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江 轴对称说课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柳江 轴对称说课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05-22 20: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轴 对 称 说 课 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叫覃煜,来自广西柳江县拉堡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轴对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P118—P120 14.1 轴对称,本课是本章第一堂课,要求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轴对称现象,通过学习本课,能了解: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大量的实例充分感受“现实内容数学化”“数学内容现实化”数学内容规律化的和谐统一
二、学情分析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密切数学与现实联系的重要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本课在本章第一小节,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开始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轴对称概念,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与思考、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及主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本课也为后面学习和研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轴对称变换以及等腰三角形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经过上述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1、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对称轴;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并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理解并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和对称轴;了解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思考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体会
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解决问题:
学会识别简单的轴对称、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
1、 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
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2、 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和归纳能力。
重 点: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概念。
难 点: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任务驱动与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策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五、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2 运用新知、巩固练习
活动3 新课讲解、突破难点
活动4 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活动5 小结知识、拓展升华
六、教学过程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设定了五个活动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这个活动中,我首先提出两个问题,目的是构成悬念,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然后趁热打铁,展示教师的作品,导入课题—轴对称(电脑展示),再让学生在《秋日私语》中欣赏图片,并说出图片所示何物,从自然到数学图形,有的学生不能说明的,由教师说明
试问学生所见图片后有何感想(美)、(对称)等,新课讲解—轴对称图形(课件显示)
活动2:运用新知、巩固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什么鼓励学生举手回答?为什么让学生折纸并找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通过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作相应的练习以深化概念,折纸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讲解对称现象在几何图形中体现为本章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活动3:新课讲解、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做“印墨迹”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后面讲解新课作铺垫。 电脑展示(提问: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的出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及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并板书概念。然后学生举例、独立完成练习。通过学生观察、主动思考,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本质特征。电脑展示(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比较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图形的本质特征
活动4:应用实践、解决问题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轴对称的练习,比如采用猜字、抢答、游戏、比赛、创新设计、展示学生作品等等,让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分散学生集中练习时容易造成的疲劳枯燥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活动5:小结知识、作业、拓展升华
师生合作小结,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加深理解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积极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发现数学知识”的愉快,尝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教学力求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认真观察、比较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大胆表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