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 黄鹏飞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关于科学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 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泰勒原理: 问题:教学中应关注
学生的哪些学习行为?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
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伙伴们的相遇与对
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关键词:
“活动”、“合作”、“反思”------科学探究追求知识的确凿性,即对
任何理论不轻信盲从,不迷信权威,
而是用证据来证明。------什么是问题?
什么是实际问题?
什么是科学问题?修订稿科学课标之科学探究要素
提出问题 达成目标
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提出的问题;
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初步判断是否适合于探究;
知道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注:
探究教学时,应将实际问题
转变为科学问题.例:
多少环境温度下酿的酒是最好的?
多少浓度的氮肥使萝卜长得最好?
多少水温时水的声音最大?问题:如何设计探究中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表述例举):
例:《水的沸腾》……
师:请同学们结合烧水的经验,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
生1:沸腾时,锅盖上方为什么会有白汽?
生2:看到的白汽是什么?
生3: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有何特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能认真听取
与分析同学的意见,能结合实验数据勇于改变自己
的观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1: 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2: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例3: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P12)案例:
标准:
太阳系中大多数星体都处于规则的并且可以
预测的运动中,这些运动可以解释日、年、
月相及日食和月食等现象。一、学习准备:
目的:培养收集证据并把它记录在笔记本上
的重要性和具体技巧。
学习前一周,要求学生利用影子的变化特
点制作一个日昝(六分仪),并鼓励学生把
阴影的位置、大小、方向以及移动的速度
记录在科学笔记里。二、确定上课时间
由于要求直接观察,所以老师决定今天上月相的内容,因为一轮新月刚过两天
,所以接下去的两周的下午和傍晚能看到月亮。三、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记下自己对月亮的已有认识和
存在的疑惑。
并在记录完成后小组讨论,找到共同点。具体如下:
已知的内容:
月亮会改变形状
月亮比地球小
人类已经在月球上行走
疑问:
如何在白天看到月亮?
为什么月食不能更经常地发生?
导致月相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
已知的内容你是
如何知道?组间讨论交流:
要求:
1.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
2.寻找解释现象的模型.活动:
器材:一根牙签和一个有孔的小珠.伸出手臂,室外检验基于模型解释的合理性.
形成初步解释:为什么月相会重复出现?
生1:一个月的不同时间,地球的影子在月球上的覆盖面不同,从而形成了月相图.
生2:月球绕地球运动时,我们看到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不同.任务:
要求设计方案检验两种观点的合理性学生设计:
选择一黑屋,网球当作月球,有投影仪发光当作太阳,地球仪当作地球,利用相对位置的改变探索月相的变化.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
要求:将模型与实际记录相比较.
问题:这模型能解释什么?不能解释什么?
生:如果这样,每个月都能发生日食和月食现象.所以这模型是有问题的.要求:查阅日、地、月三者的运行轨道相关
相信,修正模型。
--
问题:模型有哪些特征有效?哪些特征
无效?
教学展示:伽利略发现的《星星使者》图。
师:伽利略根据月亮上山影的特点,通过望远镜观察,并计算出一些山的高度。
模型在人类探索“天空”的过程中起到了
很重要的作用。包括对地心说的质疑--。
问题:伽利略发现了什么证据使他对地心说
产生了怀疑?
提供材料,要求学生将刚才建立月相模型的
过程同伽利略的相关科学研究作比较。
共同的发现:伽利略通过观察木星卫星的
“月”相,质疑地心说,并提出了一种新解释。
这种解释的基础是把太阳而不是地球作为
宇宙的中心。
教学成效分析:
1.学生开始懂得科学解释是如何系统地形成的.
2.学生懂得一种科学解释是如何被另一种解释
所取代的
3.学生懂得如何寻找到足够的证据,一种解释
会看起来更合理.
4.学生知识,当证据指向相反的方向时,他们不再会为放弃无效的解释而感觉尴尬。
作业:
1.画出你的模型,说出支持和否定你的模型的证据。
2.用科学概念对月相作出一个解释,并写出你对月亮运动的一系列疑问。建议:
一、关于探究教学目标
1.精细化探究目标
重视过程技能的培养 (观察推理预测实验等);
2.重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自然融入.
3.重视相关探究目标的价值提炼
(1)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兰本达等)
(2)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
(3)活动要有情境化的背景
(4)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
(5)要进行水到渠成的小结------《科学究竟是什么》建议:
二、关于探究教学过程谢谢!课件25张PPT。 温州市实验中学 李孝昂
lxa508@126.com基于学生认知需求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场景:大人和小孩一起参加亲自障碍跑比赛。结果:
赢得这场比赛过程:
小孩是快乐的,参与是积极主动的。
大人在小孩有困难时给予适当帮助,并不断鼓励孩子。一、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讨论:
这场比赛如果没有大人参与,结果会怎样?
1、到达终点,但时间会更长。
2、中途遇到困难,放弃比赛。孩子能赢比赛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获胜的动机不断被激发!思考:学生“乐学”
学有成效“乐学”是“有效课堂”的保障。卢梭:“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好课的标准:这场亲自障碍跑比赛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是什么?启示一:二、如何设计一节好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教学设计原理》:设计教学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也就是在教学之前就想到最终结果,在教学中不断铺垫,为学生搭建台阶,以达到期待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策略(一)基本思路科学知识的形态与关系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案例:“压强”概念的建立教学片断压强还原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原人越重陷得越深
单脚比双脚陷得深用力越大陷得越深
钉尖越尖越容易按进案例:“耳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片断思考:
如何促进学生“乐学”,提高学习效率?启示二:教学设计应基于学生的认知需求。泛指个体对事物的追寻、认知、了解的内在动力,如求知欲、好奇心等。 认知需求是人类需要和动机之一。 (1)默里的心因性需要理论: 人的28种需求之一:知的需求。指凡事好问,对新奇事物非常有兴趣,喜欢探讨问题,爱好钻研抽象理论知识。 (二)基于学生认知需求的优化策略1、理论依据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创造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人具有解决疑难和理解问题的欲望,探索各种事物的需求。一旦认知需要受阻,人不但难以有所作为,而且会处于变态心理状态,失去健康幸福和人生价值。 (1)以新激趣,促“乐学”。 A.引入新鲜事物案例:“科学测量”及“单位”感念教学片段2、优化策略小马哥哥、松鼠弟弟、牛叔叔比身高结果:
甲:牛叔叔最高,小马哥哥其次,松鼠 弟弟最矮。
乙:小马哥哥身高为2倍松鼠弟弟身高,牛叔叔身高为2.2倍松鼠弟弟身高。松鼠弟弟身高标准量与标准量比较测量便于交流公认标准量单位规定科学(1)以新激趣,促“乐学”。 A.引入新鲜事物 B.引入新奇实验2、优化策略“覆杯实验”案例:“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2)以美激趣,促“乐学”。A.内容美B.有序美C.简洁美(3)巧用“先行组织者”,促“乐学”。案例7:“电压”概念的教学电压:是推动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的动力。水压水流涡轮抽水机阀门电流点灯电源开关电压怎样让静电动起来?电流电子电流(4)任务驱动,促“乐学”。A.动手操作B.问题解决适度挑战任务能否引起学生兴趣?
难度是否合理?
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帮助解决?(5)尝试成功,促“乐学”。案例1:“密度”概念的教学【创设情境】 铁比泡沫重(6)引发认知冲突,促“乐学”。 同体积的铁比泡沫重铁比泡沫重(修正)(修正) 同体积的铁比泡沫质量大(提出问题) 同体积的其他物质,质量大小关系如何呢?在完全失重下,成立吗?讨论:在倡导“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背景下,
教师的地位是什么? 亲自障碍跑比赛中的大人。激发学生认知需求
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保持学习动力于漪: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谢谢!课件57张PPT。温州绣山中学 谢杰妹
syzxxjm@163.com初中科学“学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三二一四什么是有效学习?对有效教学“教”与“学”的思考目录CONTENTS温州市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实验项目有效学习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五“学为中心”的难点突破:学习载体设计一. 对有效教学“教”与“学”的思考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1、学生的学习是个人经验上的主动建构。
2、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
3、教师的经验预估很多时候是猜想与假设。
4、教师的教并不等同于学生的学。
课堂改进的主流方向:
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二、什么是有效学习? 是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认知策略和方法重构经验,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性与有意义联结,在提升元认知水平的同时,提高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能力。1.主动探索:(1)学生是否自主的学?(2)带着问题与探究思考的求索过程;(3)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有效学习可概括为:2.经验获得:(1)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2)经验又是在当前情境中基于活动获得的体验。3.整体建构:(1)表现在对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形成组块的知识;(2)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把握、领悟知识; (3)能够系统地考察问题解决的内在要素,体会系列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规律,形成程序性的知识包。4.学习迁移:不仅能够解决老问题,还能解决新问题。有效学习可概括为:5.反省认知:有效学习还应反映在具有自我反思、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灵活的认知策略上。 总之,有效学习是学习在效率(输出与输入的比值)、效果(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与成果)与效能(对学生潜在的有利作用和价值)三个纬度上的有机统一。具有高效率、高效果与高效能等特征。三. 温州市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实验项目 新课程实施以来,温州市中小学先后启动了“四项达标活动”、“有效教学推进工程”等课改项目,优化备课、上课、作业和检测等教学环节,推进有效教学。但是,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与真正转型为“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还有相当距离。1. 背景2、指导思想 以常态课堂为抓手,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践行“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多学精教,教为学服务”教改理念,开展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实验,力求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大面积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三. 温州市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实验项目3、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左右的实践探索,初步达成促进有效学习的常态课堂变革“1234”目标体系。
(1)提升学生学习力;
(2)凸显两条主线:学生学与教师导;
(3)聚焦三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优化四大学习设计:内容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学习共同体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三. 温州市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实验项目4、重难点突破
(1)学情研判;
(2)有效学习载体设计。三. 温州市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实验项目学习任务四.有效学习课堂的实践与探索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生成与解
决整体式教学问题卡个人研究共同体:名师工作室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国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四.有效学习课堂的实践与探索——线性、封闭!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改革方向问题解决教学传统的课堂与教学的设计多维度
多视角
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四.有效学习课堂的实践与探索1.问题解决教学案例:《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课教学内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转化的规律;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情景:
铜垃圾的处理与回收.含铜
垃圾黑色固体
及残留物蓝色溶液
及不溶物滤液浅绿色溶液、
红色沉淀物红色
粉末灼烧加稀硫酸加热过滤浸入铁屑过滤铜垃圾情景:具有探究性与开放性;方案涉及多种
物质,是物质分类的好素材;回收属物质转化问题
(是本节的核心内容);突出STS功能;涉及能源与环
境(综合特点).注重实验设计.教学内容与情景匹配含铜
垃圾黑色固体
及残留物蓝色溶液
及不溶物滤液浅绿色溶液、
红色沉淀物红色
粉末灼烧加稀硫酸加热过滤浸入铁屑过滤ABC1.写出上述过程中涉及物质的化学式.你能将上升物质分类吗?2.写出上述过程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3.怎样以铜为主要原料制备氢氧化铜?核心问题1.写出上述过程中涉及物质的化学式.你能将上升物质分类吗?2.写出上述过程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3.怎样以铜为主要原料制备氢氧化铜?梳理”物质分类知识块”建构无机物转化规律—八圈图活用“八圈图”通过对“铜垃圾回收”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织线成网;学以致用,提升能力。分 类结 构转 化性 质用 途材 料挖掘教材与情景之所藏,提升方法与学科观念观念指的不是一般性的看法,而是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的
一些根本性的看法,因而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广泛影响性。技 术科 学生产力优秀教师各学科教师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生成学习反思教学对话教学探究教学不同课型目标评价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问题教学生成学习问题生成与解决教学整体性教学策略课程改革四.有效学习课堂的实践与探索2.问题生成与解决整体式教学策略 四.有效学习课堂的实践与探索2.问题生成与解决整体式教学策略 2008年-2010年《初中科学问题生成与解决教学策略》 硕士论文. 2009年11月,在浙派名师经典课堂展示活动中,开出《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观摩课,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教学内容情 景选
择提
取基于”问题生成与解决”整体式教学策略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互动提炼方法
学科观念建构知识提升能力教学内容情 景选
择提
取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互动提炼方法
学科观念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学科问题为基础,
学生问题为起点,
教师问题为引导
的三位一体的问题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生成与解决”整体式教学策略处理好四对关系:(1)情景与问题相生;(4)问题解决与生成互动。(2)预设与生成结合;(3)意外与引导和谐发展;(3)2010年《初中科学问题生成与解决教学策略》优秀硕士论文.
(4)2010年2月,论文《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实施策略》在
《化学教学》期刊上发表,2010年5月,被人大复印资料
《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2)2009年7月,论文《情景 建构 生成 多元》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发表。阶段性成果2011年3月,我们申报了《初中科学课堂问题生成与解决的互动式教学策略研究》名师课题。研究视角聚焦的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关注:
(1)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问题(学情评判,学生的元认知,最近发展区)?
(2)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载体?带领团体共研究我们开展了系列专题研讨活动:阅读文献、读书沙龙、课堂研讨、观点报告、专题讲座、撰写论文和案例、课题成果提炼等。 如: 2012年5月31日,问题化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名师谢杰妹老师的主持下在二十三中开展,工作站全体学员和二十三中科学组全体老师参与了活动。
本次主题展示活动紧紧围绕“问题化学习”这一主题展开,活动分为听课、说课、评课三个部分。上午,工作站学员徐洁茹、尤爱惠、钱晓东分别展示了《七下第三章5-6节复习课》、《地壳运动和火山地震》、《运动和力复习课》三节专题研讨课。
评课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首先二十三中科学组教师和工作室学员自由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其中学员陈爱娟老师做了精彩发言,她比较了两堂复习课后做如下评价:“激活、疏通、沟通、提升”,对尤爱惠老师的这节新课做了如下评价“处理巧妙、活动精彩、方法新颖”。带领团体共研究带领团体共研究案例:例谈基于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1 设计思想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从学生感到困惑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凸显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做起。案例:例谈基于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1 设计思想(1)发现学生的困惑。通过走访学生或书面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植物的一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困惑,确定专题复习的重难点。(2)明确核心问题。植物的生命周期有6个成长阶段,即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这6个成长阶段就是本专题复习的核心,这些核心问题构成了复习的主线。(3)发展衍生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成为核心问题的发展、延续、补充或分解等,相关问题形成“问题群”,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内化知识。(4)探索深化问题。教师创设探究的情境,创设质疑的条件,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在思维的互动中催生新的问题。案例:例谈基于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3 教学重难点(课前,教师对学生困惑的问题进行调查)案例:例谈基于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分析表发现,学生的疑惑集中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和“种子的结构”,问题的根源是学生对被子植物有性生殖受精过程理解不深透,种子的分类中对种子的区别模糊。因此确定重难点如下:
重点:种子的结构和分类;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基本过程。
难点: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3 教学重难点(课前,教师对学生困惑的问题进行调查)案例:例谈基于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4.1 创设问题情境情境1 教师出示西瓜,并介绍:西瓜是我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夏季水果,中国古代没有西瓜,后来从西域引入这种原产非洲的水果,所以被称为西瓜。情境2 教师投影展示:西瓜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图片,组织学生比较并排序,用带箭头的线段连接西瓜发育各时期,最终形成植物的生命周期。教师展示学生的概念图,采用生生互评,让学生在比较中梳理知识,最后教师出示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图案例:例谈基于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4.2 核心问题1:种子的结构及萌发过程
情境3 教师出示西瓜,问:这是西瓜的什么器官? 情境4 教师引导:西瓜种子含有哪些营养物质?情境5 投影展示:熟透开裂的西瓜“肚子”里种子发芽图。情境6 投影展示:种子萌发过程的照片。案例:例谈基于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4.3 核心问题2: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境7 投影展示:种植的西瓜田。情境8 投影展示:西瓜雄、雌花的图片。 情境9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4.4 问题的深化探究:植物的生长发育案例:例谈基于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4.4 问题的深化探究: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境10 投影展示:奇怪的西瓜图。5 教学反思问题,既是教学活动的动力和起点,也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主线[3]。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表现在是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处于不断思考的氛围中,使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并解决问题。案例:例谈基于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5 教学反思5.1 怎样的问题设计能促进学生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无非有两类问题,一类是预设的问题,另一类是生成的问题。5.2 怎样的问题开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5.3 怎样的问题迁移能提升学生的能力?2012年10月,名师课题《初中科学课堂问题生成与解决的互动式教学策略研究》获温州市优秀成果二等奖。问题卡答疑卡带领团体共研究问题本2011年11月,在浙江省新课程新教材疑难问题解决活动中开出《变阻器》。2011年11月,在浙江省特级教师年会活动中,作《初中科学问题生成与解决的互动式教学策略》观点报告。2013?年?7?月?9?日,在国际华人科学教育大会(广州华南师大)上做专题讲座。2013?年?9月23日,在浙派名师班开课带领团体共研究2013年4月,论文《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生成与问题解决互动策略》在《教学月刊》期刊上发表。2013年7月,论文《例析“基于问题生成和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在《中学生物教学》期刊上发表。2013年9月,论文《初中科学概念新授课“问题卡”的设计研究》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期刊上发表。2014年2月,论文《问题卡:以问题推进学生学习》在《化学教学》期刊上发表。带领团体共研究2012年3月,获批成为我市首批名师工作站主持人,招收2位助理,10位学员。2012年3月,申报了《初中科学不同学习任务的有效设计研究》浙江省教研课题。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可操作化”?
(2)如何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3)如何搭建“学为中心”学习的平台? 所谓学习任务是指,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落实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习课题或活动。一堂课是由教师创设的一个个学习任务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而成。带领团体共研究2013年10月,课题《初中科学不同学习任务的有效设计研究》荣获温州市二等奖。被推荐省优秀结题。1、“学习任务”的分类:解读和梳理教材2、“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础: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分解3、“学习任务”的设计:更好地促进“有效学习”(1)不同类型“学习任务”的设计4、评价标准(2)不同类型“学习任务”的归类3. 基于”学习任务”设计的有效学习 “问题卡”的内涵 “问题卡”即为问题卡片,可以是预习提问的“问题纸”,也可以是课堂综合应用的“问题指南卡”,也可以是课后归纳的“答疑卡”,单元复习整理的“问题本”,有时也可以和课堂活动结合一起成为“任务单”。设计不同课型和 学习任务的 问题卡:生成课堂起点问题;五. “学为中心”的难点突破:学习载体设计1.“问题卡”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工具2.“问题卡”是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载体3.“问题卡”是诊断学习过程和了解学情的资源4.“问题卡”是捕捉学生生成问题深化教学的源泉 “问题卡”的作用不同学习任务中“问题卡”的设计(1)概念新授课的“问题卡” 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理科课程,包含很多的概念。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更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是发展科学能力的必要前提。研究表明,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探测认知结构,了解已有概念;引发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学生在新授课中的概念学习,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不能自己真正建构概念,不能持续进行科学学习。在新授课的课前使用“问题卡”,让学生暴露已形成的前概念、概念学习的障碍要素和存在的实际困难,教师能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思想 “概念新授课问题卡”的设计:
第一个问题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让教师判断课堂概念学习时的负面影响,挖掘学生原有前概念中的积极正面的迁移,准确把握前概念情况;第二个问题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让教师在概念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置有效的情景,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氛围;。设计思想 “概念新授课问题卡”的设计:
第三个问题是了解学生概念学习的难点所在,让教师知道学生概念学习的问题区和盲点区,特别是中等水平以下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教师根据学生的难点在课堂中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第四个问题是进行点评相互提问,通过“小组点评”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发思维碰撞,产生新思想;“老师点评”对学生问题进行评价、监督和激励,促进成员再次思考和学习。使用方法(1)教师在新授课前发给学生“问题卡”,要求学生进行课本预习和组内交流,填写“你的问题”和“小组点评”内容。
(2)教师收缴“问题卡”并认真评阅,判断学生概念学习的难点和盲点,修正自己事先确定的教学策略,确定概念学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握概念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课后将课堂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诊断和反思,对照课前学生问题卡中填写的问题,思考以后课堂教学的不足、注意点和整改措施,记录如何更好地做好教学。 概念新授课模式的“问题卡”设计,本着简单、容易操作和指向性明确的特点,它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新课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它营造一个以问题为核心,多元互动,多样评价,以生为本的灵动课堂,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学习阵地。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最终实现科学概念教学效率的提升。概念“问题卡”教学效果1.设计不同课型和 学习任务的 问题卡:生成课堂起点问题;
2. 设计并运用答疑卡(巩固深化策略)解决课前、课中和课后生成问题;
3.利用问题本进行问题梳理、反思和提炼,形成共性的阶段性疑难问题,采取集中(答疑课)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问题解决;诊断学情、合作学习的载体、延伸学习时空 “问题卡”教学效果分析(一)完善了“学为中心”的科学课堂教学操作(二)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案例1:《生殖》一课
学生提出问题:克隆技术案例2:《杠杆》一课
学生提出问题:平衡条件的研究 “问题卡”使用的效果分析(一)构建了“学为中心”的科学课堂教学操作模式(二)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三)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习活动单一、把“有趣”设计进记录单 二、把“真实”设计进记录单三、把“自主”设计进记录单四、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五. “学为中心”的难点突破:学习载体设计学习任务2013年10月,先后参加了省教育厅的百人千场赴诸暨和丽水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承担《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公开课设计了6个学习任务:任务3---学会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定量关系。任务2---学会尝试:请说出辨别真假石头的方法。任务1---学会辨别:请说出辨别真假石头的方法。任务4---学会归纳: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任务5---学会读表:从表中可获取哪些信息?任务6---学会应用:计算假石头的密度。五. “学为中心”的难点突破:学习载体设计谢谢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