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达成高水平均衡发展”错误,原文表述是“陷人所谓的‘高水平均衡陷阱”:C项,“十九大后我国乡
村社会将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错误,材料二原文表述是“整体进入乡村建设新时代,实现了中国传统乡
村社会向现代转型”:D项,“走有特色的村寨镇化道路,促进族际整合、经济转型、文化交融与协同共治”张冠
李戴,“走有特色的村寨镇化道路”是李忠斌等人的观点,“族际整合、经济转型、文化交融与协同共治”是徐俊
六的观点。)
2.D(“其中整体布局最为重要”无中生有。)
3.A(A项,关于城居地主的表述,可以体现材料一第四段的观点;B项,体现的是费孝通的研究没有涉及城镇的
原因:C项,体现的是传统中国城市的特点;D项,体现的是中国城市对其他国家城市建设的影响。)
4.①材料二第二段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②先总述传统乡村社会研究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③再分论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一是人才要素论;二是产业推动论:三是整体布局论,④最后总结这些研究对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并指出两点不足。(每点1分,意对即可)
5.①不可将城镇化作为唯一目标,应着力解决可能出现的乡村问题,实现城乡平等发展。②理念与实践相结
合,有关乡村社会改良、乡土理论建构等传统乡村社会研究,可以从人才、路径,布局等方面指导乡村建设和
振兴。③乡村振兴需考虑时代延续性以及过渡、衔接问题,加强乡村振兴选择的“点”与区域布局的“面”之间
的关联。(每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6.C(“都与非裔女人有关”“第二次是非裔女人在电视上的宣传”错误,第二次转机应与迈克有关,迈克在节目上
感谢了姜东,中国面馆因此家喻户晓。)
7,D(“可以感受到姜东的不情愿”“他并不想再看到非裔女人和迈克”错误,虽然迈克的偷钱行为让姜东感到难
过,但是并没有说他再也不想看到非裔女人和迈克。)
8.①结构上:照应上文,迈克感谢姜东给他饭吃,让他在外面唱歌;引出下文,正是有了迈克这段在节目上的真
情告白,姜东的中国面馆家喻户晓。②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了懂得感恩、知错就改的迈克形象和善良、宽容的
姜东形象。③升华主旨:由于姜东的宽容,才有了迈克的知错就改,赢得了不一样的人生,展示了温暖的人
性。(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人性的复杂主要体现在非裔女人和迈克身上:非裔女人找借口想要退钱,之后又接受了姜东的提议卖力宣
传中国面馆:迈克辜负了姜东的信任,但他并未放弃自己,勇于直面自己,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手。体现出
人性复杂、矛盾的一面。②有质感的人性主要体现在姜东身上:面对迈克的偷钱行为,姜东说这是“借”,不叫
“偷”,然而还是让迈克离开、补偿。体现姜东对此行为既不是无条件的包容,也不是对人性一味的绝望,而是
给予教导和改正的机会,人或许会犯错,但依然可以追求真善美。姜东的形象丰满而有质感。(每点3分,意
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D(原文标点为: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嘉在东城内。前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
改葬于城外。)
11.C(“同辈已奏谢”的“谢”指谢恩。)
12.C(“蔡珪叫元鼎逃避”错误,原文是说有的人叫元鼎逃避,但没有其体说明是谁。)
13.(1)你们为什么不检举?有人说你们成群结党、互相包庇,现在看来果真是这样啦。(“纠”“蔽”“果然”各
1分,句意通顺1分)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
心专一啊。(定语后置1分,“上“一”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依据棺木上的题字:东墓题写在棺头上的字是“燕灵王旧”。②依据葬礼规定,各种随葬器物及上面详实
的题刻文字。(3分,酌情给分)
【高一年级12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1301D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日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一观察。但是,他没有给出一个关于乡土中国基本特征的架构。在我们看来,乡土中国的特
征可以从农民与土地、农民与村庄的关系梳理出,因为人的行为与制度规则嵌于人与土地的关
系以及人与村庄的关系之中。
乡土中国的根基是农本立国。农业始终在传统经济中占绝对比重。据麦迪森估算,到
1890年时,农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8%以上,农业部门使用了全部劳动力的4/5.80%左
右的耕地用来种植粮食,粮食生产一项占到经济总产值的60%。随着土地资源日盏短缺的约
束增强,传统农业通过经验技术的累积性改进和制度演化,实现了“长期的自我雏持”,伴随公元
8~13世纪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粗放式旱地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水稻农业,支撑传统农业高
产的诸主要因素得以奠定。传统中国的农业不仅支撑了15世纪以后400年间的人口增长,也
使得人均生活水平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都雏持在稳定的水平,并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费孝通,1998)。悠久的农业文明滋
养和催生了如此庞大的人口,也使以农为本的帝国秩序得以雏系并强化。中国明清6个世纪
间,尽管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一其间粮食产量的增长有一半归于土地单产的提高,但劳动生
产率却不断下降,陷入所谓的“高水平均衡陷阱”一由于无法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实
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前现代增长实质上成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黄宗智,000)。
来自土的束缚还造成一种无法从土中挣脱的结构。就城乡关系而言,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城
市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与军事,所要管理和预防的恰恰是广大农村社会及有可能从中孕育出来
的农民抗争。城市拥有的商业功能主要是基于农村一层层向上集聚而成的中心市场。传统城
市的城内以及周边由居民耕种的农田与莱园包围,很多城市居民本身就是在农村地区拥有土地
的城居地主,他们并没有真正离土而居,依旧处于与乡村社会类似的宗族与村落组织网络之中
(施坚雅,2000)。换言之,传统中国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独立于农业文明的“城市文明”,依
【高一年级12月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
23130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