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2.6)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2.6)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8 14:0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2.6)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必备知识+方法技能
【考情简述】
考纲中要求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为B,当然熟练掌握和积累一定数量的重点文言词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5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必备知识】
关于中学阶段的5大类文言实词(包括最新高中统编教材和初中统编教材),我们会在实词积累系列中陆续推出,为同学们提供最全、最系统的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5大类。
一词多义:包括120个考纲实词+高考常考实词
古今异义:包括最新高中统编教材+初中统编教材
词类活用:包括最新高中统编教材+初中统编教材
通假字:包括最新高中统编教材+初中统编教材
偏义复词:包括最新高中统编教材+初中统编教材
【辨析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一、按造字法推断
1.会意造字
(比),像两人并肩而立。《说文》:“比,密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亲近)(《论语·里仁》)
2.形声造字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兵器有关;其他:禾—五谷;贝—钱;皿—器具;纟—丝麻; 宀—房舍;歹—死;月—肉;王—玉;尸—身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五代史伶官传序》)“组”是以“纟”为偏旁,可推断词义和绳索有关,前文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推知“组”为“带子,绳索”。
二、按构词法推断
1.单音构词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史记·田单列传》)“南面”表方位,古人用单音节“南”;此处应是“面南”之意,以面朝南为尊位,古有“面南称孤”,因此推出“南面”指做皇帝。
2.偏义复词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并序》)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此处偏指“作”,“劳作”的意思。
三、按词语含义推断
1.同义词语
(1)“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李密《陈情表》)“擢”与“拔”同义,提拔。
2.反义词语
(1)“贪多务得,细大不捐。”(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四、按语法推断
(1)意义相近。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根据结构特点判断, 由“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可推出“以”是“任用”之意。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列传》)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 “圣君治国”当为并列,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2)意义相反。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迩”和“远”对举,由此可推断出“迩”是“近”的意思。
(3)位置断性。“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2020全国Ⅱ)“讼诸府”是个动宾短语,“讼”这里作动词,指“向……申诉”。此处是说向开封府申诉,与后文之意表达相配。
五、按语境推断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项羽之死》根据后文“左,乃陷大泽中”可推断“绐”是欺骗之意。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根据语境“备盗贼”,此处“出入”是偏义复词,应该取“入”的意思,“出”为衬字。
六、按通假义推测
1.尔当识此意附谱后。(2020江苏高考)“识”同“志”,“记”的意思。
2.“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同“智”,“知”就是“智”的意思。
七、以联想迁移推断
1.迁移课内
酹而哭者百里不绝(2020新高考Ⅱ),可迁移“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推断出“酹”是“洒酒祭奠”之意。
2.联想成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2017全国Ⅱ)“枉”字的含义可以迁移成语“徇私枉法”,推出是“违背、违犯”之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责”字的含义可以迁移成语“求全责备”,推出是“寻求”之意。
(3)“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司马光《资治通鉴》)“吊”字的含义可以迁移成语“形影相吊”,推出是“安慰”之意。
3.双音联想。奉母闲居(2018江苏高考),依据语境,可把单音词“奉”译成双音词“侍奉”。
八、按现代汉语推断
1.“逗华阴之湍渚。”(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依据现代汉语“逗留”的意思,推断“逗”是“停留”的意思。
2.“选天下之端士。”(贾谊《治安策》)
依据现代汉语“端正”的意思,推断“端”是“正、正直”的意思。
九、按文化常识推断
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黔首:百姓。《说文解字·黑部》说:“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秦诏令称百姓为“黔首”,是由于秦为水德,水德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2.“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城旦是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名。秦服四年兵役,汉确定其刑期为五年,夜里筑长城,白天防敌寇(站岗)。
综合练习
【题目】
选择类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缠绕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逋:怠慢
B.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是:在此以前
②余扃牖而居 扃牖:打开窗户
C.①未尝不临文嗟悼 悼:叹息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旁边
D.①景翳翳以将入 翳翳:阴暗的样子
②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2.下列各项的加点词的解释中只有一处错误的是( )
A.田父绐曰(欺骗) 山子亦矍然(瘦弱却精神焕发的样子)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忧伤)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托付,嘱托)
逸豫可以亡身(快乐,安乐)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墓地)
B.与嬴二部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抑本其成败之迹(难道)
敛不凭其棺(临,临近) 方山子傥见之欤(或许,可能)
吾为若德(如此,这样)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继承……家业)
C.始速祸焉(招致)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卸落)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推其根本) 其又何尤(更,尤其)
往往阳狂垢污(明明白白地)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山石如张口的样子)
D.批大郤,导大款,因其固然(凭借,凭着) 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
举天下豪杰(所有的) 而读书者与之(赞同)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 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孔雀东南飞 ②汝岂得自由 ③共事二三年 ④窈窕世无双
⑤可怜体无比  ⑥络绎如浮云 ⑦蹑履相逢迎 ⑧哽咽不能语
⑨大人故嫌迟 ⑩举手长劳劳  徘徊庭树下 处分适兄意
两家求合葬 叶叶相交通 寡妇起彷徨
①③⑤⑥⑧⑨ B.①④⑥⑧⑩
C.②④⑥⑦⑩ D.②③⑤⑦⑨
4.下列句子中完全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②约为婚姻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莅中国而抚四夷
⑦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⑧依乎天理 ⑨鸡豚狗彘之畜 ⑩行李之往来
A.①②⑤⑩ B.①③⑦⑨ C.③⑥⑦⑧ D.②④⑥⑨
5.找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 )
(1)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3)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4)项王军壁垓下
(5)梁以此奇籍 (6)豪杰蜂起
(7)沛公从百余骑 (8)公始常欲奇此女
(9)乃晨炊蓐食 (10)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11)师事之 (12)英俊乌集
(13)为能急人之困 (14)桓公实怒少姬
A.(1)(4)/(2)(6)(9)(11)(12)/(3)(13)/(5)(14)/(7)(8)(10)
B.(1)(4)/(2)(6)(9)(11)(12)/(3)(13)(14)/(5)/(7)(8)(10)
C.(1)(4)/(2)(6)(9)(11)(12)/(3)(13)(14)/(5)(8)/(7)(10)
D.(1)(4)(11)/(2)(6)(9)(12)/(3)(13)(14)/(5)(8)/(7)(10)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老子>四章》)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
B.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过秦论》)
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C.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老子》)
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
D.武能网纺缴(《苏武传》)
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7.下列各项的句子中,不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莫春者,春服既成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①技盖至此乎 ②失其所与,不知
C.①振之以威怒 ②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D.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②暴霜露,斩荆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日月出矣而火不息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
B.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弃甲曳兵而走 挟太山以超北海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希言自然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令将军与臣有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劳作和休息 事事四五通:遍 刘夙婴疾病:被缠绕
B.殆有神护者:大概 否泰如天地:好运气 进不入以离尤兮:指责
C.扪参历井仰胁息:经历 多谢后世人:告诉 言既遂矣:于是
D.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始适还家门:出嫁 吾妻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10.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双音节词语意义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②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动心)
B.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公和婆婆)
②传其事以为官戒(把……作为)
C.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文雅)
②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人力能做到的事)
D.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它的果实)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
【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②余扃牖而居 扃牖:关闭窗户 句意:我关闭窗户住在里面。故选B。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句意:方山子也很惊讶。
“属”,跟随,随从。句意:骑兵中能跟随的仅有一百多人。
B.“抑”,或者。句意:或许探究他的成败的根源。
“若”,你。句意:我就把这个好处送给你吧。
C.“尤”,怨恨。句意:又能怨恨谁呢?
“阳”,假装。句意:常常假装疯癫、衣衫破旧。
D.“因”,顺着,循着,依照。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故选D。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东南”,名词,表方向。句意:孔雀向东南飞去。古今同义。
(2)“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受约束,不受限制。句意:你怎能自作主张。古今不同。
(3)“共事”,古义,共同生活。今义,一起工作。句意:共同生活了两三年。古今不同。
(4)“窈窕”,身材美好。句意:身材美好举世无双。古今同义。
(5)“可怜”,古义,身材美好。今义,指使人怜悯。句意: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古今不同。
(6)“络绎”,人连续不断。句意:来往的人连续不断像天上的浮云。古今同义。
(7)“逢迎”,古义,相迎。今义,指奉承。句意:踏着鞋急忙走出家门去相迎。古今不同。
(8)“哽咽”,堵塞喉咙。句意:堵塞喉咙不能说。古今同义。
(9)“大人”,古义,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文中指焦仲卿的母亲。今义,指成年人。句意:婆婆依旧嫌我织得慢。古今不同。
(10)“举手长劳劳”,向上伸手。句意:举手告别,惆怅不止。古今同义。
(11)“徘徊”,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句意:在庭院的树下来回走动。古今同义。
(12)“处分”,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处罚。句意:一切都按照哥哥的意思安排。古今不同。
(13)“合葬”,葬在一起。句意:两家人要求葬在一起。古今同义。
(1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业的总称。句意:叶子和叶子之间交错相通。古今不同。
(15)“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句意:寡妇起来走来走去,犹疑不决。古今同义。
(1)(4)(6)(8)(10)(11)(13)(15)古今同义。故选B。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②“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今义,结婚的事情或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句意:相约成为儿女亲家。
④“非常”,古今异义词,古义,意外地变故;今义,副词,很。句意: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
⑥“中国”,古今异义词,古义,中原;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⑧“天理”,古今异义词,古义,天然的结构;今义,自然的法则。句意: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
⑩“行李”,古今异义,古义,出行的人,这里指外交使臣;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②④⑥⑧⑩为古今异义词。故选B。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家”名词作动词,躲避仇家。句意:因躲避仇家来到了沛县定居下来;
(2)“道”名词作状语,在途中。句意:诸多将领以及士兵大多都在途中赶路,多日没有回家了;
(3)“泣”为动用法,为……而泣。句意:汉王亲自为项王发丧完毕,为他哭泣之后离开;
(4)“壁”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
(5)“奇”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句意:项梁从此认为项籍是有奇才的人;
(6)“蜂”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句意:陈涉首次起事,豪杰像蜜蜂一样涌起;
(7)“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刘邦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
(8)“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句意:吕公你常常想把自己的女儿说成奇女子;
(9)“蓐”名词做状语,在褥子上。句意:早晨做好了饭在被子里吃;
(10)“辟”使动用法,使……退避。句意:避开了左右随从人员和他在庭院里散步;
(11)“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句意: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他;
(12)“乌”名词做状语,像乌鸦一样。句意:天下的英雄豪杰像乌鸦一样聚集;
(13)“急”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急。句意:是能够解救他人的危难的;
(14)“怒”为动用法,为……怨恨。句意:齐桓公为少姬改嫁而怨恨。
综合可知:(1)(4)是名词作动词;(2)(6)(9)(11)(12)是名词作状语;(5)(8)是意动用法;(3)(13)(14)是为动用法;(7)(10)是使动用法。故选C。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均为意动用法。贵:以……为贵。甘乐:以……为甘乐。
B.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C.均为形容词作名词。安:安定的局面。坚:坚硬程度。
D.均为名词作动词。网:结网。履:登上。故选B。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莫”同“暮”,“莫春”即“暮春”。句意: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装。
②“颁”同“斑”,花白。句意:头发花白的人不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沉重的东西了。
B.①“盖”同“盍”,怎么。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②“知”同“智”,明智。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C.①“振”同“震”,震慑。句意:用威势和怒责去震慑他们。
②“辨”同“辩”,辩解。句意:因此就没有上报给您,不再做自我辩解。
D.①无通假字。句意:走廊回环曲折,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
②“暴”同“曝”,冒着。句意: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开辟。故选D。
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息”通“熄”,熄灭。第一句句意: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
第二句句意: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第三句句意:长沮、桀溺两人并肩一起耕田。
B.都无通假。第一句句意: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
第二句句意: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
第三句句意:夹着(背负)泰山飞越北海。
C.“戮”通“勠”。第一句句意: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
“希”通“稀”,。第二句句意:不言政令少扰民是合乎自然的。
第三句句意:及时雨降下了,还要灌溉田地。
D.“倍”通“背”,背叛。第一句句意: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卻”通“隙”,隔阂。第二句句意: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共”通“供”,供给。第三句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故选D。
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作息”,偏义复词,指休息。句意: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
B.“否”,坏运气。句意:命运好坏差别就像天和地。
C.“历”,穿越。句意: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仰着头,屏住呼吸。
“遂”,如愿。句意: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故选D。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②“心动”,心中惊恐。句意: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B.①“公姥”,偏义复词,偏在“姥”上,“公”无意,只起到陪衬作用。句意:你这就禀告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C.①“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句意: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②“人事”,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句意: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故选D。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