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单元综合评估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 ②氧循环 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并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4/5的结论
B.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C.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D.稀有气体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4.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中加入的药品是MnO2和H2O2
B.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待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氧气
D.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
5.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④的化学性质相似 B.①③属于同种元素
C.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D.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S-2
6.下列对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Fe2+—表示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B.2H—表示2个氢元素
C.2H2O—表示2个水分子 D.SO2—表示二氧化硫中有氧气分子
7.铀235(其原子核内有92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35)是核电站的主要燃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铀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2
C.该原子核内有51个中子 D.该原子核外有143个电子
8.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H2O通电H2↑+O2 ↑
C.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甲、乙两试管产生的气体质量之比为1﹕2
9.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下表列出的是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部分信息未列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元素 Na Mg ① Si P ② Cl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
原子半径(10-10m) 1.86 1.60 1.43 ③ 1.10 1.02 0.994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1 +2 ④ +4 -4 +5 -3 ⑤ +7 -1
A.⑤处的最高正价是+6,最低负价是-2
B.③处的数值介于1.10~1.43之间
C.第三周期元素(Na~Cl)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元素①的原子序数是13,①和②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S
10.自来水厂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I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III可杀菌、消毒 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11.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 (点燃)2HCl
12.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B.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能使人中毒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适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13.我国发射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B.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
C.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D.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14.为了探究a、b、c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b>a>c B.a>b>c C.c>b>a D.c>a>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
15.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甲烷燃烧时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将图B的微观粒子示意图补充完整___________。
(3)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碳元素与氢元素的本质区别为___________。
(4)甲烷的实验室制取原理为,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液化天然气是天然气经压缩、冷却至-161.5℃后变成的液体。从微观角度解释此过程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
16.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为应对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提出争取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CO2.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封存、矿石碳化和綜合利用等途径可降低大气中CO2浓度。
矿石碳化:利用矿石中的氧化镁或氧化钙等,在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或碳酸钙等,但过程缓慢。
综合利用:工业上可以将CO2转化成甲醇(CH3OH)等资源,CO2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氧化物。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___、天然气。
(2)CO2可以封存在海洋里,但会引起海水酸化,体现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___。
(3)写出利用CO2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参加反应的CO2与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4)由上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 大气中CO2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也会造成酸雨
C. 植树造林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光合作用属于物理变化
D. 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CO2的排放
E. 矿石碳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
17. 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打算从混有金属镁、铁、铜的废弃粉末中分离、提取出化工原料MgSO4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1)金属A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在该过程中需要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_____。
(3)写出步骤②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进行该操作时,需要通风并远离火源,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步骤②中除了加入稀硫酸外,还可选用另一种试剂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5)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理论上蒸发可得到MgSO4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不考虑实验过程中的损耗)。
18. 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从装置A-F中选,填字母)。若收集完成后,测得氧气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编号)。
①加热前没有进行预热
②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
③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④收集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3)2021年10月30日,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实验室常用甲酸(HCOOH)溶液混合催化剂浓硫酸加热,分解获得一氧化碳和水,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若用F装置排水法收集CO,气体应从___________端通入。
19. 某小组同学调查了市面上几种家用清洁剂的功能和有效成分,结果如下表。
清洁剂 洁厕灵 彩漂液 漂白水
功能 清除污垢,除异味 漂洗衣物,使色彩鲜艳 漂除衣物污渍
有效成分 HCl H2O2 NaClO
(1)若不慎将“洁厕灵”滴到大理石地面上,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洁厕灵”与“漂白水”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其有效成分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有毒的氯气(Cl2),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该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对“彩漂液”有效成分H2O2的漂白性进行探究,将红色布条分别浸泡在4种溶液中,现象如下表。
已知:10%表示H2O2溶液的浓度,该溶液中过氧化氢和水的质量比为10:90.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Ⅲ 实验Ⅳ
20分钟后布条无明显变化 20分钟后布条颜色稍变浅 20分钟后布条颜色明显变浅 1分钟后布条红色褪去
①通过以上4个实验发现影响H2O2溶液漂白性的因素除NaOH溶液外,还有___________。
②通过对比实验Ⅲ、Ⅳ,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
③欲进一步探究NaOH溶液的用量对H2O2溶液的漂白性的影响,可补充实验:将红色布条浸泡到___________℃25mL10%H2O2溶液+5滴NaOH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20. 某同学在博物馆看到一些铜制文物上有绿色的锈迹后,对绿色锈迹产生了探究兴趣。该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Ⅰ、绿色锈迹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易分解。
Ⅱ、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变蓝。
Ⅲ、碱石灰是CaO和NaOH固体混合物,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Ⅳ、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碳粉不与稀硫酸反应也不溶解在稀硫酸中。
查阅资料后,该同学将少量碱式碳酸铜放入试管中加热,发现试管中的固体由绿色变成黑色,同时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生成。为了进一步确定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产物,进行了如下猜想与探究:
(1)该黑色固体可能是①碳粉;②氧化铜:③___________。
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述实验方案设计与记录。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结论
将少量黑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充分振荡 ___________ 猜想②正确
(2)对于“加热碱式碳酸铜,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生成”的现象,该同学猜想无色液滴可能是水,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守恒,猜想分解产物还有CO2,并选择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①实验步骤:
步骤一:连接A和B,打开活塞,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
步骤二:关闭活塞,依次连接装置A→B→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C”、“D”)。
步骤三:点燃酒精灯,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停止加热。
②当观察到___________,可以得出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H2O,根据装置C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CO2,请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
③上述装置A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4 D C A A D C B C D D D C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