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35张+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35张+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7 23:0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课前准备:
1.打开课本第19课(P91)
2.准备两只不同颜色的笔
3.练习册打开第19课(P87-90)
第19 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
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学习目标
01
02
03
01
02
03
一、永定河上的怒吼——七七事变
二、紧急关头的决心——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黄浦江边的血战——淞沪会战
四、紫金山下的悲歌——南京大屠杀
思考:日军为什么进攻卢沟桥?
当时北平外围的形势——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只有北平的西南面,尚为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防守。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时 间
地 点
借 口
影 响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
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拒绝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七七事变
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 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思考: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对日政策如何?
材料二 蒋介石:“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南方八省红军
游击队
新四军
军 长:叶 挺
副 军 长:项 英
中国工农红军
主力
八路军
总 指 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工农红军的改编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材料: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提出:“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讲述淞沪会战的过程。
时 间
背 景
战 役
结 果
影 响
时 间
背 景
战 役
结 果
影 响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
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四行仓库战斗(谢晋元)
上海
失陷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三、黄浦江边的血战——淞沪会战
英勇事迹
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姚子青(1909—1937)
同学们,学习完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在东京,街头庆祝的场景
在南京,尸横遍野,血迹斑斑
攻陷南京:
1937年12月13日
1.时间:
1937年12月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2.手段:
刺杀、活埋、砍杀、焚烧、杀人比赛等
3.结果:
屠杀中国人300000
南京大屠杀
日军所犯的罪行
据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南京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居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
“就任我们开枪扫射,重机关枪1分钟能发600发子弹,连续扫射了15到20分钟……弹药箱都(打)空了。”
“(尸体)扔进了扬子江里。原先只有十多人的时候,还能随着江水流动,等到几百人、几千人的时候就都流不动了,阻塞住了。”
--NHK南京大屠杀调查纪录片
《东史郎日记》:
……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 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 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在袋子上系了两颗手榴弹,随后将袋子扔进了池塘。火渐渐地灭掉了,袋子向下 沉着,水的波纹也慢慢地平静下来。突然,“澎!”手榴弹爆炸了,掀起了水花。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战后日本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并多次篡改历史教科书,其首相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应怎样认识?
认识:
1.铭记历史,警钟长鸣,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2.历史不容否认和篡改。
1.要正视历史,吸取教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应牢记历史,肩负责任,开创未来,
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历史书中的一句话,有时就是别人的一辈子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要增强人们对和平的坚守
我们铭记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不曾忘记。不曾忘记那段沉重的历史,它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清醒剂。也不曾忘记那些为捍卫民族,守护国家而流血牺牲的英雄先烈,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一同致敬历史,同沐荣光。
课堂小结(四个一)
一个开始: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个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抗日民族统战线正式建立。
一个打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一个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显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此后漫长的8年时间里,举国上下无论是何民族,是何立场,不论男女老少,不管身处何地,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最终以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材料说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援助 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全民族抗战 D.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随堂练习
C
2.下面是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东北大学前两次迁移分别与什么事件有关 ( )
C
A.北伐战争 西安事变
B.伪满洲国成立 一·二八事变
C.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D.华北事变 八一三事变
1923年在沈阳成立
1938年迁往四川
1937年迁往开封
1931年迁往北平
①→
②→


3.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所描述战役的意义在于 ( )
A.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
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写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D.国民党军队基本上扭转了战局
C
5.宣传画可以代表政府或某政府组织的态度。下列宣传画体现的政治态度是( )
A.踊跃参军,抗美援朝
B.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C.联合英美,坚持抗战
D.发动民众,支援北伐
B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永定河上的怒吼——七七事变
2.紧急关头的决心——第二次国共合作
4.紫金山下的悲歌——南京大屠杀
3.黄浦江边的血战——淞沪会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