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1)阅读方法
必备知识+方法技能
【考情简述】
从近两年高考全国卷来看,文言文考查点相对比较固定,文言断句、加点词语的解说[古代文化常识(2021年之前)+文言实词(2022年融入并新增)]、文言翻译一直出现。但2022年全国卷和新高考卷改“加点词语的解说”为侧重“文言实词”的考查,2021年4套全国卷改“文意概括分析”为“文意概述”考查点, 2020年2套新高考卷增加了“筛选、概括要点”考查点,
从选材特点看,2020年5套试卷材料均选自“二十四史”,以人物传记为主,传主基本上是耳熟能详的人物。2021年4套试卷材料三则选自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一则选自陈邦瞻编撰的《宋史纪事本末》,题材由写人变为记事,值得关注。
纵观近几年考情,主要是人物传记和散文。散文又常考查写景抒情散文和论述性散文。
(2)从主题看,全国卷选材文质兼备,突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多选择诸如宽厚爱民、公正执法、抗敌卫国等方面的内容。
(3)从题型设置看,全国卷共4小题,均是3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语句翻译),分值19分;新高考卷在此基础上增加了1道主观题(筛选、概括要点) ,分值也变为20分,加大了对文言文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必备知识】
常考文言文的类别
(一)写人叙事类
1.人物传记类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大多先介绍传主的基本情况,包括字号、身世、家庭成员、职位等,然后具体介绍传主一生的主要事迹。在介绍事迹的时候,会穿插着作者的一些主观评价,同时也会涉及许多其他人物,这些人物是次要人物,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把人物与事迹相对应起来,不要张冠李戴。文段的最后往往会介绍人物最终的情况,包括去世的原因、去世后的影响等。了解文章的大致脉络,再做题就会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2.叙事类
叙事类文言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比如“叙事本末体”,事件是核心,时间依然是脉络。
特点:每一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不足。
(二)散文类
1.写景抒情散文
古代写景类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
(1)人物。写景散文也有人物,文章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
(2)事件。写景散文中,描写事件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
(3)景物。许多写景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
(4)物象。有些写景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 -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
(5)感情。所有的写景类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阅读写景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会,把握作者的感情。
(6)义理。很多写景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
2.论述性散文
论述性文言散文大多结构严谨,思想宏大,情思精微,不太符合“浅易”文言文的标准,尤其是很多文言文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只阅读单篇文言文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高考很少以这类文言文进行命题;但一些简单明了的文章,学生也应该学会分析。论述性散文往往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与“新课标”对应的内容相呼应。
【阅读方法】
一、文言文的整体感知
1.关注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
2.整体观照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关注整体,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这些全都看完,并且明了,才算整体把握了文意。
二、不同类别文言文的阅读思路
(一)写人叙事类
1.人物传记类
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知人。
知人,就是清楚地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
其一,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写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其二,为了突出这一点,常采用人物对比的手段,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物链,阅读时- -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有关人物。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以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2)明事。
高考文言文考题一般是人物的良好品行,在选材上是优秀人物,那么依据人物传记是“整理”而来的原则,这个整理出来的事迹一定比较集中,我们在阅读中就要牢牢抓住这一一点信息去体会。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3)评价。
有的“评价”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
首先,高考选文一般思想性较强,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这些年的文言文试题都有明确的指向。就内容而言,大多为古代良臣名吏,重要人物的美言、佳话、善行,要么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深谋远虑,要么高风亮节、勤政爱民、执法如山、廉洁奉公、刚直不阿,要么写其瞻亲奉母、相夫教子、兄弟和睦等人伦品德,都暗合时代特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向上。
其次,抓评述性语言,议论性语言。《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体味。诸如此类的还有对文章中事件的-些议论、说明性的文字,综合起来有:①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②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③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
(4)觅线。
觅线,就是寻觅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样的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传记一般结构形如纺锤,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 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待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史传文学中,人物的表现常在于它的不同地点中的不同表现,依地点理出事件一依 事件带出事迹一依事迹看人物的思想境界、 社会价值、事件的社会意义。理清情节线索,理清地点转换。
即:人物→地点→事件→事迹→思想。
2.叙事类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清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文章如何开端、发展、演绎高潮乃至结束。
第二,文章写了哪些事 中心事件是什么
第三,注意作者的感彩,注意作者的评说褒贬,乃至议论抒情。第四,叙事性文言文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等。
第三,注意作者的感彩,注意作者的评说褒贬,乃至议论抒情。第四,叙事性文言文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阅读叙事性文言文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要把握住关键语句,这对分析概括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散文类
1.写景抒情散文
梳理这一类文章往往需要先找准叙述对象,看看文章写的是什么,在介绍叙述对象时,通常会采用叙事或者描写的手法介绍叙述对象的来历。然后介绍叙述对象的特点或者属性,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时间,或方位,或游览参观的先后顺序。其间常常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文章的最后往往是表明作者主观态度的内容,采用议论或者抒情的手法。
2.论述性散文
梳理这一类文章需要先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看看作者想要论述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的主观态度是什么;然后梳理整个论证过程,圈画作者用来证明观点的几个事例,明确作者所用的论证方法,如引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最后作者会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希望或者建议。
三、阅读方法和步骤
1.阅读方法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所给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项,也不是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内容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而解文。
(4)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
(5)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
2.阅读步骤
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辨理。
(1)首先是勾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勾画出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的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2)其次是“跳读”。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
(3)最后借用语境。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要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典型例题
【题目】
(2022·海南·嘉积中学高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跽是双膝着地,把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
B.太师,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太师是其中最尊者。
C.骨肉比喻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D.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5.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者……也……”,表判断,“者”和“也”后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少”修饰“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错误,文中的“跽”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错误。由原文“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可知,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由此可知,秦昭王怕太后的严厉,而不是“蒙蔽”。
4.(1)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
(2)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果”,果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故文王果于吕尚收功”;“卒”,终于;“擅”,占有。
(2)“身蹶”,身死;“是以”,因此;“杜口裹足”,闭口不言、停步不前;“即”,到。
5.①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
②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
③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由此可知,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
由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可知,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由此可知,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
由原文“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由此可知,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
参考译文:
范睢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在宫廷里迎接,恭敬的执守宾主的礼节,范睢推辞谦让。秦昭襄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昭襄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开导我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夫,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随后吕尚通过一席交谈就被立为太师,与文王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就是这个原因。”
“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子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跪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会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而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的呢?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怕的!
秦昭襄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偏僻荒远,我又笨拙而不贤明,幸蒙先生光临此地啊。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海,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睢向秦昭襄王拜了两拜,秦昭襄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B.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C.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D.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
B.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捐躯”或“使丧命”等意思。
C.五尺,代指未成年的儿童,与《陈情表》中“应门五尺之僮”意思相同。
D.弊邑,文中指的是偏僻的小城镇,也常用于向他国称呼自己的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回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齐国使者来楚索地,楚襄王向群臣询问对策,在给或不给的问题上,子良、昭常、景鲤三人意见不一。
C.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终化解了危机。
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东地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2)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5.针对齐国索取东地的难题,楚国群臣提出了三种对策,各有利弊。请结合文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制表:厦门中学生助手
内容 理由 风险
子良之计 ① 不失信诸侯,不丧失国土 未必有胜算
昭常之计 不与东地,固守国土 ② 未必守得住,且失信天下
景鲤之计 不与东地,向秦求救 ③ 失信天下
【题目二】
(2022·海南·嘉积中学高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B.“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C.“不伤一人”与“何伤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不同。
D.“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C.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5.纵观全文,思考楚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
一、1.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地”是“献”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BD;“死父”是“不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指的是偏僻的小城镇”错。弊邑是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用于称臣于他国时自称。此处是谦称自己的国家。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子良、昭常、景鲤三人意见不一”错。原文“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昭常曰:‘不可与也。……。’……景鲤曰:‘不可与也。……。’”可以看出,昭常、景鲤都支持不给,子良支持给。
4.(1)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五百里东地给我,才放你回去。”
(2)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取道去楚国,向西出使秦国,解除了齐国的战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隘”:阻止;“东地五百里”:定语后置,五百里东地;“乃”:才。(2)“恐”:害怕;“南”:向南;“道”:取道;“西”:向西;“使”:出使。
5.①请与而复攻之 ②丧失国土,无千乘之用 ③楚不能独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
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可以看出,子良认为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故填“请与而复攻之”。
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可以看出,昭常认为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一半土地,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故填“丧失国土,无千乘之用”。
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可以看出,景鲤认为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他愿去求救于秦国。故填“楚不能独守”。
参考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东地五百里。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我答应把东地五百里给齐国,现在齐国派使者来办交接手续,我该怎么办?”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楚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取道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二、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於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B。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含义相同”错。前者是“动词,听从”的意思。句意:楚王不听从。后者是“动词,允许,准许”的意思。句意:准许我的小小的心愿。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错误。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对秦国施有恩惠)从而得到秦国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
4.(1)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还是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
(2)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在秦国手里损失的土地再从齐国补偿回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2)“是”,这;“亡”,丢失,损失;“取偿于齐”,从齐国得到补偿。
5.因为楚王目光短浅,没有听从陈轸的建议,反而误信张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文章结尾处说“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意思是: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由此可总结答案为:因为楚王目光短浅,没有听从陈轸的建议,反而误信张仪。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於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於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被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在秦国手里损失的土地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