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部分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7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中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伦”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这一点既同中国传统家族的五服图相一致,也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相吻合,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3.从这一同心圆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以往学界有所争议的地方是,儒家道德原则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而差序格局无形中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让人们觉得一以贯之与差等有别可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中。4.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上面的许多特,点其实可以提升为一系列认知中国社会的模式,即我们并不是按照西方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建社会的。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完全可以共存于若干群体中,也看到了个体在多种群体中的游离与自定义的状态。结果分辨各个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远近比划定内外界限更重要。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中,由于关系网络中心的“己”不同,即使父母相同,兄弟两人的亲属体系也不尽相同。
B.在乡土社会,地缘圈子范围大小会依着圈子中心的财富和权势的变化而伸缩,可以大,也可以小。
C.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糊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D.西方社会中,群己界限分明,公私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呈水波纹状的,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所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
B.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
C.“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老百姓是不能够随意改变这种有差等的次序的。
D.西方社会学注重群体内外界限的划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因此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建立起体系完备的农民自治组织。
B.在我国有随礼的习惯,礼金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随礼的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
C.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的权责明确,在公司召开会议时,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
D.在西方英、美等国家,家庭所包含的对象只能有丈夫、妻子以及他们之间未成年的孩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5.我国自古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在新冠疫情面前,国人却能够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请结合材料,运用差序格局的相关知识对此变化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
管广静
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无法远游。
这个深秋,窗外的桂花开得依旧热烈,一颗心在桂子的香氛里蠢蠢欲动。
去远游,去远游。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
那就出发吧!趁秋风薄凉,趁花儿未谢,趁山河还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去赶赴一场红色之约。
当飞机延误,晚点降落时,才惊觉,这个叫茅台机场的地方,隐在群山中,如墨似紧,渲染出一幅山水丹青画。
遵义,这座位于贵州省北部的城市,遵义会议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这红色圣地。下榻宾馆后,时针已指向深夜十二点。
来到遵义,行程首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穿过紧华的街道,川流的人潮,我的脚步停留在红旗路80号,一座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前。红色的大门上方高悬毛泽东亲笔所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金色大字。闹中取静处,惚若两个世界。
上主楼,过厅堂,穿跨院,北屋、东西屋,我的脚步在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周恩来办公室兼住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以及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等处,一一驻足,那段岁月的影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现……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
来遵义爬娄山关,是此行旅程必不可少的体验。
看山看云,云雾缭绕,山隐云中。车辆行驶在或高或低、或直或弯的高速公路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一座又一座桥梁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中国制造”之伟大!
经查阅资料,娄山关居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据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发生过多次战役。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后首个胜利,也让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这才有了毛泽东写就的这首气势磅礴、慷慨激越的《忆秦娥·娄山关》词作。时至今日,这首词依然鼓舞着后来者面对困难和挑战,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气概和博大胸襟。
不知道是否因为地处偏僻,游客不是太多,却也正合我意。坐上景区内的摆渡车,穿过旅游小镇、陈列馆,来到纪念碑,爬上刻有“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字样的石刻前,向下俯瞰,南北两面的公路蜿蜒曲折,尽收眼底。也真正地感受一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之情。
置身重崖叠峰,看峭壁陡立,观词碑,走百丈梯,步长空桥,绕雁鸣塔,听山风过耳,赏漫山的紫菀花。那一刻,且持彩练当空舞,与尔同消方古情。
一个人的旅行,是因为大座城。一些人,还有那挥之不去的酒香。
在遵义的最后行程,该是这个因酒而闻名海内外的小镇——茅台镇。古有“川盐走贵州,泰商聚茅台”的写照,今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去之前,脑海里有太多的画面,而当我真正漫步其间,却发现所有的想象,都不及现实中的繁华。不得不感叹一句:“这真正是因酒而兴的“小镇!”
镇上建有国酒文化城园区,占地面积四十余亩,是反映茅台酒发展和酒文化精髓的一座博物馆,进入园区,小桥流水,藤蔓攀爬,建筑鳞次栉比,高低有序。因内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馆共七个馆,馆内陈列着各个朝代的酒礼、酒俗、酒技、酒故、酒史,酒文、酒诗,以及与酒有关的重要人物故事等书画作品、雕塑、楹区和实物,集雕塑、碑刻、楹联,文物、影像于一体,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
不远外排队的人群,是凭身份证可以买两瓶茅台酒的外地游客。我就不去凑这份热闹了。带一份闲适之心,在酒香的世界里走走停停,回眸远观。
出得园来,拾级而上,且寻一家酒馆,漫漫聊,浅浅议。时光,藏在我们的笑容里,忽隐忽现。
待我们步出酒馆,已是灯火璀璨。顺势而下,广场的音乐响起。这个本为纪念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而修建的广场,如今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成了市民和游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赤水河沿岸霓虹闪烁,彩虹桥倒映在河面上,不知道彩虹是在天上,还是在水里?
红星铁索桥是行人必到之处,每位游客都会站在桥上,立此存照,致敬红军四渡赤水的伟绩。我也未能免俗,让手机留住那一瞬间的微笑。
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当我再次坐上返程飞机,回到江苏的家乡时,蓦然回首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表明了“我”早就有了旅行的想法、并且这种想法十分强烈。
B.“我”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后感慨“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是想说接下来的红色之旅更顺利。
C.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茅台镇,不仅因为它拥有茅台酒而名扬天下,也因为与茅台镇紧密相连的赤水河蕴含着特定的故事和意义。
D.文章结尾“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表达了“我”对这次红色之旅回味不已,难以忘怀。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为后文“我”想去旅游和红色之旅做了铺垫。
B.文章写坐车去娄山关时,多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写出了娄山关的险峻。
C.文章引用《忆秦娥·娄山关》,表明“红色之约”的对象就是娄山关,也给全文增添了文采。
D.“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运用比喻写这次旅行虽然短暂,但是令人惊艳。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标题“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有什么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茂昭本名升云,德宗时赐今名,字丰明。少沈毅,颇通书传,累擢检校工部尚书。
后帝拜邕王谅为义武军节度大使,以茂昭为留后,封延德郡王。后二年,为节度使。弟升璘薄王武俊为人,座上嫚骂,武俊怒,袭义丰、安喜、无极,掠万余人,茂昭婴城,遣人厚谢,乃止。久之,入朝,为帝从容言河朔事,帝竦听,曰:“恨见卿晚!”召宴麟德殿,赐良马、甲第、器币优具,诏其子克礼尚①晋康郡主。帝方倚之经置②北方,会崩,故茂昭每入临,辄哀不自胜。
顺宗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遣之节镇,赐女乐二人,固辞,车至第门,茂昭引诏使辞曰:“天子女乐,非臣下所宜见。昔汾阳、咸宁、西平、北平皆有大功,故当是赐。今下臣述职以朝,奈何滥赏?后日有立功之臣,陛下何以加之?”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既还,王承宗叛,诏河东、河中、振武、义武合军为恒州北道招讨,茂昭治廪厩,列亭候,平易道路,以待西军。承宗以骑二万逾木刀沟与王师薄战,茂昭躬擐甲为前锋,令其子克让、从子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绕贼,大败之,承宗几危。会有诏班师,加检校太尉,兼太子太傅。
乃请举宗还朝以释忌,表数上,帝乃许。诏左庶子任迪简为行军司马,乘驿往代。茂昭奉两州符节、管钥、图籍归之。未半道,迎拜兼中书令,充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至京师,双日开延英,对五刻罢。又表迁坟墓于京兆,许之。明年,疽发于首卒,年五十,册赠太师,谥曰献武。帝思其忠,擢诸子皆要职,岁给绢二千匹。
(节选自《新唐书·张茂昭传》,有删改)
【注释】①尚:娶帝王之女为妻。②经置:统管。经,治理。置,安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B.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C.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D.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B.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汉武帝曾建立城池实施管理,名为朔方。
C.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位高权重者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茂昭沉稳刚毅,有礼有节。他的弟弟得罪了王武俊,招致王武俊发兵攻击,张茂昭环城固守,并派人用重礼谢罪,王武俊才停止进攻。
B.张茂昭忠于朝廷,深受器重。唐德宗授任他检校工部尚书并升任为节度使;唐顺宗赐予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派他去节镇,赏赐女乐二人。
C.张茂昭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在与王承宗的作战中,张茂昭亲自披甲作为前锋,命令儿子张克让、侄子张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包围贼兵,大败贼兵。
D.张茂昭镇守节镇,平叛有方。王承宗反叛,张茂昭修治粮仓马厩,建立驿亭候馆,平整道路,准备就绪后,张茂昭率军越过木刀沟,大败王承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崩,故茂昭每入临,辄哀不自胜。
(2)乃请举宗还朝以释忌,表数上,帝乃许。
14.原文最后说“帝思其忠”,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证明张茂昭“忠”的事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②,木犀花③。
[注]①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药汤。②酝藉,同“蕴藉”。③水岸花,通称桂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是词人晚年自况之作,平淡入妙,浑朴见深,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B.女词人历经艰辛,头发花白稀疏,在只言片语之中道尽自己的凄凉晚景。
C.“残月”既是词人眼中实见之景,也暗示了自己丧夫亡国后孤单飘零的身世。
D.豆蔻煮水实为词人病体所需之汤药,所以她才说不能够和人分享这一汤药。
16.有人评论此词末尾两句意味隽永,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_____”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总书记的指示① 。当下,给违反公德行为持续“曝光”、向不文明现象勇敢说“不”的人越来越多,凝聚起全社会的正义呼声。这种守护公德的道德自觉,并不来自玄奥的说教,恰恰是父母的② 、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率先垂范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托举哥、夺刀侠、小红帽、绿丝带,这些个人和集体激发了向上向善的道德热情。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众人拾柴易,自告奋勇难。相比隔着屏幕的正义凛然,老人摔倒扶不扶、目睹行窃管不管等具体场景仍会让一些人犹豫踟蹰。在私利与公益权利发生冲突时,是否维护公德,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我们常说:见义勇为还需见义智为、见义善为。光凭一腔热忱,③ “好心办坏事”;如果酿成意外,反而会挫伤向善的积极性。当然,不能 ④ 千钧一发时事事决策周密,侠肝义胆本身就是耀眼的人性光辉。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需要法律为道德护航,为合理的善行兜底。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震耳欲聋 言传身教 未免 苛求
B.振聋发聩 言传身教 难免 苛求
C.振聋发聩 以身作则 难免 苛责
D.震耳欲聋 以身作则 未免 苛责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挺身而出,怎样做好则是第二个考验。
B.怎样做好,则是如果我们挺身而出时的第二个考验。
C.第二个考验是,如果挺身而出,我们怎样做好。
D.如果挺身而出,第二个考验则是怎样做好。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B.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C.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深入实施,涌现的榜样不断扮靓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D.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涌现的榜样不断扮靓时代的道德天际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下面的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改正。(5分)
通告
为保障国庆期间用电通畅,我公司决定对辖区电网进行维护,现将有关事宜宣布如下:
维护将于2020年9月20日7时至20日19时施工,涉及范围:东到云中路,西到牧马路,南至长征街,北至雁门大道。对维护工作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理解和支持。
如有疑问,欢迎垂询。
2020年9月15日
长安区电力公司
22.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的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19年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献上了一段视频致辞,全程脱稿,发音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在搞科研之余,袁隆平还会练习小提琴,学跳踢踏舞。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举办的“致敬大师”的主题座谈会,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D 2.C 3.B 4.材料一首先运用比喻论证论述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接着运用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并指出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最后运用引用论证,以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伦”来进一步阐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具有差等次序的。
5.①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具有伸缩性,当面对威胁国人生命安全的新冠病毒,国人可以抛开个人成见,一致抗疫。
②在差序格局中,个体与国家之间存在一体性或同质性,新冠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能够团结起来抗疫。
③国人的道德具有一贯性,差序所维系的私人的道德具有“仁”的共相。因此面对新冠病毒时,中国人可以将爱心推己及人,集众人之力,共同抗疫。
④差序格局中的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且模糊的,面对新冠疫情,家的范围会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中国人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6.B 7.C 8.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遵义会议会址和娄山关的叙写,引出下文对茅台镇和赤水河的描述,也照应了文章标题。②内容上,表明了这次红色之旅的原因,体现了红色之约的内涵。 9.①把自己到贵州遵义的旅游看作是赶赴一场约会,饱含着作者的期待感和庄重感。②“红色之约”即红色之旅,表明了作者在深秋时节去探访革命圣地。③暗示作者不仅欣赏了美景,而且心灵受到了洗礼。
10.B 11.B 12.D 13.(1)适逢皇帝去世,因此张茂昭每次入朝,总是哀痛不能自禁。
(2)张茂昭为了打消朝廷顾忌,于是请求让自己整个家族还朝,几次递上表章,皇帝才允许。 14.①皇帝去世,张茂昭每次入朝,总是哀痛不能自禁。②王承宗叛乱时,他奉诏讨伐,准备充分,亲自带领儿侄上阵平叛。③作为地方节度使,为了打消朝廷顾忌,他多次还请求留在京城,甚至让自己整个家族还朝,最后还将祖坟迁到京兆。
参考译文:
张茂昭本名升云,德宗时赐给今名,字丰明。年轻时沉着刚毅,很精通书传。张孝忠在世时,几次升迁担任检校工部尚书。
张孝忠去世后,皇帝授任邕王李谅为义武军节度大使,以张茂昭为留后,封为延德郡王。两年以后,任节度使。他的弟弟张升璘鄙视王武俊的为人,在座上谩骂,王武俊大怒,袭击义丰、安喜、无极,掳掠一万多人,张茂昭环城固守,派人用重礼谢罪,王武俊才停止。过了很久,张茂昭入朝,向皇帝从容谈论河朔的事情,皇帝听到很震动,说:“只恨见卿太晚了!”在麟德殿设宴召见他,赐他良马、上等宅第、优美的器用珍币,诏令他的儿子张克礼娶晋康郡主为妻。皇帝正要依靠他统管北方,适逢皇帝去世,因此张茂昭每次入朝,总是哀痛不能自禁。
顺宗即位,张茂昭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派遣他去节镇,赐给他女乐二人,他坚决推辞,送女乐的车到了家门口,张茂昭对诏使推辞说:“天子的女乐,不是臣下所应见的。过去汾阳王、咸宁王、西平王、北平王都立有大功,所以应当接受这样的赏赐。如今臣下在朝廷供职,怎么能滥用赏赐呢?以后有立功之臣,陛下用什么奖赏他们?”又赐给安仁里宅第,他也辞让不接受。宪宗元和二年,张茂昭请求朝见,五次上奏才被允许。请求留在京城,皇帝不允许,加兼太子太保。
张茂昭回到节镇后,王承宗反叛,皇帝下诏河东、河中、振武、义武合并军力为恒州北道招讨,张茂昭修治粮仓马厩,建立驿亭候馆,平整道路,以等待西军。王承宗派骑兵两万越过木刀沟逼近官军交战,张茂昭披上甲胄作为前锋,命令儿子张克让、侄子张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包围贼兵,大败贼兵,王承宗几乎覆灭。正值有诏令班师,张茂昭加任检校太尉,兼太子太傅。
张茂昭为了打消朝廷顾忌,于是请求让自己整个家族还朝,几次递上表章,皇帝才允许。下诏左庶子任迪简为行军司马,从驿道乘马前往替代张茂昭。张茂昭奉上两州符节、钥匙、图书簿籍交给他。走到半路,朝廷派人迎接他授任兼中书令,充任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到了京城,(皇帝破例)双日开延英殿,接见张茂昭五刻才停止。张茂昭又上表请求将祖坟迁到京兆,得到允许。第二年,他头上患疮疽去世,终年五十岁,册命追赠太师,谥号叫献武。皇帝思念他的忠诚,将他的儿子们都提拔担任重要职务,每年赠给绢两千匹。
15.D 16.①桂花花小淡黄,芬芳徐吐,本来是词人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桂花写得非常多情,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酝藉”形容此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是词人晚年成熟的写照。②“酝藉”一词,既描花之情态,又可指含蓄香气;既是写物,又是写人,终得隽永之致。
17.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18.B 19.A 20.A
21.①“宣布”改为“通告”(或“通知”“公告”);②“维护……施工”改为“维护……展开”(或“维护……进行”“我公司……施工”);③“贵用户”改为“您”(或“各位用户”),也可删掉“贵”字;④“不安”改为“歉意”;⑤落款单位应在日期之上。
22.示例: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23.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