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美
记叙文知识点
第一章
《藤野先生》
第二章
《回忆我的母亲》
第三章
《背影》
第四章
《白杨礼赞》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藤野先生》
1.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事例 藤野先生的品质
添改讲义 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尊重科学,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尊重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探索求实
清 新 自 然
2.两个事件及其影响。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个事件
(1)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让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萌发弃医从文的想法)
(2)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从文的决心。(决定弃医从文)
(3)鲁迅的这种将个人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恬 淡 闲 适
3.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答题思路
①写出词语的本义;
②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由此分析该词的表达效果。
(2)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情感态度)。
恬 淡 闲 适
第1段结尾“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以致用
“标致”意思是“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形容女子。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实为丑陋之意。又用“实在”修饰,“极了”补充,辛辣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恬 淡 闲 适
反语
定义:反语,也就是“ 说反话”,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可达到辛辣讽刺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恬 淡 闲 适
4.理解句子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1)答题思路
①通过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理解其含义;
②通过抓住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定语、状语,解读句子的内涵;
③联系上下文、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恬 淡 闲 适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学以致用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揭示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与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恬 淡 闲 适
5.某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答题思路
①先看句子的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②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上去答。
恬 淡 闲 适
第三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以致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巧妙自然地由东京生活过渡到仙台生活。
内容上:独句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与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前后照应。
恬 淡 闲 适
6.文章的线索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爱国之情。
恬 淡 闲 适
7.主旨归纳
这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第二章
《回忆我的母亲》
1.分析某段内容是否离题
(1)答题思路:
①定性:是(否)。
②概括段落内容。
③分析段落在表达情感、表现主旨、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
④阐述段落与标题之间的联系。
注意:此类题一般回答“没有离题”“不偏题”,分析内容时一般考虑“衬托”“反衬”“侧面烘托”“突出”等作用。
本文标题是《回忆我的母亲》,第5段内容是否偏离标题?请概述理由。
学以致用
(3)不偏题。本段主要写“我”从小勤劳能干,懂事孝顺,这是母亲潜移默化影响“我”的结果,突出了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从侧面衬托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与标题紧密相连。
2.分析人物形象
(1)常见的考查形式:
①结合某一句(段),分析××人物形象。
②××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性格特征。
(2)答题技法
一看人物身份。整体感知文意,了解人物的身份,是正确分析其性格特征的第一步。
二看人物描写。抓住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便能轻松探视人物的心灵世界,读出作品刻画人物的意图所在。
三看情节发展。分析故事情节,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对人物进行多层面的分析,注意其思想、个性的多重性,这是全面了解人物形象的前提。
四看特定手法。抓住细节刻画、对比突出、环境烘托、正侧面描写、欲扬先抑等特定的艺术手法,品析其作用,可以概括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五看议论抒情。议论、抒情句(段),往往揭示文章的主旨,蕴含着作者对人物所作所为的态度、情感,抓住这些句子,便找到了窥视人物形象的窗口。
本文作者借助典型事例,用朴实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简要概括本文母亲形象。
学以致用
3.分析议论在散文中的作用
(1)答题思路:首先判断其表达方式为议论,然后联系文意及在叙述中议论的作用作答。
在叙述中议论的作用:
①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
②在叙述中穿插,使文章锦上添花;在段与段之间穿插,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在结尾,画龙点睛。有的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总结全文,发出号召,深化主题。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合在一起,升华了母亲的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读来令人倍加感动。
学以致用
4.课文主旨
这篇文章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及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限敬爱的感情,表达了作者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第三章
《背影》
1.分析动作描写及其作用
(1)常见的考查形式:
①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中加点词(动词)的表达效果。
(2)答题技法:
①做出判断。准确判断题目要求赏析的语句(段)、字词所描写的动作,明确动作的发出者与接受者分别是谁,了解其行为潜在的含义。
②明确作用。动作描写常见的作用有四个: 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组织答案。结合关键动词作答。
(3)答题模式:
这句(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XX”动词(……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6段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学以致用
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采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描写的背影镜头是一个“慢镜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某段/句是否多余?
(1)答题思路:
①此类试题,文段(句)一般“不多余”,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段(句)的作用。
②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分析某段(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结构上,分析某段(句)是否有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或总结上文等作用。
文章的第2、3段交代了作者当时的家庭状况,叙述是否多余?
学以致用
不多余。
结构上,这两段交代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惨淡光景,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惨淡的境况,与下文父亲送别儿子时流露出的满腔温情形成鲜明对照。
内容上,父亲在这样艰难的逆境中为儿子悉心考虑、周到安排而留下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充满温情,饱含深意,更能显示出父爱的伟大。
3.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哪四次背影?体会“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一次(第1段)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第二次(第6段)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三次(第6段) 惜别背影(父子分别)
第四次(第7段) 回忆背影(别后怀念)
作用:
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从结构来看,“背影” 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4.课文中4次写到“我”流泪?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场景 语句 原因
第一次:回家奔丧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
第二次:望父买橘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因目睹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的老态而伤感
第三次:父子分别 我的眼泪又来了 是第二次流泪的延续
第四次:父亲来信 在晶莹的泪光中 回忆“背影”,挂念父亲
作用:流泪贯串全文,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带着感伤的情感色彩。
5.主旨归纳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第四章
《白杨礼赞》
1.分析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
(1)答题思路:
①点明手法,即点明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②分析内容,结合文章内容说清楚“抑”了什么,“扬”了什么;
③分析效果,突出强调了……(“扬”的内容),表现了……的特点。
文章第2、7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引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简要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以致用
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第 2段 描述完高原景色后,接着写这样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 雄壮”,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 惊奇地叫了一声”做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 不平凡”蓄足气势,这是欲扬先抑。
第7段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等,夸它是“伟丈夫”,先抑后扬。
2.理解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1)常见的考查形式:
①说说××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②文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2)答题技法
①抓住事物特征分析。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所描写的事物,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这是分析象征意义的前提。
②联系写作背景分析。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一般都有一定的目的和用意。因而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文中所描绘的具体情境,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③由相似点展开联想。找准象征物的具体形象与被象征者的思想或感情之间的相似点,结合背景,通过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便可获得该事物的象征意义。
④联系情感意图分析。联想分析时,要紧扣文章所渲染的气氛、表达的情感、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
(4)答题模式: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用……(象征物)象征……(被象征者),表现了……的精神(品质),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立意深刻,含蓄委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3)解读思路:把握物象特点→结合背景分析→关联相似性→解读象征意义。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有什么用意?
学以致用
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白杨树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楠木是贵族化的象征;两者所代表的人不同,白杨树代表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军民,楠木代表“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3.画出文中直接“礼赞”白杨的语句,并说说其作用及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作用:第1、4、6、8、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不平凡(境美) 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
自身形貌不平凡(形美)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
内在气质不平凡(神美) 力争上游,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4.阅读第5段,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感受白杨形象。
整体形象 力争上游 外在形象 干(正直) 笔直,绝无旁枝
枝(团结) 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
叶(进取)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
皮(朴质) 光滑,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内在气质 倔强挺立、努力向上、百折不挠 5.主旨归纳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