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模块复习——古诗词复习(共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模块复习——古诗词复习(共7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7 21:3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古诗词复习
唯美
一、
直接型默写训练
要求:会背会写,字形准确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重点句: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二、
理解型默写
要求:通过理解古诗内容与情感,能够准确的写出对应的诗句且字形准确
例: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野望(王绩)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黄鹤楼(崔颢)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三)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并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饮酒(其五)》(陶渊明)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七)《春望》(杜甫)
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雁门太守行》(李贺)
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九)赤壁 (杜牧)
1、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1、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3、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文言文知识积累
三 峡
一、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 ,并具有较高的 。作者 是 (朝代)地理学家。
《水经注校证》
地理名著
文学价值
郦道元
北魏
完全没有
同“缺”,空隙、缺口
正午
半夜
日光,文中指太阳
冲上、漫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所以,因此
即使
指飞奔的马
没有这么快
白色
急流
回旋的清波
极高的山峰
飞速地往下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甚,很
天刚放晴
下霜的早晨
肃杀,凄寒
连接
延长
凄惨悲凉
回声
同“缺”,空隙、缺口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 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 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 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 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四、习题练习
短文二篇
一、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子瞻,号 ,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 ”之一。代表作品有《 》《 》《记承天寺夜游》等。本文写于作者 期间。
陶弘景
南朝齐梁
苏轼
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赋
贬官黄州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 谣的作用?
1: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 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共同
交相辉映
耸入
看见
此起彼伏
四季
全,都
将要
消散
将要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指人间

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睡觉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 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 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四、习题练习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8、《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 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 盖竹柏影也。
9、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4、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 情的句子是: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作者 ,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文学家。“书”是

吴均
南朝梁
书信
都,全
同样的颜色
跟、随
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表示约数
独一无二

浅青色
超过,胜过
好像
飞奔的马
文中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凭借,依靠
动词,向上
形容词作动词,向远处伸展,向高处伸展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冲击,撞击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鸟鸣声
表示多
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至、到达
平息名利之心
筹划、治理
同“返”,返回
横斜的树枝
名词作状语,在上
好像
交相掩映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的无数的山峰。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邹人, 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
的著作,共 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是继 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 》。
战国
儒家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孔子
亚圣
公孙丑下
方圆三里的内城

连词,表顺承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
这,此
指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代词,指失道者
因此,所以
文中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凭借
放弃
离开
同“叛”,背叛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
一、文学常识
《富贵不能淫》选自《 》。
滕文公下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怎么,哪里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不译
行冠礼
教导、训诲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不译
告诫
同“汝”,你
谨慎
这里指丈夫
准则,标准
遵从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同“汝”,你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大丈夫的做法: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大丈夫的操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 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 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 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 争做个好人。
四、习题练习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 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 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
告子下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狱官
集市
所以

使动用法,使……痛苦
使动用法,使……劳累
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使动方法,使……震撼
使动方法,使……坚忍
同“增”,增加
常常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指在国内
如果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 不平凡的事业。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 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 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四、习题练习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选自《 》。这本书中有大量的 。比如以前我们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和《 》。
列子·汤问
寓言
杞人忧天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
若干长度
将近
表修饰关系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尽、全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纷纷地
赞同
提出疑问
凭借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代词,这样的
把……怎么样
况且
哪里
放置、安放
相当于“之于”
于是、就
肩负、扛
敲、打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寡妇
才、刚
换牙
更替
季节
同“返”,往返
语气词
老年男子
严重
同“慧”,聪明
凭借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叹
顽固
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如,比不上
即使
穷尽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
助词,的
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停止
被他的诚心感动

放置、安放
同“垄”,高地
隔绝
同“返”,往返
同“慧”,聪明
同“垄”,高地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5.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山阻隔了。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 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
一、文学常识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 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 篇,包括 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西汉历史学家
纪传体
黄帝到汉武帝
一百三十
十二
侵入边境

驻军
防备
慰劳

军营
不久
到,往
同“披”,穿着
这里指刀出鞘
张开
用机械发箭的弓
把弓拉满
先行引导的人员
能够
将要
皇帝发布的命令
经过
不久

派遣
使者
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
军队的凭证
营垒
策马疾驰
控制住车马
慢慢地
拱手行礼
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
将领
被感动
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连词,表顺承关系
已经
先前
好像
必,一定
补足音节,助词,无实义
同“披”,穿着
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名词作动词,披甲戴盔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上自劳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
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并拉满。
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
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
文帝被他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6.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
四、习题练习
1、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2、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 以军礼见。〃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谢谢观看!
PPT模板
LATEST NEWS FROM THE WORLD
唯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