3.加深对纯净物、混合物、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催化作用等概念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单元网络的整理和形成,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2.通过交流、讨论、展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通过点拨、激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与我们生存、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形成热爱化学的情感。2.通过同学的总结、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形成第二单元知识网络。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环节 教 学 问 题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问题1 这位科学家叫做   ,他正在做的实验是        ,通过实验得出的的结论是         教师提出问题1,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后积极回答,互相补充和矫正。引入课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回顾与交流 知识点1 空气 问题1空气的成分所占空气体积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空气成分体积分数问题2 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现象跟什么有关?⑴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⑵制造化肥或炸药   ;⑶霓虹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⑷植物的光合作用   ;⑸形成云雾雨雪   。问题3 把污染源与其危害连线。粉尘      酸雨塑料袋      沙尘暴二氧化硫      白色污染一氧化碳      温室效应氟里昂      臭氧层破坏二氧化碳      煤气中毒问题4 下列物质哪些是纯净物?哪些是混合物?如何判断?⑴空气 ⑵蒸馏水  ⑶自来水⑷氧气 ⑸氯酸钾 ⑹二氧化碳知识点2 氧气的性质问题1 气体的物理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试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推断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收集方法问题2 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请将下列物质与它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用短线连接起来。⑴木炭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色固体⑵硫磺 发出白光,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⑶红磷 产生大量白烟⑷铁丝 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问题3 写出2中文字表达式,判断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⑴     ;⑵     ;⑶     ;⑷     。知识点3 制取氧气 问题1 你学习了哪些制取氧气的方法?其中哪些是工业制法?哪些是实验室制法?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写出发生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判断反应类型。⑴      ;⑵      ;⑶      ;⑷      ;问题2 根据上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可以采用固液常温装置的是     ;可以采用固体加热装置的是      ;你认为最简单、安全、经济、环保的是     ;最不宜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   。问题3 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最好用    法,验满的方法是   ;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最好用   法。验满的方法是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要点回顾,同时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填写表格,教师选择一份有代表性的答案投影展示,师生共同反馈矫正。教师展示问题2,组织学生进行抢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议、展示交流。教师投影一份答案,引导学生分析对错。说明二氧化碳一般不做为污染物,但在长时间内会引起温室效应。指导学生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技巧。强调:含“酸”带“化”纯净物,物质组成是元素。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气体的物理性质与收集方法之间的因果关系。组织学生从正向、逆向反复推断。让学生了解每个化学反应的变化特征,使学生一看到某个变化特征,就会联想到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指导学生板书文字表达式,分析归纳其反应类型。强调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强调提问该反应的类型一般回答基本类型。教师投放问题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议、展示交流,最后在班级交流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排除错误答案,补充正确答案,尽可能概括第二单元的所有内容,如:富氧膜、氧化汞分解和其它生产生活中的制取氧气等。教师应当展示两个气体发生装置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和推断。强调选择气体收集装置除了决定于物体的密度和溶解性之外,还与实际情况有关。
定位提升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        氮气 性质                  用途                   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       稀有气体 性质          用途                    物理性质                    化 碳+氧气二氧化碳 化合反应空 性质  学 硫+氧气二氧化硫  气        性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氧化反应的         质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成 氧    工业制法         气    实 化学 过氧化氢水+氧气 分解反应反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催化剂  分      验 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制          法  室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装置         固液常温装置制 气体收集装置      、      检验验满方法      法 实验操作步骤                           
知能应用  例1 小华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⑴燃烧匙内的物质应该是   :A、铁丝 B、红磷 C、木炭 D、硫磺⑵燃烧完毕,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⑶由上述现象,可猜测瓶中剩余气体具有的性质:① ② ③   ⑷若实验过程中,发现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 。 ①红磷用量偏少;②装置漏气;③反应后没有冷却到原来温度;④烧杯中水太少。例2 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铝与氧气反应与铁丝相似):⑴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只答四点即可)①     ;② ;③    ;④ 。⑵我可以举出一个和上述三个反应类型相似的例子,它的文字表达式为           ;我也可以举出一个和上述三个反应类型相反的例子,其文字表达式为      ⑶已知反应: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它和上述反应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例3  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相关问题:⑴ 写出A装置中a、b仪器的名称:a___ __、b 。⑵利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⑶若用B作制气装置,与A相比,其优点是 。(写一点)⑷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若选用A作发生装置,则还要增加 (填仪器名称),并把A作如下改动: 。⑸若用C收集氧气,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的方法是     ;⑹若用D收集氧气,收集满氧气后应注意的事项是        。 解题指导:测定氧气含量需用的可燃物必须满足下列条件: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比较充分、不生成气体。铁丝燃烧生成固体,但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和硫磺能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但生成了气体,使瓶中压强变化不大,水很难进入。参考答案:B 进入瓶中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空气属于混合物 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等 难溶于水 不能燃烧 不能支持燃烧  ①②③④分析指导:从化学反应现象分析,主要是都发光放热;从反应条件看,都需要点燃;从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它们都属于化合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等。所举相似的例子必须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且需要点燃,如碳的燃烧,铁的燃烧等。相反的例子主要是与化合反应相反,应当属于分解反应。石蜡的燃烧因为生成两种物质,因此不是化合反应;因为有氧气参加,因此是氧化反应。参考答案:都发光放热  都需要点燃 都是化合反应(都生成一种物质) 都是氧化反应(都有氧气参加)碳+氧气二氧化碳过氧化氢水+氧气都是氧化反应 不是化合反应  分析指导:非常明显,这里气体发生装置适合于固液常温型,也就是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装置B比A多了一支注射器,可以控制添加液体的速度,因此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需要加热,因此要增加酒精灯,而A中的试管口应该稍微向下倾斜。参考答案:铁架台 试管 过氧化氢水+氧气 可以控制添加液体的速度,因而可以控制放出氧气的快慢  酒精灯  调整A中的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瓶口,观察是否复燃 观察瓶中的水是否排净有气泡逸出
达标测试 1.最能说明硫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 A.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B.放出大量的热C.硫粉越来越少 D.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般情况下,下列各种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氮3.如图所示,这是一瓶用排水法收集好的氧气,据此判断与氧气相关的物理性质是( )A.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B.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C.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D.通常,氧气为淡蓝色气体4.实验室利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能产生氧气 B.生成氧气的速率慢C.产生氧气的总量减少 D.过氧化氢不能分解5.雷雨过后空气格外新鲜,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在雷电的作用下生成了少量臭氧,文字表达式为:氧气→臭氧。这个变化属于(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第二单元中有下列六个化学反应:(其中,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⑴无色液体A无色液体C+D;  ⑵白色固体E白色固体F+D; ⑶紫黑色固体GH+B+D; ⑷黄色粉末M+D 刺激味气体N(蓝紫色火焰); ⑸红色粉末P+D 白色固体Q(冒出白烟);⑹银白色金属X+D 黑色固体Y (火星四射) 试判断并写出相应物质的名称: A      ;B      ;C      ;D      ; E      ;F      ;G      ;H      ; M      ;N      ;P      ;Q      ; X      ;Y      。课外作业:同步学习中单元检测题
教后反思 知识点多而杂,多说多练,多看,一定能学好。课题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课型 新授
编写 李芳
集体研讨时间 月    日 使用修改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2.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会区分常见的混合物与纯净物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了解绿色化学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对空气污染的调查研究,使学生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历史简介,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2.通过空气的污染和防治,养成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正确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难点 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学用品 仪器 广口瓶;水槽;药匙;燃烧匙;玻璃管;烧杯;止水夹;酒精灯
药品 红磷;水;
其它 火柴、课件、学案等
环节 教 学 问 题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问题1:请大家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生命离不了。”打一种我们身边的物质。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问题2: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对空气已经知道多少?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1让学生竞猜,烘托气氛,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强调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教师提出问题2,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清溪、绿树、阳光,引出人类活动离不开空气的观点。板书本节课题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1 空气是空的吗?你如何证明?问题2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空气成分的?⑴拉瓦锡利用定量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⑵雷利发现稀有气体。问题3 仿照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原理和装置,你能设计出测量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案吗?【实验2-1】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⑴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⑵空气的成分是不是单一的、纯净的?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物质?⑶这两种物质各占空气体积的几分之几?⑷这两种物质各有什么特性?⑸这两种物质的中文名称和化学符号是什么?⑹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如何正确记录和表达这个变化?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有的小组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有的小组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⑻通过这次实验和探究,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或结论?①空气的主要成分②空气的体积组成讨论: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长升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例1】小明改进了如图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⑴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具有的性质。其中:氮气的物理性质   氮气的化学性质 。⑵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知识点2:混合物与纯净物问题1 比较空气及其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它们都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它们是混合的物质还是纯净的物质?问题2 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如何表示纯净物?问题3 如何判定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⑴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吗?⑵空气是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吗?⑶冰水是由冰和水组成的混合物吗?⑷酒精汽油是由酒精和汽油组成的纯净物吗?【例题2】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判断,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干净的果汁C.凉爽的冰水 D.澄清的矿泉水知识点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问题1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感知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分别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问题2 根据这些性质,你能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分别有什么用途?空气成分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主要用途【例题3】下列现象或用途分别与空气的哪种成分有关?⑴生物进行呼吸作用     ⑵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⑶有些植物根部形成根瘤菌  ⑷绚丽多彩的霓虹灯     知识点4  保护空气问题1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问题2 你关注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吗?你了解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分级标准的含义吗?问题3 什么是绿色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的核心是什么?讨论:结合图2-8讨论下列问题: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例题4】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里,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标主要包括( )①悬浮颗粒(粉尘) ②氧气 ③二氧化碳 ④一氧化碳 ⑤氮气 ⑥二氧化硫 ⑦稀有气体 ⑧氮氧化物(二氧化氮)A.①④⑥⑧ B.②④⑦⑧C.③④⑥⑦  D.①②③④ 引导学生能举出一些实例,设计出一些实验,证明空气是确实存在的。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成分的发现历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点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案很多,其关键是理解测量原理,把握操作方法,明确出现误差的原因。同时,还应注意:①燃烧耗氧物:只能且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量足;生成物在常温下不是气体,若生成物是气体,则需考虑如何选取一种液体药品来溶解或吸收反应生成的气体,以产生压强差;②装置要密封,最好有刻度。教师投影展示图2-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议、展示交流设计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教师投影实验装置:⑴仪器名称 ⑵药品性质 ⑶实验原理 ⑷操作步骤 ⑸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⑴分组实验 ⑵观察现象 ⑶收集数据 ⑷分析思考 ⑸反思交流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果。偏小:①红磷的量不足 ②装置漏气 ③装置没有冷却 ④导管过长 ⑤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等。偏大:点燃红磷后没有立即把塞子塞紧,使部分空气逸出瓶外,等。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空气组成成分一览表,并投影展示图2-4空气成分示意图小组交流,展示成果。分析指导:根据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只有集气瓶总容积的1/5,说明氮气难溶于水;红磷足量而停止燃烧,说明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水本实验的改进主要是装置的气密性。参考答案:(1)氮气难溶于水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准确。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强调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小结归纳,认识一些纯净物的化学符号,知道混合物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⑴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它是由物质组成的;⑵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它是由元素组成的;⑶同种物质可能有不同的俗名、颜色、形状和状态;⑷不同物质可能有相似的俗名、颜色、形状和状态分析指导:判断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根据是它由几种物质组成,而不能被“洁净”、“干净”、等字眼及“澄清”、“透明”等外观所蒙骗。参考答案:C教师展示图2-5、图2-6、图2-7或播放视频《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填写左表。分析指导: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生产密不可分,这类试题是中考常见题型之一。参考答案: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稀有气体过渡: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被污染的空气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结合《大气污染》视频和漫画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空气污染及其污染物、污染源、污染的危害、防止污染的措施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或课下阅读,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空气质量日报。播放《绿色化学》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和环境友好对化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小组交流,展示成果。分析指导:空气的污染源主要是有害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烟尘(粉尘和灰尘)等。参考答案:A
梳理整合  第一单元 课题1  空气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主要成分              混合物 纯净物空             氧气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氮气                 气             稀有气体                        污染源   保护空气  污染的危害         污染的防治         绿色化学
达标测试 1.“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这是唐朝诗人李峤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中描写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形成这种自然现象的物质是( )A.空气   B.水  C.阳光  D.月光 2.厨房中有许多化学物质,小芳列出了以下几种,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醋 B.加碘食盐 C.蔗糖  D.啤酒3.电工师傅使用的“验电笔“中常充入一种气体,此气体通电时会发光,它是( )A.氧气 B.氮气 C.氖气 D.空气4.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空气5.桌子上有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 是氮气 B 是氧气 C 是空气 D 没有物质 6.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7.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  )www.中考资源网A、木炭  B、铁丝  C、红磷   D、蜡烛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教材P33页1、5课外作业:调查与研究,写一篇《关心空气质量》的报告
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看出一个问题,学生没预习。很简单的一节课,竟然学的很慢。

········
········课题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 课型 新授
编写 李芳
集体研讨时间 月    日 使用修改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⑵观察和描述木炭、硫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会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会利用性质了解氧气的用途。⑶认识化合反应,能判断化合反应;初步认识氧化反应;了解缓慢氧化。⑷初步学会氧气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认识到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⑵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⑶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养成认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的良好习惯。⑵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化学美。⑶通过硫的燃烧实验进一步感悟绿色化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文字表达式,正确了解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2)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学用品 仪器 集气瓶、玻璃片、燃烧匙、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药匙、镊子
药品 氧气、硫、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水
其它 木条、火柴、课件、学案等
环节 教 学 问 题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问题1: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在珠峰之颠点燃。登山队员需要携带氧气包,氧气的用途是什么?在珠峰传递的火炬内部也有供氧装置,氧气的用途又是什么?问题2:根据氧气的上述用途,你能推测氧气具有什么性质? 教师提出问题1,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教师提出问题2,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引入并板书:课题2  氧气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问题1 通常状况下洁净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你能推测通常状况下氧气的颜色、气味和状态吗?问题2 假设空气中的氧气不溶于水,试想水中的鱼类靠什么呼吸?假设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空气中的氧气稀薄,人类又将呼吸什么?试推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问题3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试比较二者密度的大小。问题4 在通常状况下(温度20℃左右,压强101Kpa),氧气是以气体状态存在的,试推测氧气的熔点和沸点是高还是低?【例1】如图,实验桌上有一个向上放置的集气瓶,其中装有用排水的方法收集到的某种无色无味无毒的常见气体,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测,该气体可能是   ,由此说明其主要物理性质有         。过渡:例1中的气体一定是氧气吗?如何证明它一定是氧气?知识点2 氧气的化学性质问题1  ⑴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分组实验2-2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⑵有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空气、氮气(或二氧化碳)和氧气,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区分它们?问题2 红磷、 硫、木炭、铁丝在常温下分别呈现什么颜色和状态?把它们在空气里不点燃、在空气里点燃(或加热)、点燃后放进氧气里分别有什么现象?其生成物分别有什么特征、叫什么物质?你能书写这些变化的文字表达式和有关物质的化学符号吗?回忆实验2-1 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演示实验2-3 硫在氧气里燃烧补充分组实验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分组实验2-4 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里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问题3 实验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收集了哪些信息,获得了哪些结论?   ⑴实验中,某小组的集气瓶底炸裂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⑵某小组做铁丝燃烧的实验时,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⑶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⑷你知道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氧气里燃烧?⑸你认为应该怎样描述氧气的化学性质?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⑴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⑵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是: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⑷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A.⑵⑷   B.⑴⑷C.⑴⑵⑷  D.⑴⑵⑶⑷知识点3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观察下述文字表达式,分析归纳有什么共同特征?⑴磷+氧气五氧化二磷⑵硫+氧气二氧化硫⑶碳+氧气二氧化碳⑷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问题1反应物都是  种物质,生成物都是  种物质,这类反应叫做  反应。问题2 反应物中都有   参加,这类反应叫做   反应。氧化反应按其快慢不同表现出几种形式?问题3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是否化合反应 ;是否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例3】小刚在学习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两个概念以后,用图示的方式表示了两个概念的关系,并且通过自学完成了A处所表达的内容的填写,请你完成B、C的填写内容。A:是化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举例:二氧化碳+水→碳酸。B:   ,举例:    。C:   ,举例:    。 首先展示一瓶用排水法收集、正放的氧气,然后出示问题1~4作为导学提纲,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结合P33第一段的阅读,完成下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归纳小结,进行学法指导: 通常情况下,我们研究气体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是: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分析指导:在常见气体中,最符合题意的气体是氧气。其物理性质除了明显的“无色、无味、气体”外,根据它能用排水的方法收集到,说明它“不易溶于水”;根据它能瓶口向上放置,说明它“密度比空气的大”。注意“无毒”不能列为物理性质。参考答案:氧气  无色 无味 气体 不易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的大由物理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小组合议、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小结归纳、反思交流。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合理的方案,运用恰当的文字描述,进行规范的实验探究。强调物质鉴别描述时的必不可少的“四个”要点:药品(或用品)、操作、现象和结论。引导学生回忆测定空气成分时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情景,指导学生按照问题2的设计路线完成各项问题,并让学生板演文字表达式和有关物质的化学符号。教师演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指导学生按照问题设计2进行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指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产生的气体,并用“扇闻”的方法闻嗅瓶内气体的气味,并告诉学生这是酸雨气体二氧化硫,进而说明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瓶中预装少量水的原因。教师投影展示木炭、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操作流程,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应该注意的事项,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按照问题设计2进行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 引导学生小组探讨,班级交流,定位提升。 让学生接受教训,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从铁丝、氧气和反应条件各方面分析思考。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4-35,进行勾划圈点。 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看谁说得多、快、好、准。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字眼描述氧气的化学性质(参照自主学习3)。分析指导:⑴“光”和“火焰”的不同。⑵“烟”和“雾”的不同;⑶现象和结论的不同;⑷助燃性和可燃性的不同;助燃物和可燃物的不同。  参考答案:D 学生小组合议,展示交流:1.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一种物质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参加师生因势利导,分析归纳: 归纳化合反应的概念和表达式,指导记忆技巧和判断方法。 归纳氧化反应的概念。强调“氧”的含义,明确“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指导学生阅读P35第四自然段,了解燃烧、缓慢氧化的本质相同、现象不同。化合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从反应物、生成物种数的多少的角度进行分类,而氧化反应不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它是从是否有氧参加的角度进行分类。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回答某反应的类型应回答基本类型。 分析指导: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种物质的反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如碳、硫、铁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等;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如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但两者没有包含关系,有的化合反应并非氧化反应,如图中A处表示的反应;有的氧化反应并非化合反应,如图中C处表示的反应;也有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如图中B处表示的反应。参考答案:B: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碳+氧气二氧化碳(或其它合理答案)C:是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梳理整合            课题2   氧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氧气 碳+氧气二氧化碳 化 氧 燃烧 性质 硫+氧气二氧化硫 合 化 化学性质: 活泼性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反 反 缓慢氧化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应 应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爆炸 氧化性: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
达标测试 1.下列事实中,可说明水能溶解少量氧气的是( )   A.水通电后能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水能溶解某些物质   C.水加热至沸腾时变成水热气 D.鱼虾能在河水中生存2.鉴别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D.倒入澄清石灰水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木炭   B.硫磺   C.红磷  D.铁丝4.下列四个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水 → 氢气 + 氧气 B.氨气 +氯化氢 → 氯化铵C.蜡烛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 D.木炭 + 氧气 → 二氧化碳5.白磷在空气中易缓慢氧化,不能溶于水。下图所示白磷的存放符合要求的是( )   ※6.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试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教材P36页第3、4题课外作业:同步学习中开放性作业
教后反思 实验让学生惊呼迭起,可见实验的魅力确实不小。课题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2) 课型 实验活动
编写 李芳
集体研讨时间 月    日 使用修改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和检验方法的选择2.初步学会用高锰酸钾制取、用排水法收集氧气3.初步学会试验氧气的性质4.初步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和检验。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2.逐步认知用实验去学习化学,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选择、操作步骤、验满及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研究氧气的思路。
教学用品 仪器 试管架、试管夹、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带导管的单孔塞、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烧杯、坩埚钳
药品 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
其它 棉花、火柴、课件、学案等
环节 教 学 问 题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下列方法都可以制取氧气: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C.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问题1:哪些方法属于化学变化?哪些方法属于物理变化?问题2:哪些方法的操作简便、设备简易而原料较贵、只能少量制取?哪些方法的操作复杂、设备贵重而原料廉价、可大量生产?问题3:哪些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哪些方法适用于工业上制取氧气? 检查完成预习感知1,教师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初步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引入课题:我们已经进行了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排水法收集氧气,并验证它的性质课题3 制取氧气⑵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活动与探究:制取氧气 氧气的性质问题1 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在什么装置中发生呢?制取出来的氧气又怎么收集呢?怎样检验集气瓶中是否充满了氧气呢?结合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回答:(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2)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的类型是     ,其中二氧化锰是    。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的类型是  ,其中二氧化锰是    。 (3)实验室制取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或    ,原因是           。前者验满的方法是         ;后者验满的方法是        。问题2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有哪些操作步骤?有哪些注意事项?实验室制取氧气七步骤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一要检查气密性,(查)二要药品装管中;(装)三把仪器固定好,(定)四是点燃酒精灯;(点)五用排水法收集,(收)六把瓶管离开水,(离)七是熄灭酒精灯。(熄)问题3 试验氧气的性质有哪些操作流程?有哪些注意事项?⑵氧气的性质⑴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取→点→伸→倒⑵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擦→绕→点→伸【活动与探究】制取氧气 氧气的性质【例题1】某同学对“制取氧气和氧气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⑴在下列化学反应中:A.氯酸钾氯化钾+氧气B.过氧化氢水+氧气C.氧化汞汞+氧气我选择了 制取氧气,因为我觉得这个反应有很多优点 。⑵在下列实验装置中:我选择了 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因为 ;我选择了   作为气体收集装置,因为 ⑶做氧气的性质探究时,我用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流程。 本流程我要探究的内容是   。在C操作中,为了使 与氧气完全反应,我的操作方法是    。D操作中用烧杯倾倒的液体是    ,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知识点2:工业上制取氧气问题1 气体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有什么不同要求?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2 工业上制取氧气选择什么物质做原料?常采用哪些方法?分别运用了什么原理?【例题2】下列有关工业制取氧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B.发生的是分解反应C. 工业制得的氧气加压储存在蓝色的钢瓶里D. 制取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  指导学生气体发生装置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的;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三个反应中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类型。展示图2-17,认识固体加热装置,再演变为固液常温装置,强调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和加热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的不同点。导学生气体收集装置是由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决定的;展示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的收集装置,认识有关仪器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分析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归纳出氧气的收集装置。 指导学生气体的检验是由气体的特性决定的;了解验证、验满的区别;分析氧气的特性,归纳检验方法。投影实验室制取氧气步骤口诀,完善每步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检查完成预习感知2。(查)―如何检查?(装)―放团棉花的目的?(定)―试管口怎样放置?(点)―怎样预热?(收)―什么时间收集?(离)―集气瓶如何放置?(熄)―六、七步能否颠倒? 展示图2-18和图2-19,让学生回忆做过的实验,强调实验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铁丝绕成螺旋状,末端系上火柴棒,瓶底加些水或沙,由上到下缓慢放。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认真观察和记录现象,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班级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交流。如:为什么不能收集到气体?为什么水槽中的水变红?为什么试管炸裂了?为什么集气瓶底炸裂了?为什么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等。分析指导:制取氧气的方法较多,根据不同的情景,可以选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在学生实验中,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在确定了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后,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便有了定论。第3问在通过图示提示的前提下,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C的操作方法更是突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本题作为一道实验与探究题,运用“我”回忆的方式,巧妙地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融为一体。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实验,不亲自探究,那就很难将该问题答得完整。参考答案:(1)C 反应快、操作简便、能耗少、无污染等 (2) B 该反应是固体和液体起反应,且反应不需要加热 C或E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的大 (3)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什么? 木炭; 将红热木炭自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澄清石灰水; 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或其它合理答案)。 过渡:利用上述化学反应能不能用于工业上制取氧气?  播放视频《氧气的工业制法》  教师展示问题作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0页提供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分析指导:工业制取氧气都是以空气为原料,空气的成分中本来就含有氧气,只是利用物理的方法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答案应选择B。【答案】B
梳理整合 课题3 制取氧气⑵实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验   发生装置:固体加热装置室   收集装置: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制   检验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是否复燃 取   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气   注意事项:    ⑴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氧     取→点→伸→倒气性    ⑵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质     擦→绕→点→伸工业  制备原料:空气制取       液态空气分离氧气  制备原理   富氧膜分离  变化类型:物理变化
达标测试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相同的是 ( )A.都需要加热      B.都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C.都是分解反应     D.可用相同的发生装置2.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其可能的错误操作是( )A.没有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C.试管口稍微向上倾斜了    D.先熄灭酒精灯,后拿出导气管3.某同学在做铁丝燃烧的实验中没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与其无关的原因是(  )A.没用砂纸擦净表面的漆或锈  B.收集到的氧气不纯C.铁丝没有绕成螺旋状     D.集气瓶底没有加些水或沙4.实验室用加氯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下列仪器中不需要的是( ) A     B     C D5.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需满足的条件是( )①反应物是固体 ②反应需要加热 ③制得的气体易溶于水 ④制得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⑤制得气体不易溶于水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6.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各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甲 。乙 。(2)乙装置收集氧气时需要用带火星的木条来验满,这是利用了氧气的    性。(3)甲、乙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相比,乙方法的优点是 。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完成《活动与探究》报告课外作业:完成《同步学习》中有关习题。
教后反思 忘了让学生验证氧气的性质,做木炭燃烧的实验 ,以后注意。错误!未定义样式。
课题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1) 课型 新授
编写 李芳
集体研讨时间 月    日 使用修改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⑵了解并判断分解反应;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性质决定气体收集和验满方法。(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和检验方法。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用品 仪器 试管架、试管夹、试管、酒精灯、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带导管的单孔塞、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烧杯
药品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
其它 火柴、课件、学案等
环节 教 学 问 题 活 动 设 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里把氧化汞放在特制的玻璃瓶里,用聚光镜加热,发现氧化汞很快分解放出气体。他利用排水法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并分别把蜡烛和老鼠放在其中。结果发现在这种气体中,蜡烛剧烈燃烧;老鼠活的时间也比在同样装置下空气中长。问题1:普利斯特里所制取的是什么气体?他采用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原理、气体发生装置、气体收集装置、气体检验方法?问题2:如今,我们在实验室中是采取什么方法来制取氧气的呢? 教师播放普利斯特里制取氧气的视频(或讲故事),提出问题1,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提出问题2,引入课题:课题3 制取氧气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问题1 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分别选择怎样的发生装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固液不加热问题2 气体收集装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制取氧气应选择什么收集装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收集装置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问题3 气体的检验方法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验证、验满一瓶氧气?【实验2-5】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编号现象⑴⑵ 知识点2:反应原理和有关概念问题1 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通常加入二氧化锰,这是为什么呢?问题2 什么叫做催化剂、什么叫做催化作用?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提出问题】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加入二氧化锰呢?【猜想假设】在反应中二氧化锰做    剂,起   作用。【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组实验,观察描述实验编号现象分析(1)(2)(3)结论【获得结论】在化学反应里能 其它物质的      ,而本身的   和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剂(又叫   ),其作用叫做   作用。【反思交流】有些同学对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产生下列误解,你对此有何看法?过氧化氢不加二氧化锰,就不能分解放出氧气(  ) ⑵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放出氧气的质量就会增多(  ) ⑶二氧化锰对所有的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 ⑷只有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 ⑸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拓展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文字表达式):① ;② ;③        。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的不同?它们都属于什么基本类型?【例1】利用下列原理制取氧气,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能耗少、无污染的是( )A.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B.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C.过氧化氢水+氧气  D.氧化汞汞+氧气 指导学生气体发生装置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的;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三个反应中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类型。展示图2-14,认识固体加热装置,再演变为固液常温装置。指导学生气体收集装置是由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决定的;展示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的收集装置,认识有关仪器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分析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归纳出氧气的收集装置。 指导学生气体的检验是由气体的特性决定的;了解验证、验满的区别;分析氧气的特性,归纳检验方法演示实验2-5,初步指导仪器的连接、气密性的检查、仪器的装配、给固体固定加热、排水法收集气体等方法,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归纳,为学生的活动探究做准备。教师展示过氧化氢溶液,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并板书它们的名称和化学符号。教师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表格,并对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反思交流:通过⑴、⑵、⑶的对比实验,分析归纳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的作用;通过中二氧化锰可以反复使用,好像永远用不完,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指导学生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 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分析归纳,得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指导学法并强调: (1)“一改变”是指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度。 (2)“二不变”是指催化剂的质量(不是质量分数)及化学性质(不是性质或物理性质)不变。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催化剂的一些看法,走出知识误区。 播放《催化剂的作用》视频,加深对催化作用的理解。教师动画展示或依次板书三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符号,并引导学生进行读写和记忆。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三个反应的共同特征,追问它们是否属于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表达式和判断方法。要强调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截然相反,都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的不同?这些反应的基本类型都是    反应?
梳理整合 课题3 制取氧气实      ⑴过氧化氢水+氧气 验 反应原理  ⑵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室       ⑶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制 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装置  查、装、定、点、收、移、熄        固液常温装置         由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决定取       排水法――难溶于水,不跟水反应   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氧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的小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检验方法 验证:气      验满:
达标测试 1.小明同学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必须满足的条件进行了总结,你认为正确的是( )A.必须使用酒精灯          B.必须用含氧的物质作反应物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D.必须使用催化剂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C.二氧化锰撒入过氧化氢溶液中  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3.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和铝,没有变化;滴几滴水后,观察到反应放出热量使碘升华成紫色蒸气,生成物中只有碘化铝,则水的作用是(  )A.氧化作用   B.提供热量  C.催化作用  D.吸收热量4.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少量一氧化氮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记忆的功能。通常状况下,一氧化氮密度比空气略大,极易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的装置是( ) 5.潜水艇里需要配备氧气的发生装置,以保证长时间潜航。下列反应都能产生氧气,其中最适宜在潜水艇里供给氧气的反应是( )A.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B.水氢气+氧气C.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D.过氧化氢水+氧气※6.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约能源。如图所示的四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最节能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教材P41页第1、2题课外作业:1、 完成《活动与探究》报告     2、完成《同步学习》中有关习题。
教后反思 学生对实验较感兴趣,特别是学生自己动手做,掌握得很好。
1
第 5 页 共 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