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8 09:1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古希腊]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
2.梳理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理解文章内容。
3.感受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学习他豁达的生活态度,感受他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极高造诣。散文纵横恣肆,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照例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因其反对“新政”,其中一些话被“新党”的御史借题发挥,说他是中伤朝廷,对皇帝不忠。他们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才上任三个月的苏轼,就被御史台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积极入世
作者的复杂思想


苦中作乐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超然洒脱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
——林语堂
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始于战国,盛行于汉魏,唐宋衰微,元、明、清趋于消亡。其发展经历了短赋、骚赋、骈赋、律赋、文赋等不同时期。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预习检测 朗读课文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快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听范读,注意字音,感受情感变化
壬戌 属客 窈窕 少焉 斗牛 冯虚 船舷 予怀 唱和 袅袅 沟壑 潜蛟
rén xū
zhǔ
yǎo tiǎo
shǎo
dǒu
píng
xián


niǎo

qián jiāo
嫠妇 愀然 舳舻 酾酒 横槊 匏樽
蜉蝣 须臾 骤得 无尽藏 更酌 枕藉

shī
fú yóu
zàng
qiǎo
zhú lú
shuò
gēng
jiè
páo
zhòu

月夜泛舟赤壁之下 借景抒情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饮酒和歌 触景生情 怨、慕、泣、诉
叹人生苦短 议论说理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寄情天地 议论说理 造物者无尽藏 吾与子共适
释然于怀 主客解脱 场景描写 更酌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
内容梗概
饮酒乐甚
—— 苏子愀然
—— 客喜而笑
苏轼与客夜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第一段
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他们沐清风白露,赏月色天光,生动地展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既望:过了望日之后。
徐:缓缓。 兴:兴起,产生。
属:劝酒。
少焉:一会儿。
斗牛:斗宿和牛宿。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纵:放任。 如:往。
凌:越过。
万顷:广阔的江面。
茫然:旷远的样子。
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冯虚:冯,“凭”,乘。虚,太空。
十 天 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朔:农历每月初一。 晦:农历每月末尾(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望”后的一天。
第二段
作者与友人饮酒纵歌,然后从友人吹起的箫声中听出气氛为之一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于是:在这时
之:音节助词,不译
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溯:逆流而上
渺渺:悠远的样子
予:我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倚:循,依。
而:表修饰。
和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
舞、泣:使动用法
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面对浩渺而宁静的湖面想起了“美人”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文中的“美人”是指“美女”吗?
从“美人”可窥探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贤臣求不得明君
“恐美人之迟暮”,“香草美人”在古诗文中经常用来象征“君臣关系”。“美人”是“君”,“香草”是“臣”。香草为美人添香,正如贤臣使君王更圣明。
第三段
作者问友人为何箫声如此凄凉,友人吐露心中之悲愤郁闷。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形→使动,使……整齐。
危:正,端正。 何为:为什么。
南、西、东:名→状语。
缪:“缭”,盘绕,围绕。
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困:受困。
方:当。
下:名→动,攻占。
东:名→动,向东进军。
舳舻:首尾相接的船只。
酾酒:斟酒。
槊:长矛。固:本来。
安:哪里。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渔樵:名→动,打渔砍柴。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侣、友:名→意动,以……为朋友。
而:连词,表并列。
匏樽:用葫芦制成的酒器。
属:劝请。
蜉蝣:比喻微小的生命。
粟:米。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遗响:余声。
第三段中客人的悲愤郁闷从何而来?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慕长江之无穷。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物是人非之悲
人生渺小之悲
人生短暂之悲
寻仙不得之悲
第三段
作者以身边的“水”“月”作比,从哲学层面劝慰友人。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斯:指示代词。这;这个。
未尝:不曾。
盈虚:盈,满。虚,缺。
彼:指示代词。那;那个。
卒:终究。
莫:表示否定。不,没有。
盖:表示推测性判断。大概。
曾:竟然。
苟:如果,假使。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第四段中作者如何劝慰客人
水 月 人
变化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不变
万物各有其主,非我所有不能强求;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你我皆能享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更酌:重新倒酒
肴核:菜肴和果品
既:已经
狼籍:凌乱
相与:相互,一起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乎:介词,在
白:形→动,明亮
诗句 特点 作用
自然水月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清新柔美
空阔朦胧
借景抒情
抒发了苏子与客月下游赤壁之乐。
“水”“月” 在文中的不同维度
诗句 特点 作用
诗中水月
“水”“月” 在文中的不同维度
透露出现实的哀愁引出对历史人物及自身命运的感慨,并引出下文苏子借水月喻人生。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美丽遥远
诗句 特点 作用
哲理水月
“水”“月” 在文中的不同维度
引出作者对自我人生选择的阐述,成为作者精神寄托和象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须臾
永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
——《慧海请问经》
并不相同。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的自然美景所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茫茫江面,彼此之间诵诗唱和,这实为人生快乐;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其内心此时也像眼前的江水一样开阔。
文章开篇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是相同吗?
《赤壁赋》以苏轼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将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在情感由乐转悲,再由悲转喜的变化过程中,展现出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同时,从他内心的这种变化也可以看出,苏轼也并不是一个天生就有乐观精神的人,他是在与自我的辩论中战胜了自己消极的一面,完成了自己的精神突围,具有了诗意的超脱,哲学的思辨。这种精神,穿越了近千年的时光尘埃,遥相呼应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笔下的“与他人争辩是修辞,与自己争辩是诗歌。”
全文总结
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凭”,乘)
山川相缪(同“缭”,盘绕、围绕)
古今异义 白露横江(古,指白茫茫的水汽;今,指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古,旷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于是饮酒乐甚(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示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事)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所思慕的人;今,美貌的女子)
一词多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农历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文言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举酒属客(动词,劝请)
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同“嘱”,嘱托)
一词多义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一词多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助词,表反问语气)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一词多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连词,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并列)
一词多义 吾与子之所共适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的)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词类活用 歌窈窕之章 (名-动,歌咏)
羽化而登仙 (名-状,像涨了翅膀一样)
桂棹兮兰桨 (名-状,用桂木,用兰花)
击空明兮溯流光 (形-名,月光下的清波)
舞幽壑之潜蛟 (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使……哭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形-动,整理)
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状,向西,向东)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动,攻占)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动,砍柴)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 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