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证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为什么要证明”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的第一节,通过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合情推理得到的数学结论未必可靠,感知证明的必要性.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索(观察、测量、实验、归纳等)已经得到了很多正确的结论,但没有进行严格的证明(虽然学生对它们的正确性也是认可的 ,并且利用这些结论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从实例出发,让学生感受探索得到的结论可能有误,进而增强对所得结论通过推理进行证明的必要性的意识,以明确“为什么要证明”;并进一步了解验证数学结论正确与否的方法.本节内容对学生由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意识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深入学习相关后继知识、形成并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经历了通过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得到数学结论的过程,并且能通过简单的计算、逻辑推理验证结论;能应用这些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合情推理能力,并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已经参与了对事件的观察、实验、猜测、归纳等活动,为本节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面临的问题:基于已有的学习经验,部分学生不理解测量、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不正确;对于正确的结论即使能感知其正确,却又不能清楚的说明正确的依据.
因此,本节的教学需要呈现大量的活动以及活动结果,这些活动需要涵盖常规的探索方法(如观察、测量、猜想、归纳),活动的结果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让学生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活动过程中,对于部分问题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困惑、参与讨论,进而认识到仅由观察、实验、归纳所得的结论未必可靠,必须进行有理有据的证明.
三、教学任务分析
“观察、实验、归纳”是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而常用的方法,但由此得到的结论并不可靠,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直观感觉与实际结果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确立对某一事物进行合理论证的必要性.
根据《课标》,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基础,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经历观察、验证、归纳等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2.了解确定数学结论正确与否的常用方法:计算、举出反例、推理论证等.
3.结合教材内容,体会理性思考、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推理论证意识的建立.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教学法.
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
教学中设计直观感觉、猜想归纳、动手实验等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现象帮助学生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利用视频、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回顾旧知、视频引新
环节1:回顾旧知
如图:AB//CD, 若∠1=50°,则∠2= °.
提出问题:(1)得到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在之前的的学习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的到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所得的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吗?通过设疑,引出课题《为什么要证明》.
环节2:视频引入
播放“视错觉”视频——球往高处走.对“视错觉”视频中的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引出活动一.
(二)主动参与、感悟新知
活动一:试试你的感知——直观感知
环节1:看一看
出示一下几幅图片,请学生直接说出结论.
两图中心的圆,哪个更大? 线段与线段,哪条更长?
线段a,b,c中,哪一条线段和线段在同一直线上? 图中红色线条围成的图形是正方形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观感觉.支持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正确的结果.
环节2:猜一猜
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每一处缝隙的距离都是相等的),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你认为最多能穿过以下哪样东西?
(1)一根头发 (2)一颗红枣 (3)一个拳头 (4)一个足球
活动1:积极猜想,质疑结论.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直觉”,
学生的猜想可能会不一致,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活动2:合作交流,寻求方法.根据学生的猜想,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3:展示成果,引发思考.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后的成果,通过计算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
结语:猜想的结论并不可靠,可依靠计算来判断结论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设赤道周长为,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为:
它们的间隙能放进一个拳头.
环节3:说一说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感悟?
活动感悟:直观感觉得到的结论未必正确,面对问题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有理有据的证明.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答案.
活动二:说说你的思考——归纳猜想
环节1:想一想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你能得到四边形,五边形, ……,n边形的内角和吗?
多边形 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 n边形
图形 ……
内角和 180° ……
活动1: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活动2:学生展示答案,并说明其解题思路.
说明:猜想归纳是探索数学结论,发现未知事物的有效方法.
环节2:读一读
费马的失误
历史上很多数学家都想找到求质数的公式,年,数学家费马验证了,当、1、2、3、4时,式子的值为3、5、17、257、65537都是质数,于是他高兴的断言“对于所有的自然数,都是质数.”由于费马在数学界的崇高威望,以及验证这类数字是否为质数的艰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怀疑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并且把这类数称为费马数.
1732年,数学家欧拉指出,当时, ,从而否定了费马的结论.更有意思的是,从第6个费马数开始,数学家们在费马数中再也没有发现一个新的质数,全部都是合数,有人甚至给出了一个新的猜测:当大于或等于5时,费马数都是合数!
环节3:说一说
通过这个故事及探索n变形内角和的例子,你有怎样的启发?
活动感悟; ①.仅由若干特例归纳猜测的结论未必正确.需要有理有据的证明.
②.在学习中,要有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③.举反例是否定一个结论的常用方法.
环节4:练一练
某学习小组发现,当时,代数式的11,11,13,17都是质数,于是得到结论:对于所有自然数,的值都是质数.你认为呢?与同伴交流.
活动1:与同桌合作,肯定或否定这个结论.
活动2:学生说出与同伴合作后的结论,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发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活动三:验验你的结论——实验操作
环节一:做一做
如图,在△ABC中,点,分别是,的中点,连接.
(1)猜一猜:线段与边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得到:∥BC
(2)验一验:如何检验你的猜想?
学生通过测量,发现∥BC,较相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3)想一想:你发现的这个结论对所有三角形都成立吗?进而思考:怎样才能断定一个数学结论是正确的呢?
环节二:说一说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你有怎样的感悟?
活动感悟:实验操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面对问题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有理有据的证明.
(三)课堂小结、增强意识
结合教材“议一议”,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
学生通过与小组讨论,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完成学案练习1、练习2 、练习3;
2.完成学案练习4(选做);
3.阅读学案材料——哥德巴赫猜想.
【课后练习】
练习1.当为正整数时,的值一定是质数吗?为什么?
练习2.观察各式:;;;;,你能否得到结论:所有奇数都能表示成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差?所有偶数能表示成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差?与同伴进行交流.
练习3.如图,∥,∥,那么你能判断与的大小关系吗?小颖据此得出结论: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你认为她的想法正确吗?与同伴交流.
练习4.(选做)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你发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五)板书设计
7.1为什么要证明
直观感觉 结论 证明 猜想归纳 结论 证明 实验操作 结论 证明 学生展示 多媒体展示
六.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1.设计宗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融入了新课标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直观感觉,并从学生的直观感觉出发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严密性、逻辑证明等方面,不是一味地强调证明的必要性,而是通过对多个事实的说明来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设计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学会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用一个有趣的生活问题:“用一根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进行猜测,然后通过计算得出一个令人很意外的结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且使得学生有一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要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切勿过于相信于自己的直观感觉.
在本节课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到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意图
(一)回顾旧知、视频引新
【设计意图】
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运用之前的结论解决简单问题,回顾获得结论常用的方法,提出疑问: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发挥开篇课的引领作用.
通过“视错觉”视频冲击学生的直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感悟新知
活动一:试试你的感知——直观感知
环节1:看一看
【设计意图】
“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活动的进行,调动学生感官的参与.通过活动,学生体会到通过直观感觉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
环节2:猜一猜
【设计意图】
通过计算,验证了很难想到的结论,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进而对自己的直观感觉产生怀疑,引发数学思考,从而由直观感觉逐步上升到理性思考.
环节3: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思考说出自己的感悟,认识到直觉未必可靠,面对问题需要理性思考,做出判断时要有理有据.
活动二:说说你的思考——归纳猜想
环节1:想一想
【设计意图】
本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猜想归纳得到结论,并说明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感受猜想归纳是探索数学结论有效的方法.
环节2:读一读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仅由几个特殊情况归纳出来的结论并不可靠,即使是费马这样的知名数学家,归纳的结论也难免错误,说明证明的必要性.通过对数学史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环节3: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思考说出自己的感悟,留下深刻印象.
环节4:练一练
【设计意图】
通过尝试,用举反例的方法否定这个结论, 获得成功感,也是对举反例这一方法的应用.
活动三:动动你的双手——实验推测
环节1:做一做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测量等活动得到结论,较为相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这毕竟是测量结果,因此难以令人信服,引导学生寻求更为可靠的证明.
环节2: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思考说出自己的感悟,留下深刻印象.
(三)课堂小结、增强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进而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同时在讨论中自然形成共识:需要寻求一种方法,更为明确的说明一个结论是否正确。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
练习1、练习2、练习3选自教材,继续让学生体会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练习4体现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哥德巴赫猜想”材料的阅读,学生的见识更丰富,认识到数学思维是严谨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