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答案
1、B【解析】A“中唐前后”,过于绝对;C还有技术因素;D老庄哲学也是原因之一。
2、B
【解析】“并不寄予主观感情”无中生有。
3.C
【解析】A.“乞求无得”是归的原因,“满面风霜尘土气”是归的状态,由此可知,应是失意而归,一生偃蹇的遭遇写照。不合要求。B.由“临镜”“红颜”可知,诗歌的主人公应为女子,“自惊岁暮频临镜,只恐红颜减旧时”展现的是时不我待、红颜易逝的担心。不合要求。C.“水影山光”“春风波上”“垂垂烟柳”展现画面美好的景物,“听渔歌”“好着轻舟一钓蓑”则体现了诗人对渔人寄情山水的快活、自由之情的向往。与“基本音调”的内涵相合。D.丑石半蹲如猛虎下山,长松倒卧如同水中游龙,是豪放的气概,与“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不合。
4.(4分)
①将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类比,阐明两者的成熟都是社会变异的曲折反映;
②引出“风景”与“山水”的比较,指出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将自然与精神相结合的特点。
5.(6分)
①中国山水画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画,不是写实的风景;
②中国山水画受“天人合一”的哲学影响,是人的精神的体现,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
B
A.“直接引用”错误,此处不是“直接引用”,而是间接引用。C.“文中划线部分用小说叙述者‘我’的口吻进行叙述”错误,不是用小说叙述者“我”的口吻叙述,而是用姑姑的口吻叙述。
D.“任性、骄横”错误,此处是表达团长对姑姑的爱。故选B。
C
C.“突出了‘我’的存在”错误。小说里,“我”先是问姑姑“一生中最骄傲的是什么”,接着问“最厉害是什么”,然后分别引出了两段相对具体的故事,同时,也使姑姑的叙事不再那么概括化,而是进入了具体的叙事,并不是突出“我”的存在。故选C。
8.(1)结尾特点:以对姑姑的神态描写结尾,语言简洁。(2)艺术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小说前文的自豪感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姑姑丰富的内心,使姑姑的形象更加立体化。
9.①相对于姑姑自己讲自己的故事的“自叙”,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小说叙述人“我”在叙述姑姑的故事,这是“他叙”。②姑姑的“自叙”有利于读者更贴近姑姑这一形象,体会到姑姑更深刻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题。③“我”对姑姑故事的叙述(“他叙”)则有利于从远距离感觉姑姑的形象,对事件的描述也具有概括性。④小说大致是由他叙过渡到自叙,使读者由远而近地感受姑姑的形象,叙述有层次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层次感。[答出其中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正确标点符号为:“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11.C(“且又爱子在侧”中的“爱”意思为“形容词,宠爱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的意思为“动词,疼爱”)
12.D(“遵照王后的策命大赦天下”错)
13.(1)跟敌人对阵,神情安然闲适,好像不是要打仗的样子。(“陈”“意思”“然”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定语后置”1分,“上、下”名词作状语1分,“用”1分,句子通顺1分)
14.(1)谏议大夫贾逵坚持发丧,曹丕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消息;(2)鄢陵侯彰从心怀僭越,被贾逵及时制止;(3)中庶子司马孚劝谏曹丕止哀并主持大局,并及时稳定朝廷局势;(4)在尚书陈矫的建议下迅速即位,抢得了先机。(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上黄初元年春天正月,武王到了洛阳。庚子日,去世。武王善于了解和观察人才,难以通过伪装迷惑他。赏识选拔奇特的人才,不受低微贫贱的约束,根据他们的才能委任官职加以使用,都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跟敌人对阵,神情安然闲适,好像不是要打仗的样子;至于到了把握战机和胜利的形势,气势充沛。建立功勋应该犒赏的,不吝惜价值千金的财物;没有功劳却希望得到施赏的,一分一毫也不给他。施行法规严厉急切,有人犯法一定要加以惩处,有的人面对他流泪(求情),然而最终也不会得到赦免。品性一直注重节俭,不喜好奢华绚丽的东西。所以能够消灭群雄,几乎能够平定天下。当时太子在邺城,军中骚动。群臣打算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密,就举行了丧事。有人说应该把守城的官兵全部使用谯、沛地方的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用严厉的声音说:“现在边远地区和近地都统一了,每个人都心怀效力的愿望,为什么要专门使用谯、沛地方的人来使负责晚上保卫的人寒心呢!”才停止了那一做法。青州的士兵擅自击鼓相互招引离去,大家都认为应该严禁和制止他们,不听从的加以讨伐。贾逵说:“不行。”就写了一篇长的檄文,并命令所在的地方供给他们粮食。鄢陵侯彰从长安赶来,问贾逵先王的印玺在哪里,逵正色曰:“国家有太子,先王的印玺不是你所应该询问的。”武王去世的消息传到邺地,太子哀号痛苦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进谏说:“君王去世,天下的人都唯殿下的命令是从。当应当向上为了王室国家,向下为了各国侯王,怎么能够仿效平民百姓的尽孝做法呢!”太子过了很久才停止,说:“你说得对。”当时群臣刚听到武王去世的消息,相互聚在一起哭泣,不再顾及站位的先后序列。司马孚用严厉的声音再吵庭上说:“现在君王去世,天下震动,应当及早朝拜即位的国君,来使四方镇定,却只是哭泣吗?”就制止了群臣的做法,布置好负责安全的禁卫,办理武王的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群臣认为太子继承王位,应当有诏书任命。尚书陈矫说:“武王在外去世,天下得人心惶恐害怕。太子应该抑制哀伤继承王位,来担负起所有人的期望。况且又有喜爱的儿子在他旁边,相互之间发生变故,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命太子即位,大赦天下。汉帝很快就派遣御史大夫华歆带着诏书,授予太子丞相印玺,魏王印玺,兼任冀州牧。于是尊称王后为王太后。
15.B
【解析】诗的前三联也有听觉描写,如“时闻响绵车”。
16.①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手法1分)。通过描写诗人江边悠闲漫步、野鸭浮游荷叶翻滚、燕子翻飞桐花拂动、渔船靠岸、缫车鸣响、蛙声阵阵等意象/景象(意象1分),营造出乡间清幽闲适(意象特征一1分)、充满生机的意境(意象特征二)。②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多村生活/景色的美好(形象效果1分),同时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闲适。(情感效果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①不解之缘 ②一席之地 ③淋漓尽致(3分。每空1分)
19.①成分残缺,缺少“跟上”的宾语“脚步”或“步伐”。②不合逻辑,把“就”改为“才”,强调两个星期的艰难过程。(4分。每点2分)
20.①对偶:“探索不可止步,研究不能停歇”,形式上,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内容上,概括力强,强调研究学习的持续性;②比喻:将探索研究比作登山,强调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更加重要。形象生动,加深读者印象,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4分。每条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A
22.①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②因距离地球更近;③整个晚上都可看见。(6分。每空2分)
23. 作文。略2022一2023学年度上学期月考试卷
(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颇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
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
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浦水、一粒沙、一
学校
高一语文
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党器官的延仲。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
想和艺术的椟心观念。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图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类际上,古代中国没有凤景画—在古代中國人的心里,:
班级
(一)现代文阿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凤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别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炙务走的现场一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色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
景”,而是内化于“风景“,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之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材抖一:
因此,“风景”就不再是“凤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
姓名
山水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常教意识的逐浙表淡,
人世素物从冲的笼罩下便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
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近王
术中分化出采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放杆写黄颂。
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加董源的团转流动,范宽的移高远,王希圭的青春】
漫,起孟瀕的明净高古。
学号
审美趣味和夹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烤热事情。它是历史行径、
(病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夹》)
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片速制度的杜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
1、下列关于“中因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紫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
续着这种沉溺,厨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白然风景山水花乌的世界。自
A、在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宗教意识逐渐:淡,人世景物日渐有了自己日
盗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置的环境,
现实品格,山水也成为了独立的由美对象。
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
、山水画契合了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思绪和观念:横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
要求奋发进取的初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黄族的掠夺开发。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
定,从而格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
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固定,从而将整个封这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间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荥。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
C、在宋朝,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自然山水满足了他们心理和清感上的需要,这是山才
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
画成熟于城市生活发达的宋代的全部原因。
由农而位,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背的
D、审美趣味的变化是社会变异的反狭,与现实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刘
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莱种普遍的意义。
因素。弹宗的流行带来了山水画的成熟。
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色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熬于庄园经济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
活相当发达的末代的缘放。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燕于中世纪而戒热于膏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山永画不是门向黄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价层不像门间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
A、门阀贵族不同于由乡村而城市的地主士大夫,他们与下层人民隔绝厉,乡村并未园
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
为这一阶层普遍的情感寄托。
切和收欧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热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热只是一
B、中国山水画追求主客一体,西方风景画主客二分,在西方画家眼中,风录只是他们两
瓶掩盖了人问冬种痛苦和不幸,椒洋洋、慢悠悠的自热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造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来。禅宗从中晚唐到
看的对象。并不寄子主观感情。
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
C、南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色,画家
泛种论的亲近立汤,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
的精神内化于自然山水之中,
再麻,获取心关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套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
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图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D、茧源、范宽、王希玉、赵孟類画作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作风格不一,作品中的山水
(摘编自李泽犀《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
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
材料二:
3、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画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3分)()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西—隋代辰子皮《游春用》(北京故宫博妆院藏)
A、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梁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荽相对有牛衣。
开始,中国西家就没打鲜规视矩矩地西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游培,像城堡,也像教
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目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航围像,即使作者为
B、塞玉萧蒋风满枝,新泉细火待茶迟。自惊岁暮颜临镜,·只恐红颜减旧时。
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色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C、水彩山光翠荡磨,眷风波上听渔欧。垂垂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一钓装。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字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
D、丑石半尊山下虎,长松倒图水中龙。试君眼力骨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
4、材料一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在文中各有何作用?(4分)
高一语文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