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3.2)文言虚词之“副词”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3.2)文言虚词之“副词”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8 14: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3.2)文言虚词之“副词”
必备知识+方法技能
【考情简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基本都有考查。
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1)杂合到文中对文意的梳通和理解。(2)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形式间接考查。(3)个别地方试卷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从两个句子中挑出某一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的异同;通常一句是所给的文章或片段中的,另一句是所学的课文中的。
为了大家的全面复习并扎实掌握文言文虚词,我们全新梳理并在“文言文虚词积累”系列中逐步推出:18个常考虚词+其他重要虚词。
其中18个常考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基础知识】
文言虚词之“副词”
副词的分类
1.程度副词
(1)表示稍微。常见的有“少”“略”等。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籍)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少”“略”译为“稍微”“略微”。注意:“少”在古代汉语中常作程度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稍”,而古代汉语的“稍”,则一般作时间副词,当“逐渐”讲,例句见时间副词一节。
(2)表示比较。常见的有“尤”“益”“弥”“愈”等。如: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尤”译为“尤其”。“益”译为“更”。
(3)表示高度。常见的有“极”“至”“颇”“甚”“殊”等。如: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论积贮疏》)
“极”“至”译为“极”。
2.范围副词
(1)表示全部。常见的有“皆”“具”“俱”“悉”“尽”“毕”“咸”等。如: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皆”“具”译为“都”“全”。
(2)表示共同。常见的有“共”“同”“并”“相与”等。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宋元思书》)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共”“同”译为“一同”“共同”。
表示仅独。常见的有“止”“独”“唯”“但”“直”“徒”“特”“才”等。如: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黔之驴》)
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止”“独”“唯”均译为“只”“仅”。
3.时间副词
(1)表示时间长短。常见的有“素”“雅”“立”“即”“旋”“暂”“寻”等。如: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雅”译为“平素”“向来”。
(2)表示初始、最终。常见的有“初”“始”“本”;“终”“竟”“卒”等。如:
初,先生救我时……(《中山狼传》)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颠。(《登泰山记》)
“初”“始”译为“起初”“开始”。
(3)表示快慢、变化。常见的有“渐”“稍”“疾”“急”“遽”“速”“徐”等。如:
时政事渐损,权势下移。(《张衡传》)
蔽林间,稍出近之……(《黔之驴》)
“渐”“稍”译为“渐渐”,表逐渐发生的变化。
(4)表示过去、正在、将来。常见的有“既”“业”“尝”;“方”“正”;“将”“且”“行”“欲”等。如: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黄生借书说》)
“既”“业”,译为“已经”(“既”也可译为“……以后”)。
4.表数副词
(1)表示频率。常见的有“数”“累”“辄”“每”等。如: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数”“累”译为“多次”“屡次”。
(2)表示重复。常见的有“复”“更”“又”等。如:
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复”“更”译为“再”。注意,古代汉语表“再一次”,多用“复”,不用“再”。“再”在古代汉语表“两次”或“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再拜”是一种隆重的礼节,指拜两次,而非又一次跪拜。
(3)表示约略。常见的有“且”“几”“可”等。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论积贮疏》)
“且”“几”译为“将近”“接近”。
5.表敬副词
(1)表示自谦。常见的有“窃”“辱”“猥”“伏惟”。如:
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同尊人的表敬副词一样,以上表示自谦的副词也可不译,如硬译,像例①的“窃”译为“私下里”,则显得语意太实,太重了。
(2)表示尊人。常见的有“敬”“谨”“请”“幸”。如: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因现代汉语已无此种词类,故可不译。注意:表敬副词(包括尊人与自谦两类)基本由动词虚化而成,翻译时切不可按其原作动词时的词义理解。
6.否定副词
(1)表示叙述否定。常见的有“不”“弗”“未”“非”“微”。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不”“弗”译为“不”。
(2)表示命令、禁止否定。常见的有“勿”“无”“毋”。如:
愿诸君勿复言。(《隆中对》)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勿”译为“不要”。“无”同“毋”,也译为“不要”。
7.语气副词
(1)表示反问。常见的有“岂”“宁”“庸”“其”“独”。如: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岂”“宁”均译为“难道”。
(2)表示疑问。常见的有“何”“胡”“曷”“奚”“安”“焉”。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胡不见我于王?(《孟子·公输》)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并序》)
“何”“胡”“曷”均译为“为什么”。注意:“何”“胡”“曷”,既可用作疑问副词也可用作疑问代词(见疑问代词一节),其区别主要在于:疑问代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而不能作状语;而疑问副词则只能作状语。
(3)表示肯定。常见的有“乃”“即”“诚”“信”“实”“良”“必”“固”“曾”。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乃”“即”译为“就是”。
(4)表示揣测。常见的有“其”“殆”“盖”“庶”“庶几”“得无”“无乃”。如: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
“其”“殆”“盖”译为“大约”“恐怕”。
(5)表示希冀。常见的有“庶”“幸”“惟(唯、维)”“其”。如: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庶”“幸”“惟”均译为“希望”。
综合练习
【题目】
填空类(请解释加黑字体的含义)
示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毕”译为“都”“全”
(1)太后之色少解 (《触龙说赵太后》)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触龙说赵太后》)
(3)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4)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
(5)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答司马谏议书》)
(6)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7)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
(8)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9)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10)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陈涉世家》)
(11)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
(12)急击,勿失 (《鸿门宴》)
(1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
(14)时政事渐损,权势下移 (《张衡传》)
(15)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1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17)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
(18)(籍)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本纪》)
(19)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0)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
(21)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传》)
(2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23)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
(24)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
(25)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26)苟富贵,无相忘 (《陈涉世家》)
(2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
(28)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29)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
(30)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廉颇蔺相如列传》)
(31)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木兰诗》)
(3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
(3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
(3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35)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6)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辞》)
(3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38)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孔雀东南飞》)
(3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40)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41)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4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
(4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4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
(45)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46)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4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4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
(49)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
(50)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51)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陈情表》)
(5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少”译为“稍微”“略微” (2)“殊”译为“非常”“很”
(3)“皆”译为“都”“全” (4)“才”译为“只”“仅”
(5)“终”译为“最终”“到底” (6)“方”译为“正”
(7)“具”译为“都”“全” (8)“卒”译为“最终”“到底”
(9)“正”译为“正” (10)“竟”译为“最终”“到底”
(11)“素”译为“平素”“向来” (12)“急”译为“急速”“迅速”
(13)“雅”译为“平素”“向来” (14)“渐”译为“渐渐”
(15)“可”译为“大约” (16)“且”译为“将近”“接近”
(17)“每”译为“常常”“经常” (18)“略”译为“稍微”“略微”
(19)“窃”可不译 (20)“辄”译为“常常”“经常”
(21)“尤”译为“尤其” (22)“弥”“愈”译为“更”“越”
(23)“极”译为“极” (24)“复”译为“再”
(25)“毋”译为“不要” (26)“无”同“毋”,也译为“不要”
(27)“悉”译为“都”“全” (28)“同”译为“一同”
(29)“尽”译为“都”“全” (30)“相与”译为“共同”
(31)“唯”译为“只”“仅” (32)“曷”均译为“为什么”
(33)“但”译为“只”“仅” (34)“岂”译为“难道”
(35)“徒”译为“只”“仅” (36)“奚”均译为“为什么”
(37)“庸”译为“难道” (38)“幸”译为“希望”
(39)“独”译为“难道” (40)“其”译为“大约”“恐怕”
(41)“其”译为“难道” (42)“殆”译为“大约”“恐怕”
(43)“宁”译为“难道” (44)“庶”译为“希望”
(45)“信”译为“确实”“实在” (46)“惟”译为“希望”
(47)“诚”译为“确实”“实在” (48)“伏惟”可不译
(49)“良”译为“确实”“实在” (50)“谨”可不译
(51)“实”译为“确实”“实在” (52)“幸”可不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