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花篮》
教学内容:湘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一课《编花篮》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编花篮》,用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在演唱《编花篮》的过程中,掌握前倚音的演唱方法,了解民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3.聆听不同版本的《编花篮》,在欣赏过程中即兴参与音乐活动,进一步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对河南民歌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运用听唱、识谱等多种形式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
学情分析:
在上半期的学习中,学习了音乐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视听练习中又巩固了音阶的音准,并且,每节课我们还有节奏练习。学生们上音乐课的积极性较高,尤其在表演唱环节,他们主动要求表演的同学占大多数,并且还有动作的设计及角色的分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大家想不想听?
1.教帅跟音乐伴奏声情并茂地演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学生欣赏。教师: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 它属于什么型的歌曲 让学生表演唱《凤阳花鼓》。
2.学生分组自由演唱学过的民歌。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民歌入手,激发其对民歌的学习兴趣。)
学习《编花篮》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更好听的民歌
1.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河南民歌的地方特色。
教师:你认为哪一句最有特点 分小组展示他们小组所认为 最具特色的词句。
2.学唱歌曲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乐句 (提示:第一小节带有河南方言的色彩,演唱时注意前倚音时值很,四分休止符休止半拍;方言对于民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示:演唱方法和豫剧中的甩腔相似,首音加重,演唱时配以豫剧中的亮相动作;甩腔的运用,凸显了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
3.再次聆听范唱,跟唱前两小节和最后两小节,并介绍伴奏乐器三弦。
4.趣味理解歌词。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
(2)师生配合,用接龙的形式朗读歌词。
(3)了解歌词押韵和运用衬词的特点。(设计意图:强调衬词和押韵,使学生了解衬词和押韵足我国民歌歌词创作的特点之一。)
5.进一步学唱歌曲旋律。
(1)引导学生用Ian演唱歌曲旋律。
(2)再次聆听,默唱歌词。
(3)学习演唱歌词。(提示: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演唱不准确的乐句。)
(4)教唱难点乐句,强调附点和前倚音。首先学生单独练习前倚音和附点节奏(可加歌词以读的方式练习),熟悉后再加旋律练习。
(5)正确、完整地演唱歌曲。(提示:引导学生准确表现出前倚音、难点乐句以及甩腔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6)观赏课件牡丹花图片,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
(7)完整地、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拓展部分
教师:这首歌曲旋律轻快、活泼,被人们广泛传唱。
1.对比欣赏彭丽媛和张也演唱的《编花篮》,从演唱速度、伴奏乐器和演唱形式上加以分析。
2.创新表现歌曲。
(1)采用不同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2)声势合作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了解不同的伴奏乐器会给歌曲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
四、小结
教师: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更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民歌,了解更多的民歌文化。