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比较阅读之
《登泰山记》《赤壁赋》
语言建构与应用:涵咏文辞,感受文本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失意文人从山水中获得的智慧,激发同学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预习作业
1. 熟读课文,能准确流畅背诵;自学课下注释,初步完成单元相关练习。
尽量借助搜索工具或其他途径获取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和文体信息。
2 阅读指导
吟诵并注意诗词的用韵以及随之产生的情感的起伏变化,关注景、情、理的交融、主客问答、游记散文的写法。在同类诗作中比较异同,发现特色。
课前研学
一: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1. 查阅《赤壁赋》《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
2.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文中人生感悟。
《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登泰山记》写于姚鼐参加编纂的《四库全书》完成后,以养亲为名辞官,途经泰安,与好友在腊月二十八同上泰山,登山观日后,写下了这篇游记。现在一般认为他辞官的原因有二:一是“其学术观点与四库馆内尊崇汉学之士特别是戴震的学术观点不合”;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是厌恶封建官场的腐朽险恶和坚持自己的个性独立而“不堪世用”。
背景对比
在人生无望的时候,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正如人生无望之时,朱自清来到荷塘,史铁生来到地坛,而苏轼来到了赤壁,姚鼐来到了泰山,最美的遇见成就了两篇锦绣华章。
最美遇见促华章
两篇锦绣华章里有怎样的风光,竟能治愈千古的悲伤?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赤壁赋》与《登泰山记》中描写“水月”与“风雪”的句子,并尝试进行归纳情感,
在《赤壁赋》里,描写水月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到如第一段里面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的句子,此时,皓月当空,碧波万顷,恍如人间仙境,苏轼和友人是何等的愉悦!
对比
分析
在第三段里,我们可以找到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作者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这个而今安在哉的历史人物,发出人生渺小、短促之悲。
在第四段里,我们还可以找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借水的流逝、月的盈缺来说明个人生的变化无常,但从另一方面讲,水永远在流,月永远都在,人类也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且大自然拥有无尽宝藏,我们可以共同享有。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想到这里,苏轼也就变得豁然旷达了。
归纳:
作者由开始自然之水月的暂时的愉悦到回顾历史、感慨生命短暂的悲伤,最后升华到超然物外的旷达。作者在对话自然当中,实现了精神的突围,达到了豁达成熟。
归纳:
《登泰山记》
自然之风雪:“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泰山雄奇壮丽之喜悦。人生之风雪:乘雪赴山、风雪击面、寒天厚雪。不惧风雪勇敢攀登之洒脱。哲理之风雪: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不断攀登以历绝美的心灵安放。
对比
分析
苏轼通过观赤壁水月,精神境界实现了由喜到悲再到乐观旷达的升华;从姚鼐身上,我们懂得了人生因不断攀登而更加精彩。
归纳:
二:
赏读山水意趣
赏读山水意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相同之处?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把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 ,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姚鼐养亲辞官,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把不断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泰山“风雪”中,实现了超然洒脱的精神突围。
不只是苏轼和姚鼐在对话自然中获取了精神突围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有对话自然,获取精神突围力量的文化传统。像李白、王维、陶渊明、孟浩然、王羲之等等不胜枚举。
赏读山水意趣
为什么中国文人能在对话自然中收获精神突围的力量呢?
主要有两点:
首先,尊崇自然之力,发现自然之美。在大自然的灵通之下,崛起座座巍峨大山,汇成片片浩瀚大海。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此胜景,我们普通人看了都会感慨万千,更何况是胸有诗情的文人名家呢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与内心产生共鸣,成就了诸多名篇佳作,获取了精神突围的力量。
其次,儒道影响,精神皈依。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孟子讲“上下与天地同流”,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寄情山水对话自然,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三:
山水中的精神突围
苏东坡的“突围”
1.《赤壁赋》中苏轼在黄州遇到的“精神困境”是什么?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远离政治中心。文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中“美人”在屈原的笔下是君王的象征,结合现实,表现苏轼对政治理想无法施展的慨叹,体现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查找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其他诗文作品,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前赤壁赋》,说说苏轼是如何做到“精神突围”的?
示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在大自然中获得顿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姚鼐的“突围”
查阅史料,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其自述的理由是 “以病归”“养双亲”。但从其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两个理由都是托词无疑。因为你见过辞职后大冬天奔行千里登泰山养病的吗?你见过无官一身轻后,大过年的不回家,关键是登完泰山也不回家的“养双亲”的孝子吗?
四:
感同身受
同学们,你在失意之时是怎么做的呢?
比如考试失利,老师批评,爸妈不解,朋友隔阂,你是怎么做的?
与人沟通,与自然对话。与人沟通事实上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一种体现;与自然对话,则是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可见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我们。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源泉。
五:
归纳总结
小结
何事秋风悲无望、最美“遇见”促华章、无边光景愈悲伤、对话自然获力量。以“水月”“风雪”为载体,赏景品情,得出苏轼和姚鼐失意之时的共同点都是对话自然,精神突围。并进一步追寻了中国文人能从对话自然中实现精神突围的原因。最后联系现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深深滋养,是我们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参考答案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小试身手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有对话自然,精神突围的文化传统,文人寄情自然,以获取精神的超越与升华。模仿以下范例,另外写两个句子。
《小石潭记》:柳宗元寄情山水,将凄苦失意 之情与 向往美好的人生之理融入石潭鱼水 中。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