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120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
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
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
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
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
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
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
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
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
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
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
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
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
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
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一一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
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
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
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
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
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
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
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沈阳市第 120 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答案
1.A 2.D 3.C
4.①材料一认为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白居易主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补察时
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突出诗歌的政治功能;②诗与政治的关联,包括理念与实践两
个层次,白居易主张朝廷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建言时政,反馈民情,体现了诗歌参与政
治的实践性。
5.①有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成为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中国诗史上的高潮期常常出现在
政治纷争或政治变革的历史时期;②诗人有切身的政治遭遇,诗人往往先得到政治的激
励,继而遭到压抑,引起强烈怨悱;③有强烈的政治牵动,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
会政治活力期,政治吸引人才,推动人才进取。
6.C 7.B
8.①自然洪水,也就是小说开头描述的逞着野性的大水;②苦难的洪水,也就是自然洪水
过后,接踵而来的苦难;③愤怒的洪水,小说借李塌鼻之口、长岭岗镇上人的对话侧面表现
了人们心底的愤怒。
9.①小说以 1931 年的特大洪水为原型,反映了“时代的声音”;②小说反映了官府和乡绅
对灾民的压迫,从侧面展现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体现了“时代的要求”;③小说展现
了底层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互助,展现了人民群众身上可贵的“色彩”。
10.B 11.A 12.B
13.(1)现在(我们)用大部队从外水夺取成都,(派)虚张声势来迷惑敌人的军队出击内水,这
是制服敌人的奇计。[“取”(夺取)、“出”《出击)各 1分“此制敌之奇也”判断句 1分,
句意 1分]
(2)刘裕使丁昨在帐幕中埋伏,拉着诸葛长民屏退旁人私语, 凡是一生以来谈不透的话
全部谈到了。[“伏”(埋伏)、“引”(拉)、“却”《屏退)各 1分,句意 1分〕
14.第一问:回程中常常停留,不按期进发;后坐快舟秘密回去。
第二问:让诸葛长民弄不清底细,以此麻痹他。
15.C
16.相同点:两诗尾联都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歌分别结束于荒矶鸥鸟、沧浪渔父的
画面当中,余韵悠长,回味无穷。
不同点:①杜诗直抒胸臆,杜诗认为过往的历史已不堪回首,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
目荒芜。诗人面对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表达了历史沧桑、宇宙苍凉和人生短暂渺小
的凄怆情感。②赵诗用典,认为一切已是历史陈迹,眼前只有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安逸
无忧的景象。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与世沉沦、洁身自好的归隐之
意。
17.(1)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2)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8. ①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②诘屈聱牙(晦涩难懂)
③平实晓畅(平易近人)
④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19. C
20. 既坚守创作的初衷,又心中装着读者,作者才能经由作品与读者达至高山流水之境。
21.D
22.①主要有三条 ②棋以气生③空多为胜
23.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中国印章篆刻技巧的分析。材料先对冲刀、切刀和布白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创作
者如何处理布白、冲刀和切刀的关系。“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写作时需要对其内涵进
行引申,揭示里面包含的内涵。可见材料意在让考生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哲理意味,
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布白,指的是整体布局安排,这是前提。而冲刀,指的是干事不
能拖泥带水,应该一气呵成;切刀,指的是谨慎从事,不能盲目求快。从材料中的关键句“布
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
弱作品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来看,其中的寓意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布局
安排,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然后再具体操作,才可能把事情干好。也可以说,无论干什
么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
针对上述解读,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可以由个人、国家延伸到社会
层面。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预先的打算安排,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绘
画、用布裁衣、地上起房屋等;如果从大处着眼,国家的建设发展、世界的和平稳定等,都
需要从整体布局,也都需要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先整体规划部署,然后再分部分、分
阶段和情境具体操作。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从学习、工作、做
事、治国中选择一个方面阐释三者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国家层面谈如何
用把握全局,整体考虑,长远谋划,然后顺势而为。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干事情要先整体把握,谋定而后动。
2.先大处着眼,再小处动手。
3.凡事都要先整体入手,再顺势而为。
4.凡事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