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周末作业检测
1、下列红颜色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心惮远役 犹望一稔 舟遥遥以轻飏 眄庭柯 流憩 景翳翳
A.dàn niàn tāng miǎn qì yī
B.dàn r n yáng miàn qì yì
C.dān r n tāng gài xī yì
D.dān niàn yáng miàn qì yī
2、下列默写的句子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恨晨光之细微 田园将无胡不归
B.引壶觞以自斟 云无心以出秀 抚孤松而盘垣
C.木欣欣以向荣 景翳翳以将入 乐琴书以消忧
D.即窈窕以寻壑 登东皋以舒潇 乐夫天命复疑奚
解题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别号项脊生,明代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画像
“唐宋派”散文
归有光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冥然
迨 异爨
老妪 先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扃牖
shènlù
qì
yuán
dài
cuàn
yù
b
shǔn
yǎn
gū
hé
hù
jiōng y u
míng
小牛试刀
一、找出下列各组中词语注音错误的一个,
并订正。
1、轩 葺 兹 妣
2、笏 扃 牖 妪
3、迨 爨 漉 冥
4、籁 兀 偃 阖
xiān
qì
zī
b
A xuān
hù
jiōng
y u
ōu
D yù
dài
cuàn
luò
míng
C lù
lài
wū
y n
hé
B wù
1、项脊轩,是原来南边的那间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只能容一个人居住。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雨水往下滴。每当挪动书桌,回头看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到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加修补,使屋顶不从上面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过来的日光,借助日光的反射,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中错杂种植了兰、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添了光彩。借来的书插满书架,我或俯或仰,大啸歌吟,有时则静默独自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庭院台阶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了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则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然而我居住在这里,可喜的事多,可悲的事也多。在这之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个完整的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门墙)到处都是的。东家的狗冲着西家叫,来了客人得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上栖息。庭院中先是扎上篱笆,不久又砌成了墙,一共变动了两次。我家有个老太婆,曾经在这间屋里住过。这老太婆,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哺育过两代人,我去世的母亲生前待她很好。屋子西面和室内相连,母亲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你母亲曾经站过那儿。”她又说:“你姐姐在我的怀里,呱呱地哭,你母亲(听到哭声)用手指敲敲房门说:‘孩子是冷吗?是想吃东西吗?’我隔着门板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
2、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我从十五岁起一直在这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很像个女儿家呀!”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取得成功,总是可以期待吧!”一会儿,祖母拿着一块象笏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的,将来你应当用得上它。”瞻视回顾(这些先人)留下的旧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声痛哭。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3、项脊轩的东面,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脚步声辨别出人来。项脊轩共四次遭受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4、我已经写完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书桌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归来后转达她的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间阁子,那为什么叫阁子呢?”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了,小轩破败,没有心思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因久卧病塌,郁闷空虚,于是叫人再次整修南面这间阁子,式样与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我以后大部分时间出门在外,不常在这里居住。
3、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4、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在她去世那一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长得很高大挺拔,像伞一样了。
基础知识检测
1.古典名著《聊斋志异》和散文名篇《项脊轩志》中的“聊斋”、“项脊轩”分别是下列两位作家的书房( )
A.蒲松龄和归有光 B.蒲松龄和曹雪芹 C.归有光和蒲松龄 D吴承恩和施耐庵
2.“豆蔻年华”和“弱冠之年”分别指的是( )
A.女子十三四岁和男子二十岁 B.女子十六岁和男子十八岁
C.男子十三四岁和女子二十岁 D.女子十三四岁和男子十六岁
3.下列特殊句式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B.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C.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 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省略句)
基础知识检测
1.古典名著《聊斋志异》和散文名篇《项脊轩志》中的“聊斋”、“项脊轩”分别是下列两位作家的书房( )
A.蒲松龄和归有光 B.蒲松龄和曹雪芹 C.归有光和蒲松龄 D吴承恩和施耐庵
2.“豆蔻年华”和“弱冠之年”分别指的是( )
A.女子十三四岁和男子二十岁 B.女子十六岁和男子十八岁
C.男子十三四岁和女子二十岁 D.女子十三四岁和男子十六岁
3.下列特殊句式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B.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C.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 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省略句)
文人书斋名
老学庵: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斋。取“师旷老而学优秉烛夜行”之语,意思为活到老学到老。
七录斋:明代著名学者张溥pǔ 的书斋。他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录,抄完朗读一遍后,随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反复六七次,故以之取之。
文人书斋名
聊斋——蒲松龄
饮冰室——梁启超
绿林书屋——鲁迅
何妨一下楼——现代诗人闻一多
缘缘堂——丰子恺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文化常识——年龄称谓
课外知识拓展
原文定位: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襁褓:
婴儿。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孩提:2~3岁的儿童。
2.垂髫(tiáo ):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
指幼年儿童。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4.豆蔻年华
指女性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及笄jī
指15岁女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6.束发
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冠、加冠、弱冠:
20岁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
8.而立:指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指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指50岁
11.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
指60岁。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2.古稀:指70岁。“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13.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14.期颐:
指百岁。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 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项脊轩志》对写作的借鉴意义
①取材方面的借鉴
《项脊轩志》选取的都是家庭琐事、书斋生活、家族往事、母子之情、祖孙之情,没有一样是“轰轰烈烈”的,但都写得真切感人,可谓从细处落笔,从细处动情。
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动情点。
②结构方面的借鉴
双线并重:表面线索是物线---------项脊轩的兴废;内在线索是情线-------作者对亲人、对生活环境的强烈感情。双线交织,贯穿始终。同时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连接文章,使结构清晰,主次分明。
在创作散文时,落实一个贯穿全文的情感寄托物,就能使文章结构疏而不散。
③语言风格的借鉴
朴素清淡是《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所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章的感人之处并不在于有多少华丽的辞藻,而在于真情的流露。其实,朴素也是一种美,往往“清水出芙蓉”胜过“浓妆牡丹”。
语言不在于华丽与否,而在于动人与否,浸透了真情实感的语言就是有生命力的语言。
④表现手法方面的借鉴
作者能自如运用融情于景、寓情于事、寄情于物等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正切合了我国传统的以“含蓄”为美的审美观点,这种“含蓄”之美,有时比激情奔放、汪洋恣肆式的抒情更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要写好文章,必须掌握以写景、叙事、托物来抒情的表现手法。写文章如做人。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充满爱心的人才能写出感情饱满的文章。
写作训练
1、给自己的书房或卧室或宿舍或一座别的什么房子起一个含义丰富的名字。
2、围绕你的书房(或卧室或宿舍或一座别的什么房子)以及其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写一篇《×××志》。(文言文200字,或现代文500字)
1109班
洪思涵
谭耀
刘金穗
1115班
刘颖
杨采莲
刘金蕾
【学以致用】
1.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
3.判断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的正误。
(1)笄是年满十六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笄礼之后女子可以梳髻。
(2)“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5.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古代的“及笄jī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 )
A、15岁、20岁、30岁、40岁、60岁
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70岁
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60岁
D、13岁、20岁、30岁、50岁、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