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三顾茅庐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刘备诚心诚意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庐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
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去拜访。
第二部分(2-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第三部分(4)刘备邀诸葛亮出山辅助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新知讲解
阅读第1-2段,看看刘、关、张三人对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各持什么态度?
关:反对,但语言较委婉,透着一股大气;
张:反对,但语言粗俗,不计后果;
刘:决定前往,心胸开阔,求贤如渴,诚心诚意
第2段遇见诸葛均有何作用?
昨暮方归——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见到诸葛亮做铺垫。
当得知诸葛亮在睡觉,为什么不直接叫醒,而要在阶下等近3个小时?
内容上显示刘备的诚心和礼贤下士;
结构上使情节富有波澜。
哪些地方可见刘备拜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从动作描写角度看:“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犹然侍立”“下拜”“泣”
从语言描写角度看:
一类是对张飞莽撞的批评之语,
另一类是谦虚的态度和对诸葛亮的敬称。
哪些地方可见刘备拜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从侧面描写角度看:与张飞语言的对比,张飞“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三顾茅庐”,张飞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刘备"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通过张飞的鲁莽暴躁,村托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
从刘备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
仁心爱人。
待人宽和有耐心。
第3段中,就刘备的问策,诸葛亮回答了哪些内容?
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三分天下”,“人和”取胜,体现他虽归隐隆中,却对天下大事了然于心的睿智(心怀天下的抱负)
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什么?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并没有完全放心,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孔明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第4段嘱咐诸葛均的话“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有何作用?
表现诸葛亮知恩图报,淡泊名利
诸葛亮在文中具有哪些美好的品德?
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说一说你对本文诸葛亮的出场的理解。
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
路遇诸葛均;
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
当童子说“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也不马上见,还要更衣
这属于铺垫渲染。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课堂总结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宾的雄才大略。
课堂练习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方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 ”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 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3)本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 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4)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6)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7)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拓展提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 请概括。
曹不可与争锋、孙可为援不可图;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2) 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人谋的重要性。
(3) 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有政治头脑、有见识、有雄才大略等
作业布置
以张飞(或关羽、刘备)的口吻叙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要求:
准确体会人物心理,根据人物性格进行二度创作。语气、动作、表情等都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求贤若渴 志向远大
诸葛亮: 才略高超 淡泊名利
张飞: 言行鲁莽 性格直爽
刘备欲往,关张阻拦
玄德真诚纳贤,耐心静候
备真心问策,亮妙论大事
备恳请出山 亮欣然允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顾茅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时间】 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新课学习】
阅读第1-2段,看看刘、关、张三人对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各持什么态度?
第2段遇见诸葛均有何作用?
当得知诸葛亮在睡觉,为什么不直接叫醒,而要在阶下等近3个小时?
哪些地方可见刘备拜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从刘备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3段中,就刘备的问策,诸葛亮回答了哪些内容?
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什么?
第4段嘱咐诸葛均的话“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有何作用?
诸葛亮在文中具有哪些美好的品德?
【合作探究】
说一说你对本文诸葛亮的出场的理解。
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扩展延伸】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 请概括。
(2) 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3) 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课堂检测】
语段阅读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方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 ”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 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3)本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 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4)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6)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7)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作业布置】
以张飞(或关羽、刘备)的口吻叙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要求:
准确体会人物心理,根据人物性格进行二度创作。语气、动作、表情等都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顾茅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时间】 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答案】刘备诚心诚意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庐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
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答案】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去拜访。
第二部分(2-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第三部分(4)刘备邀诸葛亮出山辅助的过程
新课学习:
1) 阅读第1-2段,看看刘、关、张三人对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各持什么态度?
【答案】通过语言描写
关:反对,但语言较委婉,透着一股大气;
张:反对,但语言粗俗,不计后果;
刘:决定前往,心胸开阔,求贤如渴,诚心诚意
2) 第2段遇见诸葛均有何作用?
【答案】
昨暮方归——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见到诸葛亮做铺垫。
3)当得知诸葛亮在睡觉,为什么不直接叫醒,而要在阶下等近3个小时?
【答案】内容上显示刘备的诚心和礼贤下士;
结构上使情节富有波澜。
哪些地方可见刘备拜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答案】从动作描写角度看:“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犹然侍立”“下拜”“泣”
从语言描写角度看:
一类是对张飞莽撞的批评之语,如:“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 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另一类是谦虚的态度和对诸葛亮的敬称,如当刘备得知诸葛亮在草堂上昼寝未醒时,吩咐童子“且休通报”,童子欲报,刘备又说:“且勿惊动。"当诸葛亮醒来后,刘备说”已书贱名于文几”“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海”“开备愚鲁而赐教””备不量力,欲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等。
从侧面描写角度看:与张飞语言的对比,张飞“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三顾茅庐”,张飞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刘备"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通过张飞的鲁莽暴躁,村托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
从刘备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求贤若渴。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礼贤下士。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谦虚
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5) 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3段中,就刘备的问策,诸葛亮回答了哪些内容?
【答案】
分析天下形式,提出“三分天下”,“人和”取胜,体现他虽归隐隆中,却对天下大事了然于心的睿智(心怀天下的抱负)
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什么?
【答案】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并没有完全放心,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孔明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第4段嘱咐诸葛均的话“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有何作用?
【答案】表现诸葛亮知恩图报,淡泊名利
诸葛亮在文中具有哪些美好的品德?
【答案】
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合作探究】
说一说你对本文诸葛亮的出场的理解。
【答案】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
路遇诸葛均;
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
当童子说“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也不马上见,还要更衣
这属于铺垫渲染。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扩展延伸】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1)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 请概括。
【答案】曹不可与争锋、孙可为援不可图;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2) 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答案】人谋的重要性。
3) 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答案】有政治头脑、有见识、有雄才大略等
【课堂检测】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方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 ”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 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1) 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答案】“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 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答案】一方面写出诸葛亮的气宇轩昂、神异不凡,
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本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 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4)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从侧面表现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5)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答案】“美玉”指司马德操、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
6)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答案】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三分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势。
7)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作业布置】
以张飞(或关羽、刘备)的口吻叙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要求:
准确体会人物心理,根据人物性格进行二度创作。语气、动作、表情等都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刘备诚心诚意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庐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去拜访。第二部分(2-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第三部分(4)刘备邀诸葛亮出山辅助的过程。 复习回顾 巩固所学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新课学习:阅读第1-2段,看看刘、关、张三人对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各持什么态度?通过语言描写关:反对,但语言较委婉,透着一股大气;张:反对,但语言粗俗,不计后果;刘:决定前往,心胸开阔,求贤如渴,诚心诚意2)第2段遇见诸葛均有何作用?昨暮方归——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见到诸葛亮做铺垫。3)当得知诸葛亮在睡觉,为什么不直接叫醒,而要在阶下等近3个小时?内容上显示刘备的诚心和礼贤下士;结构上使情节富有波澜。哪些地方可见刘备拜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从动作描写角度看:“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犹然侍立”“下拜”“泣”从语言描写角度看:一类是对张飞莽撞的批评之语,如:“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 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另一类是谦虚的态度和对诸葛亮的敬称,如当刘备得知诸葛亮在草堂上昼寝未醒时,吩咐童子“且休通报”,童子欲报,刘备又说:“且勿惊动。"当诸葛亮醒来后,刘备说”已书贱名于文几”“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海”“开备愚鲁而赐教””备不量力,欲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等。从侧面描写角度看:与张飞语言的对比,张飞“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三顾茅庐”,张飞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刘备"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通过张飞的鲁莽暴躁,村托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从刘备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求贤若渴。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礼贤下士。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谦虚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5) 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第3段中,就刘备的问策,诸葛亮回答了哪些内容?分析天下形式,提出“三分天下”,“人和”取胜,体现他虽归隐隆中,却对天下大事了然于心的睿智(心怀天下的抱负)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什么?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并没有完全放心,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孔明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第4段嘱咐诸葛均的话“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有何作用?表现诸葛亮知恩图报,淡泊名利说一说你对本文诸葛亮的出场的理解。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当童子说“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也不马上见,还要更衣这属于铺垫渲染。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读读找出具体句子,分析、归纳读找出具体句子 明确目标目标1、2目标2目标1目标1目标1目标2
课堂练习: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方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 ”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 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3)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6)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7)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1)选文中诸葛亮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策 请概括。2)选文中诸葛亮强调了什么问题 3)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特点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宾的雄才大略。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